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靠背-舒昊唐可张发志郑德龙四人作品展:友情不简单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后面发志他们画的时候,当时成都整个画画的都很少。

2000年初就那么几个人在画。

嗯。阿龙……那会儿阿龙是租在那个小区房那儿,我当时租的是兔皮楼红砖老房子,木地板很烂很脏,有窗子却没有玻璃。

没有玻璃的窗子,风雨从这边门进来,从那边门出去。

后门进,里门出。

大家都没有什么钱……

那会儿,2000年初很少有人卖画。

基本上当时(卖画)的几率很小很小。

……

- - 当年的这张照片好不容易才找到。摄影:迟阿娟

和舒昊、唐可、张发志、郑德龙四位的茶歇聊天差不多是以2000年为回忆圆心的。半径可想而知,可达十多年之久。

“背靠背”的展览名是哥几个攒出来的。一是舒昊张发志“背靠背”地住、唐可郑德龙共处一室,辗转那么多年到如今在蓝顶还是住在一堆,二来这哥几个无论从学业开始到后来的职业创作、卖画为生,友情不散,于家于人于画,互相都支持有加。这四个人联合办展,本说还想穿一身羽毛球服整体亮相,后来一想,罢了,认认真真给大家奉献一场“友情展”,不简单。

7月6日,“背靠背”——舒昊唐可张发志郑德龙四人作品展将在蓝顶境·艺术空间开幕,“背靠背”展出最新作品十余件。

放一小盆花在工作室,日出暮临,光线从高高的竖窗上透进来,花日日变化,舒昊每天面对一片叶、一朵花,像是打卡一般绘出流过的时间,一日一格,花在铝板上长出连续的风景,荼蘼与衰败甚至带有宗教意味,这叫“一花一叶一流芳”。

- - 舒昊 一叶 17.11.2-18.5.1 铝板上油画 100X100cm

唐可送展的作品主要为布面、纸上木炭(《街景采集车》系列、《盆栽》系列),我之前从未见过这类似的作品。文章有风景,唐可记忆里那些不可名状的故事,说不定会从这风景那边的街角走出来。我倒最迷他那件小巧的《知更鸟2011》(20x30cm,布面油画),这鸟有戏。

- - 唐可 知更鸟 20-30cm 布上油画 2011

- - 唐可 街景采集车2017-018 200x100cm 布面木炭

郑德龙访谈时话不多,可能他的话都在画里。之前专门为他做了一次访谈,各位请点击查看:(郑德龙的院子里有棵合欢树:我的作品不需要导语

- - 郑德龙 2018-05

张发志山石系列作品,让我想起奥妙深沉的英伦小说,我在北京那位著名美女室内设计师姜涛的访谈里看到她说张发志的山石作品“有一种白茶的气质”,在伦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拿到硕士的她,做了北京两版紫云轩,成了代表作。

- -张发志 山石8 40x40cm 2017 丙烯

- - 设计师姜涛的家,右边墙上那件作品来自张发志的“山石”

实际上当我转完每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再与四位“老兄”对谈时,还是心生众多感触,他们淡定坐着,各自讲述二十年对各自艺术的坚持、理想的疑惑、伴侣的宽慰,反映着对生活的惶恐和诚挚的世故。

我也借用这场展览的访谈,对二十年前那些默默画画的人和群体,进行一次深度的回访和收纳,他们四位就是这个大群体中的代表,访谈中的一些细节,有音乐感、有脑筋、有想象力,甚至可以很通俗很机灵很生活,对于成都艺术家来说,寻访琢磨他们的生活状态,对了解和洞察这座城市的生活艺术来说,很是特别。

- - 当年的舒昊 摄影:迟阿娟

- - 当年的张发志 摄影:迟阿娟


其实算下来,在成都本土画画的就只有几个群体:一个是玉林沙子堰,一个是西南交大杨冕他们三个,然后舒昊、唐可,还有西门上有几个画画的是一个群体……那天我看诗人翟永明回忆沙子堰聚集的群体时,有好几个细节特别动人:

她和何多苓当时从美国回来后,就住到抚琴南路。房子很小,只有七八十平米。有一间大一点的,何多苓用来作为他的画室。他很多的作品,都是在那间小屋中画的(九十年代初到中期的作品)但是,确实画室太小了。到最后,周围画框、画架、颜料堆满了,可能只有两平米这么大的地方,可以画画。他把画架放在那儿画。开始感觉到有一点麻烦了,就去找房子。

