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雅扶轮 风流自赏:余燮阳和他的书法

王飞 艺术野疯狂 2023-02-05




余燮阳(1877—1944)字哲徽、哲辉,四川内江东兴区人,清末秀才,拔贡生。后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深造,以书法优秀殊可造就,得到当时院务主事推荐,进京拜会军机大臣荣禄,入军机处充任章京,专司谕旨、奏议誊录。由此得识京中书法巨擘翁同龢、姚华等人,见识台阁气度,养成扛鼎笔力。后考入京师法政学堂,与嘉兴沈钧儒、永川黄默涵、开县谢盛堂等同学。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到四川,先后任成都法院推事(审判员)重庆法院庭长、律师。后辞公职,以卖字为业。1935年由重庆回家乡内江,潜心书艺,鬻字为生,声名著于当时。与于右任、谢无量、王恩洋、张大千、公孙长子等文化大家及西南政商军界名流,多有交集。



| 余燮阳青城山建福宫题匾


| 节赵孟頫《闲邪公家传》18cm×47cm 1929 年


| 节《温泉铭》114cm×32cm×4 1941 年


| 余燮阳书例 1943年




余燮阳从小的书法入门,是受教于内江书家萧玉林。从现有资料分析,很可能由欧阳询入手,到晚年,余燮阳书法一度回归欧字,用笔方整而斩截。余燮阳青年时又学赵孟頫《闲邪公家传》,吃得很熟。小字一路上溯到褚遂良、李世民、羲献父子。《怀仁集王圣教序》及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可以说是余燮阳的书法口粮,日课必备,多年不曾间断。余燮阳曾在临《洛神赋十三行》后写道:“右军以端庄胜,而未尝不流利;子敬以流丽胜,而未尝不端庄。可见古人绝诣,毫无疵累。若夫瑕玉不掩,仍非造极之品也。吾于十三行无间然矣。”

        


| 《洛神赋十三行》40cm×36cm 1944年


| 门掩梨花深见月,寺藏松叶远闻钟。

152cm×33cm×2 1943年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子敬天资绝人,学力亦足以副之。故其纵横骀宕皆以沉着出之。其尝云‘他人哪得知?!’即甘苦之言也。后人学步,喜其俊逸,忘其沉着,岂知其个中耶?!”①沉着与跌宕,正是余燮阳理解书法用笔的要害。而笔力雄强,错落开阖,不落小家,是余燮阳书法的突出特点。余燮阳写小字亦长期坚持悬肘运臂,这极其考验执笔的稳定性,也形成其独特的运笔入纸方式,线条如同针尖一样扎进纸里,而使转提按的幅度也大为增强,随形借势,洞达开张。余燮阳进京后书法受到翁同龢影响,进而习颜。以书法功底论,翁同龢在当朝是第一流的,学养自深,眼界益高。余燮阳得其指点,他的书风由劲健入于雍容,由方整绵密而益增盘旋揖让,笔调沉雄宽博,意态从容不迫,深入鲁公三味。余燮阳在清廷军机处的差事,虽然只是下级文书,但有机会接触朝廷上层人物,见识大世面。余燮阳由此开阔了眼界,历练了才干,并得以考入京师政法学堂深造。气质陶冶自是脱胎换骨,直追前贤风度。余燮阳书法还得到晚清进士、金石书画大家姚华的指导,书风清峻朴拙,笔底丘壑,渐入高古之境。

    


