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收藏大家王世襄外甥女竟是现代箜篌演奏创始者!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作者丨檀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艺术野疯狂

全文约7200字,细读约20分钟。


崔君芝出生于书香门第,曾外祖父王仁堪是《清史稿》列传的历史人物,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曾任苏州知府,他的品德、政声、文章、书法都名垂一时,勤政作为的功德一直被后世称颂,现在江苏镇江金山公园“天下第一泉”畔建立有王仁堪纪念馆。而1980年春,新中国第一台现代箜篌则在苏州诞生,冥冥之中,就像有一种缘分在牵引着崔君芝开启箜篌演奏的人生。“除了家庭文化渊源,与箜篌为伴如同上天赋予的使命”。40年来,她亲历见证了中国现代箜篌改革、发展的历程,也成为中国箜篌演奏艺术的创始者。


丨崔君芝


崔君芝,中国现代箜篌演奏艺术创始人,中国古箜篌代言人。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箜篌教授,硕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敦煌文化弘扬部荣誉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箜篌研究会会长。


 6月的成都和北京,已入夏。想采访崔君芝时,正巧碰上她最为忙碌的时候,答辩、辅导学生,和她约了两次,等待空闲时间电话交流。第一次电话采访时,是在一个下午,“我现在还在北京,你有什么问题就直接问吧。”电话那端,言语爽快,中气十足,思维敏捷,逻辑性强,记忆力好,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次采访于我来说,不算成功,因为对箜篌知之甚少,很多问题还不能问到点子上。第二次电话采访,等她忙完工作闲下来时,已接近深夜12点,打电话过去,我询问她累不累,不行,第二天也可以再约,但她可能怕耽误我这边的时间,依然同意采访。这次电话那头的声音,虽然不如上次的响亮,却精力充沛,谈到箜篌,能感到她浓浓的爱意。聊箜篌、谈教学、感悟与做人,采访结束已凌晨一点过。从初次与她交流时的忐忑到第二次采访挂断电话时的恋恋不舍,她的直爽与笑声令人难忘。距离的原因,交流不能面对面,我感觉是人物专访最大的遗憾,访谈也是学习的过程,听对方的人生经历,也是找寻某种意义的存在。 


箜篌作为一个比较小众的乐器,中国现代箜篌的发展不过40年,然而它有久远的历史和新生后不凡的经历,箜篌曲线优美的形象,还有空灵叮咚之音总是让后人浮想翩翩,也存在许多人的梦里。写稿时,我一直在循环播放《湘妃竹》这首曲子,优雅清澈的声音让人忘却夏日的烦忧。






作为中国现代箜篌演奏艺术的创始人,崔君芝被人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论是在中国现代箜篌的演奏、出版、录音、录像、获奖、专业教育、普及推广等各个领域都是第一人的崔君芝,至今依然冲在演出、教学的第一线,“我所有的活动和努力都是为了给箜篌开创新的路、解决新的难题,为年轻人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而在箜篌演奏领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自己体会最深,外人看到的也许仅仅是成绩和成就,光环和掌声。


丨《西清王氏家谱》《西清王氏族人写真集》


崔君芝出生于书香门第,在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家庭中长大。家学渊源,家族成员在核医学、建筑、铁路、图书馆学等多个领域都对社会做出贡献。舅舅王世襄是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舅舅和舅妈都曾对崔君芝研究箜篌演奏给以过很大帮助和支持,为了让她搞好箜篌演奏,还鼓励她学习古琴,并赠送了两台古琴给她。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教育背景中长大,耳濡目染,她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多才多艺,“小时候钢琴弹的很好,老师让我考音乐学院,在学校里做过指挥合唱,学过钢琴、声乐、马头琴和二胡。学的专业比较多,最后以钢琴和二胡毕业。”也许正是前期学习掌握了中西乐演奏知识,有了深厚的知识积累,使自身音乐修养得到丰富,才为后期接触箜篌创新演奏艺术提供了营养和储备,能够做到厚积薄发。


丨2005年王世襄为夫人袁荃猷新赋诗


感恩和坚持,这是她人生座右铭。“学习的过程中,从老师那学到很多,也得到许多老前辈的教导。他们有的已经过世了,但他们的精神和对我的栽培始终让我感恩在心,使我不断努力,因为有感恩之心和不懈的坚持,40年,我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始终如一。”


