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巫鸿《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改变模式,重新讲述中国绘画的故事


巫鸿《中国绘画:远古至唐》
32开 148*210
129千字;224页
彩色170插图;精装
定价88元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

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

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第一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佛教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

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宗教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前言 何为早期中国绘画?

在一般认识中,“早期中国绘画”与“晚期中国绘画”对应,指的是中国绘画诞生后的初期发展阶段。这种想法可说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早期绘画和晚期绘画确实有着时间和内涵上的承袭关系,是整体中国绘画史的组成部分。“不对”则是由于这种认识经常暗含着一种进化论观念,将“早期”等同于绘画史上的原始和不发达阶段,有待进化和升华为更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反思一下美术的发展,就会发现真实情况并不完全如此:试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或南北朝至唐代的雕塑,此后的中国美术史就再也没有产生出同等辉煌的同类作品。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情况当然不是说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萎缩或倒退了,而是证明不同时代的艺术有着自己的对象、性格和条件,所取得的成就并不能够按照单一的“进化”概念衡量。

以此原理思考早期中国绘画,虽然它与晚期绘画有着必然的连续,但它的课题、目的和创作环境均有其特性。这些特性可以总括为三个大方面,与绘画艺术的功能、形式、创作者和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联系。

首先是它的历史课题或任务。如果说晚期绘画更多聚焦于对图像风格的自觉探索,那么早期绘画则担负着一个更基本而宏大的历史职责,即对绘画媒材本身的发现和发明,由此产生出绘画这一绵绵不息的艺术形式。正如本书第一节中将要回顾的,人类并非从一开始就具备从事绘画的最基本条件,即承载图像的“平面”。这种平面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然后才有了以二维图像构成的绘画表达。大量研究表明,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绘画的平面首先出现在器物和建筑的表面,独立的绘画平面是几千年之后的另一重大发展,从此有了区别于建筑和器物的可移动绘画作品。这种独立绘画从初生到成熟又经历了千年以上的过程,其间发展出手卷、屏风、画幛、立轴等各种样式。早期中国绘画的历史一方面见证了这些绘画媒材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也不断反映出这些独立绘画形式与建筑和器物绘画的持续互动:我们在《历代名画记》等古代美术史著作中读到,即使是在卷轴画已经相当发达的唐代,杰出画家仍大量创作寺观和宫殿壁画,屏障等室内陈设也仍然是他们的重要绘画媒介。只是在唐代之后,卷轴、册页等独立画作才成为绘画的大宗,绘画创作的内在机制也因之发生了重大改变。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进而从绘画的功能和画家的身份看,早期和晚期中国绘画也有着本质的不同。本书把早期绘画的范围定为史前到唐代,这数千年大部分时期里的绘画创造者是无名画家,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实际上,与其按照后世习惯称他们为“画家”,不如称之为匠人;他们的作品也大多是集体完成的而非个人独立创造的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绘画与宗教、政治及日常生活无法分割。我们现在虽然把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图画形象都称为“绘画”,但这些作品——或是器物上的画像装饰或是建筑上的壁画——在当时都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是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环境的一部分。对这些图像的理解因此必须与当时的文化习俗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了原来的环境或“上下文”的话,它们的意义和功能往往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美术馆常会带来一些误导:当墓葬和宫室壁画从原来的环境中移出,以独立画作的方式安置在玻璃展柜中的时候,它们与其创造者和观赏者的原始联系便被模糊了。

这个情况在“早期绘画”阶段的晚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发生了重要改变。据历史记载,文人出身的独立画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其作品也开始采用可携带的卷轴形式。这些新式绘画作品不仅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更是个人思想和趣味的结晶。在研究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它们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也要探讨画家个人的生平和经验。我们会发现,虽然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潮流中,不同艺术家常常以风格迥异的表现方式给予回应。这种情况在唐代绘画中显示得更为清晰,出现了向后期绘画的过渡。这本书中对唐代画家的讨论因此将更多地涉及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个人风格和艺术抱负,以及不同画派的形成。

早期绘画的第三个特点关系到研究的条件和资料来源。虽然我们从文献中得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不少著名画家,画史也保留了他们不少作品的题目,但这些作品在随后的社会动荡中完全遗失了。今天我们阅读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约815—约877年)对早期绘画收藏及其反复遗失的记载,仍会有不胜唏嘘之感:

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馀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晋遭刘曜,多所毁散。重以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己。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玄败,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宫载焉。南齐高帝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手,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梁武帝尤加宝异,仍更搜葺。元帝雅有才艺,自善丹青。古之珍奇,充牣内府。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既而内府图画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人高善宝焚之……


