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地风起·邓枫凉山风作品展:那些温暖坦荡天性沉着的年代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邓枫站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的村口有些踌躇。

- 邓枫 -

几个月前,这里曾热闹非凡,寂寞山岭从未出现过如此高光的关注。邓枫带着画具和相机,不知道这里会呈现怎样的苍凉与诗意。他一路带着英国诗人奥登的抒情诗集,想找到某种印证与贴合,他曾在多年前的从军生涯中读到过那些关于战争与迷惘的句子:

“在自我选择的山岭间迷失徘徊

我们一再为古老的西南叹息感喟

为那些温暖坦荡、天性沉着的年代,

为天真口唇中那快乐的滋味。”

其中那句动人的“为那些温暖坦荡、天性沉着的年代”,又出自波德莱尔的诗歌《我爱回忆……》

身为画家,临到山梁,好像一个没有节奏感的人在这大凉山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这里的空间节奏通过那些石土砌的房墙,平铺的野地,素朴的乡道,宽广的天宇,以及无数人绮丽的着装、清澈的眼神,灰银的配饰,进入邓枫的身体。这里与他从小在青衣江畔的闲居、高原野地牧羊的军旅休闲完全不同,他突然觉得找到了颜色。

邓枫一直对彝区心存敬意,他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在更多异域人眼里,显得相对落后与低矮,但他们的精神理解,对生活的自娱自乐,能看出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趣味。

血缘与地域的关联,在大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显得更加直接。这里的风土,建筑,人的五官、身材,脸部轮廓,服装,配饰,使用的语言,文字,与身处的土地、山风、小屋,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比如,纯粹的完整,狂热的干涩与渴水的强烈欲望,大片的土屋参差罗列,其实是迎合着山的生长,仿佛大地上生长的树。彝语和彝文是这生长的命脉,无法复制,它编织了所有关于山河、西地、沙风的诗歌。

- 风吹月之二 172cm×45cm 2017年 -

- 风吹月之八 172cm×45cm 2018年 -

邓枫显然被这里迷住了。虽则他多次来到彝区采风,但从未有这般感受,他火热地融入火把节的人潮,高举火炬,跳着不知名字和动作的舞。在夜色的火苗跳跃中他看到那些彝族的男子与美得无法表述的姑娘,面孔有些模糊,但轮廓极其鲜明。在他的绘画经历与学练生涯里,看到过无数画家描绘过的彝人,那些深邃的皱纹、沟壑一般的面孔,跟这里的山地一样,刻着风的路线,人的情感,比如著名油画家高小华1983年以凉山彝人为题材创作的《布拖人组画》、《初春老林》,比如程丛林“尚意”味彝人作品中流露出的笔意、晕化的墨意,再比如庞茂琨后来的彝族姑娘系列作品……邓枫要以彩墨的方式,展现全新的纸墨属性的彝族境域。

“每座复杂的梦中

都配有一张地图,训练有素的心灵律动

可以循着它的安全路线永远一路跟从。

我们钦羡溪流与房屋,它们如此确定;我们

从未像大门般赤裸而平静;”

- 雨水月之三 42cm×92cm 2011年 -

- 雨水月之四 92cm×42cm 2010年 -

- 雨水月之七 92cm×65cm 2011年 -

- 雨水月之八 92cm×42cm 2012年 -

我注意到的是这些彝人面孔的温和与无皱纹的静谧。这与我之前看到过的面孔深邃、皱纹写实的摄影或油画作品很不相同,他作品中的人物没有被突出在前景,而是如镶嵌一般自然融入。他笔下的人物和背景变形的山峦、绮丽的壁画般的色泽与意象,共同构成浪漫的彝山风情图卷,颜色明媚,富含书写性。如果说之前邓枫的人物、风景画作品更多是平涂方式的描绘,而这批崭新的彩墨作品则更如水墨,在熟宣纸张上独到表达,以色代墨,婉转多情。

很多观者一开始会迷上邓枫作品里的色彩。此次展览的作品,色彩使用上更倾向于原色的使用,不做色彩调配,以彩墨原色于纸面直接渗透纸张,在整体色调把握上,以棕灰色为主,纯黑、纯白的部分大大减少,这样的效果比之前更为沉着,温和,厚重。人物变形方面则沿袭之前的独特方式,效果则更丰富饱满。脸部的描绘,饰品的处理也更为写意。

- 萌芽月之七 45cm×112cm 2018年 -

- 结果月之六 45cm×40cm 2010年 -

- 天乾月之一 238cm×118cm 2018年 -

- 天乾月之二 238cm×118cm 2018年 -

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兼职教授张南山在《西地风起》一文中提到,西地风起,表达的是一种选择和人文的依归。邓枫的人物画创作一直与四川整体的绘画风格保持着某种疏远与距离。他的绘画中笔墨和语言充满着情绪的漫延、叙述和情感具有对抗和疏解的通道,正因为情绪使然,画面所产生的烟云之气、淋漓之气构成了画家独有的时代气息和人文乡愁。

