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老师,您想知道如何成长为特级教师吗?来看这本书吧
《待教育对象为真正的人——沈心燕幼儿教育思想研究》
赖德信 孙璐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人物简介
沈心燕,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儿童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原为曙光幼儿园业务园长。
“六五”至“十一五”期间,在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行动计划》、《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中主持了实验区的工作。主持的“园本教研支持策略的研究”和“促进教师主动学习的教研支持方式”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了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编写。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成长史、教育教学思想、师德、影响力四个部分,系统、客观、真实的记述了沈心燕从一位普通幼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历程,总结和提炼沈心燕关于幼儿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思想。沈心燕用对待幼儿一样的方式来对待教师,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工作方式,最终形成一种教研文化,扎根于每个实验园,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精选书摘
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沈心燕有机会一直在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教育实践研究,从她们那里感悟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理解了在教师这一貌似平凡的工作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在她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懂得了 “一切为了孩子” 并非只是一句口号, 而需要教育者用智慧和爱心读懂孩子这本书。
通过对沈心燕成长经历的梳理,我们可用师德、学习、研究、实践、创新、反思几个关键词来总结沈心燕的成长历程。透过这些成长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教师如何成长为一个有思想、研究型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
以德为先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爱业、敬业、勤业、精业是教师师德的外在表现和教学思想形成的源头。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爱?从沈心与孩子们几十年的朝夕相处中,我们知道了教师的“爱” 就是要关爱每一名孩子。孩子们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不同,情感需要不同,因此,教师的“爱” 就应有不同的情感、 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次,微笑只是最表层的爱。为此,在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将正面教育情感化、情感教育个性化,注意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更多地给予他们独有的爱。
沈心燕说: “对于胆小的孩子——爱在亲近与鼓励中;对于性格孤僻的孩子——爱在关注与支持中;对于个性强的孩子——爱在理解与接纳中;对于顽皮的孩子——爱在尊重与宽容中;对于能力弱的孩子——爱在欣赏与期待中。” 教师具体的、独特的爱,如同催化剂,会使每一个孩子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人人头上有蓝天,人人能够抬起头来走路。
师德是教师思想的灵魂和精髓。一名合格教师,应该以 “ 师爱为魂” ,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
勤奋学习 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曾听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位教师,但肯定会有这样两类教师:一类充满思想, 一类则成为思想的奴隶。教师的思想源于不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沈心燕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甚至发出了 “读书最快乐” 的感慨。 上学时,有更多时间阅读各种书籍,而到了工作以后,读书时间大大减少。尽管如此,沈心燕每天仍然坚持读书,哪怕就这么几页,哪怕是在睡觉前。因为,读书让沈心燕学会了想问题,知道了从书本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读书的理由。
教师职业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开阔眼界,丰富内涵,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点;孩子们的发展需要我们带着自身实践中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明确自身行为的支撑点;教师自身的成长,需要我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与同行进行思想、经验、视角的分享中寻找相互借鉴的契合点;在问题的研究中,需要我们在他人的质疑中去学习,在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中,澄清认识,确立问题的关键点;面对孩子,我们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在相处与互动中,积累教育经验,生成教育策略,理解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探求专业成长的生长点。
在幼儿毕业留言册上, 沈心燕深情地写道: “孩子, 老师谢谢你们!是你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幼儿教师。” 这是沈心燕多年幼教生涯中的感悟,更是她的一生中勤奋好学的真实反映。沈心燕从初入职开始,到成长为骨干,再到特级教师,一直向孩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作为教师应善于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内在的思想品质,构筑自身的教育行为。
潜心研究 教师研究的内涵在于我们应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审视日常的工作。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关键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敏感地去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发现问题,就要善于对看到的现象和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不断地追问中,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要挖掘和发展人的潜能,使其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应在研 “生”、研 “学”、研 “教” 的过程中,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使自己的 “教” 能适应和支持孩子的 “学”。
沈心燕认为在实践研究中要研究孩子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让有效的 “教” 适应和支持孩子主动地 “学”;要研究学科特点,关注各领域中教育的核心价值;要研究教学过程,促进孩子积极而主动的学习。在实践中研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当前的需求成为教育的来源与资源;尊重孩子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创造适宜孩子的学习环境;尊重孩子自身的经验点,使孩子的原有经验成为主动学习的起点;利用孩子的差异点,让差异成为教育的资源,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学习的疑惑点,让问题情境引发孩子的主动探究;提供适宜孩子的体验点,让有效的学习方式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把握与孩子互动的介入点,让教学能符合孩子的个体差异。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将经历变为经验、再变为经典。为此,我们应为追究教育的规律而研究,为孩子的发展而研究,并在研究孩子、研究学科,研究教育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专业能力。
不断实践 教师的教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它不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 而是从鲜活的教育生活中来,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
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调动自身的原有经验,使实践成为领悟相关理论的基础,又使教育理论成为改善教育实践的依据。
实践的反馈可以丰富、强化和修正教师原有的认识,使教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将理论内化为自我信念,并转化为生产力。
实践是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印证理论,生成理论、转化理论的沃土,在这里教师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成长。
勇于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工作的创造性,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沈心燕就怀着一颗求变的心,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经历了一课成名之后,沈心燕更加坚定了创新的决心,在方明老师的引领之下,以 “通过系列化的智力玩具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课题为基础,进行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实践和探索工作。在此基础上,沈心燕的研究慢慢地拓展到了幼儿语言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思想形成的过程,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为此,做有思想的教师应从反思开始。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了解孩子的反应与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师的自身行为;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细节,反思教育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建立教育目标、教育行为和孩子的实际反应之间的关系,反思教育的有效性;把握教育过程中关键问题,反思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任务包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确立环节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幼儿需求和调动幼儿的需求;在活动的计划和准备的环节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充分调动幼儿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增强其活动的目的;在活动的实施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丰富而适当的资源环境,并发挥自身的资源价值,使幼儿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感知、体验和主动地建构认知;在总结分享环节中,教师最核心的任务是通过幼儿的自主表达表现活动,同孩子们一起进行经验的回顾,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发现和做法,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产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对教育的理解、对学习的理解,我们逐渐认识到 “教” 不等于 “学”, “差异” 不等于 “差距”, “尊重”不等于 “放任”, “自主” 不等于 “自由”, “个性” 不等于 “个别”。要让幼儿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使教师的 “ 教” 适应和支持幼儿的“学”,让有效的教学为幼儿主动的学习服务。为培养有思想的孩子服务,教师就要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反思,成为有思想、有品位的教师。通过对沈心燕成长历程的总结,我们领略到:师德、学习、研究、实践、创新和反思在一个普通特级教师的成长中的体现。人们常说,“经历不可复制,经验可以借鉴”,希望您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本文节选自《待教育对象为真正的人——沈心燕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往期文章
●新书速递 | 想设计有趣的课程?快来看这里——《开放式配方课程》
●(内附赠书名单)让教与学可视化,一个真正促使学校成功的新模式
推荐阅读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感谢与我们一同关注教育话题 分享教育点滴的你
喜欢就请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