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欺凌问题?有关部门这样“支招”
若孩子卷入欺凌事件,家长应运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处理孩子的欺凌问题,应根据孩子在欺凌事件中的角色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方式。具体来说,若孩子是被欺凌者,家长应引导孩子说出事实,向孩子做出坚定的保护承诺,同时通知教师进行处理并教给孩子应对欺凌的正确方法;若孩子是欺凌者,家长应告诉孩子欺凌他人是错误的,严肃教育孩子,主动担责并配合学校解决问题,同时分析孩子欺凌他人的深层原因;若孩子是围观者,家长应安抚孩子,让孩子不要害怕,教育孩子不要模仿欺凌行为,并以正确方式帮助被欺凌者。
作为被欺凌者的家长
1
仔细观察,引导孩子说出发生了什么
若孩子放学回家后,一反常态,不愿说话,不回答家长的问话,甚至不敢直视家长的眼睛,或者出言不逊、反常地顶撞家长,或者编造理由让家长跟教师请假,不想上学等,一旦发现这类情况,家长应思考以下可能性:是不是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有没有可能在学校被其他人欺负了?此时,家长首先应细心观察孩子的眼神、表情、姿势和动作是否有异样。其次,应检查孩子的衣服、物品和头发等是否有变化。再次,认真听孩子说话的语气、字眼和声调等是否带有某种情绪。接着,设法给孩子以爱抚,看孩子是否像往常一样高兴,是否有躲避、抗拒或委屈、抽搐等行为。最后,尝试温和地询问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则让其回房间休息,视情况而定。同时,马上跟教师联系,询问相关情况。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回家后确有异样的情绪反应或异常的行为举止,并且不愿跟家长说,那么,家长可以先避开这个话题,跟孩子聊些别的事情,或让孩子玩玩游戏、听听音乐,或干脆躺一会儿、静一静,借以减缓压力,走出封闭的心境。等孩子愿意说了,再好好听孩子诉说。
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无论家长运用什么手段都不愿意跟家长说自己被欺凌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绕开孩子自身的话题,说些别人的事情,用类比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只有告诉了家长,家长才能帮助其摆脱被欺凌的困境。比如,可以说说自己小时候曾被同学取外号、嘲笑的故事,并着重说明自己如何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欺凌问题。
当孩子愿意开口跟家长说的时候,家长要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表情来倾听,不要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也不要说一些没用的甚至会起反作用的话,如“他骂你,你也可以骂他呀”“告诉老师给你调座位,不跟他坐在一起”等,这类话对孩子来说都没有帮助,只能让孩子产生“跟家长说没用”的感受。
判断孩子是否在校受到欺凌,家长应重点关注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孩子的身体是否有伤口、红肿、瘀青,衣服是否有破损。
孩子的饮食和睡眠是否发生改变,如容易失眠、消化不良等。
孩子的情绪和性格是否突然改变,如不愿意上学。
2
做出承诺,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稳固靠山。在孩子跟家长诉说被欺凌的事情后,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个“坚定站在他这一边”的明确承诺,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力量。要明确告诉孩子,错误的一方是欺凌者而不是自己,这是为了防止被欺凌者将问题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例如,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因为常被同学取笑说是“书呆子”,因而故意让自己的成绩下降。在家长坚定的保护承诺之下,被欺凌孩子的内心痛苦能较快地得到缓解。
遭受了欺凌的孩子往往不敢向教师报告自己遭受伤害的事实,但如果有了家长的支持和明确承诺,孩子就能体会到足够的安全感,此时若同时辅之以家长给出的问题解决办法,孩子便会敢于向教师报告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对问题,防止事件的恶化。
家长虽不是解决欺凌问题的最终力量,却是引导孩子正确应对欺凌的重要帮助者。只有在家长、教师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地解决欺凌问题。
3
通知教师进行处理
如果孩子遭受了欺凌,家长要做的是立即与班主任联系,要求班主任对事件进行调查,向学校求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确认是否存在真实的欺凌行为。如果孩子确实被欺凌了,家长也应要求班主任进行处理,并主动配合学校的工作,而不是自己直接找对方家长去说理或数落对方家长。
学历再高、经验再丰富的家长,当孩子涉入欺凌事件时,都可能在情绪和感情的影响下变得盲目、不冷静,容易在强烈负面情绪的影响下说出不恰当的话,做出不当的行为。例如,数落欺凌者家长的家教有问题、辱骂欺凌者家长等。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最好的仲裁人和解决者是教师。家长之间的质问或家长质问孩子都会使问题性质从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为成人之间的矛盾,甚至会让事情演变成更严重的社会事件。这不但不利于学生欺凌事件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愈发严重,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伤害,特别是有可能使双方孩子都受到更深的伤害。
4
教给孩子应对欺凌的正确方法
