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巴蜀大地上的石窟造像星罗棋布,规模浩大,在中国石窟群中独具特色。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陆续开凿了广元、巴中、夹江、邛崃、蒲江、内江、合川、安岳、大足等大大小小的石窟一千多处,成为世界石窟艺术宝库中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巴蜀石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俗造像,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传统构建了超乎天地之外的意象世界与充满人间情趣的娑婆现实,在虚幻与真实的交叠中,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境界。
深藏于巴山蜀水间的这些艺术瑰宝,如何从历史的烟尘中走入当代人的视野,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艺术工作者的社会担当。西南民族大学承担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传承弘扬巴蜀石窟文化艺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绘画人才为宗旨,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对视的桥梁。导师张敏杰、李青稞、李耘燕、朱沙、卓晓光、王长兴等,与培训班学员一道,风餐露宿,翻山涉水,创作了333件绘画作品,再现了巴蜀石窟造像的无穷神韵。
本展览从中精选出数十件作品,集中展示了巴蜀石窟的经典造像。我们试图通过这个展览,既让观众一睹巴蜀石窟的风采,也让人们更多地去发现和深耕巴蜀文化这片沃土。
19位项目导师,以教育者的开阔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寻血脉相承的因子,心口相传,点化学子们在丹青斑斓中感悟文明的精髓。项目负责人李耘燕,心怀庄严神圣的使命感,十余载穿巡于巴蜀石窟之间,将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创作及教育相结合,点染出巴蜀石窟文化传承的新气象。
25位学员,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硕士、博士生,及任职于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他们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沉浸在石窟艺术的丰富营养中,用油画、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等艺术手法,在全新语境中表达出对石窟的独特感悟。
铁笔凿凿,古代工匠师在山崖绝壁上造就了巴蜀石窟的璀璨。
画笔如神,当代艺术家在翰墨丹青中续写着巴蜀石窟的辉煌。
《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墨古承今,匠心造境,以此创作的作品必将具有一种本体意义的生命力,也必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艺术体。其所传达的巴蜀之美、华夏之魂,还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动人的演绎与传承。
☞ 梵影有灵,丹青相会: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展
郄博英: 我被巴蜀地区精美的石窟艺术所震惊,像是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绘画表现题材上也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最后的静谧》是对一些没有受到良好保护和遭到破坏的石窟感到痛心、惋惜,同时呼吁世人保护好我们的传统精粹,让我们的子孙也能瞻仰到如此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同时也是对世人的警醒。
- 郄博英 最后的静谧 纸本综合 140×70cm -