| 龚晴皋书联

| 余燮阳题签

| 姚华论书函


| 谢无量书赠余燮阳联


| 泉流绕阶镜中看影,萝生映宇树里闻歌。

170cm×32cm×2 1941年



余燮阳书法曾受到清末巴县龚晴皋影响。巴县龚氏有融、有晖兄弟,书画皆名重当时。特别是晴皋先生龚有融书风大开大合,得风气之先,当时只为少数人识得,而深刻影响了晚清以后巴蜀书画。龚晴皋长年在外为官,艺术交往与见识远迈时辈,特能大处落笔,放笔直干,豪宕不羁,有磊落不群气象,散发着浪漫神采。余燮阳有一时期书法,对龚晴皋书法造型之险绝、生辣、古拙极意追摹,完成了自身书法的造型改造,形成点画精到,碑帖融合,巧拙相生的自家面目。余燮阳曾寻访退溪龚晴皋故居,至墓园凭弔,作《山行道中》诗:“退溪龚子读书堂,伯仲风流翰墨香。荒草墓门谁弔问,禺人无语立斜阳。”余燮阳书风曾影响到谢无量,谢无量早期碑体,与余燮阳早期书法,结体意趣多有同调之处,或许时代风尚使然。谢无量对余燮阳很推许,曾撰联书赠余燮阳:“大雅扶轮风流自赏,书林扬觯芳芬袭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余燮阳书法在当时的声望。

    


| 余燮阳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 节《书谱》114cm×32cm×6 1942 年


| 节丁敬《十七帖跋》150cm×27cm×4 1929年


| 节丁敬《十七帖跋》108cm×22cm×4 1929年



著名佛学家王恩洋1943年经内江讲学,与余燮阳谈艺论文,留下深刻印象。次年余燮阳去世,王恩洋专门写文章纪念,每见惺惺相惜之意。“三十二年腊月,圣水寺改制选贤,邑老多来会。余燮阳先生至文教院,年六十七矣。体魁伟,气沉厚,谈书法至精。谓古人造诣不易及,愈用心力愈自知其不足,愈不敢轻古人。浅尝之士不知辛苦,则傲然自以为是矣。……余先生又言:艺术与科学异,科学可以推知,艺术但可神会,得心应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艺术纯属精神之创造而莫由模仿,非机械的,心灵的故也。机器以多而给用,艺术以少而见珍,为之难,赏之亦难。又谓右军之字难学,鲁公之字易学。易者形体速具,难者神理难肖。学颜者一望知其谓颜,学王者成功不即为王也。……予曰:‘区区数画耳,云何常人终身写不到好处?’余先生曰:‘作人亦如是耳。终身言,言不到好处;终身行,行不到好处。故人之为学老死而后已。’此语重千钧。尝谓艺术家必有特识深养,信然!半年不见,忽闻余先生逝世矣。惜哉!念其人因记其言。”②


