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绝壁重光艺术讲座 从学术角度探讨川渝石窟
在「绝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暨李耘燕美术作品展」里,艺术家李耘燕以心灵的体悟画下石窟之美,另一方面则有学术团队,以严谨的态度探讨川渝石窟的保护与传承。9月25日至26日,于佛陀纪念馆中央客堂举办的「绝壁重光」艺术讲座,从对石窟的认知和保护方法,探讨川渝石窟的维护与未来方向。
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理事解冰于25日的讲座开幕式上表示: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理事解冰表示,希望透过此次展览和讲座,带动社会各界重视文物保护传承的风气。
佛馆馆长如常法师说,因为有先人的智慧和努力,后人才得以研究和维护并鼓励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到石窟现场亲身感受。
「最美的风景是文化,守望是最好的精神。」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说。并引用星云大师的三好,认为在文化创新上应多些好事、好话和好心,相信必能让文化发展有蓬勃的未来。
台南艺术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刘婉珍说,此次欣赏李耘燕的展览后非常感动,希望有机会邀请李耘燕担任驻校艺术家。
佛光大学文化资产与创意学系讲座教授张誉腾指出,此次讲座的专家学者所提出的保护和研究方法,相信对于台湾的文物保护将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助理教授李丽芳表示,除了必须对石窟的历史及艺术有所了解之外,更应明白文化保存维护与艺术创作的差别。
「绝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暨李耘燕美术作品展」艺术讲座有: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长雷玉华的「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韦荃的「四川省石窟保护综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郭宏「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造像风化病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大足石刻水害治理」。
艺术讲座最后一场,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主持,艺术家李耘燕与分享川渝石窟绘画创作「十年磨一剑」的淬炼历程。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台北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郭博州、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助理教授李丽芳、成都商报艺术投资总监王奇等人与谈。
知名旅法艺术家吴炫三等一行,9月25日到佛陀纪念馆参访,并到佛馆中央客堂艺术讲座现场,向艺术家李耘燕及致力保护川渝石窟的专家学者们致意,赞叹以有限的生命做传承,精神可贵,令人钦佩。
详情请关注:
http://www.fgsbmc.org.tw/news_latestnews_c.aspx?News_Id=201709123
☞ 世上最寂寞女儿,用十年韶华把绘画变作一座座移动石窟
☞ 她跑遍全国重要石窟,走过万余公里,只为找到新艺术空间
☞ 绝壁重光:两道紫光,将华严洞变成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 在石窟现场创作巨幅作品,这就是传说中的“山顶洞人”?
☞ 以10年岁月,画下情深守护:绝壁重光李耘燕作品展台湾开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1325t3s6v8&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5年
在安岳卧佛院经过几个月的现场体验和实践,我获得了超越具体物象、具体场景,进入无限时空的心境,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意蕴感同身受,找到了画面所要传达的审美趣味,也更加理解了古人如何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何抒发他们人生的感受。观看和表达这些石窟文物时,不能只满足于观察它们的艺术语言,更要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让蕴藏其间的精神鲜活起来。我要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石窟艺术融汇创新,形成独具魅力的佛像画。
☜ 左右滑动浏览完整图片 ☞
- - 圆明寂照——卧佛
- - 圆明寂照——卧佛局部
安岳卧佛院第3号涅槃经变窟是国内最大的一尊唐代卧佛,而且改变了首北右侧枕首而卧的佛教造像仪轨。卧佛上方的释迦说法图是典型的盛唐造像,呈现出佛祖即将圆寂时念说涅槃经的神圣场面,菩萨弟子喜怒哀乐,神情各异。卧佛下面是南宋补刻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与涅槃图。这座历经1300余年的石窟,经历了不同朝代不同艺术家双手的创造,饱含着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和创作经验,呈现出真切而强大的生命力。绘制卧佛的计划已酝酿许久,之前来过不下五次,因为这一年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于是将一部分前期工作放到成都的工作室完成,做了不少功课,可并不很清晰最终要绘制成什么样子。今天安装好升降机,一上去,才顿时发现前期的工作似乎白做了。视觉感受跟之前在地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在现场所能感受到的空间、体积与透视,比我之前在照片上所能感受到的要震撼得多。图像的背后有一种孕育着宇宙生命的、恢弘气势。与其说硬着头皮将画面敷衍完整,还不如从头再来。我的创作重点在于打破山岩局限的原有构图,用写实的、精微的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的绘画语言去表现石窟超然的意蕴和精神情感。
- - 2015年暑假安岳卧佛院创作现场
- - 2013陪袁运生先生考察安岳石窟
- - 2012年在安岳卧佛院与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家雷德侯
2月4日,我收到詹建俊先生赠给我的画册《俊骨风流》,里面有一张1990年元旦央美三工作室迎新年的合影,看着照片,感慨十足。1989年,我从教育学院毕业,系主任崔炎教授为我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中央美院,我进了中央美院进修班。因为喜欢中央美院三画室的风格,拿着自己的作品守在画室主任詹先生家门口,远远看见一个大高个走过来,便迎上去上去问,您是不是詹先生,我希望进您的工作室学习。先生还真的接受了我。进修班的同学问我,进画室比登天还难,你怎么做到的?我没吭声。在三画室学习时,先生常常早上八点就在工作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我们,指导老师谢东明、喻红也在教室和我们一起画画,二十多年过去了,还常常受恩师指导。
- - 1989年中央美院油画系三画室师生合照
洛佩斯曾说过:“我的画不仅呈现现实,还要在其中注入某种特别的意义--某种因所绘物象而生的内在感觉。”这句话阐明了其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意蕴之秘密,即以朴素的物质真实,表现非物质真实之诉求。洛佩斯成功地打破了视觉物理上的必然性,以色彩传递了一种人类心灵皆可触及的神秘之境。同样是时间之力,不知不觉,在石窟已经画了十年,想想独自在洞窟画到夜深,面对漆黑空无一人的山路,每当洞窟突然停电,找不到手机电筒的时候,每当夏日里顶着烈日画画的时候也会忍不住问自己:这么累,究竟为了什么?