1、1998年王世襄在芳草地新居新制大案前

2、王世襄、袁荃猷在检查鸽哨以防虫蛀,90年代摄于芳嘉园




缘起而生。回首千年,箜篌之美,令人追寻,而一切又总是在一定的机缘巧合下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1976年过后,崔君芝被分配到河北省歌剧舞剧院,“在那里因为要演样板戏,样板戏本身不能缺少使用的各种乐器,团里选派我在管弦乐队里面弹奏竖琴,这时正式开始走上演奏竖琴专业的道路。”


“当时我还很年轻,平时要来北京,到中央音乐学院找佐茵老师进修竖琴,那天大雪下了一夜,第二天我走在去中央音乐学院的小路上,雪后初晴,阳光特别明媚,路边积雪在融化,湛蓝的天空,那一幕我印象特别的深刻。路上,我碰到了同学黄大岗,他对我说,‘崔君芝,我知道你在弹竖琴,在音乐研究所有一个双排弦的竖琴,可以演奏揉压颤滑音,他们请了全国各地的竖琴专家鉴定,结果都给否定了,我觉得你应该去看看。’我当时一听,很激动,这真的是一种巧合。因为我已经开始弹竖琴了,并将竖琴带入了民族乐队,当时与高胡、扬琴同奏演奏曲目《工农兵上大学》《云雀》很受欢迎,成为当时的优秀曲目。但将竖琴加入民乐队以后,我发现竖琴还是缺少了揉压颤滑音,与民乐队的音色不融,缺少中国民族音乐普遍的演奏性能。所以当听到黄大岗给我介绍有这个双排弦竖琴能够揉音压颤的时候,我真的兴奋不已,当时课也不上了,立马奔着音乐研究所去了。”



崔君芝不是一个有神论者,但感觉不由自主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她做这个事。到了音乐研究所,她见到顾国宝、徐朝音两位研究员,“他们说,‘崔君芝啊,你来的正好,我们找了多位弹竖琴的专家来看这架双排弦的竖琴,基本是否定了,老师傅已经准备把这琴带回家’。我一看这琴,惊叹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发明,心想,我要借这把琴把乐曲弹出来。在那等了一个多小时,我见到这位满头白发的韩其华老师傅。他研究这琴已经很久了,当时经济条件不好,做出些发明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给他说,你把这个琴借给我,我拉回家,一定给它弹好(当时这个琴是一个庞然大物,不能转调,像竖琴的共鸣箱一样,但是双排弦,上面有压颤机械)。韩其华师傅答应了,我把它拉回家,研究怎么把它弹出曲子。两个月后,弹出好几首曲子,惊动了电影制片厂,他们在《云冈石窟》纪录片中用箜篌拍摄了短片。”同时,崔君芝把弹奏好的曲子录成了盒带,把它交给音协和文化部的领导,得到音协领导的巨大支持,把箜篌改革当作一个重大项目,拨款3000元人民币作为经费,并把崔君芝调回中央民族乐团,从事箜篌试制改革与演奏。崔君芝当时碰上的是无人会弹的新生乐器,崔君芝却与它一见钟情,从此结缘,给以新生的箜篌以新的生命,并成功地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她的人生使命。





箜篌,一种弹拨乐器,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卧箜篌属于中国传统的箜篌,似瑟,用木拨弹之。春秋战国时期就在楚国一带流传,楚国位于中国南方地区,当地有民间歌曲被称为“吴歌”,箜篌是为吴歌伴奏的乐器之一。在汉唐兴盛的卧箜篌,到了宋代以后渐少使用,中国的卧箜篌被古琴、古筝的发展所替代,逐渐消亡。卧箜篌虽然在中国失传,但它在朝鲜和日本被完整保存下来,流传演奏至今。凤首箜篌,源于印度,早已灭绝,但因传入中国而得到千年繁荣。凤首箜篌多用于佛教音乐并未在民间广泛流传。竖箜篌,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古老石窟壁画中,都可见竖箜篌和弓形箜篌的影子,而从诸多文献记载、绘画艺术作品、以及隋唐五代至宋宫廷燕乐乐器使用上来看,竖箜篌属于流传较为广泛,使用度颇高的乐器,尤其在唐代宫廷乐队中备受推崇。



