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热展
14年,他如何力挽狂澜,留下敦煌莫高窟原本的模样?
| 这一次,我们想用影像的力量,为你讲述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唐代塑像。图/《世纪敦煌》
1900年6月22日,云游道士王圆箓像往常一样,在敦煌的某处清理沙石,供奉香火。
偶然间,他的助手在清扫时敲了敲墙壁。
这一敲,既敲响了墙壁后空洞的阵阵回声,也敲响了一段埋藏了近千年的辉煌历史。沉睡的千佛开始苏醒,中华佛教的余音开始在世界传响,久久不绝。
莫高窟开始重现人间。
| 1907年的莫高窟外观。图/《世纪敦煌》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这个意义非凡的发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大量文物宝藏流失国外。
一百多年来,莫高窟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偷盗、损坏、侵蚀....直到1949年以后,莫高窟才渐渐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此后的几十年来,敦煌研究院的一批批守护人耗费了无数心血,努力使莫高窟的建筑、彩塑、壁画还原最初的模样。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方法能阻止莫高窟的风化、斑蚀,将来有一天,莫高窟也许会永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 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可以看出墙体损坏严重。图/《世纪敦煌》
为此,敦煌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孙志军扛起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开启了力挽狂澜之旅,试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修缮、保护莫高窟的同时,留下它最珍贵的影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信出版集团、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联合孙志军,推出了《世纪敦煌》影像画册——精选150余幅敦煌古今对比的珍贵影像,首次在国内公开付梓。
《世纪敦煌》上架以来,收获了无数好评和赞美,它究竟是如何震撼我们的心灵的?
点开视频观看:《世纪敦煌》的神秘世界
书中首先整理了早期探险家、学者和摄影师镜头下的莫高窟(1907-1949)情况,直到今天“数字敦煌”的开展,参考引用了大量文献,带我们回顾莫高窟100多年来的种种经历。
随后按照四大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时代敦煌壁画的不同风格:
早期石窟——十六国、北朝
盛期石窟——隋至盛唐中期石窟——中唐至五代、宋
末期石窟——西夏至元
| 《世纪敦煌》的目录
让我们跟随专业文物摄影师的镜头开启一场时空穿梭的敦煌之旅——其实,莫高窟比你想象中或曾见的,更震撼人心。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 不同洞窟的不同壁画风格。图/《世纪敦煌》
深处大漠,莫高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美绝伦的艺术与历史。历久弥坚,于苦难中焕发光彩,是她最独特的生命底色,也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一脉相承。
自从公元366年,第一个洞窟凿建开始,此后的10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经历了无数兴荣交替。南北朝、隋唐、五代、宋朝......每一个时代的变革,都给莫高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不同的生命力。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莫高窟精美绝伦的艺术生命力,《世纪敦煌》精选了150余幅艺术价值最高、历史价值最高、变化最大的莫高窟影像。仅仅是凝视这些历史加诸于莫高窟的印记,就足以热泪盈眶。
九色鹿、飞天、佛教戒律画...这些作品你可能耳熟能详,也可能闻所未闻,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 敦煌莫高窟第 257 窟,九色鹿。图/《世纪敦煌》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一窥千百年前的历史文明,时间能带走前人的生命,却带不走他们的作品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比如第156窟中的张议潮起兵图,展现了晚唐时期敦煌大族张议潮从吐蕃手中收复敦煌的盛况。浩浩荡荡的大军手举旗帜,能分明的看见仪仗队、乐队、警卫队不同的姿态。
| 敦煌莫高窟第 156 窟,张议潮起兵图。图/《世纪敦煌》
还有第 146 窟,窟顶东南角。窟顶四个角落分别画四大天王像,分别为:东南角画南方毗琉璃天王、东北角画东方提头赖吒天王、西北角画北方毗沙门天王、西南角画西方毗楼博叉天王。这四大天王神色凶狠,压迫力十足,在众佛中赫然突显,神采飞扬。
| 敦煌莫高窟第 61 窟,四大天王。图/《世纪敦煌》
当大量敦煌影像在网络上触手可及,如何打造一本视角独特、触动人心的敦煌影像画册?这一过程,其实并不简单。
2000年,孙志军参与了国家课题“敦煌莫高窟及周边环境演变”。
为获取关于莫高窟的第一手资料,他多次前往大英图书馆、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等机构,系统性考察并收集1908年法国西域考古队的间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拍摄的、最早期的敦煌影像。
“研读历史照片的这个爱好,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令我在脑海中逐渐拼凑、还原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有别于我们当下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孙志军
| 孙志军在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考察斯坦因原作。摄影/樊雪崧
2007年,孙志军开始了他的莫高窟重摄之旅,他精准模拟了百年前的文物摄影角度、景别、光照等环境进行重摄。
经过漫长的14年重摄,孙志军与100多年前的法国西域考古队完成了伟大的百年对话。我们普通人终于可以看到,莫高窟在100年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这模拟重摄究竟有多精准?几张对比图带你一窥究竟。
| 302窟 窟顶西披(隋)左右滑动 对比变化
1908 年照片中,记录了完整的隋代说法图,精美绝伦画面中前景部分为甬道盝形顶,画宋代千手千眼观音变;后景为窟顶前部的人字坡顶西披,分为两段:上段画萨埵太子本生(佛陀前生之一为太子,舍身饲虎),下段画福田经变(福德之田,供养以获福报)。后部平顶隋代画说法图、平棋图案等。图/《世纪敦煌》