为防止孩子以后再次遭受欺凌,家长应用较平和的方式就事论事地跟孩子讲明如何理性应对欺凌,尤其注意教给孩子应对各种类型欺凌的具体方法。另外,家长应向被欺凌的孩子说明以下几点。
家长要告诉孩子:欺负你的同学比你力量大、人数多,你虽然不能反击,但也不要害怕。因为犯错误的是欺负你的同学而不是你。家长和教师都会给你提供帮助与支持,严厉批评甚至处罚实施欺凌的同学。家长和教师是你最坚固的依靠。
家长要引导孩子主动寻求帮助,明确告诉孩子:如果你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应第一时间告诉教师或者家长。虽然有些欺负你的同学可能会威胁你,让你不要告诉大人,或者你担心告诉家长或教师之后欺负你的同学可能会报复你,但你应清楚自己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教师和家长才能处理,一味地隐瞒只会让你受到持续的严重伤害。
家长要告诉孩子:即使你很痛苦,也切不可尝试用肢体回击欺负你的同学。一方面,欺负你的同学往往擅长打架,你跟他们打架很难赢,特别是当很多人一起欺负你一个人的时候;另一方面,即使你勉强赢了,欺负你的同学很可能会集结更多的人来欺负甚至殴打你。肢体回应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招致更严重的伤害。
作为欺凌者的家长
1
告诉孩子欺凌他人是错误的
如果孩子欺负了同学,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欺负、殴打同学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并且要帮助其认识到这种错误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家长要让孩子认清一个观点,即没有任何人有权力欺负他人,任何人都没有以强凌弱的权力,在学校要尊重每一个同学。
家长应当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以下道理:无论同学的长相、服饰、学习成绩或参加活动的情况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都不能成为受戏弄、受欺凌的理由;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大家应该相互尊重,不该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可以争辩,但不可以对同学实施欺凌;如果你欺负了同学,被欺负的同学会非常痛苦,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并且你周围的同学可能会因为你欺负同学而害怕跟你一起玩,教师也可能因此处罚你。家长还可以结合一些媒体报道的典型欺凌事件让孩子意识到欺凌同学的严重后果。
2
严肃教育孩子
如果孩子欺凌了同学,且被教师或被欺凌者家长告知了详情,此时家长要冷静、耐心地倾听,坦然面对指责,严肃教育孩子,而不是反驳和袒护。家长袒护自己的孩子情有可原,但于事无补。家长的袒护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是被认同的,这不利于孩子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也加大了孩子以后继续欺负其他同学的可能性。家长的袒护和孩子的重复欺凌会给班里同学、教师留下不良的印象,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
在事件查实后,家长应使用恰当的方式严肃教育孩子,除严肃地告诉孩子欺凌同学是极错误的行为之外,还应让孩子向被欺凌者道歉,诚恳地承认错误;要让孩子接受学校的处罚,并告诉孩子学校是按照校规校纪处理事件的,自己所承担的后果是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导致的自然结果,是自己应该吸取的教训。家长还可以尝试教孩子换位思考。(例如,如果你自己是被欺负的那个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当然,不袒护不等于要加重处罚孩子。有些家长在学校处罚孩子之后,仍为孩子的不争气而生气,抑制不住自己的羞愧和愤怒,将孩子痛骂甚至暴打一顿。这种加重处罚的方式,只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坏榜样,会客观上“鼓励”孩子对同学也采取暴怒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
主动承担责任并配合学校处理
作为欺凌者的家长,要主动承担责任并配合学校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被欺凌者的家长会出现愤怒、不理解等情绪反应,被欺凌者则是痛苦的。在事件调查清楚后,欺凌者家长不能撇开责任,采取不承认或回避的态度。这样只会使被欺凌者家长更加愤怒,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欺凌者家长应坦然面对指责,主动承担责任,在与学校和教师统一处理意见后通过多种方式来弥补孩子的错误。例如,与孩子一起诚恳地向被欺凌者及其家长道歉;按照各方协商的处理意见给予被欺凌者及其家长相应的赔偿。
为平复被欺凌者及其家长的情绪,确保事件能得到妥善处理,欺凌者家长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配合学校及教师做好相应工作。欺凌者家长应积极跟进事件处理情况并主动向学校、教师及被欺凌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
找出孩子欺凌同学的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欺负同学是有原因的。当孩子欺凌了同学时,家长除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外,还应认真考虑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扰,孩子欺凌别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可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表面原因,也可能是比较难发现的深层原因,原因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其自身等方方面面。家长尤其应关注可能造成孩子实施欺凌的家庭原因。家庭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家庭结构的改变(如父母分居、离异)、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孩子对父母不恰当的行为模式(如暴力行为)的模仿等都可能是造成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
