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大了不听话?明明是我们把孩子变狡猾了啊…

2018-02-24 花时间 慢成长


过完年,很多人都旅游回来了,和大家说说我最近的经历和感想,相信你看了也不会觉得陌生。


年前去日本时,有一晚在酒店泡温泉。这间酒店离东京迪士尼只有几站,交通非常便捷,因此有很多带孩子来玩儿的中国游客。


有个妈妈带着孩子来泡温泉。孩子看上去大约四岁了,非常兴奋,不仅大喊大叫,还跑到池里泼水,一会儿又趴到水下游泳。


图片来源网络,仅作示意,下同


周围很多人流露出不满的神色。这值得理解,毕竟来泡温泉是来放松的,比如我那天就走了快两万步,晚上只想安安静静泡个澡消除疲劳,这时旁边有个泼水吵闹的小孩,真的很受打扰。


孩子的妈妈并不是不管,对孩子说:“你不要吵!安静点!”但完全没起作用。有日本游客担心孩子安全,用英语说,“不可以在温泉里游泳,很危险”。


估计孩子也没听懂,但是被陌生的外国人说了,安静了一点。这时孩子的妈妈说:“你给我听话!再闹,明天去迪士尼就不给你买玩具了。”孩子想了想:“那我听话,明天要给我买三个!”



从温泉出来,我去Lawson买水。因为就开在酒店里,这家便利店晚上顾客也不少。我注意到有对中国夫妇带在买东西,孩子(看上去五六岁吧)抱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零食。


爸爸说:“这太多了,放回去一些。”

但孩子不同意:“可是我都想吃。”

“你吃不完。”

“我吃得完!”

“你吃完还怎么睡觉啊?”

“我能睡!”

“乖,这几个放回去,你听话,到了机场给你买更多好吃的带回去。”


两次相似的对话接连上演,让我不禁心里感慨:这样对孩子,是在教育吗?还是在交易呢?

在公共场所打扰到别人,在危险的区域做不该做的事(这次是游泳,换个场合也许是爬高等),是需要通过惩罚才能不去做的吗?无节制地买零食、睡前吃零食,是需要通过奖励来避免的吗?


孩子真的理解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是觉得,错误的行为可以继续,只是需要兑换更多的利益呢?就像温泉里那个孩子,已经会稚嫩地开出条件——“那我听话,明天给我买三个!”



我感慨是因为,这样的场景,我见过太多了。


去年我带果果上早教班的入园前技能时(点击查看文章),需要孩子独立上课,家长都在教室外等待。有个孩子总是一趟趟地跑出来找妈妈。我看妈妈有些急了,安慰道:“第一次上都这样,慢慢就好了。”


“不是第一次,我们都上了好久了!”这位妈妈解释,“每次都是答应上课后去买个玩具,才肯老实进去。今天还是先买的玩具呢,倒跟我来劲了。”她叹口气,又说:“坏了,早知道不先买了,这下不管用了,白花了刚才那三百。”


真是孩子不听话了吗?不,是我们自己把孩子变狡猾了啊。奖赏和惩罚,在我们父母那辈,叫做“糖+大棒”,其实真是种糟糕的方法。它不仅没有想象中管用,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破坏。



首先破坏的,

是孩子对于“对”与“错”的概念。


一个品行端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一定会知道,“某些行为是错的,无论如何我都不应该去做”,而不是需要某些条件,或者别人付出代价,来作为补偿。


而当孩子学会“谈条件”,“对”和“错”的边界就模糊了。孩子并不是从心底认可这件事,而是为了“好处”才暂时接纳。那么当不再有利可图时,他又会如何选择呢?


饭前能不能吃零食,看动画片时间长短,或者公共场所能否保持安静……这些现在让我们挠头的育儿难题,说真的,以后回头看都会变成小事。


很快,过不了几年,摆在我们孩子面前的,是来自同学、朋友、同事、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而我们不可能一直陪在身边保护他。能帮他的,唯有明确界限,对自己负责。而这些,都离不开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培养,不是么?