是的,在彝区的焦渴与苍凉之中,邓枫的彩墨之作,给出了那难得的“烟云之气、淋漓之气”。

我能想象,邓枫的绘画线性与色彩具有的表现意识,在灵动与稚拙共生的线条中寻求平衡,注重发挥工笔敷彩的效果,同样精细地用色彩造物象的自然元素,使工细的语言成为画面确立的主导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把水墨的渲染作为营造画面氛围和境界的手段,形成松动、丰富、流畅的气韵。

- 鸟鸣月之二 180cm×49cm 2015年 -

- 鸟鸣月之六 180cm×49cm 2015年 -

张南山认为邓枫的创作,把工笔和写意有机结合,以形写神,以意传情,兼具具体与抽象,形式和语言统一。喜欢他作品里舒展放松的人物,自然在山间的贴合而非“攀爬”或“下滑”,那些彝族女人有的像是从褐色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棵树,随着西地之风摇曳,有的则像是剪纸,轻盈松动,被高度概括了的形象简练而多彩,这些都是来自于邓枫对中国文化传统符号的取经与融合,神秘的村寨、散漫的羊群、闲适的彝家女子、飘落山头的一抹云,都定格在画面中,成为他记忆中能够付出与给予的意象。这犹如大凉山一般神秘与安详的局部,实际上一部分来自他的写生与实地走访,另一部分一定来自于他的提炼与想象。

我现在明白了他当时站在村口的踯躅。

- 天花月之十七 172cm×30cm 2018年 -

- 天花月之三十七 172cm×30cm 2018年 -

为了这批创作,他专门两次去到大凉山,习主席当时去的两个乡村,一新一旧,一前一后,给了他心灵的极大震撼。溪流与房屋,山路与羊群,高树与山花,壁画般斑驳模糊的经典图式与抽象概括的物象……我惊讶于他如何在纸张的晕染中刻画出的人物性格,那些被传统禁锢了的彝族人物性格特征,符号化的族群脸庞,是如何慢慢被解构与重新塑造(当然是画面上的),那些褪去了沟壑面孔特征的彝族女人,似乎将命运的皱纹、生活的愁苦都纾解了,仿佛娓娓诉说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与时代变迁。

“永远不会像是泉水般完美;

我们必须生活在自由中,

一个山里的部族要住在群山之内。”

邓枫的作品里,人的主题意象被诗化了,被缩小了,云有了天空的性格,羊有了山的情绪,花、树有了“西地之风”的姿态:它们共同的内在联系在于它们都是时间的赋形,无意之中记录了时间的进程与风物的变迁——“那些温暖坦荡、天性沉着的年代”,好像真的就住在他的作品里。

- 天花月之二十一 30cm×172cm 2018年 -

- 天花月之三十 30cm×172cm 2018年 -


邓枫

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画院)创研部主任

专职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四川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作品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曾获中国美协主办的 “2002年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银奖

“2004年全国中国画大展”  银奖

“同里--保护自然遗产”全国中国画展  铜奖

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展十次优秀奖

获文化部“第一届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 铜奖

获四川省第四届、第五届、第七届巴蜀文艺奖

2015年2月入选文化部“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11月获首届四川省艺术节“文华奖·美术类”作品展  一等奖

2016年第十一届全国艺术节 获优秀作品

2017年第五届全国画院画展 获优秀作品

《邓枫彩墨人物作品集》

《中国诗书城书画艺术精品集--邓枫》

《中国国家画院周韶华工作室画家作品--邓枫》

《2010文化市场白皮书》邓枫专辑

《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邓枫》《巴蜀名家系列丛书--邓枫》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邓枫作品集》

《巴蜀书画·传承与创新工程--邓枫中国画作品集》



西地风起--邓枫凉山风彩墨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

四川省诗书画院 中共西昌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西昌市文化馆  西昌市美术家协会

展览日期:2018年11月03日至07日

展览地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注:文内诗歌来自(英)奥登抒情诗选《某晚当我外出散步》(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9月第一版)


由四川浙商美术馆和都江堰江南忆美术馆出品的谢礼恒艺术随笔录《何不怜取眼前人》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封面书名由著名书法家刘云泉题写。书内收录17位巴蜀著名书画家的文趣雅好访谈、书画精品创作幕后花絮和生活情趣故事,敬请扫码关注、购买。

☟ ☟ ☟


文:谢礼恒   美编:西子

  更多精选:

杨巍个展M5俱乐部专场:“巍哥”请你喝一杯时尚下午茶

精彩名家作品提前曝光!领略“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高级美

韩天衡:从艺七十载如登山,到达山峰,山外有人,山外有天。

徐仲偶:艺术家无法接受任何被格式化锁定的人生格局

↙↙点击 阅读原文 ,还有更多艺术精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