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梵影有灵,丹青相会: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展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北梅亭尚在。纵依旧东风,游人都改。青山自馀黛。映花光岚影,夕晖朝霭。云绡雾彩。罨画出、芳林一带。甚江南、铜井铜坑,不让雪香成海。应悔。玉楼人醉,宝马金鞭,少年豪概。经时换代。故宫远,总同慨。忆踏青俦侣,随春俱去,了却繁华宿债。听斜阳、清梵钟声,顿离色界。——张伯驹《前调·大觉寺看杏花》

西南民族大学8月10日在重庆宝顶山大足石刻博物馆举办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展,我没能去。心想9月8日移展高小华美术馆时专门做一个报道。


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梵影丹青——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8.9月8-9月18号

开幕时间:2018.9.8下午3:00

展览和开幕地点:高小华美术馆

(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学行政楼三楼)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这个项目从一开始的报道策划、资料整理和展览筹备(文案部分)我都参与。后来每次见到项目创作出的那些作品,都想起张伯驹那首《大觉寺看杏花》词。

“听斜阳、清梵钟声,顿离色界”,这意境,没有那十年青灯佛影的造像绘画生涯,着实无法理解。恬静的读书人从来不多,能恬静读书、走访考证然后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的艺术家,更是难得。李耘燕是在享受这份孤寂与酸楚。

- 《巴蜀石窟绘画创新人才培养》开班合影 -

“从2006年开始,李耘燕长达十余年在川渝地区石窟现场以绘画的形式再现巴蜀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中的古代造像,完成了国家级15个石窟文物点,百余个石窟的绘画创作。去年李耘燕石窟绘画作品在台湾佛光山展出,参观人数达到55万余人。“如果不是李耘燕十几年的艺术创意与艺术创新的努力,把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相结合的努力,把多种多元的现代绘彩与传习古老历史光影相结合的努力,那么,千年庄严国土石窟,千载利乐有情佛相,就会让现代人失去一种新的感悟解读方式的机遇。”我终于通过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先生的笔触,了解到李耘燕艺术创作的内在价值和深层的社会意义。

- 李耘燕 2008年宝顶山现场创作 -

整整一年前,我在她蓝顶的工作室第一次翻开李耘燕发来的数万字日记,它们记录于十年之间,也是她与这些深藏于巴山蜀水间艺术瑰宝相倚相靠的十年。造像迟暮总该依稀飘着天涯的绝色,何苦沧桑成这样?那些文字真切又朴实,生活化的叙述和平实的讲述勾起陈年往事,也让人不忍心追忆李耘燕这十年遍访巴蜀石窟、描绘内心虔诚的艰苦。她在工作现场中暑、大雨夜上山查看特制画架、生活条件艰苦食宿难以为继等等若干动人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在和我的助手共同整理完她的数万字日记后,选了近2万字首发在艺术野疯狂上,随后引得各媒体的追访与联络。

 世上最寂寞女儿,用十年韶华把绘画变作一座座移动石窟

 她跑遍全国重要石窟,走过万余公里,只为找到新艺术空间

 绝壁重光:两道紫光,将华严洞变成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在石窟现场创作巨幅作品,这就是传说中的“山顶洞人”?

 以10年岁月,画下情深守护:绝壁重光李耘燕作品展台湾开幕

 川渝石窟,菩萨世界,地狱恐怖:生活有多丰富,艺术就有多丰富


乱采记忆的果实,怕的是弄伤满树的繁花。有些记忆深刻得像石碑,一生都在,有些记忆飘渺得像烟水,似有似无,另一些记忆却全凭这日记装点,不用杜撰。我曾一度惊讶于这些文字与绘画丝毫不沾商业气息的纯粹,可它们又分明带着地气与烟火气,好似这千年佛影就在身边。

“但愿时光倒流,让我在那些无言又深邃的佛像面前,能重新好好描摹,安心静悟。”李耘燕多次给我提及,每次面对那些熟络于心的石窟造像,内心都难以平复。真正让生命丰美的,往往竟是遗忘了的前尘影事,梵影丹青,就是潜藏在心里深处的文化老根,忘了浇水也不会干枯。

