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穿过玫瑰园》
凡缘轻愁 信手一挥丨江友樵山水作品展:记下渔樵瞎画师
访谈作者丨谢礼恒
访谈时间:6月17日
访谈地点:重庆渝北韩祥生工作室
摄影、设计丨张涵
传统的安分中透着潜藏的不羁,宿命的无奈里压住澎湃的不甘;纵然是刹那的美丽,预卜的竟也是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凄冷。对于恩师江友樵先生,祥生兄早就兴过这样的慨叹。
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创作中的江友樵
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江友樵在其书房
起初我只是远远听过江先生的名字,对他的作品并无印象。在报馆前同事祥生的家里,见到江先生那么多笔精墨妙的山水,呈现出一种文人精英的清贵。看沈尹默为他那册厚重画集(《江友樵画集》)的题签,想起在当今热闹而喧嚣的画坛,还有他这种因寂寞而纯美的艺术存在,多少有些感念那个毁灭天才之时代竟出了这样一位天才……艺术家溥雪斋写他“寸心得失无古今,且看江郎画里山。”洁净、干脆。江友樵在第二任夫人因意外被飞石击中而惨死的悲痛后,自述“画多寒林,诗多凋零。”那是痛彻心扉的黯然,淡到透亮,寂到暗哑。“少年英气、中年蹉跎、晚年孤寂……三十岁前涉古以厚自孕育;三十至五十遍游天下,广师造化供作陶镕;五十后独创格,然忽忽半生,垂垂得老,独卧巴江,蛰居斗室,不及谱曲三部之一,而视神经萎缩之疾又真欲夺我之双目,所欠成翁,只未白头耳,遑言继承敢云独创!”江先生在长篇口述自传里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我读一次泪一回。
丨1950年 与女友牟绪藻在四川大学数理馆合影
丨1953年 江友樵与父母亲合照
幸甚。四川浙商美术馆、重庆翰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此番联合主办“信手一挥——江友樵山水作品展”,于蜀地都江堰虹口四川浙商美术馆首次呈现江友樵的山水画精品及这位天才艺术家的传奇经历。巴山蜀水,隽永文脉,江先生以巴人之性,作蜀山之姿,展览点染勾皴,尽力展示巴蜀历史文脉的生态文化美和历史文化美两方面的特点,可以说巴蜀是山川秀美的天府风光胜地,巴蜀也是名冠华夏的英杰伟人和文化巨人之乡。
丨1994年 江友樵现场为学生演示用笔
丨1996年 与侄儿江涛在家中书房合影
展览将至,盛夏光年,主办方希冀通过这四十余件(组)作品,回头看到江先生红烛微光背后些许断影,不至于让后人匆匆走过去吹熄那盏文脉的孤灯,顺便也清理散在香炉四周的艺灰。这“信手一挥”的展名,取自江先生的挚友齐白石老人为他山水画册的题跋,木森威茂,樵木枯曳,绘事、人事,不经历到极致,哪敢放言“一挥而就”,江先生一生多舛,忽清忽迷,缱绻山水背后一定有那扇门透着光,等着他薄雾里不至于迷路。
丨韩祥生工作室
1
白描江友樵
夕阳穿树补花红。
我们都明白,哪怕想要通过一些不菲的专题收藏来真正了解一位故去的传奇画家,都是一项徒劳的追求,它所追求的东西令人很难想象,那些薄薄的纸页潜伏着时间,带着谜语般离尘的光泽——身处时代的洪流,谁都无法抽身。
江友樵作品存世量小,在成都期间,他的作品被火烧掉不少,损失也多,他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从央美回来后又丢失了一些。江先生一生勤奋,年轻时更甚。他从央美回渝,心气低迷,自信受损,那时在渝所有的展览他都无法参加。1979年恢复政策后,他到文史馆成了一个书法家。直到2006年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的“灵秀雄深——江友樵书画大展”,艺坛内外才首次真正见到他如此天才的创作。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就只是一个“书法家”。那次展览,不仅有江友樵的巨作、长达10米的《长江万里图》等书画作品,还包括齐白石、启功等大家题赠给他的精品。
韩祥生1991年在一老先生家里见到江友樵先生的字,这才跟他接上缘分。“老先生说,这是我文革前的老友,之前我们常在一起雅集,文革后就断了来往。后来是我上门去找的江先生,并且把两位老友联系到了一起。在我看来,江先生20岁的画已经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了。其实要说画艺,很多人临古是肯定赶不上他的……他个性张扬,一生传奇,太有故事……”
