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北大博士,可女儿是个学渣”: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终将平凡!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你好,我是慢成长创始人花时间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新闻:
湖南的小学生小卢临近期末考,每天挑灯复习到深夜,晚上要连续做完8套复习试卷才能休息。
结果第二天一早,小卢的父母就发现,原本健康的小卢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胡言乱语的怪异表现,家长赶紧带小卢去医院检查,结果检查结果让人崩溃!
经确诊,小卢患的是自身免疫性脑炎,而且是比较严重的抗NMDA受体脑炎。
原因就是孩子在如此疯狂刷题后,整个的免疫力下降,精神疲惫,结果反而受到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而自身的这个抗体是有毒性的,所以出现了精神问题。
看到这儿,我倒吸一口凉气。
最难受的一定是小卢的父母,如果可以重来,我相信,他们断不会再让孩子背负如此大的压力。
刚刚出炉的2018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据显示:参与测试的79个国家中,中国学生的阅读素养排名第一。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孩子的幸福指数偏低。甚至在中国本土的PISA数据中,孩子的阅读素养越高,他的幸福指数就越低。
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学习越来越好,但却越来越不快乐?
慢
近两年,我越发感受到,教育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向低龄靠近。
我有一个做亲子讲师的朋友,之前,她最是支持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一些自由,但前阵子跟她聊天,才知晓,她竟也让孩子退了幼儿园,去了幼小衔接班。
“你是不是很意外?”她问我。
我想,其实最意外或许是她自己。
有很多和她、和我一样,原来想着让孩子有一个自由童年的佛系老母亲,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简历时,已经越来越难坚守住阵地了。
“如果不出意外,我们的孩子99%都会走向平凡。”
“我们用尽全力,也不过就是平凡的一生。”
这样的道理,几乎每个妈妈都懂,可难的是,在周围教育大环境的裹挟下,谁能坚定地做一个世外超人?
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我:
孩子在上到大班时,几乎80%的孩子都选择了退园去上衔接班。私立园可能还好点,而公立园更是几乎一个不剩,因为公立园的里,每天基本上就只是玩。
一位二胎妈妈告诉我:
她家养大宝的时候,就没让孩子学这学那,结果到了小学以后,孩子跟不上,自信心受打击,每天不想上学,她后来额外上辅导班每天一对一,孩子才勉强跟上。现在二宝上幼儿园,她再也不敢让孩子玩着过了。
一位小学老师告诉我: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提前学了小学知识的,结果到讲课时,班上几乎90%的孩子都会了,那她还要不要继续为那10%的孩子,再耗时上课讲?
如果不讲,那10%的孩子就不会;可如果讲了,那90%的孩子就不会好好听讲。而且对于某些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孩子来说,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
如果孩子在辅导班里,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而孩子又已经接受了这些知识的答案,那么老师准备的那些启发式教学、探索式学习,就完全用不上。
前有在上海把孩子送进小学需要50万,后有30万也无法安放一个北京中产家庭的焦虑,最好的教育,到底要掏空多少个钱包?
那些所谓的“超前教育”,又榨干了多少个家庭?
慢
社会把焦虑传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又把这些压力,双倍地传递给了孩子。
我心理学课上的一个同学,说起这样一件事:
她家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平时小考成绩都很优秀,一到期中、期末,就容易翻车。而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她自己还是位优秀教师。每次放假,碰到熟人问起,她都难受的狠。
“如果她要是一直学渣,我也就认了,可她不是,可怎么就一到大考就出问题呢?”
她很崩溃,没有办法,结果就只能让女儿更努力的学习。
早上一起床,就开始听诗词录音;晚上一接回家,她就顶上,先计时写作业,写完作业还要完成对今天的复习,以及对明天的预习.......这种学习的完美程度,可以说,连成人都很难做到。
可期末考完,还是一样的结果。
有一次,孩子怯生生地回家,可她看着卷子,还是忍不住发脾气:这题我们不是都做过么?孩子当下什么都没说,可是却突然“哇哇”地吐了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过心理咨询,她才知道,原来孩子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她女儿来说,完全知道妈妈都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她无法“攻击”、或者“反抗”妈妈,但是当压力超过她的承受力时,就会产生“自我攻击”,甚至可能会“被动攻击”——我不用语言来跟你对抗,但我会用行为表达我的不满。
比如,女儿身体生病了,再比如,她用成绩考差来惩罚最看重成绩的妈妈......这都是潜意识里的敌意,对妈妈产生的被动攻击。
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它真的存在,而且并不少见。
还记得之前的《牛蛙之殇》吗?