- - 舒昊在工作室

翟永明到处找房子,有一天,突然看到一家报纸上的广告,说有一幢现浇的房子。那段时间我们都喜欢建筑。甚实,八十年代时,我就对建筑有兴趣,对空间有概念和感觉。喜欢把房子隔墙打掉,让空间大一点。所以,知道现浇的房子,一定是大空间,没有隔断。就去了售房处,看了图纸。我印象很深,有50多平米的一个大客厅,可以当画室。还有一个卧室和洗手间。那个时候,几乎没有现浇的住宅。那可能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浇房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砖混结构,空间很大,还有梁。“我跟何多苓两个人去看了。当时住在画院宿舍,周春芽住在一楼,我们住五楼。看了以后觉得房子不错,也跟周春芽说了。艺术家嘛,肯定都想找那种地方。所以,当时买沙子堰的房子,是跟周春芽一起去的,看了以后马上下手。接下来是郭伟,他原来住的房子更小,但是他那时还没有开始卖画,没钱,买不成。哪晓得突然就有一个收藏家来了,把他家里的画,全部收藏了。真的那么巧。我觉得郭伟很决断,立马就交了沙子堰的首付。这三个艺术家住进去之后,开始有别的艺术家过来。张晓刚买了画室以后,四川美院的很多艺术家也想到成都来,赵能智、何森来了,沙子堰,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圈子。

翟永明回忆说,后来越来越多了,甚至于不一定是大空间房子,旁边的一些居民楼,也有人租房。之前,我完全没有概念,后来才发现艺术家喜欢聚集到一起。“沙子堰成为成都第一个艺术家村。”

- - 舒昊工作室

当时张发志、吉磊,还有熊宇,他们在城里头太升路一带有一个工作室,叫“兔皮楼”,老前是生产兔皮大衣的,国营单位,后来改制,厂子停止生产,几个人就租来当画室……90年代末,那时聚集起来自发画画的规模跟后面艺术家在蓝顶“树旗”完全没法比。大体来说,90年代初到2000年前后是一个阶段,后面老蓝顶成立是一个新阶段,蓝顶艺术区作为一个新体系建立又是更高的新阶段。

- - 当年太升南路的兔皮楼已成遥远的回忆

哥四个也提醒我,他们说的这些阶段当然是指当代艺术这一块,传统国画、书法那一块,并不在讨论之中。舒昊说“那时学国画的比我们都过得好。”另外三人说:“嗯,一直都比我们好过。可能现在也是。”

他们回忆说,90年代中后期还去买过国画送礼,春熙路有个画廊,太平洋百货附近,“岑三峡”的画五千块还是六千块一幅。唐可说,再往之前推十年,他还在读小学时,岑学恭的画在杜甫草堂卖500一幅,“80年代的500块也不少!”


四个人好像一直都住得不太远,除了有几年,其中有人去了北京发展。可去到北京似乎也住在紧邻。平时来往很多,唐可跟舒昊在美院就是同学,还住一个寝室。那个年代画画的人很少,一般都搞装修去了。“如果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画画,可能大家都没法坚持下去了,就是因为大家关系比较好,住得比较近,在一起画画,互相交流,成就了彼此。”唐可说。

- - 唐可在工作室

舒昊回忆说当时开始画画,是90年代末和唐可去一个叫作“零幺”的画廊,被墙上沈晓彤的“诱惑日记”所感动。那画廊是以前联通一位老板开的,收了不少大家的作品,周春芽张晓刚罗中立的都有,后来眼见市场就要“见天出黎明”,却在黎明前打包将那些画卖给一位著名藏家张锐,当时算下来还不到200万的价格。

2000、2001年,唐可和舒昊在中和的一间大房子里画大画,张发志在太升南路画画。03、04年,几个人接二连三搬到簇桥的老蓝顶,别忘了03年初,周春芽、赵能智、郭伟、杨冕四人搬到A区算是个标志性的事件,接着罗发辉发哥、舒昊和杨黎明三人第二批去,04年年初,张发志和郑德龙搬到蓝顶。