| 节《闲邪公家传》 《苏慈墓志》 《兰亭集序》1931年18cm×51cm


| 节《兰亭集序》17cm×50cm


| 集杜甫李白句

顾视清高气深稳,文章彪炳光陆离。

135cm×33cm×2 1931 年


| 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86cm×36cm1932 年


《圣教序》27cm×16cm×15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从现存作品文献看,余燮阳书写的多半内容为晋唐经典作品,他是坚持终生临帖的。其中作为案头必备,未曾间断的,有王羲之《兰亭集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心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李世民《温泉铭》。欧阳询《皇甫君碑》、钟绍京《灵飞经》、赵孟頫《闲邪公家传》《道德经》《兰亭十三跋》等临写也不在少数。尤以临《洛神赋十三行》与《集王圣教序》数量最多,变化最大。余燮阳在字法方面的积累,渊源有自而驳杂丰富。少时习赵孟頫书,上溯晋唐,以二王书法为皈依。其书法字形主要建构得自二王一脉。其字法的基本构架,主要出自《集王圣教序》。他从王羲之书法中找到结字造型的变化意趣,如疏密、揖让、错落、纵横,贵能化出己意,因势利导,常写常新。余燮阳写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舒展其体势,增其沉雄开张。写太宗《温泉铭》变化其聚散,取其俊逸爽健风气,豪荡磊落之势。书史上继承二王书法的书家,有隋智永、初唐四家、五代杨凝式、元赵孟頫等。智永对初唐书法影响深远,赵孟頫倡导复古是对宋以来尚意书风的反动。智永、赵孟頫都是崇尚笔法的,他们对王羲之书法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将其结字和用笔基本特点典型化,标准化,使之统一定型,足为后世师法,所求在“似”,而用笔的幅度及变化的丰富性相应缩水。而余燮阳书法取向更类似颜真卿、杨凝式一路,其学习二王的思路,切入点与智永、赵孟頫一路是反方向的。即在二王经典基础上加大提按幅度和用笔变化,强化书写的表现力,所求在“变”。包世臣曾经批评赵孟頫书法:“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③余燮阳曾经大量临写赵孟頫的作品,他注意学习赵孟頫小字书法的法度严密整齐,似又不满足于仅能工整精美。余燮阳尤其喜欢赵孟頫小楷《闲邪公家传》,他写道:“《闲邪公》赵松雪书中秀出者也。余自二十岁前曾经摹写,然笔力薄弱,辄貌合神离,间尤劣不成书,而见之者许为学善。今老矣!心向往之,而书辄饤饾画格,为之又不免有呆板之病。故每一作字,初甚得意。及见原帖,又为汗颜。乃知学古人书,颇亦不易,每每有顾此失彼之病。良由手腕无力,不免左支右绌,不能圆转自如不离古人也。晚雨晨晴,茗后无事,搦笔书小楷。因心未平静,任笔作字,时有油盐琐事以萦其心,故牵强为之,以活其指臂。文不续属,字亦陋劣,诚媿煞也。”这段跋语信息量很大,其中贯穿着余燮阳关于书法学习的思考和主张。余燮阳认为,如果没有笔力基本功,临写描画难免貌合神离。所以体会用笔,尤其关键。对于临写的内容及其点画特点,位置经营等等,要烂熟于心,才可以背临。而对临得形,背临得势,意临出新。悬腕作书,要指臂并用,方得势韵兼顾。心无杂念,一意专注,可望做到下笔爽健而整严,意态平稳而恣肆。如果说赵孟頫是古典主义的,余燮阳则往往强调书写的瞬间性与不可重复性,是表现主义的。余燮阳的单字积累很丰厚,胸有成竹而不囿陈法,随机应变,略无间然。余燮阳谈论写书法在理解“正”的同时,还要追求“跳脱”与“排奡”,“挺秀”与“松  润”,说明他看待书法经典的态度不单在形似与精熟,更要成全自我,遗貌取神。要做到这一点,须要经过长期大量临写古帖,技巧精熟形成稳定的肌肉记忆,才能挥运自如笔随意到,信手拈来无有挂碍。诚如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④ 



| 余燮阳跋《闲邪公家传》


| 余燮阳书《洛神赋十三行》后


| 《程虔墓志》拓片


| 《千秋亭记》拓片



晚清大兴碑学,如姚茫父等名流搜求古刻,研究金石,蔚然成风。余燮阳在京城求学,自然受到影响,得其风气。从现存文献看,余燮阳比较关注南朝碑刻书法。他意识到长期学习晋唐经典,要学其正大而知变通,不然就容易落入前人窠臼,写成千人一面的套路。余燮阳涉猎碑学,意在破除程式化,托古求新。宣统二年(1910年)在湖北襄阳出土的《程虔墓志》,全称《梁故威猛将军咨议参军益昌县开国男宋新巴晋源二郡太守程虔墓志》,刻于梁朝的太清三年(549年)。原石出土后即佚失,有少量拓片存世。该志字数较少,计九行,行十八字。其书法很有特点,用笔较质朴,结体生动,字的大小、斜正、疏密、收放皆随机生发,一任自然,不烦修饰而自成佳妙,为梁代碑刻逸品。余燮阳选择从这类不甚知名的碑刻感悟书法的天趣变化,对其造型用笔特点加以参化,为我所用。