李猛: 走进巴蜀石窟,感受石刻之美,更是被古时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精妙的建筑手法所征服。所以我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我心中的石窟感受。
- 李猛 千佛崖 60×120cm 布面油画 -
肖卫东: 十大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一种变化身,是为教化众生特别贪愚者而显化的忿怒威猛相的尊神。明王之“明”有光明义。按密宗的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所谓自性轮身,是诸佛住于自性之法身,即诸佛真身。所谓正法轮身,即诸佛为教化众生而显化为菩萨,以正法度人。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忿怒威猛之形相,以摧伏淫刚众生之邪魔,此时忿怒威猛身形即教令轮身。明王,就是这种教令轮身。
作品以十大明王为题材,表达修行者在学法过程中必须断除我执、他执,首先破除自己内心一切邪见,看破表象,消除业障,最终寻回光明、清静之心性。这条学法之路也是人生修行之路。
- 肖卫东 明·镜 纸本国画 六尺全开 -
武若尘:《静待风云起》组画取材于安岳石窟华严洞造像,造型上通过对形的夸张使物象形成稳固的框架,以团块的方式强化了画面结构。减去了物像原有的色彩,用黑白两色处理画面关系,釆用戏剧化的光线处理,呈现画面更深层的存在意味。
- 武若尘 静待风云起120×60cm x2 布面油画 -
谭显瑜: 作品《梵境》取材于大足石刻北山136窟,庄严华美的日月观音,玉印观音与沉宏博大的主尊无声说法 ,绵延千年,让众生领悟寜静的力量,岁月沉浮,依然珠翠叮咚于静默。 每一次面对石龛,肃然起敬,呆望、浮想,经历一次次的时空穿越,高贵神秘的气息默默缭绕,佛光与众生交互,虚与实矛盾而又协调的存在。国画创作中借助了工与写的碰撞产生共鸣 ,以期达到视觉意外,便是佳景。
- 谭显瑜 梵境之三 120×180cm 纸本国画 -
黄麟涵: 题材选自大足宝顶山释迦涅槃石窟,涅槃是修佛的最高境界,佛性即人性,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以释迦涅槃时周边的菩萨为创作对象,造型追求丰腴可爱,融合世间人性化元素,打造咖啡甜点,机械朋克,百事可乐等形象。背景配合经文,打造佛性即人性,无为自在,涅槃重生等主题。
- 黄麟涵 重生系列 纸本水彩 56×38cm -
杨勇:《守卫》系列作品的创作感言
尊重历史、回归本源、探求古典壮美是《守卫》系列作品的创作初衷,中国画的造型重线的结构,重色彩的意象之美,重画外意境。我国古代造像重线面的结合,主观的夸张与客观的物态相融,形态游离于具象与意象之间。通过画者主观的预读取舍,擢其威猛精神、雄壮造型、简约结构、赋予同时代的寺观庙宇壁画的厚重斑驳色彩,在单纯的色彩块面建构下,追求线结构的力量美。
- 杨勇《守卫系列》中国话工笔重彩 100x100cm -
王杉山:《佛境》选择的是经历过时光雕刻后已经风化而变为残影的石窟造像为创作题材,主要表现巴蜀石窟经历历史积淀后所呈现的微妙变化。我运用传统大漆把石窟风化后的感性色彩融入画面中,使画面的色彩语言与石窟的情感意境达到完美交融。
- 王杉山 佛境 120×60cm 漆画 -
安萍萍:《元妙》的创作有感于安岳千佛寨的第96窟,内容为《东方药师净土变》,这组石刻不仅是千佛寨造像的扛鼎之作,也是盛唐密宗造像少见的石刻艺术珍品。我为八尊菩萨的优美动态所吸引而创作了此幅作品,以期表现出唐造像端庄、饱满、朴素而深厚的艺术特色。
- 安萍萍《元妙》103x152cm 纸本水墨 -
高艳:“度”,佛教中渡过之意。指从此岸渡生死迷惑之大海,而到达觉悟、解脱涅槃之彼岸。生活在凡世中的我们,犹如置身于一个幻化之境,所有经历过的往事己玄起、玄落。在观照一切因缘的聚散离合与绪行无常中”度”生命之河,到达不生不灭涅槃之彼岸。
我采用麻布油彩的材料,通过对画面抽象分割,结合已蜀石窟造,对”度”进行表现。
- 高艳《度·系列》麻布油彩 100x100cm -
孙丰刚: 石窟造像本身已很完美,我画她,仅仅再现其瞬间的一面,我理解再现是种记录,记录会有态度。
- 孙丰刚 巴蜀石窟造像4 28×38cm 纸本水彩 -
高雷: 本人自2013年毕业后就留在杭州专门研究佛教造像和佛教经典,对佛教有了一些研究了了解,而这次巴蜀考察,让我领略了一次穿越千年的时光变迁,似乎让我看到更远的未来,一种飞跃尘世的遐想,一种伫立轮回的沉思,以及一种生发万物的力量。所以,我创作了这个系列。
