推荐一个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的综艺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选一个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看。之前看了《大考》和天才基本法,这个已经在BetterRead里推荐过了。(书单:如何理解校长、老师和学生?(附两娃二月书单))最近我们一起追的是综艺节目《种地吧少年》。
《种地吧少年》是一个长达190天的真人秀,让10个不太知名的青年艺人,去浙江省杭州市三墩镇从事农业生产。秉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这十个人从零学起,种地种菜种花、养羊养鸡养虾,自己做饭自己装修。可以说,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养成型真人秀,只不过是比较小众的农村题材而已。
最初我是把这部综艺当劳动课的课外阅读材料来看的。因为这部真人秀很真实细致地展示了生活中大部分你见过但是并不真正了解的劳动。比如种地,就包括收割(镰刀、手扶式收割机、联合收割机、脱谷机、烘干机)、种植(人工撒种、无人机撒种、水培、人工种植、背负式喷雾撒种)、浇水施肥(人工施肥、无人机施肥、灌溉系统)等多种工作。再说做饭这一件事,就用了柴火灶、燃气灶、电饭锅、自制烧烤架、油桶、空气炸锅等多种工具。别说小孩子了,对我来说也是既新鲜又亲切的体验。
但更吸引我的,还是这十个人面对各种困难的所作所为。 这十个人最小的不到18岁,最大的不满30岁。但是年龄并不是他们的最主要特点。因为其中部分人的演艺生涯不算短,或者有丰富的综艺经历,只是在种地这方面还是新手。
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糊”,即缺乏知名度。所以这些人才会不收任何费用,去这样一个需要扎扎实实干体力活的节目。 他们必须快速适应农村劳作和生活,并且充分利用这档节目助力他们的演艺生涯。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每个遇到转型期的人,都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什么。 比如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工资不高,工作和专业不符合,不知道出头之路在哪里。比如新手爸妈,原来自信满满,结果发现看似简单的事情原来这么难,还要面对突然复杂的社会关系。又比如小升初掉到坑校了,要面对全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以及繁忙的功课和考试的压力。
更长远一点,要学新东西,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了。要应对种种“不确定性”,需要做什么?
一 为什么要避免早期专项化?
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最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种地吧少年》的开篇,环境是很差的。房子很简陋,家具都堆满了灰尘,上下床都要自己拼起来,吃饭桌子也是借的,做饭要烧柴火。空调、洗衣机等等更是想都不要想。
但是这十个艺人一点都没有抱怨,很快就接受了现实。其实也可以理解。在演艺行业,除了金字塔顶端的明星,大部分人艺人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贫的,疫情之下更是有今天没明天。再加上是综艺节目,心理准备应该还是有的。
但是说到学习能力,这十个人就相差极大了。按理说,学习能力最强的应该是年龄最大的蒋敦豪。因为他经历更丰富,比如做乐队,这也算有了创业经历;获得过冠军也被淘汰过,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还有丰富的综艺经历,对于节目组可能的套路有心理准备。
但这是一档农活主题的节目,所以还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个时候,三个资历比较浅的艺人反而迅速出彩了。
第一个是李耕耘,家里母亲种地,父亲做装修,从小耳濡目染。他不仅仅干农活和装修是一把好手,还凭着超强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迅速学会了各种活计。
第二个是赵一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精准地计算了十个人如何分配600袋肥料,均匀撒到100多亩田地上。我就拿这个例子教育我家两娃,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应用题啊。最近的一期里,团队成员考虑买鸭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赵一博会教对方用思维导图整理思路。可见他把平时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习惯迁移到了新的领域。
第三个是赵小童。赵小童一开始因为和开收割机的师傅争执而成为争议人物。但是他很快展现了自己全能王的特点——力气大,干农活、墙画、做饭、摄像都是一把好手。最近的节目里,他第一次切割半只猪,面不改色,游刃有余。
如果仔细去了解这三人的背景,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点,就是他们并不是很早就走上纯粹的艺术道路。赵一博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和文艺完全不搭界。李耕耘虽然毕业于北影,但是由于行业不景气,出演的机会并不多,还做过不少兼职。 赵小童的中学是青岛58中,算是当地的顶级重点高中。他直到高中才决定走表演的道路,最终考入中戏。
相比之下,其他人有的很早就走上了演艺的道路。比如陈少熙一路从北戏附中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王一珩16岁就签约做音乐。 有的已经在演艺领域打拼多年,比如鹭卓和卓沅已经默默奋斗了七年,蒋敦豪初中就自建乐队。
我记得节目里有一个情节,李耕耘向卓沅解释为什么要把蘑菇架子做成三角形的,卓沅说“三角形是锐利的”,实际上答案是三角形是最稳固的。这算是几何基本知识吧。但是要是很早就开始专项化学习,这些知识不一定记得了。
我并不是否定其他人的演艺能力和基本素质。这十个人每个人都有优秀之处,专项化肯定对于他们的演艺技能是有帮助的。但是早期专项化,实际上不利于拓展其他领域的能力。这很像体育领域,早期专项化有助于出成绩,但是也减少了接触和学习其他领域的机会。
相反,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打下比较扎实的基本学科知识,接受更多的通识教育,对于未来新领域的拓展是有帮助的。
二 哪些能力是跨领域跨行业的?