| 323窟 主室南壁(初唐)左右滑动 对比变化
历史影像显示,壁画中间缺失的是杨都出金像部分最上部画千佛;中间初唐画佛教史迹画,从左到右分别是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东晋杨都出金像(大部分于 1924 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破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等;下部画菩萨七身。图/《世纪敦煌》
| 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的杨都出金像部分,现存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图/《世纪敦煌》
| 154窟 主室北壁(中唐)左右滑动 对比变化
1908 年照片中,仍能看到经变下部乐舞图及其左侧壁画所绘内容为观无量寿经变一铺。观无量寿经变发展到此窟,已基本定型,延续了早期初唐洞窟的基本图像内容与结构特征,中间主题为说法会,东侧未生怨,西侧十六观。壁画下部西夏画持花供养菩萨。 图/《世纪敦煌》
这些珍贵历史照片,让我们得见那个未曾见过、已不可见的莫高窟;在阅读中,找到时空穿梭、还原莫高窟的实感。
此外,《世纪敦煌》还收录了300多页的高清历史影像,每一张都值得用放大镜仔细鉴赏,让你一口气看尽莫高窟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海桑田。
在封面方面,选择莫高窟45号特窟的观世音菩萨像作为主体。这是盛唐时期敦煌雕塑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塑像面目柔美,神情端庄,尽显大唐风范。
| 布面精装+特种纸护封,装帧精美
在装帧方面,采用布面精装与特种纸护封,书名采用压凹与烫黑工艺,高端大气。
| 布面精装+特种纸护封,高端大气
在装帧方面,为了方便大家直观对比莫高窟近百年来的变化,采取锁线精装的装订方式,所有对页均可180度完全平摊。每幅影像都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让你深入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
| 每幅影像都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让你深入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
在正文选纸方面,使用128g超感特种纸,近看可见复古纸纹,触感略微粗糙,古色古香。
| 128g超感特种纸,古色古香
在图片选纸方面,经多次对比试验,最终决定采用120g哑粉纸及四色印刷工艺,还原最真实的壁画色彩。
| 120g哑粉纸,还原最真实的敦煌色彩
《世纪敦煌》从无到有的过程整整花费了14年,比预想的久了不少,却也真正造就了一本可供永久收藏的影像画册,让敦煌之美,可以伴随我们久一点、再久一点。 它让每一位热爱敦煌、向往敦煌的国人,能系统性地获取关于莫高窟的一手影像资料,而不必远赴英美。 从专业文物摄影师的镜头下,我们也得以跳出常规的游客视角,让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在我们的脑海中得到完整而直观的呈现。
| 佛教传播之路 (敦煌-南亚段)
佛教起源于南亚地区的古印度,于公历纪元前后经中亚传到西域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敦煌作为这条线路上的中继点功不可没,其本身更是成为举世瞩目的佛教艺术圣地。
为了表现这条佛教传播之路和敦煌在其中的作用,我们从敦煌石窟的壁画中挑选出一张画风鲜明、意境悠远的壁画——《山间行旅》(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局部 莫高窟 第217窟 盛唐)作为地图图形的主视觉。将壁画中的山川、河流、鸟兽等元素绘制进现代地图之中,真实的地理地貌与虚幻的佛教故事相结合,使地图与壁画融为一体。
Tips:壁画《山间行旅》中表现的是印度僧人佛陀波利的故事。佛陀波利巡礼中国的五台山时,遇到了文殊菩萨幻化的老人。受老人的开示,佛陀波利重回印度,取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在中国翻译传播。
地图中人物元素均起装饰作用,与地理位置无关。
迄今为止,孙志军已和团队一起,完成了莫高窟258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
阅读他编著的《世纪敦煌》,我们似乎也更能感受为什么这片茫茫戈壁,能成为令无数人心甘情愿坚守一生的地方。
| 敦煌莫高窟第16窟 斯坦因 摄
“历经千年的莫高窟,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害。看到1908年由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洞窟图片时,我才发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文物,仅仅和七八十年前相比,就已经大大退化,或模糊,或丢失......其病情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将持续下去。”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风沙吹过莫高窟,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护人”——文物的“病害”和“磨损”越是无法阻挡,他们就越是要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用影像的力量,守护“永恒的敦煌”。
也许有一天莫高窟会消失在漫天的沙尘中,但《世纪敦煌》留下的影像会永远铭记这个古老而悠长的艺术宝藏。
| 莫高窟322窟西壁佛龛 孙志军 摄
这也是我们推出这本《世纪敦煌》影像画册的初衷。当“重摄”影像与历史照片交相辉映,我们相信,总有一种敦煌之美会定格在每位读者的心中,永远不会消亡。
《世纪敦煌》留下了莫高窟壁画现在和以前的模样,也留下了跨越千年的时间往事。南北朝、唐朝、宋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人、事、物也许会逝去,但它们留下的证据,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内容来源:本文为中信出版社出版图书《世纪敦煌》
敦煌研究院 孙志军 编著。
| 217窟-盛唐画菩萨像,孙志军 摄
《世纪敦煌: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
敦煌研究院 孙志军/编著
中信出版社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特别推荐阅读
克孜尔石窟伤心史
克孜尔壁画的艰辛“回家”路
往期精彩推荐
英国DK艺术“小红书”,畅游艺术博物馆!
“最后的浮世绘杰作”月百姿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高平铁佛寺造像!
百年老字号荣宝斋所藏册页选
中国最大民间古家具博物馆
“背后藏刀”奈良美智:始于空无一物的世界
硕学通儒:海量题跋首次面世!
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