为了让孩子挤上上海最好的四大民办小学,全家总动员,自孩子3岁开始,就采取了鸡血牛蛙的培养模式。他们给孩子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都设置不同的考核,甚至定为KPI。
结果3年的连续备战,孩子竟还是与民校失之交臂,而更不幸的是,孩子出现了不由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经医院诊断,这个6岁的孩子,患上了小儿抽动症。而这个病因,也正是由于家庭的长期压力所致。
这个孩子的经历,戳痛无数父母:就这样牺牲了孩子最宝贵的三年,到底值不值?
慢
看到了那么多悲惨的例子,我们自己也不愉快,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还非要坚持如此教育孩子呢?
有位妈妈曾说:
“我现在鸡娃的动力,不是接受不了孩子平凡,而是不接受她成为一个只甘于平凡的人。如果她能拼尽全力然后归于平凡,我当然接受,但是我不希望她连试过都没有,就甘于过着平凡的一生。”
乍听之下,我也觉得非常有理,甚至还有点热血沸腾。
但细想,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毕竟,他虽然是我的孩子,但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作为我,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过怎样的一生呢?我不过还是把自己“必须进取”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
孩子究竟是要按我们期待的样子成活,还是要按自己想要的样子度过一生呢?
如果说,上进心还是可取的,那么偏执心就是可怕的。
就像《小欢喜》里的宋茜,插手英子的每一步行动,她宁愿把英子变成她希望的样子,也不敢让她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最后逼得英子跳河自杀。
我们都希望孩子是个优秀的人,也希望自己是个优秀的人,这都无可厚非。
但怕的是,这个“优秀”的信念,不是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而是我们心中的“内在父母”强加给我们的。
就像周末的时候,你已经很累了,身体本能的向你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可是这时,你内心有个声音:你怎么能不自律呢?你怎么能放松呢?你这样做是错的。
这个声音,和你的真实需求相悖,它就是你内在父母的声音。也源自于,小时候,父母对你耳提面命的唠叨。
当我们没有勇气面对内心这个真实的需要休息的自己时,我们就会把情绪投射在孩子身上:
“你怎么能不好好学习呢?”
“你知道现在竞争多激烈吗?”
考不了好大学,孩子的这辈子就真完了吗?考上好大学,这辈子就是成功的吗?
清醒的人,自会知道答案。
而疯狂的人,永远逃避真实。
慢
之前一位北大的博士妈妈跟我聊天,说起自己5岁小女孩的学习,一时感慨很多。
她直言在她自己5岁时,不仅可以用英语对话,而且对于两位数的加减法都不在话下,但是现在她5岁的女儿,还只停留在学写数字阶段。
“我和老公都是北大硕博,这遗传不该有问题呀,怎么女儿就是学渣呢? ”
可是不论她怎么使劲,孩子的英语和数学都进步缓慢,甚至孩子还在这个过程中,还想法设法的要偷懒。
她才开始第一次意识到,也许孩子在学习上,确实资质一般。
接纳自己是一个平凡人,接纳孩子将来可能很优秀,也可能甚至比自己还要平凡,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一定不容易。
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焦虑就不会如此沉重,而孩子也不会如此痛苦。
就像之前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我的儿子是学渣》中所说:
我们让孩子努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无非是为了让他以后有能力去养活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可是我的儿子,他勤劳懂事善良,将来踏踏实实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又何愁没饭吃?
社会的评价标准,惯用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面对孩子,也惯用学习成绩,来作为衡量她的唯一砝码。
可这样对吗?
在这个社会评价体系之外,谁来在意每个人内心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要知道,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而一位厨师,也不一定就生活的不如科学家快乐。
我很喜欢李银河老师的一段话:
如果人生可以分四个境界:一是既成功又快乐;二是既不成功又不快乐,三是成功但不快乐;四是不成功但很快乐。
我们当然希望你能即成功又快乐,但是如果不成功,相比其他,我还是更希望你会快乐。
如果你的人生是成功的,那么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如果你的人生是不成功的,那么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比起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出色的计算能力,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其实更多:
不以我们的意志去塑造孩子,而只是帮助她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感受快乐的活力,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能力。
那么,他的人生,也便有自己的光芒。
或许,这才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作者介绍:元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硕士在读,愿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人间烟火。
你好,我是花时间
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
爱知识、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
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我们用心写的文字:
年衣来啦!还有能拍全家福的亲子羊毛衫哦!这个春节给爸妈和自己的礼物,我竟然买了两个桶!当妈后掉头发一斤半,从变秃边缘拯救我的洗发水保暖又显瘦的长款羽绒服、超赞切尔西和马丁靴
把「慢成长」加星标,后台回复“幼儿园”,
看入园、适应、安全、游戏全方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