“他是真正挣脱了自己时代烙印的画家。”韩祥生1993年大学毕业后正式跟着江先生,照顾先生起居生活。“虽然他没有教我画画,但书画这碗饭是他赏给我的,指给我一个明确的方向。”倏忽十年,眼见先生遭遇各种命途波折——“彩笔清新格调殊,英年造诣世间无,应知胸臆藏丘壑,更读千秋未见书。”“荆璞何须俗眼知,劫波历尽半生迟。斯图堪入丹青史,记下渔樵瞎画师。”这两首七绝是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丈蜀先生赠送给江友樵的。江友樵坦承,“这首诗对我的画海生涯是个楔子,一个缩影,也是个简明的概括。”
“瞎画师”,数次读到这个词……我始终联想起胡弦上讨口的阿炳。说他的命途与创作好似“无声之诗”,对江友樵来说都过于浪漫了。巴渝出生的性情,受挫后的愤懑,我读到他的自述、评论者无一绕过的生命苦楚,都明确指向一个天才的不遇、不予、不愈——他甚至自杀多次,感觉周围的人都要“改造”他,这让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适应,到后来干脆放弃这种适应的念头,奔向最酷独的角落。他语言犀利,回忆倒入湮水,寂寞泛出泪光,为人处世特立独行,50年代中从央美回到重庆后,所在地居委会对他的评示是:此人适合务农。
甚至他后面只有去打煤球为生。
2
齐白石没能留住他
按照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木先生的说法,江友樵先生本来几乎注定要成为现当代中国画画坛一大画家的。1953年,江友樵四川大学毕业两年后,因绘画才情卓著而由中央宣传部将他直接由四川调入刚组建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所工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所长,王朝闻为副所长,该所隶属于中央美术学院。江友樵先生称,当年“北游京师,复日与当代艺坛巨擘相竞爽,笔花缭绕,墨瀋淋漓,慨乎平生,尤为仅事,过从最密的是齐白石老人和收藏家徐石雪先生,徐先生藏书万卷,藏古画数百轴,我经常在他家中盘桓竟日,流连忘返,齐白石老人认为我的画具蜀中山水雄奇之气,他亲笔题跋肯定:友樵弟之画,固可喜,因是蜀人也,观之再三记而还’。徐石雪先生认为‘天之生才甚难,或数十年一见,千万中一人’”。当年北京与之过从者皆当代画坛之泰斗、领袖级人物。如称其“江郎妙笔由天授”的叶恭绰;赞其“笔歌墨舞”的于非闇;“万里江山付兄辈”的谢无量;“私幸今后切磋又得一益友”的启功,“未及三十岁而造诣已臻上乘”的胡佩衡;“用渴笔醉墨摹写诸家,无不各尽所长,而有苍古朴厚之气”的陈半丁;“笔墨苍秀,气韵浑成”的吴镜汀;“纵横笔墨任天真,写出倪黄倍觉神”的溥雪斋;勉励“仿古应承其法,创作必获其真”的蒋兆和……其中尤以齐白石对江友樵夸奖备至,一夸再夸。而此时之江友樵,不过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
丨齐白石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一) 55x45cm
纸本书法 1957年
丨于非闇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二) 55x45cm
纸本书法 1953年
后来由于江友樵反对央美新领导将国画系改为“墨画科”,并因抗争传统被安排到图书馆抄写资料。数月后,个性桀骜的江友樵毅然职离京,回到老家重庆。齐白石为留住人才,想办法让其能够返校未果。直到1956年齐白石先生还在努力(1957年齐白石先生成为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叶恭绰为首任院长),又向文化部推荐江友樵进院,竟因北京户口问题而未能如愿……
丨启功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十) 55x45cm
纸本书法 1953年
丨林思进 庞俊 汪慎生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九) 55x45cm
纸本书法