箜篌从隋唐进入全盛期以后,渐渐衰落,到了宋代,箜篌开始在民间逐渐失传,被禁锢在宫廷,渐渐失去传承的生命力。在清代,箜篌乐器与乐手已凤毛麟角,从康熙到光绪年间,偶尔还能在祭孔乐队搜寻到有关箜篌的踪迹。而之后的时光,战火纷乱中,箜篌已近消失。


虽然箜篌因各种原因失传了。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界就开始了箜篌的复兴工作。“上海大同乐会”创办人和制作师在试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当时出现了单排弦立码式凤首大箜篌。而崔君芝最初所接触的是1958年沈阳乐器厂民族乐器制作家韩其华研制的双排弦能揉音压颤的箜篌(竖琴)。



1978年,箜篌新生的时机到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直接领导组建了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改革试制小组”,组长是关立人,参与的成员有文化部舞台科技研究所留德音响专家王湘、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乐器技师蒋柏松和乐器改革专家张子锐等人,崔君芝作为成员之一,提出“将历史上记载的卧箜篌与竖箜篌融为一体,制作出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箜篌”的理念。1980年春天,箜篌改革试制小组在完成整体设计后,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成功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现代箜篌,曾用名“雁柱箜篌”,结束了箜篌失传的历史,使千年箜篌获得新生。雁柱箜篌是将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古琴、古筝、琵琶、古箜篌一类乐器的造型结构、共振原理与西洋竖琴的科学弦长、弦距等巧妙地融合起来,使失传已久的古老乐器恢复了它的艺术青春。后来,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又研制了手拨联动式半转调箜篌,为箜篌普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聊到过往参与乐器改革的这段经历,“箜篌乐器的新生我并没有什么功劳,我只是提出了将卧箜篌与竖箜篌融为一体,制作出一种新型现代箜篌的理念,成为了改革试制箜篌理论的依据,指导了箜篌演奏艺术的创始”。


中国近现代箜篌经过前期三个阶段的复制和改革,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创造出中国现代箜篌。经过艺术实践,中国现代箜篌具有专业化而广泛应用的有两种:一种是苏州乐器厂生产的‘手拨式双排弦半转调凤首箜篌’,另外一种是赵广运研制的各种形制的‘脚踏式双排弦全转调箜篌’,他们的共同点都体现出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精髓所特有的揉压颤滑音技巧与韵味,而且都是通过双排弦的结构达到这一特性的。


1984年,沈阳音乐学院的赵广运以传统制造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成功研制出双排弦脚踏式全转调箜篌,为中国现代箜篌演奏艺术专业化提升和世界范围内箜篌演奏艺术推广交流做出了贡献。





1996年,崔君芝撰写的《箜篌天地》正式出版发行,书中与作曲家共同创作的七首乐曲,包括了她所有创新的箜篌演奏技巧,"七曲定乾坤”,成为了箜篌传世的经典佳作,这是当代具有权威性的中国第一部关于箜篌的专业书籍,指导箜篌全面发展至今。


乐器演奏赋予乐器以新的生命,创新箜篌演奏艺术是箜篌乐器发展的关键。然而,在没有任何记录演奏资料的情况下,如何让获得新生的箜篌弹奏出动人的旋律,创新出一套新型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呢?“这个过程大概用了七年的时间,逐渐形成箜篌演奏的方法。当时的想法非常朴素,没有想过名利得失,就觉得这个事情非常有意思,也经常做梦,梦到箜篌。实际上,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当时年轻脑子也好使,听和学,音响效果、共鸣箱、拉弦板等等都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灌输到自己脑子里。我经常向一些老先生学习,向曹正学习古筝,向吴景略学习古琴,向林石诚学习琵琶,这些老先生已经仙逝了,曾经向他们学习的过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很怀念他们。还有周魏峙、吕骥、李焕之,他们对箜篌的发展也给以很大的关怀和指导。” 


