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书影响了整个台湾的油画色彩|厐均:油画技法创新论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2-12-25

作者丨水天中

编辑丨艺术野疯狂

文章原标题丨《体验、思考与创造——厐均的艺术道路》

设计丨张涵



丨妈妈最后的回忆,2012,油彩画布,173x300cm


丨六十年的约定-探索厐均所追求的艺术精神



厐均是一个习惯于思考而又一直在追求个性化创造的画家。他的父亲是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厐薰琴,他的母亲是具有颖慧艺术禀赋的艺术家丘堤。成长在那样丰富多彩而且极具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中的厐均,从少年时期就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在父辈艺术圈中获得佳誉。幼年时期为父母画像,堪称妙造自然。读小学时期画的水彩和速写如《抗日战士》《一条大河》等,即已透露出自由舒畅的气象。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和姐姐厐壔在广州和上海举办双人画展,姐弟二人从此进入中国艺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俩在艺术上的进展继续为美术界所关注,他们的作品常常引起海内外同道的赞誉。在泛政治化泛滥艺坛的时期,厐均格调清雅的写实油画作品给人们过目难忘的印象。



丨1949-杭州国立艺专師生照,因三次画展经历,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特允年仅十三岁的厐均应考,并以同等学历入校,使得厐均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学生。


丨1980年首度油画个展于香港艺术中心


左:1936年,丘堤、厐均、于上海

右:1939年-1940年,丘堤、厐均于成都


丨厐薰琹全家于昆明(厐薰琹 厐壔 丘堤 厐均) 摄影:谭旦冏



1980年,厐均移居香港,后转往台湾。在内地美术界新人中,厐均成为陌生的名字。在近年文化艺术广泛交流中,大陆艺术界“重新”认识厐均。特别是近几年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展览交流活动中,大家再一次体验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惊喜。经历几多风雨之后故人重逢,往往有“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感慨,但厐均带给大家的绘画作品和艺术著述,为我们展开了一片明朗的视野,无论旧雨新知,大家都从他的艺术和理论中感受到源源涌动的活力和出自实践的历史思索。



丨1941 年开始画父母肖像与一系列水彩画



艺术家介绍


厐均,油画家。江苏常熟人,1936年生于上海。其父厐薰琹为留学法国巴黎的油画家,返国后于上海组织现代油画艺术团体──决澜社;是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其母丘堤曾负笈东京学习油画,为中国第一代的女油画家。厐均先生本人1949年考入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倪贻德、颜文樑等,1952年转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4年毕业。师承徐悲鸿、吴作人等前辈,引领他踏入专业创作的领域,并开辟自我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道路。至今创作已经超过70余年。


厐均先生1980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1987年移居台湾,任教于台湾艺术大学,至到2007年退休。从1988年起在台北创办安康画室至今三十余年。授课学生达到七千余人。



成长环境、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决定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厐均认为艺术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之价值,就在于它是艺术家个人心灵的记录与发泄。画家的“夫子自道”,适可作为我们研究他艺术创作的钥匙。浏览厐均半个多世纪的绘画,仿佛追随行行重行行的旅人,在看不到尽头的路上他留下脚印,在千山万壑间回响着他歌哭的余音。我们从连绵的足迹和断续的回声中,想象他跋涉的欢愉和艰辛,并且逐渐接近艺术家波动的心灵。



丨柿子红了,2016,油彩画布,53x45.5cm


丨灰色之美,2010,油彩画布,60.6x72.7cm


丨线条,2006,油彩画布,175cm×175cm



厐均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是性格气质和家族影响的自然流露。从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厐均在绘画技巧上显得更为成熟,造型的坚实和色彩的丰富,为他进一步发展打下理想的基础。而学院严谨的训练,并没有限囿他自由无羁的艺术本性。



丨古松的舞姿,2018,油彩画布, 97cm×130.3cm


丨新福州 ,2010,油彩画布,201x201cm



在厐均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中,从来看不到中国油画家常有的因为顾忌造型而怯于放笔直干的遗憾。厐均笔下奔流不羁的动势,成为厐均的艺术基因标记。他的笔触并不像功夫老到的国画家那样“无一笔无来历”,而是精炼与草率、必然与偶然的交织与共生。他的笔触兼具挥洒与堆砌的意味,这两种笔意显然来自不同的文化源头,其中中国式的“挥洒”(书写)起着统率全局的作用。与传统水墨写意不同的是他拒绝程式化,珍视偶然性因素。这种气概在他的人物画中表现得很突出。国内美术界有一种以“功夫”论英雄的习惯,让我们看看厐均的人物速写,那种言简意赅,那种解衣磅礴,那种对“偶然性”的因势利导,无处不显示出精纯的“功夫”,而其中的磅礴大气,又怎一个“功夫”所能了断!当然,这种“偶然性”绝非“野战无纪之师”,而是“行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创造境界。