| 余燮阳书《洛神赋》局部


| 张开福跋 《砖塔铭》150cm×34cm×4 1933年


| 集欧阳修句

翼然临于池上,视之声在树间。

179cm×46cm×2 1934 年


| 集苏轼句

要及清闲同笑语,憾无文字相娱嬉。

152cm×36cm×2 1942年



四川中江有唐摩崖石刻《石亭记千秋亭记并诗》,石高五十厘米,宽百零四厘米,开元十九年(731年)五月刻。飞鸟县(今中江县)主簿赵演撰文,铜山县(今中江东南)县尉崔文邕題诗,铜山县主簿郭延瑾书石,事迹无考。亭及刻石皆废,仅拓片传世。清末康有为曾得《千秋亭记》拓本,潜心摩习。商承柞先生认为:“唐开元十九年的《千秋亭记》,刻在四川省巴县某江岸的岩石上,知道的人不多。康氏得此拓本后,视为至宝,刻意摹写,并在该刻笔势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夸张,遂成‘康体’。我将此拓与康字对照,立即剥去他的伪装。”⑤康有为倡导碑学,遍寻古刻,心目所及不知凡几。康体之形成,自然不能归于千秋亭一通碑刻。沙孟海先生就认为康有为“对于《石门铭》得力最深,其次是《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各种。” ⑥而此碑出于蜀中,相对偏远,声名并不显著,妙有唐楷之庄严,而兼魏晋之俊逸,颇有些碑帖交融的味道,启人心性。商先生所论似嫌笼统,也不是空穴来风。《千秋亭记》书法刻石,在自然书写的趣味风格上与《程虔墓志》不无相通之处。余燮阳晚年得到此碑拓片,显然有所触动,找到了兴趣点,于字里行间多有生发。



| 董其昌《临海岳千文跋后》179cm×47cm×4 1934年


| 陆游《秋兴》句

细考虫鱼笺尔雅,更凭花木续离骚。

145cm×39cm×2 1935 年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观余燮阳书法,第一印象就是沉雄跌宕,力能扛鼎。余燮阳自幼笔力过人,受到老师格外器重,这当然有个人禀赋的因素,越到后来就成为自觉的追求。笔能入纸,是书法的基础,也是书写技术是否过关的一项重要指标。余燮阳在临帖跋语中写到:“余故不善小楷,意供职秘书省时,同人工书者伙,余独常为长官所绌。然辄许其笔力劲健,不落小家。至今廿年矣!得有闲晷,以补所缺。即尽力为之,犹觉欿然。噫!书道之难也!”余燮阳作小楷终身坚持悬肘,久而久之,练就人所不及的铁臂功夫,稳定性极强,挥运自如,终日作书不觉其难。“时正临董思白书,惟用悬腕,尚未稳静,故笔力多旋绕不能健洁齐整,亦自然之势也。每见古人作书,原书体势或不如意,而一种天然之整齐,多令人健羡,岂皆有写功欤?!”余燮阳小字书法以王献之为圭臬,他的大字书法,取法更加多样。王羲之法帖在余燮阳书法创作中占据绝对重心位置,他书写《集王圣教序》及《兰亭序》的数量很大,从小字,到大字条幅,到对联,到榜书,同样的内容用多样的形式去表现,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自觉的命题。余燮阳正是从王羲之法帖,寻找到书法表现拓而大之的出发点。类似的情况还有李世民《温泉铭》、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及孙过庭《书谱》,余燮阳屡屡以其作为放大临写的内容。将原本字型偏小的晋唐书法放大表现,在用笔方式上一定要有新的技法运用,内含筋骨,外现毫芒。甚至不妨认为,余燮阳对其他诸家法书的涉及,都是围绕“拓而大之”这个主题进行的。余燮阳在欧阳询、颜真卿、龚晴皋乃至民间碑刻方面下的功夫,使其有底气敢于从大处落笔。余燮阳的榜书、对联书法,高古庄严而顾盼生姿。造型往往重心下移,下盘坚实;运笔尤能举重若轻,逾提逾强。如苏轼《和子由论书》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余燮阳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实现了雄强与灵秀的统一。