第二个破坏的,

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信任。


孩子不分场合调皮捣蛋、胡搅蛮缠,这时能用“某样东西”来让孩子“听话”,看上去的确很有效啊!但我很快就发现,这是个假象,因为这个“某样东西”,会变得越来越难找。


前天,有个关注慢成长的爸爸向我咨询。因为感觉到他对孩子比较严厉,所以我建议更宽容些。没想到他误会了,以为宽容就是不打骂而换成利诱。他说觉得难,因为“找不到孩子喜欢的东西做筹码”。



虽然他有些苦恼,我倒觉得是件好事——他早早就体会到“筹码”失效的痛苦,多少家长却是直到孩子青春期以后才明白啊。


回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受到过各种要挟?“你不……就别想……”的金句简直是比比皆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管不了”我们了呢?


在心理学看来,奖赏和惩罚,其实和打骂同根同源,都是在对孩子使用“权威”。区别仅仅在于,打骂是源自我们的生理优势,例如更加高大、更有力气;而奖赏和惩罚,来自我们的资源优势,例如食物、金钱、庇护所,等等。



随着孩子长大,生理上和父母之间的差距渐渐缩小,经济独立以后,也不再需要父母提供资源,当爸妈还想用“权威”来压制我们时,当然就没有人愿意买账。


我们愿意倾听父母,一定不是因为他们有“权威”,而是因为他们说的话本身有道理,他们做的事正确而有担当,长期以来让我们建立起对他们的信任、仰慕和爱


如今自己当了妈妈,我愈发希望孩子也是这么看待我的。而奖赏和惩罚,是永远做不到这一点的。那些要挟和压制,反而会破坏我和孩子之间的信任,让我们疏远。



第三个会破坏的,

就是孩子的感恩心。


奖赏和惩罚,经常会变成一种变相的宠溺——潜台词是“只要你现在听我的,你就可以得到……”,那么,孩子自然也会对自己得到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我当然可以获得玩具,当然可以吃到零食,因为这是一场交易,是父母“卖”给我的啊。


前阵子朋友问我,看到一篇文说,不要让孩子在物质上短缺,不然容易从小自卑,但面对孩子想买的系列玩具,她又觉得很贵也没必要,纠结怎么办。


我也曾经被洗脑弄晕,后来想清楚了——不让孩子在物质上感到短缺,和想要什么就要有什么,并不是一回事啊


孩子的内心是否丰盛,并不完全取决于周围的物质。有的人能懂得一餐一饭的美好,不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是因为心怀感恩。相反,有的人财富如山,却永远得不到心灵上的满足。



当我们从小觉得,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时,就很容易认为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旋转的。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可怜的,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很少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往往也不懂得感谢别人,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


这样长大的人,其实很难感受到幸福,因为他从小就没能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好意。无论物质多么丰盛,心底都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感恩,并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感谢,更是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我相信,每个妈妈都希望,未来孩子能真的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所以我们才要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能从心底说“谢谢”的人。


而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只让孩子感受到,“因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所以我爱你”,这样的爱,并不难得;但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爱你是因为你这个人”,这样的爱,极其可贵。


这样的爱,才会让孩子处于任何环境中,无论顺境、逆境,都相信自己、珍爱自己,迸发出生命应有的力量。


你瞧,孩子总是考验我们。而当我能对此心怀感恩的时候,自己一定也成熟了一些吧。


—— End ——


-作者介绍-


花时间。资深编辑,童书译作者,二级心理咨询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联合国跑过会,法国游过学,500强打过工。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微信公众小号: 花时间说 (ID:huashijianshuo)


 “PET父母效能训练”双讲师联合工作坊·北京站 

3月即将开始,现在报名可享受优惠,更多课程介绍戳这里

花时间等你来,面对面聊育儿,让带娃更轻松,孩子更快乐!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词,一起做靠谱爹妈:

【急躁】孩子急躁、焦虑、爱哭闹?最重要的原因竟然是这个!

【哭闹】孩子总要买买买,一拒绝就当众哭闹?这几招帮你避免尴尬!

【管控】不要再把我们儿时深恶痛绝的,加诸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长大】“等孩子长大就好了?”明明就是晚了!

【情绪】想要孩子情绪稳定,自己却做不到?当妈一定要试试这3个方法!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