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天寿《听天阁画坛随笔》丨童中焘:潘先生的高峰意识




2022年3月14日,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潘天寿先生诞辰125周年。谨以童中焘先生此文,纪念潘天寿先生高标独领的艺术风骨与人格精神。

佛家有个说法:“识不过师,不堪为徒。”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建立在他的“高峰意识”上的。我多次听他讲课、谈话,也数次一人请教于先生,他那种过人的识见、高超的格趣和谨严宽宏的治学态度,感人至深。但这是涉及潘先生整个人生和艺术成就的大问题,所以只能就我所接触闻见参以读过的部分文章,略述一二。我还觉得,我的评述和论证不免浅薄累赘,不如径引潘先生自己的话来得明确、深刻,因此,在某些地方不得不过多地摘录潘先生的言论。
1965年潘天寿先生在杭州景云村寓所止止室作画

先看潘先生的志向:
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方为合格。(《听天阁画谈随笔》
具体标准如何呢? 一是不做“笨子孙”,二是为“高峰”增高阔
潘先生认为,中国的绘画,“处于东方绘画统系中最高水平的地位”,与西方的绘画统系双峰并峙。中国人从事中国画,更须有“新新不已”的精神,如“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倘固步自封,安于已有,诚所谓无雄心壮志之庸俗懒汉”(见《听天阁画谈随笔》),是说既要继承传统,能够代表固有的成就,又要推陈出新,要求之高可见。这是就纵向言。
从横向说,“外来的传统,亦须细心吸取,丰富营养, 使学术之进步,更为快速,更为茁壮”;然须坚持一个原则:不可“减去自己的高阔”。(见《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为高峰增高阔,这就是潘天寿先生的“高峰意识”。
为此,潘先生一再提到“登峰造极”:
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识见,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即“五个条件”——引者注),然后能登峰造极。岂仅如董华亭所谓“但读万卷书,但行万里路”而已哉?
至大、至刚、至中、至正( 即“四至”——引者注) 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以上《听天阁画谈随笔》)
高峰意识是建立在民族自豪、自尊和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上的,潘先生的识见、魄力和毅力,论之者多矣,这里只是强调:志高矣,言论不得不高,作品不得不高。潘先生的作品,与言论,与志趣,实实在在, 翕然如一。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原稿

他又以自己的抱负激励和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两峰并峙局面中为中国画增高阔:
要成为大家,一方面要多画,多看,又要修身养心, 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1962 年12 月12 日谈话)
不要找小趣味,小家。要大家。刻刻实实地打些基础。(1963 年3月25 日谈话)
落实在一个画家,就是风格问题:
艺术这样东西,最讨厌的是“同”。(1963 年6 月2 日谈话)
不同就是风格。但不同有好有坏。……“风格不同就好”的讲法是不对的。
风格特异最困难。
风格之难者,在于特别高,特别显。(以上1962 年12 月12 日谈话)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潘先生看了国画系山水专业年轻老师的写生作品,对他们说:
现在搞山水的人不多,也不大好。你们要向好的去比。……我希望你们再搞上去一些,石涛、石谿、元四家、董巨,去翻(按:潘先生要求“多弄些古人不同的派系,翻一翻筋斗”) 五年十年,这样,过五年、十年,这些东西你们又都不要看了。
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在寓所为学生刘文西等作画示范

一九六二年,潘天寿先生为国画系高年级学生及青年老师讲画论,在讲解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迁想妙得”一节时最后说:“……所以,作品是把画家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去了。”这些“东西”,潘先生指的是: 思想、性格、脾气、学问、功力、格调、气度和意趣
检阅我的笔记(1959—1964 年讲课谈话笔记),潘先生谈的这些“东西”随处可见:
松树每个人都会画,而八大画起来调子高,朱梦庐(偁)调子低。这就是意境。有的人先天品格不高, 而修养也不大高,那末,松树的夭矫不群、高华、挺拔的味道就抓不到。……内心里有意趣,(画)才能有意趣出来。……李太白调子极高,句子不雕琢,而又很美很华丽;李商隐就有雕琢了,注意修饰,气概不如李太白。……八大山人的画,看到后内心都能提高几尺。
品格不高,落墨无法。钻小眼子的人,布局不会廓大,萎靡不振的人,画不出劲健的意趣。所以人要养刚劲的意趣,这样,他的画必然会高的。
选材有思想性,有诗意。……鲁迅先生的文章, 很平凡的小事,寓有深刻的思想性。有诗意的脑子,处处都是诗的题材。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是门户之见,不是学术的态度。古人也有偏见,尚南贬北,不光是画,文学、医术、拳术,总是尚南贬北……我们不要有南北的见解。各有特点、弱点,取强点,去弱点
多方接受,拼命下死功夫,到时自然瓜熟蒂落,不担心风格不出来。
胆要大,心要细,计划要长远。顶讨厌的是没有毅力。
 潘天寿 黄山松图 1960年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一个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高峰意识”又是与“忧患意识”化为一体的:
石涛上人云:“画事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时下少年,谁能于此有所警惕。
《听天阁画谈随笔》的这一节,不知道潘先生是什么时候写下的。其实,这个“时下”,是应该延续到今天的。
总之,潘天寿先生坚持“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所以中国画家须讲“四备”(“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四至”、“五个条件”。四备、四至、五个条件,实为中国画学的精髓,蕴涵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个精神。它是潘先生“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 要求的落实,也是潘先生“高峰意识”的具体化。像潘天寿先生这样言行一致,理想与成就无间的艺术家,令人敬佩,足资我等师法。
注:本文节选自童中焘《超豁高雄 警奇古厚——略谈潘天寿绘画思想的学术价值》(见童中焘《童中焘解读潘天寿》,2017年4月。童中焘先生对潘天寿先生的精彩论述亦见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2022年2月。)
推荐阅读:

《听天阁画谈随笔》潘天寿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潘天寿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 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
童中焘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陈永怡 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
陈永怡 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关于构图问题》
潘天寿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毛笔的常识》
潘天寿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往期精彩推荐







216位明人252通私信首曝光奈良美智首次大规模回顾展上海开幕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珍贵壁画“集中亮相”
中国蓝染珍藏典籍探秘800年印染美境
大雅扶轮 风流自赏:余燮阳和他的书法
梁启超北京住所重要档案全面解码
14年,他如何留下敦煌莫高窟原本的模样?
百花工笔画集:工笔花鸟画家的经典之作
隐园丨中国园林的野性迷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