那么哪些能力是在不同领域都通用的呢?
以节目里另外一个艺人李昊为例。他无论是干农活还是家务水平都很一般,人也比较瘦弱。可以说在种地这个题材里,他的劣势很明显。但是在整个节目里,他的地位超高。
首先他会拍片。这虽然和种地无关,但是和综艺效果关系极大。而好的综艺效果,才是最终的目的。尤其是在艺人本身缺乏影响力的情况下,李昊的这个才能就给每一个成员以及整个团队有了极大的加成。
他给每个成员拍的照片,我感觉比专业杂志都拍得好。也因为这个技能,他成为团队里最会挣钱的人。节目里这十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是一直亏本。搞了几次直播,也没挣多少钱。盈利相对丰厚的大概就是李昊给赞助商拍的广告,每拍一支挣8888元,我记得他已经拍了三支了。
其次他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也因此他承担了采购工作,最终掌握了财权。
有个情节凸显了他的沟通能力。某天成员想吃火锅,李昊就建议找导演组谈判,把当天的饭盒钱换成自己买火锅食材。他先让大家找到饭盒供应商了解价格,然后再找导演组要预算,费用是饭盒价格的八折。
可以说他是谋定而后动,而且会尽量取得双赢。
所以他后期逐渐成为仅次于董事长蒋敦豪的公司重大决策参与者,包括项目审批支招的领取和客户的谈判沟通。
第三,李昊很重视活动里的所谓“小人物”,比如菜场大妈大叔、办事员等等。比如在领取营业执照的时候,他会提醒蒋敦豪给办事员好评;在参观工厂的时候他会询问讲解员的姓名。很多人会关注明星、创始人、领导,但是大部分事情都是团队合作的,而任何一个参与者的作为都会对这件事的成败有重大影响。
五一节的时候,《种地吧》的十个艺人都在微博上庆祝节日,大部分是发了自己或者团队的劳动照片。只有李昊发布的照片主角是当地村民、卖菜的商贩、商店营业员等他在节目中接触过的各方人员。他像给团队成员拍照一样很认真地给他们也拍了照片。
人们经常说业务骨干变成管理人员是需要磨合与转型的。李昊在种地上并非业务骨干,但是他的高情商、对世情的体察和关注以及关系到综艺最终效果的能力,是他在团队中影响力升级的法宝。
三 如果业务能力很差,又想做大事,怎么办?
当然李昊也不是生来就这么能干。事实上他曾参加过多个综艺,也有过挫折。比如他在《明日之子》里遭到淘汰,就是因为当场耍了一个小聪明,让评委觉得不真诚。这次在《种地吧》他依然点子很多,但是掌握住了分寸,所以效果也很好。
另一个不太会干活的人是鹭卓。鹭卓因为年龄大所以担任了种植组组长。他干农活一般,但是很有激情,选择了最浪漫、收益最大但是也最复杂的玫瑰花种植。但是问题是他往往凭冲动办事,做事之前不会先全盘考虑。
比如他买了7000盆玫瑰花苗,结果花苗来了才知道以他们的人力连搬花都很困难。最后是让整个节目组的所有人员帮忙才搬了4000盆花。陈少熙还一度晕倒送去了医院。他找人帮忙通沟,结果自己陷进地里,大家主要的时间都去救了。他找大家去搭建灌溉系统,结果让蒋敦豪掉到臭水沟里去了。
身为领导、业务能力差,又冲动,这样的人不仅是猪队友,都算大杀器了。
到了后期,鹭卓成为大家经常性嘲笑的对象了。虽然有开玩笑的性质,但也隐藏了不满的情绪。而且他干活不行以及考虑不周全的毛病也没有完全改掉。那是不是他就算失败了呢?
恰恰相反。首先,由于他选择了最复杂的项目,且种植组三人水平又不行,整个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困难或者说冲突情节,让原先温吞的节目充满了活力。种植组也因此获得大量的曝光。后期,玫瑰花作为最亮眼的项目,不仅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也创造了大量和观众互动的机会,鹭卓本人因为是项目负责人获得了很高的曝光率。
其次,虽然鹭卓能力不行,但是脾气很好,谁笑话他都不生气。所以依然获得了整个团队的支持。比如,在最新一期节目里,好脾气的蒋敦豪因为掉进了臭水沟也急了,鹭卓一边道歉一边干脆把蒋敦豪背了回去。可以说,他获得的嘲笑越多,他获得的同情和曝光机会也越多。
第三,鹭卓虽然农活不行,但是在自己力所能及尤其是对自己主线业务相关的领域非常努力。比如他负责每天的早餐,经常变着法子做各种吃的。又比如说,团队很多人都是歌手,但是只有鹭卓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歌词的创编,后期每天给花唱歌,甚至争取到了和飞行嘉宾共同演唱的机会。
主要目标抓住了,这个综艺就没有白来。
四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领导?