由此观之,自汉代以降,历代君王都花费了大量精力和物力搜求古今名画,将之据为己有,但实际上却是在不断为这些作品的集体毁灭准备条件。结果是到了今日,魏晋至唐代的早期卷轴画即使仍有存在但只是凤毛麟角;而传世摹本往往混杂了后代的风格和趣味,无法作为研究早期绘画史的可靠基础。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古代有着图绘墓室的长期传统,其中精美者甚至可能出于当时名家之笔。通过近五十年来的持续考古发掘,我们目前已经积蓄了一大批重要墓室壁画以及与绘画艺术密切相关的石刻作品,反映出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虽然这些壁画和石刻因其物质形态及礼仪功能不可与手卷画等同对待,但是它们所反映出的发展轨迹为研究早期中国绘画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参照。以这些考古材料为基础资料的绘画史研究,在证据性质和分析程序上都有别于以卷轴画为主的晚期绘画史研究,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我们之所以把“早期中国绘画”的时间范围截止在唐末,所根据的也就是这三方面特点。在此之后,卷轴画逐渐成为绘画创作的大宗,壁画和线刻画像退居次要地位;画派和个人风格的确立成为绘画史中的主要事件,文人画家、宫廷画家和职业画家之间的互动成为决定画风走向的重要机制;传世真迹大量存在于公私收藏之中,为绘画史研究提供了主要资料。这些特点构成了10世纪以后中国绘画的特性以及对其研究的新条件。


自 序

这本小书源于1997年出版的《中国绘画三千年》。该书由中国和美国的六位学者(杨新、班宗华、聂崇正、高居翰、郎绍君、巫鸿)合著,由外文出版社和耶鲁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六人之中,杨新和高居翰已经作古,此书是对他们二位的纪念。

《中国绘画三千年》的目的除了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之外,也希望改变中国绘画史的传统写作方式。首先是突破卷轴画的范围,把“中国绘画”的概念扩大,在材料上把壁画、屏幛、贴落和其他类型图画都包括进来。再有就是把中国绘画史当作一个更为漫长的故事来讲:与始于魏晋止于清代的叙事不同,该书把中国绘画的历程描绘为从史前时代直到20世纪末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个框架中,我负责撰写题为“旧石器时期到唐代”的第一章,即目前这本书的底本。

将该章改写为此书的动力来自美术史界同行的鼓励,他们认为那一章对中国早期绘画材料进行了初步综合,叙事和解读较为简明清晰,容易被学生和一般读者接受,独立出来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受到这样的鼓励和督促,更由于文景的支持,遂于今年避疫之际开始动手,历数月完成。

改动之处大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加新材料:1997年之后的考古发掘提供了许多有关早期绘画史的新材料,本书择其重要者予以包括,并连带增添叙事和解释环节。二是增加对具体作品的解读和图片,以加强本书对美术欣赏和美术史教学的实用性。三是对文字进行统一修订:原来发表的那一章译自英文,未经我仔细修改,表述多有不够精确之处。此次除对这些地方进行改正和对整体文字进行润色之外,也重写了一些段落,并对若干章节的结构进行了改动。四是增加了一个总体框架并添加了小标题,对早期中国绘画的特殊性质、机制、课题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力图帮助读者迅速而清晰地了解每一章节的主旨和焦点。

我希望这本书对研习中国美术史将有所助益。

巫鸿   2020年10月于芝加哥

目录


自序

前言 何为早期中国绘画?

远古至西周

“画面”的产生:从岩石到器物

早期建筑绘画和其他媒材:现存证据

东周、秦、汉

绘画的独立:楚文化的突破

第一个高潮:宫室与墓葬绘画

黄泉下的图像世界:东汉墓葬壁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

地域中心及其互动:北朝墓葬壁画

卷轴画的突破:南朝绘画遗迹

隋、唐

新局面的开端:隋与初唐

名家与画派辈出:盛唐气象

尾声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特别推荐阅读


艺术家彭薇:我是一个凭直觉做事的人










往期精彩推荐







边平山的意义
探物寻香▕ 我闻·香事
华光瑞彩:明末禅宗墨迹首次高清全面呈现
“50 绝美—御宋”大展
宋元之眼·历代花鸟名品临摹技法丛书
空·间:安藤忠雄手稿展
他把哥斯拉和战国金牌混搭玩出新派版画
曾熙临古:他如何在书坛循古出新?
他五年看见30座乡村民宿之美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