当孩子欺凌了同学时,虽然责任不全在家长,但家长应适当反思,反思是否有可能是来自家庭的某些原因使孩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行为;家长还应与孩子进行深入交谈,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欺凌同学的具体原因,找到孩子欺凌同学的真正原因。简单地处理学生欺凌事件可能治标不治本,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之后,才能对症下药,从关键点着手,在多方的配合下,最终达到改变孩子错误行为模式进而防止孩子再次欺凌同学的目的。
作为围观者的家长
1
让孩子不要害怕
围观者亲眼看到了被欺凌者遭受欺凌的过程,如果事件比较恶劣,被欺凌者遭受了严重的伤害,可能会使围观者感到害怕,对校园、班级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因此,如果孩子是欺凌事件的围观者,家长应注意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安抚孩子的情绪。要让孩子不要害怕,让孩子相信学校有能力妥善处理,家长也会积极主动配合学校,要让孩子相信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今后此类事件会被及早发现并制止。
2
教育孩子不要模仿欺凌行为
围观者看到了欺凌事件的过程,可能在旁边附和、嬉笑或叫好,甚至可能被动地参与了部分欺凌的过程。家长应了解孩子在围观欺凌事件时的所作所为,并谨防孩子模仿欺凌者的欺凌行为。
围观者可能会模仿欺凌者,错误地认为欺负同学是一种“好玩”“刺激”和“有快感”的行为。因此,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欺凌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应该模仿,并告诉孩子学校给予了欺凌者何种处罚,以此告诫孩子不要做出类似的行为。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站在被欺凌者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欺凌别人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进而防止某些孩子成为围观者,做出类似欺凌者的模仿行为。
3
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帮助被欺凌者
围观者的欢呼、嬉笑和煽动性话语可能是对欺凌者的一种协助,会使欺凌者更嚣张、更肆无忌惮、更变本加厉。有的围观者为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而被动地协助实施了欺凌(如拍摄、传播、放哨等),这更是直接帮助了欺凌者。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能充当这样的角色,并且告诉孩子之后再遇到此类事件时应如何应对。
具体来说,家长应教育孩子在看到有同学欺凌其他同学时:首先,不能协助欺凌者,不能在一旁欢呼、附和。其次,务必在准确判断当下情况和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出面阻止欺凌行为。如果自己无力阻止或害怕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则应通过“马上报告老师”“鼓励被欺凌者将事情报告给老师”等其他途径来帮助被欺凌者。
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如果看到有同学欺凌其他同学,千万不要认为欺凌者会主动停止欺凌行为。欺凌者往往是把欺凌行为当作一种乐趣来实施,因此,欺凌行为不仅不会自动停止,而且还会是持续的、长期的。如果欺凌者知道围观同学不会将欺凌事件告诉教师或家长,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其从欺凌行为中获得的“快感”,会加重欺凌事件的危害,增大以后持续发生此类欺凌事件的可能性。同时,如果围观者自身不将欺凌事件告诉教师,也可能会变成欺凌的协助者。
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向教师报告绝不等于自己成了“告密者”。欺凌他人不是学校、家庭、社会和任何法律、法规所能容忍的“秘密”。恰恰相反,那些行为都是违规、违法的行为,任何同学都有义务并有权利告诉教师或家长。只有尽快告诉教师或家长,才能更好地阻止欺凌行为。
文章节选自《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指导手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帮助各地中小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好地解读国家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文件精神,解答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为中小学建设无欺凌校园提供切实有力的抓手而编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由北京教科院的专家阵容做专业把关,使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在处理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广大一线教师和中小学生家长的案头必备书。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