佛窟当然没有回应。晨昏不断更替,这无言的更替本身,我想就是答案。
- - 卧佛院82号窟虚空之境2实景
- - 虚空之境2 100x80cm布面坦培拉2015
一个梦让我留影至今,我的巴蜀石窟人才培训项目进入国家艺术基金复评,7月23日学校组织项目预答辩。晚上觉得有些累,便在网上看了一部叫《罪恶之家》的电影,看完已是凌晨1点,想着白天要集中精力做很多事,赶紧睡觉。凌晨6:20,我梦到自己饿着肚子骑着自行车去了石窟,石窟的路怎么变得陌生了,晃晃悠悠到了住所,才记起,这是我过去画画临时住的地方,房子早已还给别人。梦醒后我大哭一场,难道我不是那高估了自己判断力的孤立无助的女工?难道我必须承认这个世界早已人性缺失到了只顾自己利益的地步?不,不是的!这么好的石窟一定要再坚持!每个人身边都会遇到很多人和事,我们可以善良,再善良一些!人类文明今天之所以如此璀璨,就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性,艺术家、科学家是体现不同维度创造性的代言人。正是因为有梵高、杜尚、博伊斯、徐渭这样的大家,世界艺术史才如今天般丰富多彩。人最大的局限性是活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中,习惯于所谓的“安全区”,而自我的超越和突破是真正的挑战。
- - 2014年靳之林先生题词
11月6日参加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见识了很多致力于蜀湘文化的学者。中华孔子学院副会长、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就是给我震撼最大的一个,今天受他邀请参加了复性书院暨孔子学堂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复性书院的启动仪式。舒大纲老师致力于国学、中国儒学、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有感于他研究成果累累,著作等身,为人谦和又有魄力。
- - 2015参加蜀湘文化高端论坛
2016年
“画中有诗”、“境生象外”是宋代文人画的审美理想,是艺术史上的一次艺术变革,也是中国美学史上一次思想深化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追求。宋代雕塑是否以书画的笔墨语言为中介,突出造像创作中的表现因素,造像创作中的人格因素,表现出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倾向。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毗卢洞紫竹观音窟,宋人主观表现观音的艺术特征,抒发、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与意趣,写景状物。但工匠所描绘的已不是客观物象的原生态,而是受到了艺术家心灵的滋润、情感的选择、精神的照耀、想象力的参与,成为凝聚着艺术家人格、意趣的物化形式。紫竹的神韵特质,成了人的品格、气节的象征。宋代石窟的雕琢已不只是神存形中,而是境生象外,走向了再现对象之美与表现主体心意的双重增值。
- - 虚空之境3实景
- - 虚空之境3100x100 布面坦培拉 2015
宋代石窟的艺术创造,还是借物写人,借景抒情,实中有虚,在不破坏物象细节真实的同时,寻求与人的精神心意的内在统一,实现了人与物、情与景的沟通,融合。石窟审美追求的另一特征,是工匠的文化素养,以心为本。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品味。
- - 融泉心灯 41x41cm 木板坦培拉 2017
- - 明心见性 41x41cm 木板坦培拉 2017
蒋孔阳先生在《中国艺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一文中指出:“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般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各门艺术,不再是‘经国之大业’,而只是他个人消闲、遣兴的玩意。也正是由于一批极富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在仕途上壮志难酬的文人士大夫的决然闯人,并将其特有的审美趣味和标准,引入艺术领域的结果。
- - 寂护 100x80cm 布面坦培拉
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当代艺术?