丨花王花后,2016,油彩画布,200cm×200cm


丨槟榔,1994 ,油彩画布,60.6cm×72.7cm



不仅运笔构思如此,厐均在人生态度和艺术思想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启发处很多。从国内职业分工的习惯角度看,可以把他归入“西画家”之列,但从文化归属和精神境界看,厐均是充分汲取了中、西传统文化营养的中国文人。注意这一点,对于恰如其分地理解与评价厐均的艺术关系甚大。



丨2002 音乐的幻觉 165x165cm 油彩画布



色彩感觉的敏锐和细腻,是厐均绘画的另一特色。早在20世纪中期,他的油画色彩就曾得到同行的赞美。他以直截了当的手法抓取微妙的光影效果,往往是笔简而韵长。去海外以后,他从“灰调子”出走,进入一个“日月光华”的天地—对于厐均来说,这实际上不是“出走”而是“回归”,在经历了多重体验之后,他返回到他的父母曾经耕耘过的田园。但我想斗胆说一句,画家毕竟不是洄游的鱼,在绘画色彩上,厐均确已比他父辈走得更远,他超越了中国前辈画家的色彩境界。



丨2002 音樂正在響起 91x72.7cm  油彩画布



插满鲜花的瓶罐,摆上水果的盘碗,是厐均常画的题材。在这一类静物画中,他以酣畅恣肆的笔触、鲜明醇厚的色彩,把作品的绘画性发挥到极致。基于对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绘画的研究,厐均得心应手地调动鲜明强烈的色彩,那些纯度很高的油彩,在他的画面上构成装饰性的色调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色彩的表现性逐渐成为画家关注的重心,许多静物画的主题就是色彩、色彩的表现力及其感情倾向—《红与黑》(1998)、《白布》(1999)、 《红花盆》(1999)、《黑绿之趣》(2000)、《三原色之构成》(2000)、《球菊与黄绿的果》(2001)、《灰色要妙方为上》(2002)、《黑色之美》(2002)、《红背景》(2003)、《蓝绣球》(2003)……仅从标题文字就可以感知画家对色彩表现性的重视。



丨2019,《直觉与情绪-馬勒的啟示》局部,250x1600cm,油彩画布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中的色彩处理,它们饱满、响亮、具有力度,而又显示出高雅的色彩趣味。在这方面发挥纲领作用的是黑色与白色,黑与白在厐均的作品中,相当于色彩表现的台面和骨架,有这样的台面和骨架,可以让强烈的色彩尽情表现。深黑的点线和纯白的块面使繁密的色彩布局有气可透,使喧闹的色彩撞击归于平衡。而在那些笼罩着回忆薄雾的风景画中,更是由黑与白弹响思乡的琴弦。



丨2019,《直觉与情绪-馬勒的啟示》局部1,250x1600cm,油彩画布 



如果说厐均的静物画色彩特征是绚烂与饱满,他的风景画色彩特征就可以说是优雅与含蓄。我们比照浏览他的风景与静物,会为迥然不同的色彩情调出自同一画家之手而感到惊讶。在描绘静物时表现的那种高涨的炽热,在风景画创作中一变而为舒缓的沉静,沉静得近乎寂寥。澄澈的蓝绿、温暖的浅黄和微茫的淡灰,像是萦绕于作曲家心头的基本乐句,它们回旋往复,构成一首又一首忆念家山园林的抒情曲调。当画家以油画笔或者毛笔,像他的祖辈文人那样抒写烟水迷蒙的江南印象时,无论崔嵬的山峰,还是平远的溪涧,都流溢着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在这些作品里,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阅尽沧桑的画家绚烂之极而复归平淡,更有传统艺术精神对中国文人心灵的浸润。



丨2013年元旦 安康画室讲座示范 摄影:林裕翔


丨2018 一江春水千帆过  创作中, 攝影:林裕翔


丨一江春水千帆过,2018,油彩画布,200cm×750cm 



艺术创作介绍


厐均先生的作品,融汇了中西方的艺术思维。将中国文人画中的寄情于景且蕴含精神性的东方哲学转入西方油画世界,保留油画的浓稠特性,厐均先生的笔触技法并非一般的涂抹式油彩,而是以律动的线条,跳动的节奏,贯穿整幅作品。透过厚实的笔触、细腻变化的灰调子,融汇水墨画中的温润,含蓄的留白意想,开拓另一个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的体悟,流穿在奔放浓烈的线条之中,赋予厐均笔下世界另一个流动的灰色诗意。