丨向楚 秦仲文 王雪涛 惠孝同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八) 55x45cm
纸本书法 向楚1950 秦仲文1953 王雪涛1953 惠孝同1953
丨罗文漠 芮敬予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七) 55x45cm
纸本书法
江友樵1957年注定成为最失意的那个人。返京未果,又在反右中被划为右派,长期内控,家境每况日下。之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父病逝,享年57。他后来自述,“文革期间,我家被抄,我贴出大字报反驳,贴在我家门口的通令标题是‘通令不通’,招来反复抄家和反复批斗,并游街示众,投入监狱。被捕之后,老母病垂危,亲友医生都不敢上门,我在狱中大有‘为有身存皆是累,已无家在不言归’之感。”
丨周瑞颖 施孝长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五) 55x45cm
纸本书法
丨萧泽溥 诸家题跋大画册(内页四) 55x45cm
纸本书法
3
两段痛缘
丨江友樵 风梳万缕亭前柳诗意图 22x14cm
纸本水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丨江友樵 雪景寒林图 22x14cm
纸本水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我并不清楚,重新回看江友樵一生中的这两段痛缘有无真实必要。可当读完他口述自传里这一部分最后那“画多寒林,诗多凋零”八字时,这“痛”找到了支撑点:读四川大学历史系时,江友樵被选为四川大学美术研究会主席,在同班同学中,牟绪藻和他是同乡,她的父亲牟申仲先生是个诗人,她的姑父向宗鲁先生是有名的神童和学者,因此牟绪藻在女同学中是学有渊源的。“她和我的接触最初由借抄听课笔记开始,她对我以口代笔的敏捷记忆力和刚健婀娜的钢笔字很有好感,时间久了,她对我的国画和书法又有更深的好感。牟绪藻对我更是衷心倾倒,我们的友谊由学友、战友、密友进而发展到共结同心。大学毕业,我本可以留校作助教,逐步实现我教授兼书画家的目标,但爱情的红线,使我放弃助教和牟绪藻一块调到中共川西党委宣传部工作,参加工作后,百忙无暇,加上又一股虚无主义思潮,彻底否定中国画,我似乎成了封建遗产的化身,牟绪藻原是爱慕我的书画的,这时,她也变成了反对我学画的急先锋,甚至要我在爱画和爱她之间作出抉择。不久牟绪藻与我决裂……”随后就是江调央美中国画研究所。文革期间,他在六亲不认、举目无亲的绝境中得到邓劼刚老人和中学时期的老师杨钦国先生的救济和慰勉。
丨江友樵 仿查士标笔意 105x54cm 纸本水墨 1944年
丨江友樵 风前欲问江南信 137x70cm 纸本水墨
1978年他被安排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工作。“1980年我和小学教师冉高芹结婚。婚后的生活是安谧而和谐的,由于有她搞好后勤,使我无后顾之忧,我的书画艺术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谁知好景不长,三年后,冉在一次赴友人寿宴的归途中被一颗空中的飞石猛击后脑,当场惨死,我不得不回到旧巢与老母相依为命。牟绪藻和我的生离是对我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冉高芹与我的死别霹雳震惊,是对我第二次闪电般的打击,俄国画家苏里柯夫爱妻死后长期提不起画笔,我也有同等沉重的心情:画多寒林,诗多凋零。”
丨江友樵 善楷先生嘱写 132x28.5cm 纸本水墨
4
生命的线索
拾采记忆的果实,怕的是弄伤满树的繁花。读到江友樵的山水画,才几乎从这种深刻忧郁的印象里回过神来。可分明他的临习与创作,也透着傲慢坚勇、枯涩浑茫。
丨佘雪曼题 友樵山水画册(一、二、三、四)
33x28cm 纸本水墨