我始终佩服,李耘燕后来竟又想将自己这十年艰辛的成果与感悟,与更多师长、同辈与后生绘者分享。于是,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应运而生。开班招生、实地创作、举展汇报……项目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批让石窟经典遗存以绘画艺术形式延续的精英人才。

- 《梵影丹青》重庆大足石刻博物馆展览嘉宾合影 -

- 绝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暨李耘燕美术作品展开幕式 -

深藏于巴山蜀水间的这些艺术瑰宝,如何从历史的烟尘中走入当代人的视野,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艺术工作者的社会担当。西南民族大学承担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传承弘扬巴蜀石窟文化艺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绘画人才为宗旨,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对视的桥梁。导师张敏杰、李青稞、李耘燕、朱沙、卓晓光、王长兴等,与培训班学员一道,风餐露宿,翻山涉水,吸取唐宋时期巴蜀石窟造像的精髓,创作了333件绘画作品,大足展精选出108件。

- 美协副主席李青稞带队广元黄泽寺考察写生 -

- 项目负责人李耘燕带队茗山寺考察写生 -

-巴中市巴州区文物局何汇副局长南龛石窟现场授课-

-广元千佛崖博物馆馆长王剑平现场授课-

19位项目导师,以教育者的开阔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寻血脉相承的因子,心口相传,点化学子们在丹青斑斓中感悟文明的精髓。项目负责人李耘燕,心怀庄严神圣的使命感,十余载穿巡于巴蜀石窟之间,将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创作及教育相结合,点染出巴蜀石窟文化传承的新气象。

25位学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硕士、博士生,及任职于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他们沉浸在石窟艺术营养中,用油画、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等艺术手法,在全新语境中表达出对石窟的感悟。

项目的开展和展览情况,引发众多媒体的关注,各大报纸、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对项目的报道超过14000次。专门开设的同名微信公号,发布了整整七十篇推文,十万余字,阅读量近10万次。这在相对小众的报道领域,足够引人侧目。难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元说:“《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成功引起社会各界对川渝石窟的关注。”

- 社会效益 -

也因为与李耘燕老师的相识,并深度采访了她这十年与石窟造像绘画的缘分,笔者还专门循着她规划的路线,走访了安岳好几处石窟,沿途寻访她多年前在当地生活与工作的守窟人与文保人员,真是感慨受益良多。人生有幸在这样清雅禅定的环境里仰慕、叩首,确是造化。此中刻意经营者,恰好是一个“静”、一个“定”、一个“博”字,文人绘者都是文化最根深的传播者,书斋里摆饰和器物都是不能言的旧时天光,而李耘燕与学员们这超百幅的作品,犹如饱蘸墨汁的大笔,落在宣纸与布面上的声音,则是禅的起点。

- 执行情况 -

如今,这汇聚近百位师生、工作人员心力,毕其李耘燕十余年心血的作品展,将在西南民大高小华美术馆展出。李耘燕特别感恩项目组的导师、顾问团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现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唐小禾,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真是感恩他们对项目的支持,项目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加上申报、答辩等花了不少精力,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有些自不量力,但每当想起有顾问先生和导师团队,就觉得宽慰。”

《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墨古承今,匠心造境,以此创作的作品必将具有一种本体意义的生命力,也必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艺术体。其所传达的巴蜀之美、华夏之魂,还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动人的演绎与传承。

淡淡的铅华,幽幽的文脉,白描的神味,作品有灵,相会有期。

- 阶段成果 -

石窟是千年历史瑰宝,传承弘扬石窟文化艺术,能够建立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及展览的开放,正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会极好地助力巴蜀地区文化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 曾明

