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四川与重庆两地保存着千百年的唐宋佛教石窟及摩崖造像,即为川渝石窟,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李耘燕被石窟造像艺术深深打动,以10年岁月,画下对川渝石窟的守护,将画作化为一座座移动的石窟,「绝壁重光─川渝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暨李耘燕美术作品展」9月24日于佛陀纪念馆本馆大堂开幕,此次展出李耘燕百余件作品,让大众感受艺术家以画笔所呈现的对佛法的体悟。两岸贵宾云集,有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理事解冰、西南民族大学曾明校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郭宏、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蒋思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长雷玉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成都商报艺术投资总监王奇,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助理教授主任李丽芳,台南艺术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刘婉珍以及各中学校长、教授等近百人。
李耘燕此次展出有油画、写意和丹培拉的运用,其中「释迦牟尼佛涅盘图」是费时三年才完成的巨幅画作,全长1200公分,宽230公分,从头部开始画起,作画期间常受观光客的打扰,透过不断与内心的交流对话,终究展现想要表达的情境。工匠雕刻时的虔诚,艺术家对佛法的感悟,在李耘燕「持笔有情,以笔为桥」下,为佛陀和芸芸众生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2014年
2014年春天,我又回到了石窟创作现场,这一次的目的地是一直“心欠欠”的安岳茗山寺。
刚到茗山寺,桃树还没发芽。如今门口的桃树有了好多花蕾。山上缺水,要到一里开外的井里挑水。山上基本没有人来,多数时候只有我和70多岁的临时文管员刘阿姨相伴,生活诸多不便。我请山下的村民李国成定时帮我搬画架画框,他偶尔从山下给我们背些南瓜青菜上山。刘阿姨照顾我也是尽心尽力,我说南瓜好吃,她就每天换着方法做各种南瓜饭菜,偶尔去村民的地里摘一把红薯尖,有一天晚上我就梦见漫山遍野吃也吃不完的南瓜……
- - 2014年刘华凤协助我绷画布
- - 安岳茗山寺创作现场
☞ 世上最寂寞女儿,用十年韶华把绘画变作一座座移动石窟
☞ 她跑遍全国重要石窟,走过万余公里,只为找到新艺术空间
☞ 绝壁重光:两道紫光,将华严洞变成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 在石窟现场创作巨幅作品,这就是传说中的“山顶洞人”?
画茗山寺前,我去过好多次,不过都没有找到一个明确方向。到那儿十多天了,一直在画第3号窟大势至菩萨。因为风化,茗山寺3号窟大势至菩萨面部留下些许岩层的痕迹,给人一种光阴感和永恒感。我沉浸在古代艺术与自然时光雕琢的质感里。从前天晚间开始,我屏住呼吸,精心勾勒这些线条,昨晚在暴风中又以同样的方式画到凌晨三点,一派修行之感。一开始考虑到场地客观条件,画了造像的左侧面。后来考虑到整体构图,要和同窟的观音菩萨呼应,遂画成正面。从这个角度画空间十分局促,不能退远观察,我只好站在较高的脚手架上画佛像的上半身,耗费大量时间描绘与表现佛像面部层层的页岩肌理。头部初始画得略低垂,当有一天下到低处时,发现一个仰视的角度更能体现造像的精神气质,重新起稿,经过十遍二十遍的提白罩染,才描绘出了那层层页岩中呈现的菩萨仁厚澄明的面容,更好地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交融的永恒之境。这种否定之前的所有工作,重头再来的勇气我想恐怕也是一种气度的体现吧。艺术创作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气度,想必不会走到极致。
- - 茗山寺大势至素描稿第一稿
3月15日,画完茗山寺第5号毗卢遮那佛素描,可谓任重道远。崖壁上毗卢遮那佛身高6.3米,耸立于峭壁边,佛像脚下仅有一条小道供观光者通过,这让正面的描绘变得不可能。反复比较之后,我决定选取斜侧方的仰视角进行写生创作。画面上,佛像倚靠左侧山墙而立,右边是悬崖留出的天空,被我处理成了夜空一般的深蓝。就在泼洒完蓝色的那晚,大概夜里两三点钟,我正在三号观音窟画画,听见外面嘻嘻索索的声响我不敢开门出去,第二天早上在画作上发现留下动物脚印。