翻阅其高中毕业集三年所作之十二开小帧《友樵山水册页》,除了第一开画面描绘一渔夫在江边捕鱼,没有过多显示其师法对象之外,可能是其理想之化身,其他十一开,友樵借助画笔回归过去,再现了元明清古代各家的系列技法,从而实现了自我的“集大成”。所谓“集大成”,乃脱于晚明董其昌所宣称的“集其大成、自出机杼”,董曾列举了一系列唐代以来的山水画家的种种风格,并宣称“俱宜宗之”,其目的正在于将所谓各家各派之画风作新综合的尝试。“集大成”的绘画观念,为“画道甲天下”的“四王”之一王翚所继承,王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王翚曾经广泛临摹、学习古人各种不同画法,因为他认识到“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而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也”。江友樵曾说自己学画“以清初的四王作基,钻研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而上追宋元诸大家”——这就是他“志古道而斥异端,尊国粹以追前贤”之理想的源头,而此《友樵山水画册》就是其理想的具体实践——一代大师,几乎呼之欲出。
丨1950年 川大历史系全体年级合影(二排右起第四为江友樵)
丨1951年 四川大学毕业照 前排左起二为缪钺先生,左三为徐中舒先生 二排左三为江友樵
我倒是感念的是,江友樵1947-1951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其间被选为四川大学美术研究会主席。美术研究会举办的展览吸引了不少校内和校外的观众,江的作品最受欢迎,在成都美术界往往引起轰动。难怪韩祥生介绍说,当年他在成都的名声远远高于现在。
丨江友樵 梅花道人笔意图轴 151x82.5cm
纸本水墨 1948年
丨江友樵 江山卧游图(长卷) 24x715cm
纸本水墨
得幸,访谈中不断见到江先生才华横溢、气格非凡的作品。《梅花道人笔意图轴》、《云林笔意图》、《小鸟生趣图》……又见到他《仿明人册页》上那些勾点桀骜的笔触,月色仿若悦色,冷露散出花香,枯林透过年华,江自题“严冬苦寒愁疾交侵窗外雪花如掌砚中墨凝如脂呵冻挥毫得此十帧刻鹄不成聊云卒岁 乙未冬江友樵养病巴渝”。
丨徐石雪题 拟古山水画册 (一、二、三、四)
33x28cm 纸本水墨
再连读他《黄山写生册》、《徐石雪题山水册》、《峨眉写生册》、《旧游册》、《山水袖珍册》、《借句题画册》等等——干笔渴墨,水墨皴染,他的创作早早达到了满心寒冽的孤寂之境,衣袖都不屑一挥,横了心任由一生的勤奋与天才浸入山城苦窗的昏灯下自甘苍茫。那是他一生命运的插曲也是他生命归宿的写照。那么小一片片纸,竟得如此大的空茫的沉厚的冷梦一般的气象,当这些册页在眼前翻阅,万千梦乡里,我总觉得和他打煤球、病痛欺人、把布鞋穿成皮鞋的形象无法勾连——那些奇崛凄美的山水,成为他内心的渴念,正如郭熙所述:“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所掌握的,从其双手中大量涌现出来:他无须从房中走出,也不必离开他的座位,他坐着,能够就在这里既探测泉水和山谷;也能隐约听到猴子的嘶吼和鸟的鸣叫……”(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在这一生命风景中,“真实”是气氛的,如果这个人的命运注定成为纸上的弧线,他笔墨的痕迹就是生命的绳索。
丨《峨眉写生册》
丨《三峡写生册》
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一位天才艺术家是如何消隐在时间烟尘里更令人心生疑虑。探凡缘,尝轻愁,观看者总担心这些作品所滋长的喧嚣与争论,一下子就阻断了所有对他所进行的追问。但无论如何,这即将展出的山水之作,带着艺术家身世、情绪、手法并个性铺展开的图景,将作为可研究的基石,等待更进一步的细读与体味。因为那些对美与创作有着奇特理念的艺术苦行僧,总是晚些启航。
信手一挥——江友樵山水作品展
学术支持
四川省中国画学会
主办单位
四川浙商美术馆
重庆瀚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成都画廊协会
都江堰江南忆庄园酒店
艺术家
江友樵
策展人
黄诗益
展览时间
2021.7.18-2021.10.18
展览地点
四川浙商美术馆
(四川省都江堰虹口景区白八路庙坝)
往期精彩推荐
《坂本龙一:观音·听时》丨世界是一座声音的花园
百年诗婢家重启酒业,匠心匠艺再创诗酒年华
郝量:一切景语皆情语
宝藏美空间 幽斋书房丨一束夏日黄昏的幽光
高清原大呈现小楷诗和致戴明说书札册
带你走进“曹斐:时代舞台”
“海内第一名塑”-济南灵岩寺罗汉最早的影像
此书是对黄宾虹人生和绘画的通俗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