这个节目里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蒋敦豪。他因为年龄最大成为大哥,也是后来十个人成立的公司的董事长。
初一看,蒋敦豪是个比较平淡的人,脾气温和、农活水平一般,学习和适应能力不高不低。这可能也是蒋参加过多个综艺但是至今影响力不大的缘故吧。
但是他很幸运,来到一个竞争没有那么激励的慢综艺。他成为十个人里相对最有知名度,也资历最深的人。这给他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从节目里看的出,大家也挺服气他,都听他的话。
其实,蒋能成为领头人,除了他的资历、年龄以及所在公司(主要出品方)的隐形支持,他自己也有特色。
首先是业务能力一般但脾气好。这样的领导通常更容易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给团队其他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其次是拥有创业的经验,能够把握大方向。因为组建过乐队的经历,他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预算控制等关键问题特别敏感。比如一开始他就反复告诫采购员李昊去理发店“不要办卡”。创办公司这样的主意也是他先提出的,可以说他给团队找到了方向。
第三就是善于倾听和安慰。记得鹭卓跟他倾诉自己因为干活不行已经失去了自信。他一直默默地听,然后先说:“你也不是什么都不行。”再说:“你觉得焦虑是因为你重视这件事,你有责任感。”他的话也不多,但是点出鹭卓的成长和进步,给对方很大的安慰。
最后,就是他虽然脾气很温和,但是还是很有原则。 比如成立公司后,大家开会的时候讨论规章制度。李耕耘就觉得不太习惯。他就先很耐心地听李耕耘的吐槽,赞同李耕耘的一些观点,但是马上又强调规章制度还是需要的,“兄弟是兄弟、公司是公司。”
从蒋敦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实当领导,不一定需要业务是最出色的,但是一定需要能把握团队前进的方向,并且把大家团结起来。
五 飞行嘉宾,如何才能从参与的节目中有所收获?
《种地吧》的飞行嘉宾主要做三件事:干农活、买菜做饭以及其他。 前两项是主项,第三则是看嘉宾的特点和当时的情况。
最后说一说有关飞行嘉宾的事情。这个节目因为参与者太不知名,所以初期只有节目出品方的合作艺人来做飞行嘉宾,帮忙推广。后期影响力上来了,也出现了更多明星。
那么是不是明星在节目里最出彩呢?
恰恰相反,给我印象深刻的三个飞行嘉宾都不算大明星。
第一个是呼兰。他胜出是因为他做了一件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投资。因为这事既很新鲜,又和节目的走向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那一期整个节目都是围绕如何拉投资,谈判股份和投资额来进行的。 拉投资的也不专业,投资人也大大咧咧,笑料迭出。整个过程既体现出呼兰对于数字的敏锐,也反映出他的幽默。
第二个是再就业男团。再就业男团是选秀出身,经历过人生的起落,所以能与十个人有共鸣。比如他们会和蒋敦豪私下聊演唱会亏本的事。
但是这种共鸣不是简单地一起倒苦水吐槽,而是通过一场演唱会。在这场小型的演唱会里,这两个团队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主业,也更让大家理解了他们坚持的根源——对音乐的热爱。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期节目。
第三个就是伯远。 伯远也是选秀出道的,名声不如前两个大,也没有什么额外的举动。但是他在买菜这个常规项目上,做出了大手笔。
他买了半头猪,还用红丝带在猪身上绑了一朵大红花。
这一手钱可能不是飞行嘉宾采购里最多的,但是其视觉效果绝对震撼。另外它还引出了赵小童切猪肉的情节,进一步延长了影响力。
所以飞行嘉宾要做得好,他们的行为必须要契合综艺节目的主题以及团队的需求,并且在具体手段上要有出彩的地方。
以上是我和孩子边看边聊时产生的想法。我家老大朵拉正值小升初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家长和孩子焦虑的时光,种种明面和暗地里的择校,很容易把人的生存发展设定为简单的公式——数学好就可以去好初中,去好初中就可以去好高中,去好高中就可以去好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就可以获得幸福。
最后,变成简单的数学崇拜——数学好,就可以获得幸福。数学不好,就完了。
真的吗?实际上我们每个成年人在走入社会后,都知道真正的生活绝没有考试那么简单。但是这个道理不应该在孩子进入大学后才告诉他们,作为家长更不应该被目前人才筛选的单一评估模式给洗脑。
不如看看《种地吧》,让孩子知道除了学习,他们还需要做什么,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如何协作,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与种种不确定性为伍,生存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