- - 2014茗山寺创作现场
4月中旬,茗山寺画到一半时,因学校教学工作不得不中断创作回到成都。画幅和工具只好留存寺内保管。当我6月份赶回现场,发现持续的梅雨季节让《化——毗卢遮那佛》画面长满了黑色的霉斑,所幸这些斑点并不那么面目可憎,相反让原本生鲜的色彩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调和。我意识到这是天人共力的时光杰作,为了保留下这些斑迹,我运用树脂和天然蜂蜡对表面进行覆盖与封存。还用云雾状和蝴蝶状的透明色彩罩染画面中下部分,使之好似具有一种淡然的仙气。历史、自然与人工在这幅作品里得到了某种有益结合。
- - 《化——毗卢遮那佛》300x150布面坦培拉2014年
6月16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应我的邀请,参观大足、安岳石窟,17日到茗山寺观看现场创作,为我的作品题词:“古今辉映,观耘燕女史新作”。19号下午,在航空港校区圆弧报告会议厅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半启门”》的讲座。
- - 2014邀请郑岩考察大足、安岳石窟
他阐述了古代艺术家使用和改造这一图像元素的过程,认为这种图像元素的形式特征大于文学意义,是在现实和理想、生存与死亡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空间逻辑。郑岩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对这一图像元素长达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考古学与艺术史论两个领域的交叉互动,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不久便到了农历二月十九的香会节,七乡八里的老百姓也多来烧香拜佛、挂红。茗山寺平日里几乎见不到人来,每到初一、十五或是节日,便有几个居士来念经,中午会吃顿素餐改善一下伙食,我很喜欢吃居士们做的炒魔芋和煮熟再煸炒过后的四季豆种子。香炉里残留许多香火棍,创作茗山寺2号窟观音、大势至菩萨时,我便尝试运用长短不齐的香火棍排列出佛像的形状,颜色层层泼洒,然后将香火棍拔出,制造页岩肌理,创作《光寿无疆--观音、大势至菩萨》画面有了意义和形式方面的延伸。
- - 光寿无疆——观音大势至菩萨
- - 光寿无疆——大势至菩萨局部
茗山寺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立于山岩之上,似乎从天而降,那种对待外部世界的超然静观、宠辱不惊,把人类心灵带入一种神秘之境。近一月的现场体验和实践,我获得了超越具体物象、具体场景的感受,进入无限时空的心境,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意蕴感同身受,找到了画面所要传达的审美趣味,也更加理解古人如何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何抒发他们的人生感受。
- - 2014茗山寺现场创作
观看和表达这些石窟文物时,不能只满足于观察它们的艺术语言,更要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让蕴藏其间的精神鲜活起来。我要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石窟艺术融汇创新,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佛像画。在教学中,我常常说学生的作品缺乏绘画性。是指在平面上的绘画的痕迹、形状、图像、空间感、叙事性缺乏整体关系,提倡同学们在客观再现时可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一些技术特点,但更多强调的是解剖、空间、形体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或者提倡驾轻就熟制造大体效果的能力,认为那样就有才气。其实还是缺乏对绘画性多维度的深入研究。
- - 大势至局部 300X300cm 布面坦培拉 2014年
石窟的美告诉我们:创作要见境界、见格局。比如茗山寺这几尊菩萨,尽管它们的创作受到宗教信仰的支配,但无不散发出创作者的个体经验和人文理念诉求,造像背后渊深海阔的文化内涵、金声玉振般的艺术语言足以让寂静的山谷熠熠生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一样,他们绝不是为了技术而表达,可它们比意大利文艺复兴早了几百年!