- - 唐可工作室

几人在簇桥待了三四年,2005年,张发志、舒昊相继做了“北漂”,按照舒昊的原话,他属于“阴差阳错留在了北京”。其实当年北漂的“蓝顶艺术家”还不少,伟哥、晋哥、发哥都漂过。

现在回头看北京的那段时间,舒昊感慨很多,他和张发志在老蓝顶时就住在B区跟C区的“背靠背”,走动频繁,后来到了北京又都在费家村工作室紧邻。08年搬工作室,两人又都到了奶子房……后来两人又接连回到三圣乡。

- - 张发志好不容易找到的两张北京费家村画室的照片

窗外的夕阳让人想起很多事

奶子房是个奇妙的地方。舒昊和康妮当时画画因为房子的原因很受局限。当时奶子房村的画家都走完了,兵荒马乱的,“所有有天的地方全部盖起彩钢顶,为什么?当地农民想算面积(应对拆迁算面积),就是说你没有自然光了……但那时,冬天,暖气停了,我喝着酒画画取暖的时候,恰好是我状态很好的时期。”

2008年到2010年,现在看来,舒昊和张发志在奶子房是背靠背地活着,顺便画画。一年几万块钱的房租,200多平米的空间,完全靠卖画过活的日子,还算能坚持下来,算是幸运。那个时候的心态,大概都是“谁都想靠画画留下来,证明自己,但谁都有一些动摇的心思,总下不了一个什么决心。”说白了,还是不甘心,不甘心这样不甘心那样,因为年轻,什么都可以推翻什么都可以重新再来。

- - 张发志在工作室

08年大家刚搬去,还要装修,到了2010年就要被赶走了,当地农民,作为房东,连张发志当时装的暖气片都不准他拆,窗帘都不准拿。

在张发志和舒昊为了暖气片和窗帘“挣扎”的时候,2009年的秋天,新蓝顶开园了。有意思的是,08年地震时,郑德龙在蓝顶买的工作室,主体建筑跟玻璃墙已全部完工,“地震后他们就给我打电话说你的玻璃幕墙没有倒,我最记得到这个事情,当时我那个楼梯全是玻璃。”大地震都没有摇倒的玻璃,还有各自成家有孩子的情况,让郑德龙也有了坚定的“回乡之路”。

- - 张发志工作室

现在回过头看,这种背靠背的关系,对四个人现在,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品的成长有很大关系。“我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真的属于同志和战友。”值得一说的是,四个人现在都是自由身,但当时不少艺术家都属于机构在代理,05到08年左右似乎是艺术品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哪个画廊有资源哪个就挣钱。来几个人看画,只要看了是张画就想拿走。一些艺术家,刚刚画完自己都不满意,就被提走了……


舒昊和郑德龙最终都没有找到当年骑摩托车上下班的老照片,我挺遗憾的。

- - 郑德龙在工作室

两人那个年月是骑摩托车上下班的,很“港”的交通方式,我问他们是否会在三环路飚一下车,舒昊说根本不敢飚,阿龙要骑得好些,他要骑得差些,属于代步。

- - 郑德龙工作室

一个在光荣小区,一个在黄忠小区,摩托车骑到老蓝顶,差不多20分钟。郑德龙回忆说老蓝顶他的工作室基本没办法住人,因为放东西,他当时曾住过一晚上,“蚊香要全部点满,不然人受不了,呼吸受不了,住了一晚上再也不敢在那儿住了。”可那晚故事多,那晚半夜阿龙突然被朋友喊出去唱歌,开车来把他接走的,第二天保安看到唐可(郑德龙那时跟三哥在一个工作室)就跟他说,“你那个朋友野哦,画着画着晚上出去耍到今天早上5点钟才回来!”

- - 离开老蓝顶前最后一张工作室室外照(郑德龙供图)


背靠背 四人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8年7月6日 16:00

展览时间:2018年7月6日-8月6日

展览地点:蓝顶艺术区一期16栋  境·艺术

参展艺术家:舒昊  唐可  张发志  郑德龙



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正式出版发行,封面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采写:谢礼恒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工作室摄影:王露   美编:西子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山水光气·何多苓个展:我们曾经唱过这支叫作何多苓的歌

李华生:很奇怪,我的一生,躲起来那个阶段是我最喜欢的

我们出了这本书,来纪念苦短无常的李华生(1944-2018)

寻绣记:她二十年深入大山找老绣耗尽家产,出了本美翻的书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