  


| 余燮阳论书题跋


| 集李商隐皮日休句

碧草暗侵穿苑路,清泉闲洗种花泥。

152cm×33cm×2 1937 年


| 庐结江干市尘不到,车停门外旧雨其来。

149cm×41cm×2 1938年


| 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148cm×41cm1938 年



余燮阳书法另一个特点,是重书写性,得熟后生。余燮阳所处时代,书法尚未脱离实用性,书法家极少专门为书法展览创作作品,而日常临场书写较多。书法作品或用于公共场所的永久展示,或用于居家环境的长期悬挂,或用于人际交谊与个人收藏,这些与日常生活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人与书法作品的阅读关系是基于长期的共处。这就要求作品要能够经久耐看,百读不厌。余燮阳用笔点画质量很高,但他不喜圆熟平稳,不因其精熟而流于浅易直白,而是精于深美,经得起细品,多少书家对此孜孜以求而难以进入。余燮阳的字,强调自然书写,拒绝落入某个设计的套路,往往起笔即定下调子,由此一笔带出下一笔。他特别善于造险,再化险为夷;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落笔是肯定的,又是丰富多变的,从上一笔到下一笔,往往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余燮阳对于映带的使用很克制,而字里行间意联之势很强。并不是一个节奏一顺而下,一泻千里,而是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如同戏剧唱腔的散板,收放擒纵之间,玩味着自由节奏的妙谛。故余燮阳用笔结字之“生”,非为生造、生涩、生硬,而在于其储备特别丰厚,艺高胆大,留得住笔,故而敢于放笔造险,抑扬顿挫应对裕如。尤擅寓正于奇,沉着飞动,生拙老辣而不觉怪诞。所以书法要见艺,更要见人。书法是写出来的,也是养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眼界与胸次,决定书品与书境。



| 节《孔宙碑》46cm×36cm 1939年


| 《洛神赋十三行》35cm×34cm 1939年


| 祝寿联

浮云心事谁能识,明月襟怀只自知。

152cm×41cm×2 1939年


| 节《孔宙碑》28cm×159cm 1939年



余燮阳书法的第三个特点,以临为创,技巧至上。余燮阳存世书法中,临作比例很大,并且终生坚持不懈,自觉地将临帖作为一种创作方式。以临代创的方法,可以上溯到苏轼的尚意书风,苏轼论书所称“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并非不学习古代经典,而是强调不要履古人之形迹。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称“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 ⑦不求形似而求意到神合,给自已的留出变通处理及个性表达的空间。明清董其昌、傅山、王铎、何绍基都有大量书作以临代创,主张师古能化,汲古开新,颇有六经注我的意思。余燮阳的以临代创,是以长期训练吃透原帖,技法高度精熟为前提的。他纯净而简捷的笔墨语言,呈现出超强的稳定性和非凡的张力。余燮阳的临古实践,既不是千篇一律式的数量积累,也不是一时兴起求新鲜找感觉,而是温故知新,入古出新。所以笔下能跳脱,愈挺秀,持庄严,得苍润。他特别强调自由书写,随机生发,绝弃安排设计,每一遍书写都出自其灵光乍现的心悟及手感,而不是对前作的简单重复。如果把一件件古代法书比喻为谱子,余燮阳的书写就像是一遍一遍对着乐谱演奏,直至了然于心滚瓜烂熟,完全不用看谱。而他不断演绎的乐趣,不在于照本宣科似的精准,而是每一次起一个调子,就这么一气写下来,在其中寻找瞬间的灵感触发,由此带来音色、节奏、肌理、情绪的千变万化。



