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拔节成长的佳音
满怀期待读完了《头五年,一路奔跑》《十年了,停下来思考》《十五年,从独立到独到》《二十年后,叩问语文之道》四本书稿,欣喜之情不断在胸中升腾。这几位在语文教学征程中不畏艰难、辛苦跋涉的中青年作者,用多情的文字吐露自己从教的心声,或高亢,或低回,或沉思,或自责,我听到了拔节成长的佳音,举目眺望,语文教育前景充满希望。
四本著述记述的是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尽管出自五位作者之手,但从解困到寻路到提升到问道,拾级而上,成长进阶的特色显明,给人以具体、翔实的启示。四本著述不仅各具发展阶段的特色,而且具有教学的个性色彩,彼此之间难以替代。在工厂生产标准化的模式浸染教育领域后,语文课堂教学还有点个性色彩实为难能可贵。
且不具体评说教学中的一二三四,单是其中富含的精神成长的因素就弥足咀嚼、思考、学习、借鉴。
首先是语文的情怀。一个没有语文情怀的教师要教学生学好语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语文学科多少年来一直是一个被折腾的学科,只要认识几个字、会说中国话的人都可以对它说三道四,各种各样的思潮,历史的、外来的、现代的、后现代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冲击,正确的、谬误的、片面的、极端的,纠结纠缠,弄得人晕头转向,裹足难前。在语文教学生态环境很不理想的情况下,要坚守语文尊严,是要有点博大情怀的。比如对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之魂确有深刻的理解,并对之满腔热情满腔爱;清醒地认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他们的终身发展中能起打精神底子的作用,因而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中,担当起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重任。四本著述中常或隐或显地富含着如此的情怀。李颖哲、王迪在她们书的前言中做了这样的直白:“每一天都在自我追问中度过,所有的挣扎与蜕变都似海浪拍打着内心的海滩,而在浪涛中留下的,在岩石上不曾死去的,是我们的理想。”入职之初,有这份理想,这份情怀,就会有旺盛的内驱动力“一路奔跑”,编织“我”的教学故事。
其次是真实的自我。在语文教学领域,各种各样的名词术语、标语口号,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常弄得人目不暇接。有些语文教师被他信力左右,人云亦云,追风跟风,自信力消解,丢失了自我。著述的几位教师全不如此。语文是什么?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到底要做什么?不仅认真想,深入想,而且把思维成果付诸实践,并收到效果。“我”是语文教学的主人,我思、我想、我行动,展现的是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贴标签的各种做法的拼凑。黄玉慧的《十五年,从独立到独到》中追求的文本解读就是“独立”与“独到”。“独立”已不易,“独到”更难。不仅主体意识强,更要在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广泛联系、筛选信息、选择视角上下功夫,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思维方法,我的教学我做主。吴欣歆在高中的一节展示课,硬是用25分钟让学生阅读自学。心平气和,排除与会听课教师的争议,因为她坚信:“高中生的阅读应该这样,有较长时间的阅读思考,才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教课,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不是表演,不是巡回演出,而是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学得语文,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提高。轰动效应、嘉年华,那是市场经济中的推销拍卖。
再次是执着的追求。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因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不断成长。著述的教师深知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专业发展上孜孜不倦地追求。追求的过程是苦乐相伴,支撑它的是“做人师”的理想信念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和毅力。吴欣歆《十年了,停下来思考》中说得好:“这十年,可没少跌跟头,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踉踉跄跄,磕磕绊绊,居然丝毫不觉得痛苦,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成长痛’?”化蛹成蝶的过程是成长拔节的过程,“痛”使你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一节课建构、否定,再重建、再否定,甚至构想被毁灭达17次之多,终于弄明白了“自己得有想法”,“从众人的评判中走了出来”。十年教学,十年思过,十年思变,又十年思进,上下求索,体现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的是对学生的仁爱之心。
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力量。李卫东经历了一个个发展阶段,教了上万节语文课,“反思、行动、成长”,不仅说出了“我是怎样教的”,而且道出了“我为什么这样教”,努力探讨语文教学规律,不断叩问语文之道,达到了在规律中获得相当自由的境界,著述中课例的展示与阐释、分析就是唯证。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的境界,除了上述作者具有语文情怀、教学个性、执着追求的精神外,十分重要的是他坚持“自修”,自觉学习,阅读写作。他在《我的自修课:在行走和叩问的路上》这样启示我们:“教出语文课的味道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浑身散发出语文味儿,一个浑身散发着文化味儿、书卷气的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她)就是‘语文’”,“语文教师阅读、写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她)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一直认为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学习无源头活水长流,教学就难摆脱捉襟见肘之困,更别说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当前,教师缺失的恐怕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了,而是文化积淀、学科素养。语文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本领与素质,就如树木,把根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要视野开阔广为涉猎,更要扎扎实实读几年经典,在才、学、识上打底子,尤其是“识”,要有文化判断力、教育判断力,也就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轻易被各种假象所忽悠。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的。
拔节成长会令人欣喜,也令人尊敬,但须知语文的生命在于它是文化的存在,彰显的是文化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故而,攀登永无止境。也许若干年后再来审视,会为今日的稚嫩、偏激、片面乃至疏漏、错误而哑然失笑、遗憾自责,这是新的成长的凯歌,你们又拔节了,乐曲悦耳动听。教师就是如此尽心尽力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的。这也是学生的期待、家长的期待和社会的期待。
文章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师成长进阶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学语文教师成长进阶丛书》
张秋玲 于漪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微商城”购买图书!
《中学语文老师成长进阶丛书》由《头五年,一路奔跑》《十年了,停下来思考》《十五年,从独立到独到》《二十年后,叩问语文之道》四本书构成。丛书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分别甄选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具有突出特点的一线优秀教师执笔完成,有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研员等。书中多以教师个人多年的教学故事为载体,以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故事与课例为分析对象,探讨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共性特点,以及难以逾越、必经的实际问题,给相应阶段的教师读者指出了问题解决的路径、方向,以帮助其尽快突破困境,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