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潘天寿《听天阁画坛随笔》丨童中焘:潘先生的高峰意识
2022年3月14日,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潘天寿先生诞辰125周年。谨以童中焘先生此文,纪念潘天寿先生高标独领的艺术风骨与人格精神。
先看潘先生的志向:
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方为合格。(《听天阁画谈随笔》)
具体标准如何呢? 一是不做“笨子孙”,二是为“高峰”增高阔。
潘先生认为,中国的绘画,“处于东方绘画统系中最高水平的地位”,与西方的绘画统系双峰并峙。中国人从事中国画,更须有“新新不已”的精神,如“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倘固步自封,安于已有,诚所谓无雄心壮志之庸俗懒汉”(见《听天阁画谈随笔》),是说既要继承传统,能够代表固有的成就,又要推陈出新,要求之高可见。这是就纵向言。
从横向说,“外来的传统,亦须细心吸取,丰富营养, 使学术之进步,更为快速,更为茁壮”;然须坚持一个原则:不可“减去自己的高阔”。(见《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为高峰增高阔,这就是潘天寿先生的“高峰意识”。
为此,潘先生一再提到“登峰造极”:
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识见,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即“五个条件”——引者注),然后能登峰造极。岂仅如董华亭所谓“但读万卷书,但行万里路”而已哉?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 即“四至”——引者注) 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以上《听天阁画谈随笔》)
高峰意识是建立在民族自豪、自尊和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上的,潘先生的识见、魄力和毅力,论之者多矣,这里只是强调:志高矣,言论不得不高,作品不得不高。潘先生的作品,与言论,与志趣,实实在在, 翕然如一。
他又以自己的抱负激励和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两峰并峙局面中为中国画增高阔:
要成为大家,一方面要多画,多看,又要修身养心, 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1962 年12 月12 日谈话)
不要找小趣味,小家。要大家。刻刻实实地打些基础。(1963 年3月25 日谈话)
落实在一个画家,就是风格问题:
艺术这样东西,最讨厌的是“同”。(1963 年6 月2 日谈话)
不同就是风格。但不同有好有坏。……“风格不同就好”的讲法是不对的。
风格特异最困难。
风格之难者,在于特别高,特别显。(以上1962 年12 月12 日谈话)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潘先生看了国画系山水专业年轻老师的写生作品,对他们说:
现在搞山水的人不多,也不大好。你们要向好的去比。……我希望你们再搞上去一些,石涛、石谿、元四家、董巨,去翻(按:潘先生要求“多弄些古人不同的派系,翻一翻筋斗”) 五年十年,这样,过五年、十年,这些东西你们又都不要看了。
一九六二年,潘天寿先生为国画系高年级学生及青年老师讲画论,在讲解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迁想妙得”一节时最后说:“……所以,作品是把画家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去了。”这些“东西”,潘先生指的是: 思想、性格、脾气、学问、功力、格调、气度和意趣。
检阅我的笔记(1959—1964 年讲课谈话笔记),潘先生谈的这些“东西”随处可见:
松树每个人都会画,而八大画起来调子高,朱梦庐(偁)调子低。这就是意境。有的人先天品格不高, 而修养也不大高,那末,松树的夭矫不群、高华、挺拔的味道就抓不到。……内心里有意趣,(画)才能有意趣出来。……李太白调子极高,句子不雕琢,而又很美很华丽;李商隐就有雕琢了,注意修饰,气概不如李太白。……八大山人的画,看到后内心都能提高几尺。
品格不高,落墨无法。钻小眼子的人,布局不会廓大,萎靡不振的人,画不出劲健的意趣。所以人要养刚劲的意趣,这样,他的画必然会高的。
选材有思想性,有诗意。……鲁迅先生的文章, 很平凡的小事,寓有深刻的思想性。有诗意的脑子,处处都是诗的题材。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是门户之见,不是学术的态度。古人也有偏见,尚南贬北,不光是画,文学、医术、拳术,总是尚南贬北……我们不要有南北的见解。各有特点、弱点,取强点,去弱点。
多方接受,拼命下死功夫,到时自然瓜熟蒂落,不担心风格不出来。
胆要大,心要细,计划要长远。顶讨厌的是没有毅力。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一个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高峰意识”又是与“忧患意识”化为一体的:
石涛上人云:“画事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时下少年,谁能于此有所警惕。
《听天阁画谈随笔》的这一节,不知道潘先生是什么时候写下的。其实,这个“时下”,是应该延续到今天的。
总之,潘天寿先生坚持“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所以中国画家须讲“四备”(“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四至”、“五个条件”。四备、四至、五个条件,实为中国画学的精髓,蕴涵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个精神。它是潘先生“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 要求的落实,也是潘先生“高峰意识”的具体化。像潘天寿先生这样言行一致,理想与成就无间的艺术家,令人敬佩,足资我等师法。
注:本文节选自童中焘《超豁高雄 警奇古厚——略谈潘天寿绘画思想的学术价值》(见童中焘《童中焘解读潘天寿》,2017年4月。童中焘先生对潘天寿先生的精彩论述亦见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2022年2月。)
推荐阅读: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陈永怡 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陈永怡 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关于构图问题》潘天寿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毛笔的常识》潘天寿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往期精彩推荐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珍贵壁画“集中亮相”
中国蓝染珍藏典籍探秘800年印染美境
大雅扶轮 风流自赏:余燮阳和他的书法
梁启超北京住所重要档案全面解码
14年,他如何留下敦煌莫高窟原本的模样?
百花工笔画集:工笔花鸟画家的经典之作
隐园丨中国园林的野性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