有“油画界的齐白石”之称的厐均,十分擅于利用灰色调表达油画独有的意境,喜爱古典音乐的他,常常以音乐的旋律及节奏引领作画的笔触。而今已过耄耋之年,厐均依旧享受自己画画的过程,并坦言不想留遗憾“在还活著的时候,我想画的画,就一定要去画”。



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研究者,我对厐均的家世怀有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厐薰琴先生和丘堤女士充实而又坎坷的生命历程,时时在我心头浮现。当我在厐均无比丰厚的作品丛林中,发现他追寻母亲艺术足迹的作品时,禁不住泪水盈眶。由此联想到华夏文化的“生命性”,这一“大生命”正是在“小生命”的不断更替、不断变异和不断创新中得以彰显。



厐均著作新书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厐均论油画技法与创新》介绍


本书计划大陆出版是从2016年策划至2019年出版成集,前后差不多是近三年时间。
这本书涵盖了厐均先生自1962年至2018年的重要油画作品。精选了厐均先生近五十六年创作的不同题材共计170余幅油画作品。其中还有17幅素描速写作品,一并收录于本书中。主要是希望给读者呈现一个可以完整欣赏厐均先生创作过程的思路和线索。
这本书中的文字有近20万,来源于厐均先生写于80年代末到2019年的文字书稿。里面有厐均先生对油画理论研究,长期教学经验,以及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
本书中还收录了厐均先生在大陆时期创作的多幅作品以及当时创作的背景介绍,是第一次对外出版。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对厐均先生不同时期作品的一个全面精简汇集。
当然,这也来源于厐均先生的慷慨和信任提供并开放他的文献和资料。更重要的是厐均先生不计时间和策划编辑团队讨论才可以得以让整本书完成。
整本书全部采用中文简体出版,也是得到厐均先生的同意。希望更多大陆年轻读者关注中国油画的发展,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



2019再版序

作者丨厐均


我的艺术实践与知识根源于从江浙、北京、四川以及广州等祖国大地,更多来源于两千多年取之不尽的中国文化。


1987年至2007年,我在台湾任教于艺术大学期间先后写著三本工具小册子,也是我的绘画艺术哲学。这三本小书在台湾多次再版。我自己过着平凡的的艺术生活,不知外界情。但很多人告知我:“因我的书影响了整个台湾的油画色彩……”。也有不少台湾学子出国学习归来告诉我,他是带着《油画技法哲学》这本书在国外翻看“烂”了,也靠这本书的内容取得了学位。


六十四年前,最喜欢我的恩师罗工柳先生留苏回来告诉我:“很多西方艺术评论家认为油画不属于中国,中国人画不好油画……”,这样刺激傲慢的论调伤了我的心,成为我一辈子的心病。我决心除了搞懂油画技法最本质的要素外,决不模仿西方的任何油画风格与形式,而要另辟江山。


在历经六七十年的油画实践后,我终于明白了:油画艺术的魅力不是题材的翻新,亦不是画法的粗细,更不是写实与抽象,而是色彩的感人与表现力的创新。


唯有非凡的色彩与表现力,才能彻底打破西方对中国油画前途傲慢的魔咒。我们不能开着门只有自己叫好,而必须让世人心服口服刮目相看。


三十年前我写了三本不起眼的小书,有人看懂了,有人慢慢的体会到了。对于《油画技法创新论》这部分内容很多人看不懂,我深信总有一天会看明白的。


今三本小册合为一本书于大陆出版也是我对年的心愿!


望各方指教!





墨渊祭

井上有一作品回顾展


开幕时间

2021.5.21-16:00

展览时间

2021.5.22-2021.8.29

展览地点

上海宝龙美术馆5号厅

主办单位

上海宝龙美术馆、日本黄山美术社

支持单位

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世界纸文化遗产支援财团纸守

特别鸣谢

井上有一纪念财团

总策划

许华琳、青柳正规

策展人

魏立刚、秋元雄史

策展委员会

浅木正胜、海上和子、苏丹

李建华、陈建中、广濑晴子、辻惟雄



《何不怜取眼前人》谢礼恒 著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




往期精彩推荐







“书写的力量”丨呈现晚清至民国百年巨变时代风貌
窥探一个少年飙升为“建筑诗哲”神级成长路
邓远清“清隐”:幽暗是种姿态
大千归来丨张大千书画作品将在武侯祠美术馆展出
《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线稿及试拓》限量首发!
众善奉行-历代高僧书法展
徐悲鸿美术馆·重庆新展丨集六个家庭四代艺术家作品
坂本龙一唯一自传《音乐即自由》
晴窗一日几回看·刘墨诗书画展:文士们的倒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