崔君芝学习各种乐器,包括吉他怎么弹啊,会试试,改编一下乐曲。各种弹拨乐器,包括阮和柳琴也都探索一下。“学习,就会有收获。当一把琴你拿在手里时,你弹起来就会有体悟。那时,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传统中寻找和学习,运用我们民族音乐的特色和特点,别人不可能超越的特色,形成卧箜篌和竖箜篌相结合融为一体的理念。我也喜欢写文章,就将这些内容落成笔,成为一套理论,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习的过程。”


崔君芝在《箜篌天地》那本书中清楚说明箜篌演奏的技术。通过乐器的创作,她向昆曲、京剧、琵琶、古琴、古筝、二胡学习,也包括现代演奏风格的学习,七首曲子涵盖整个箜篌演奏艺术系列的手法,讲解演奏艺术的训练方法。后来她又出版《箜篌天地续编》,这本书中与历史学家一起共同将中国箜篌的历史讲得非常清楚,里面有大量的图片,接近300多张,讲到箜篌历史的东进,发展史实,以及近代箜篌发展史事。“我们箜篌走向世界舞台也就是这近40年时间,从1980年春天,箜篌开始登上艺术舞台的历程。外国人称箜篌为‘魔术盒’,太多的演奏方法和音色的变化,他们称,‘中国箜篌是世界竖琴家族里唯一的和最美’。其实,这就是中国民族器乐的特色。”





从1980到1990,这十年间,崔君芝获得过许多奖项,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奏员。也曾带着她心爱的箜篌走向世界舞台,频频受邀出席参加各项重大演出活动。1987年,第三届世界竖琴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崔君芝应特别邀请参加了大会,并在维也纳奥尔斯佩格宫二楼大厅拨动琴弦弹奏曲子,美妙的琴音赢得了各国观众的心。世界竖琴大会第一次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崔君芝带去的200盒盒带一抢而空。这对于崔君芝来说,非常欣慰与自豪,箜篌这一古老乐器在维也纳走向了现代世界大舞台,它动听优美乐声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与喜爱。


在她赢得许多世界级荣誉的同时,上世纪90年代初,她还是决定给自己的生活按下暂停键,选择到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进修学习。“我当时感觉对于箜篌还缺少一种东西,觉得自己是时候需要进一步学习来补充营养,于是到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学竖琴。后来因为父亲病重,我就回到了美国,父母当时在美国,到美国以后,刚开始自己为了生存,教钢琴。后来想还是继续做箜篌,进行箜篌的推广,我就把国内许多箜篌运到了美国,我还和苏州定了10台的箜篌,买了大量乐器,在美国开展的还不错。那时,自己开始积累教学的经验,编写教材,包括民歌的教材。通过学习并与大家合作,逐渐使箜篌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载体。包括现代的作曲手法、弦乐的学习,琵琶、古琴、古筝的学习,宋代的音乐、昆曲、京戏的学习,如《湘妃竹》属于汉代的音乐,《清明上河图》借鉴了宋代音乐,《思凡》借鉴的昆曲,载体非常丰富,色彩纷呈。那时得到很多艺术家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也更加努力,学习才能继承,实践才能创新,逐渐摸索形成自己一整套的演奏手法和技巧。



作曲家刘为光创作的箜篌独奏曲《清明上河图》经崔君芝和张维良合作演出,获得世界广播大赛一等奖和澳大利亚特别音乐奖,而她创作的箜篌乐曲《湘妃竹》曾获第一届全国民族器乐音乐作品大赛二等奖。这两首曲子都成为箜篌的代表作。“《湘妃竹》露珠和泪水采用了泛音和轮音来表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用了二指轮音。箜篌演奏艺术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包括坐姿、弹奏和指法的分配都与竖琴演奏截然不同。演奏艺术实际上是指法的艺术,双排弦演奏音乐要连贯不能断,所以慢慢发现在箜篌的录音上,需要两个话筒。创作是酸甜苦辣,学习和艺术实践的过程,当我带着琴到世界各地时,会仔细看别人怎么弹,还有别人对我的弹奏有哪些地方感兴趣,我哪些和他们比有缺陷,有时缺陷的地方正好是自己的特色。”