| 《心经》26cm×15cm


| 集姚鹄杜甫句

德望旧悬霄汉外,诗卷长留天地间。

143cm×38cm×2 1941 年


| 集《易林》句

云梦苑囿荆人以富,温山松柏君子所居。

169cm×40cm×2 1941 年


| 祝寿诗 32cm×99cm



关于书法与音乐的类比,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写道:“有一类艺术家不尚高谈哲理,也不奢谈情感,只追究技巧问题。他们并不是不感觉到思想和情感在作品中所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理论尽管很高超,情感尽管很浓烈,如果没有相应的技巧,艺术品终还是失败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关键问题还在技巧,于是他们在艺术造诣上达到了高峰,比如西方音乐里的巴赫,近代绘画里的塞尚,中国书法里的王羲之也是这样的。”“那么王羲之的字不是某一思想体系所能范围的了……这情形有似欧洲音乐里的巴赫,他的音乐像是音乐的本身,用一个形容词形容不得。”⑧从技近乎道的角度说,余燮阳也是书法艺术的技巧派。他醉心于追寻纯粹笔墨创造的快乐,如同那些终身演奏巴赫平均律作品的钢琴家,认为音符本身的穿梭编织,每一次触键的心手相应,才是音乐最接近神性之所在。余燮阳写 《洛神赋十三行》不下数百回,每一通都自有其不一样的调性。有的去原帖很远,甚至都离开了意临,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有意无意的变奏,无穷尽的变奏。其根植既深,虽然枝条逸出很远,而感觉与本源之地遥相呼应。



| 集句桃花源 115cm×32cm×4 1941 年


| 春烟生古石,云雪满高枝。

115cm×32cm×2 1941年


| 集苏轼句

坐觉风雷生謦欬,天教桃李作舆台。

170cm×32cm×2 1941年


| 朱彝尊句

花雨染衣云屏展翠,萍飚淙泛琼楼有人。

170cm×32cm×2 1941年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余燮阳所处时代,是一个名家大师辈出的时代。世称书法家,往往缘自不凡的家世、社会地位以及在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声誉,其实大多以书法为余事,而书以人贵。余燮阳相比之下,家世不显赫,地位不尊崇,其他领域的成就也不显著。他是那个时代的职业书法家,靠写字为生的人。书法就是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就是为书法而生。他的书法实践,得到当时社会各界和艺术市场的认同,赖以安身立命,凭的是硬实力。余燮阳曾为书法家公孙长子母亲书写行述,为国军军长郭勋祺题写公馆,为川军将领刘湘母亲书写碑铭。于右任先生抗战期间途经内江,见到街面上多有余燮阳题写的字号匾额,频频称善。当有人其请他题写榜书,于右任说:“你们内江有余燮阳,怎么叫我写呢?” ⑨作为旧时代过来的文人,单靠一技之长,似乎不足以传世。所谓大浪淘沙,这也是一般底层艺术家的宿命。所幸余燮阳留下了不少书法作品,技法精深,随机应变,即使今天看来,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让人想见他曾经奋笔驰骋的高超书艺,历久弥新。



| 节《灵飞经》21cm×10cm×2


| 《洛神赋十三行》22cm×10cm×3 1941年


| 能压强韵可谓才子,未尝定稿委自天机。

170cm×32cm×2 1941年


| 集吴锡祺刘体仁句

好留苜蓿常供馔,但有桃花可种田。

170cm×32cm×2 1941 年


| 集苏轼句

向此花前寻常行处,相逢乐事中和其天。

170cm×32cm×2 1941 年


| 好花四时明月千古、远峰一角奇书半床。

170cm×32cm×2 1941 年


《闲邪公家传》19cm×10cm×12 1940年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者:王飞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文章原标题:《余燮阳书法述略》




注释:

①本文所引余燮阳书论文字均出自其书法题跋墨迹。

②《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十卷》第693-69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6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④《东坡题跋》第264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⑤商承祚《我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点体会》,《现代书法论文选》第7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

⑥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第22页,《沙孟海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⑦刘奇晋主编《中国书法全集 苏轼卷二》第331页,荣宝斋1991。

⑧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第38页、59页、131页,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年。

⑨引自黄江陵《内江书法家余燮阳》《内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第75-85页,1988年。



本期图文选自《大雅扶轮 余燮阳书法集》(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编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1年10月第1版)



特别推荐阅读


彭先诚《南风篇》:我将心境入画中










往期精彩推荐







南京博物院:古人文房中的“妙手文心”
英国DK艺术“小红书”,畅游艺术博物馆!
“最后的浮世绘杰作”月百姿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高平铁佛寺造像!
百年老字号荣宝斋所藏册页选
中国最大民间古家具博物馆
“背后藏刀”奈良美智:始于空无一物的世界
硕学通儒:海量题跋首次面世!
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