- 西南民族大学曾明校长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

- 四川省文化厅王琼副厅长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穆兰院长开班仪式上致辞-

《梵影丹青》一书是李耘燕主持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绘画创作、教学实战课程及成果的展示。该书第一部分叙述了她十余年石窟绘画艰辛探索的轨迹,娓娓道出她在石窟现场写生和绘画创作时的艰辛步履与离苦得乐的心境。在安岳华严洞,她觉察到川渝石窟这些年代久远的视觉形象,不仅表现信仰体验,还能传达比文字更清晰、完整的教义,给予人们超越语言之上的体验,可以构建完整的佛学艺术系统。大足宝顶山释迦摩尼涅槃图的造像,则是用特别的艺术形式建造了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形象,到今天仍然能直接悸动人的内心世界。这样伟大的艺术能用现代方式加以感应,这是有相当重要价值的。第二部分是业内知名专家18场析微索理的授课内容,如谭继和《天府禅学与天府文化》、舒大刚《巴蜀文化与儒学》、雷玉华《巴蜀石窟造像分类研究》、张敏杰《叙事性绘画的高度》、唐秀玲《中国画创作规律解析》、以艺术教育者的开阔思维从中国文化里发现血脉相承的因子,尽心指导学员领悟祖先智慧与文明精髓。第三个部分是师生石窟现场领异标新互鉴开悟的绘画实践的生动记录。第四个部分是师生共同完成的108幅精彩作品。艺术家们怀着朝圣者般的虔诚,从传统石窟艺术中寻找可孳新生的资源,用油画、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等全新语境与手段,表达对石窟的超然感悟。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 谭继和

- 成都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授课中 -

- 著名雕塑家许宝中老师授课后与学员合影 - 


- 成都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雷玉华授课中 -

- 中国美院教授张敏杰讲座中 -

- 学员与四川大学教授吴永强课后留影 -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谭继和授课中 -

- 西南民族大学名誉院长高小华授课中 -

- 四川大学儒学专家舒大纲授课中 -

- 中央美术学院王长兴老师授课中 -

兹有西南民族大学李耘燕教授,潜研枯望巴蜀石窟艺术长达十载之久,跋山涉水耳濡目染于巴蜀佛陀观音之美,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是为修行,是为养艺,亦为传道。前有张大千醉心于敦煌石窟艺术,后有李耘燕教授绘心于巴蜀石窟艺术。正杜甫所谓:前辈飞腾入,余流绮丽为。李耘燕教授主持之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由室内系列名家讲座及户外石窟写生两部分构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田野考察相映照,将王国维所倡导之二重证据法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学习间亦师亦朋友,踏勘中亦摹亦创作。触摸历史细节,感受古代温度,内外兼修,心迹双清。此段殊胜因缘,有幸参加者长宜惜之。古有饮马长城窟,今有绘心巴蜀窟。绘事者,绘画也,绘心也。孔子有云:绘事后素。历经艰辛、饱餐喜悦之李耘燕教授及一众师生才俊,于此当有深慨焉。 ——四川大学教授 诗人 向以鲜


- 四川大学教授向以鲜授课中 -

  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梵影丹青——巴蜀石窟造像绘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8.9月8-9月18号

开幕时间:2018.9.8下午3:00

展览和开幕地点:高小华美术馆

(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大学行政楼三楼)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支持单位:四川省文物局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四川考古研究院 大足石刻研究院

安岳县文物局 广元千佛崖博物馆

巴中市巴州区文物局


承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高小华美术馆 

创业创新学院


总策划:曾明

总监制:王伟

策展人:穆兰

项目负责人:李耘燕

展览总监:翟一涛

展览助理:孙宇景、于哲

宣传推广:谢礼恒、何蒙蒙

参展艺术家
高小华张敏杰李青稞李耘燕
朱沙卓小光安萍萍郄博英
郭佩华谭显瑜肖卫东王玉
高燕杨勇董津金赵婕茹
武若尘李猛 孙丰刚王红坡
谷晓燕黄麟涵王雷高雷
刘天亮侯俊杰黄家学戴岩贵
陈锦钦王杉山索超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美编:西子

  更多精选:

中国当代版画名家原作典藏四川巡展:这些作品远超你的想象

清风如许·九张国画邀请展:最繁华酒店,竟深藏最精巧画廊

花六年时间,蜀绣大师杨德全绣出一部传奇绣谱

闺中十二赏心乐事:他潜心五十年,画出中国最美十二花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