“继承传统,传统拨弹法,用指腹演奏,这算我基本弹法之一,但是要发展,就要用指甲、拨片和义甲弹法,还有各种技术的发挥,音色的丰富,揉音压颤怎么做,这些都是课题,逐步去解决这些课题,从乐曲创作、音乐内涵中去挖掘演奏手法,从乐器本身的特色中去发掘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形成一套演奏艺术。”


2005年,崔君芝回到了北京,致力于箜篌艺术的推广与普及。她说:“箜篌的根在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我必须回到自己的祖国寻根。”崔君芝曾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及其他音乐学院校领导的主持下,创建了箜篌专业并健全了教学体系。多年来她在国内外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也分別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绽放在箜篌事业的各个领域。


聊到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要求特别厉害,因为你是来学习的,不是与我搞好关系的,我不大建立师生感情,我这方面比较差,就一个要求,必须学好,你与我没有感情,但你好好学,我就很高兴,我就是这么一个性格,特别奇怪。不管你是谁,我都会教你,把自己知道的就教给你,你有不对的,我也会指出来。”





古箜篌是世界上最早的弓型弦鸣拨弹乐器,起源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苏美尔人的贡献,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约公元2000多年传入中国。同源不同流的古箜篌在千年流传变异过程中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自盛唐起,箜篌便泛指古箜篌(竖箜篌)了。在丝绸之路交汇处的敦煌文明中,近千幅彩绘都记录着箜篌兴盛的史实。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更有许多箜篌的记载。崔君芝也在探索古箜篌的演奏艺术,成为古箜篌代言人,谈起这段经历,“古箜篌,有它的一段历史。当年在《马可波罗》中出演宫廷乐师弹奏箜篌,给的箜篌是音乐研究所展览的一件,这件古箜篌非常漂亮。


2013年,我在沈阳第一届中国箜篌艺术节遇到黄祎琦,他在复制古箜篌。我觉得古箜篌复原工作非常有意义,我当时把自己讲座时间留一半请他讲。我弹他复原的仿古箜篌,感觉这个乐器很有魅力,就把这个箜篌推荐给中央民族乐团,当时他们正在做《印象国乐》,于是这里面就用了特制的古箜篌。



后来,我和我的学生何祎旋冒着大雨,带着乐器到展览会上参加展览。”崔君芝成为古箜篌代言人后,办了很多的古箜篌学习班,也支持很多家做古箜篌,鼓励把古箜篌的事业重新捡起来,恢复它。“现在古箜篌的制作已经很普遍,古箜篌弯弯的弓形,单排弦,比较轻便。古箜篌和现代箜篌完全是两回事,古箜篌是外国的小竖琴,长相很漂亮,有民族的感觉,而且中国古代许多诗词描写了古箜篌的美妙,起步挖掘它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了现代箜篌,才有了古箜篌的兴起,兴起后,古箜篌和现代箜篌比翼双飞,演奏艺术互相辉映,合作演出,互不排斥。”今年,由崔君芝主编,张燕和胡潇潇执行主编的《古箜篌艺术集锦》即将出版问世。


“艺术上的几年,其实是一瞬间,有成就的演奏家都是百年树人,过世的琵琶大师刘德海,他艺术的境界,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到的,这包括对音乐的理解,对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而我走上箜篌的道路也是自己的一种经历,这些都是经历,好是应该的,不好才是不对的。”







《文人空间》第四辑:重新认识明式家具。
《茶烟外 · 壶趣》:从文化与艺术的视角带你领略最风雅的东方壶通鉴。
《花前》:一本倡导东方美学理念的花事读物。花之史、花之韵、花之式、花之器、花之居……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精彩推荐



人生几起回忆 | 姥爷妈妈儿子儿媳孙女这一家都是艺术家
石虎|字象之诗 意象之字 神觉之画
渺:汤杰个展丨魔都7月最酷的展,请尽快签收动态装置攻略
成都城南私家园林里的当代艺术馆丨拈花已省梦中身
村上隆:我是个愚蠢的艺术家丨买太阳花吗?破产的那种?
花前月下茶烟外丨看文人空间里的花事、壶趣与明式家具
魏葵胡同系列新作丨我敬风雪一杯酒,杯酒如杯雪
尽显汉隶风采|稀见馆藏+新出土汉代石刻旧拓整幅汉碑巨制
木之温柔丨日本木雕家土屋仁応和他的治愈系世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