- 高雷 巴蜀诗签•时空之遐想 系列 布面油画 100x100cmx2 2018 -
陈锦钦: 十圣观音是石门山石窟第6号窟。为洞窟表现形式,高302、宽350、深579厘米,刻于南宋绍兴6——10年(1136——1140年)。是宋代石窟中的精品佳作。
我的作品属于理性整理临摹,首先是用线去找型,用线是中国传统绘画法则,符合中国造型规律,也是最能说明石刻的韵律与造型用线的力度与气态。其次,用中国古老而传统的中国大漆去表现材质美,大漆是历史上常用的材料,其材质朴素而高贵,四川也盛产大漆,用大漆去表现石窟佛像再贴切不过了。最后,用绘画艺术语言去诉说石窟艺术珍贵,这是绘画的重点。
- 陈锦钦 石门山第6窟宝珠手观音(左) 石门山第6窟如意轮观音(右) 163cm×62cm 2018年 -
刘天亮: 佛像之美,无以言表,如何去表现不生不灭,圆满自足的佛性,如何去烘托井然明朗的精神世界,如何去印证哲思正觉的世界之真,我用水彩作为媒介去试图接近宗教和形而上的佛,以单个菩萨或者佛的形象去表现佛的五蕴皆空的境界。
- 刘天亮 菩萨系列 纸本水彩 24×32cm -
王玉:《菩提》系列是纸上重彩作品,分别使用了皮纸、麻皮纸以及传统国画颜料和其他材料绘制。除了传统勾染外,还采用了剥落法、沥粉沥金、打蜡等特殊技法制造肌理,以表现石窟风化剥落后斑驳的效果。我试图通过这种绘画语言来传达石窟艺术深厚丰富的历史。
- 王玉《菩提》纸上重彩 40x40cm -
郭佩华:《念》系列(一~十)作品以大足石刻石门山摩崖造像的艺术价值为出发点,寻找与当今时代人们内心深处有着共鸣的那一方平静与祥和。在十圣观音窟里每个观音造像均以不同的法器及手印来体现身份的不同,这便是创作的灵感来源。《念》以十圣观音手印线描来诠释整个十圣观音窟的精美绝伦,以局部见全貌,内心的清净才是摩崖造像的精髓,那份内心的‘执念’也是现代人个性独特鲜明的根源,无论身在何处,不忘初心。
- 郭佩华 念 纸本白描 33×33cm -
侯俊杰: 其实最初是没有佛像的,人们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通过想象和描绘赋予了佛和神的形象,这样人们有了倾述膜拜的对象,求神、拜佛、祈福等以得到心灵的慰藉,佛教人士也能更好的宣传佛法,教化世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佛像经过自然的风化、人为的破坏,慢慢的又消失了它的面貌。这不就是一个生命的状态吗?我们的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且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以这种状态存在着。我想将佛像或者跟佛像有关的象征语言带入到创作中。在绘画的过程中去体会这种生命存在的状态。通过我的画笔描绘一些佛的影子,取无相画有相,从形态中找寻佛的相貌。
- 侯俊杰 无相·造像 140x120cm 布面油画 -
赵婕茹: 毗卢遮那佛背后是升腾起的云彩,整个画想表现的是大日如来默默的在保护着世人给人带来光明,旁边的鸟儿代表世间的生灵,鸟儿被佛祖的慈悲感召从四面八方飞来,寓意佛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形象及对佛的崇高信仰。
紫竹观音是全国罕见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一千多年前的工匠技艺之精湛 ,结合中国最传统法海寺的水月观音形象,根据岩彩的特点和中国青绿山水的画法重新给雕像赋色,想极力恢复雕像本身具有的精美。背后是观音经变相故事,用壁画的方式表达观音菩萨解救世人的故事。
- 赵婕茹 紫竹观音 100×80cm 纸本综合 -
索超: 大漆具有东方的属性,温润而光滑、深邃而瑰丽;佛龛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庄重感。用漆的语言,更适合表达这个内容,在技法上采用了堆高、髹涂、绘制、贴金、镶嵌等;反复用透明漆去营造那种神秘的气氛,让漆的语言更加纯粹。人画一半、天画一半,画面中各种正襟危坐的小佛正在听法,在形式与构成上做了新的突破。努力的表达出画面中的“漆味”,寻找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
- 索超 龛·漆 系列 漆画 90×120cm -