我认为邵大箴先生讲得很有道理,他认为“当代艺术需要传承和创新。所谓传承,就是把优秀的东西传下去;而创新包含着对过去的扬弃和把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推’出来,完全脱离传统,就无所谓创新。我国的当代艺术,可以借鉴国外的形式,再来讲的是,创造出有中国品格的艺术。西方的观念艺术有它的合理价值,可以吸收,但要以吸收中国传统的元素为主”。
- - 逸情澹意100x100cm布面坦培拉2012年
- - 逸情澹意实景
在大足、安岳,我们看到一种观看和呈现世界的方式。这些石窟里的造像,有菩萨世界,有地狱的恐怖,有善意的劝诫,人性有多丰富,艺术就有多丰富。这里为我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视觉灵感,数百幅石窟作品在这里诞生。中国人和其它文化里的人类共同创造了一种人类可以掌握的可靠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几百万年历史的人类共同体,能够帮助我们关联世界,构建饱满的人生,不能拘泥于中国的历史而忘记了多元世界。应该以多重维度观看和理解石窟,用绘画的方式横跨古代与现代、西方与东方……
- - 风轻云淡 100x100cm 布面坦培拉 2012
- - 风轻云淡实景
在这些石窟区域,有些主要的龛窟已处于严重坍塌亡轶的状态。千佛寨窟就是一个典型,千佛寨第96号窟是川渝地区目前所知的内容最为完整的药师经变造像,构图成熟,比例优美,其轮廓线、动态线、装饰线的组合由“气韵”统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保存现状却实在堪忧。虽是石质造像,但自盛唐开凿以来历经千余年沧桑变化,造像本身已损毁得十分严重。主尊面部残缺,已难看清其原貌风采,身边的八大菩萨也大都面部手部有缺损。我以宋代石窟造像,通过查阅各种历史文献、从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对大足、安岳宋代石窟造像的发展特点和同时期石窟造像的语言规律进行比较和梳理,从中寻找发展的轨迹,用绘画复苏那个时代形象所饱含的人文精神。保护和传承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一种艺术语言一旦消失就很难再“复活”,这是前车之鉴。我们以绘画的方式“重塑”这些严重损毁的造像,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信息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
- - 安岳千佛寨药师经变窟实景
诚然,我每次写生的过程都是孤独的个体与石窟的对话,成为对石窟造像充满仪式性的膜拜、礼赞和对艺术的挑战。这些石窟造像对我来说是一种可以帮我达到艺术境界和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的途径。反复多次的素描、在极精微与致广大之间保持的张力,使其不同的石窟作品表现出石窟的艺术魅力,成为我特立独行的创作方式,使作品洋溢着神性或能以灵魂的私语、精神的烛光将山川照亮的明媚。这是我的期许。
- - 净琉璃——药师经变图素描
- - 净琉璃——药师经变图
真正的艺术哲学要在精神层面让艺术离开普通意义上的“美”。艺术真理是生活进入艺术心灵的真实,是心灵的外化。所以,艺术的源泉是心灵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不直接是生活本身,更不是观察对象本身。从这个层面来看,大足安岳石窟的地狱经变像、护法神等对生命的理解和艺术的夸张会让人觉得宋代工匠极了不起。有很多跟中国传统有关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把它找出来,要找到属于中国根源性的东西。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对当下文化环境要有高出常人的认识,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成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当今社会资本全球化运作,文化艺术也就增加了与世界其它文化沟通和博弈的责任。中国的文化艺术近二十年来出现了政治波谱、玩事写实主义和各种艺术材料和媒介的使用,还有一批艺术家坚持古典写实,展现了中国艺术日益丰富、多元、开放的姿态。然而当代艺术如何形成自己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家园,如何将传统文化中古老的智慧用当代视觉语言进行转换,服务于人与自然,促进社会和谐才是当代艺术内在的价值诉求。
最近整理儿子的书柜才知道他从小学到中学获得了二十多个奖项。我自己觉得儿子在我心里最重要,儿子六岁开始,我就殚精竭虑地投入到石窟绘画创作中,开始的时候经常在电话里掉眼泪,现在基本上没有时间管他,假期几乎都在石窟度过。起初几年,孩子一次次打电话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听着难过,哭完之后还留在石窟现场。最近三四年,每年我完成800多个课时,冬天冻得跳脚,暑假在大太阳下画巨幅卧佛,画到中暑,朋友叫我“山顶洞人、超人”,为什么要如此拼命?想想最大的梦想不是自己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而是肩负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责任。
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分塑七分绘,绘画与雕塑很好地相互融合在一起。现在我们把石窟雕塑转换成绘画创作也有规律、标准,但我认为这些凝聚先人智慧的石窟,其文化高度、历史渊源,远远比个人重要得多。心灵能做到“寂而能照”才能承担起传承和创新的双重使命。
铭记生命中经历的喜悦和感动,惦念生活中遇见的善良和宽慰,感恩所有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我这石窟创作的零星体会,我对文字也不敏感,期待大家的意见!
李耘燕
2017年9月2日
文:李耘燕 美编:西子
文字整理:曾小 朱墨 林晓华 马路遥 吕康佑
艺术野疯狂一周年精选集《乌鸦穿过玫瑰园》火热上市
← 左右滑动浏览购书二维码 →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