- - 观音、大势至 300X300cm 布面坦培拉 2014年
东方的禅宗思想影响了现代主义。为了尽可能表达艺术家的个体思想,艺术语言与思维的惯性不断被解构,最终以一种运动的方式去接近创作与表达的真实。无论画家们以何种方法切入创作,都必须保持自信、知觉的警惕和反省能力,冷静地把思考和感知的空间交给观者。只有深入研究石窟语言系统和观看机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掘自身的绘画观念,才能获得清晰的创作路径、让作品具备丰富的解读性和较高的画面品质。有关石窟研究,我只是从绘画实践和教学的角度谈了一些体会,还有N多的向度可以整理研究。
石窟的力量是真实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大足、安岳特定区域特定信仰的历史丰碑,还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当务之急要用艺术团结人类的力量,召集更多的人学习保护这一笔财富。
7月份,我开车带领中央美院博士生徐胭胭,王磊、尹冉旭,覃浩源,考察了塔坡、侯家湾、高升等大足、安岳石窟,他们不愧是央美优秀学子,很能吃苦,大家起早贪黑地工作,一个多星期我们完成了茗山寺的考察测量任务,天热,我们把矿泉水和解暑用的西瓜放到观音洞古井里,那一派独特的清凉令人难忘……
- - 带领徐胭等完成国家民委项目
七月半,我拍到了“超级月亮”!在茗山寺,经常独自在洞窟里画到夜深,知了长鸣,飞蛾乱扑。8月11日凌晨1点8分,从安岳茗山寺观音窟画画出来,看到漂亮的月亮。石窟地处半山腰,阴森森的独自一个人,累得不行啦,但还是架上相机开始拍摄,刚拍完几张,它便羞涩地躲进了云里。第二天才知道,我拍到了2014年最为特别的天象之一:“超级月亮”。
- - 七月半拍到超级月亮
8月,茗山寺的造像,呈现出大气磅礴,透露着某种极致的纯净祥和的灵性光华。其中文殊菩萨,这尊6米多高的巨大雕像让我着迷不已,我遍访了当地老百姓和文物专家,谁也没能告诉我造像损毁的右手之前完整的样子究竟如何,左手所托经书外伸1.5米,手与书总重逾千斤,历千年而不坠,诀窍全在高2.2米垂地袈裟把重力传到了地面,这又是一个古代匠师巧妙运用力学原理的经典范例。可就在2014年5月左手坠落了。我根据同时期造像规律在画面重塑右手恢复其左手,希望复原或重建一个更能表现过去工匠想要表达的已被忘记的精神诉求,使画面的视觉中心更为和谐。
- - 茗山寺文殊菩萨实景
- - 现师利法身 300x150cm 布面坦培拉 2014年
画画的种种材料就是活生生的物质,通过材料的运用呈现观念,就像事物本身具备观念性一样。许多时候,绘画是比文字更为丰富和直接的手段。“彼岸生”这组作品同样就地取材,由拔出香炉里的香火棍完成,在两幅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绚烂的颜色抑或丰富的图像细节,看到的是更富有观念性的,更接近于抽象绘画的一批作品。不仅表现了千家万户的祈愿,还表达了祈愿的真实性。不论素描、漆艺,还是香火棍,都是在不同创作阶段,围绕大幅坦培拉油画创作而延展出来的不同分支。这种“树状”的创作实践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套完整的绘画语言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创作方式。
彼岸生1 菩萨香火棍、布面坦培拉100x100
彼岸生之四100x100cm纸本丹培拉
一晃便快到9月份,必须回成都上课了。茗山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缺水少电,一开始还有些井水,后来干到只有开车到三江镇去拉水,拉回茗山寺我抬短斗和老太太一起把水抬到山上的厨房。半山腰的小屋开着空调也到35度,一停电就更痛苦。回望茗山寺几个月石窟创作的经历和参悟,我更体会到石窟绘画创作和艺术思考离不开身临其境的“在场性”,否则就没有后面的自我超越与升华。艺术需要责任心和观念,但同时也是一场身体力行的超凡实践。
- - 2014年茗山寺现场创作
9月21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览”暨“第三届全国壁画大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作品“和·合”入展。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张敏杰教授以“别样的路径”为题做了展览综述,对我做了极高的评价,我很是兴奋。
李耘燕的《和合》系列作品,以摩崖石刻写生数十年如一日,在历经难以想象之恶劣环境创作过程中,将中华文化生命之流动的禅意和风雅融入其中,用坦诚朴素的艺术方式来拓展空间与形式的界限。用源自于西方的丹培拉绘画技法生动地表现出石窟造像所沉淀的历史斑痕,在唐宋佛教石窟所散发出恒久的光芒中,用其恢宏的气势和幽远的意境,再现了安岳华严洞臻于永恒的和合境界,以虔诚之为向中国本源文化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李耘燕 美编:西子
文字整理:曾小 朱墨 林晓华 马路遥 吕康佑
艺术野疯狂一周年精选集《乌鸦穿过玫瑰园》火热上市
← 左右滑动浏览购书二维码 →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