谷晓艳: 我运用现代油画滴洒的方法让油画颜色在画布上自动形成画面的结构和色彩,体现出大象无形的面貌,如气韵流动的气场、和谐韵律的色彩构成。这正和我们所见到的很多被风化过石窟一样面部五官逐渐的消失,已无形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用画笔来告诉观众,提醒大家对传统佛教石窟艺术要有保护意识,否则在岁月的不断侵蚀下石窟艺术终究有一天会不复存在的,这将是一个痛心的结果,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艺术瑰宝,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它们。
- 谷晓燕 明·觉 丙烯 50×60cm -
董津金: 此组作品灵感来源于巴中南龛的摩崖造像群。南龛摩崖造像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它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佛龛的窟檐,其上的纹样和色彩各有不同。这些美丽的窟檐是我这组作品想要表达的主要素材,佛像本身却以虚空的方式表现,以此呼应佛理中的“空性”。
而作品的展示也是取自南龛。那岩壁上大小错落的佛窟群带给人的震撼和美感,也是深深打动我的地方。
- 董津金 南龛系列 纸本国画 40×40cm -
黄家学: 石窟艺术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有其自身的魅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由于菩萨造型的庄严与程式作者选择力士的形象作为创作的主题,是石窟艺术中相对自由并且生动的形象。我没有选择石窟由于年代久远出现斑剥效果,直击艺术的本体——造型艺术的形体语言,这是恢复古代工匠使用范本雕琢石像的造型蓝本,也是与古代匠人在心灵深处的对话,既是造型的臆想,也是心灵之约,希望从他的作品中找回失去的历史。
- 力士系列 布面油彩 60x120cm -
戴岩贵: 作品将艺术家的面孔与无相石刻相结合,通过三角形呈现,一半是我们,一半是佛。我们是普罗大众,也是修行者,这样就形成一个普罗大众,修行者,而金子塔尖的佛只有一个。两相对应,构成与佛的三重关系。
- 戴岩贵 谁是我系列 100×100cm 综合系列 -
王红坡: 石窟造像所传达出来的美,对我来说,信息量很大,经过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都难以掩盖它所传达出的那种美的声音,我试图用自己的画笔去表达心中那种感受,去碰触,尽可能去展现我看到的,感悟到的对它的那份真实。
- 王红坡 巴蜀梵音 布面丙烯 -
王雷: 般若: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巴蜀石窟一路的学习和观摩,让我感慨万千,般若是最能解释我最深的感受!
- 王雷 般若 120×90cm 布面油画 -
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梵影丹青——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8.9月8-9月18号
开幕时间:2018.9.8下午3:00
展览和开幕地点:高小华美术馆
(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学行政楼三楼)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支持单位:四川省文物局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四川考古研究院 大足石刻研究院
安岳县文物局 广元千佛崖博物馆
巴中市巴州区文物局
承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高小华美术馆
创业创新学院
总策划:曾明
总监制:王伟
策展人:穆兰
项目负责人:李耘燕
展览总监:翟一涛
展览助理:孙宇景、于哲
宣传推广:谢礼恒、何蒙蒙
参展艺术家 |
高小华 | 张敏杰 | 李青稞 | 李耘燕 |
朱沙 | 卓小光 | 安萍萍 | 郄博英 |
郭佩华 | 谭显瑜 | 肖卫东 | 王玉 |
高燕 | 杨勇 | 董津金 | 赵婕茹 |
武若尘 | 李猛 | 孙丰刚 | 王红坡 |
谷晓燕 | 黄麟涵 | 王雷 | 高雷 |
刘天亮 | 侯俊杰 | 黄家学 | 戴岩贵 |
陈锦钦 | 王杉山 | 索超 |
|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美编: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