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成长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你好,我是慢成长创始人花时间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做完咨询回到家,果果正和爸爸下棋。我刚把外面的衣服换成家居服,老公就主动走过来跟我说:“孩子刚才赢了我一盘棋。”果果这时候也兴高采烈冲过来插话:“妈妈,我刚才赢爸爸了!”“很好很好,果果进步真大!”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振奋,听着也挺为她高兴的。
老公紧接着又说:“今天钢琴课也受表扬了。本来今天这个曲子没怎么练,我以为到老师那儿过不了关,结果孩子弹得倍儿好,老师夸了。”
我说:“那赶紧过来,妈妈要好好抱抱你,果果简直太棒了!”果果笑着扑进我怀里,我脸贴脸跟她腻乎了一小会儿。说孩子不喜欢钢琴吧,她经常练琴弹不顺就自己和自己发火,一边哭一边也要弹对了;说孩子喜欢吧,她也经常打退堂鼓,跟我哭诉说“不想上了”已经好几次了。“妈妈,我想接着上。”果果说,“我觉得我能学好。”我松开果果,看着她的脸问:“你确定吗?想好了吗?如果真的想上咱们再继续,续课了就要上好,要担负起后果。”
我抬头看了眼老公,他笑笑。至此,我们都觉得最近调整果果学琴这件事上的态度和方法,总算起作用了。我们做了什么调整呢?其实就是把“练琴的成果如何”这个问题先放到一边,重点关注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也叫“自驱力”,Self-motivation。大家可能之前在很多文章中看过这个词。我在「慢成长」的文中也提过很多次,都在说: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我翻译成人话给大家听听: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内部的驱动力。
具体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能够有自发的、自主的,愿意进步的心理力量,并为此付出行动;而不是靠外部的奖赏、监督,去推动自己学习、做事。拥有内驱力的人,无论有没有外在奖励或者诱惑,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而且不轻言放弃。
这样的人能竖立自己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追求卓越,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在遭遇困难时也比较有心理弹性,不容易一蹶不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们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也不推诿责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作为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陪伴都是有量、有度的。就算在幼儿园、小学这种启蒙阶段,我们能手把手带着,但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呢?大学、社会呢?人生终究是孩子自己的。育儿是一场陪伴;而成长是在这场陪伴中,逐渐放手的过程。孩子要长成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爸妈的放手,更需要爸妈放手后有自己主动前进的能力。这就是“自驱力”。前些年流行一个说法——“空心病”。这种在大学生中非常常见。什么表现呢?很多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被爸妈紧盯着,一直靠的是外部力量来驱策自己,终于进了大学之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无所事事了,找不到人生目标和意义,甚至因此抑郁,走上极端。这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往轻里说,大家都听说过“拖延症”,其实就是一种内驱力的缺乏——因为自己心里并没有动力主动去做,所以才会拖着。
放到孩子身上,就是要家长盯着才学习,要老师逼着才做作业,就算做了也很拖拉,效率非常低。长期下去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长大走上工作岗位是“拖延症”。那么,我们都知道“内驱力”很重要,该怎么培养孩子呢?尤其是低年龄的孩子,怎么做好呢?我的经验就是——鼓励,Encourage。我发现,鼓励是帮助孩子形成“内驱力”的核心。拿果果学钢琴来说,我从来没想过,必须要培养她成为啥音乐家。让果果学音乐的初衷,是因为我是学心理的,深知艺术表达对纾解情绪的重要性。从果果很小的时候,我就和老公说:绘画、音乐、舞蹈,这三样孩子以后能会一样就行,以后大了,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能通过这些艺术表达挥洒出来,不让负面情绪伤害到自己就可以。同时,学习艺术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生活情趣,对细节的敏锐和创意能力等等,未来还能以此会友,这就很好了。之所以选择了钢琴,是因为果果小时候看小猪佩奇,喜欢钢琴和小提琴。考虑到小提琴起步要求更高,我们才选了钢琴。
但大家都知道,学琴的过程是辛苦的。随着孩子越学越难,老师要求越来越严,我发现老公也陷入了一个“打击式陪练”模式,对孩子的纠错、批评很多,而且觉得“理所当然”——学琴就是这样子嘛。结果就是,果果今年夏天恢复钢琴课以来,多次和我们哭着表示“不练了,不弹了”。老公威胁说:“那钢琴课不去上了!”果果就说:“不上就不上了!”老公又进一步:“所有的课都不许上了!什么画画啊、下棋啊(果果喜欢的那些),都不许上了。起初两三次果果还大哭表示不行,后来干脆说:“那就都不上了!”我老公就没辙了,气鼓鼓地说:“行。你自己说的!”推门而出。😹(瞧,就像法国诗人艾吕雅写的: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这样下去当然不是办法。我跟老公聊:“其实孩子真的不想学,就不学了,咱们从来没想过孩子必须成郎朗对吧?就算逼着孩子学,那也是外部的驱策,学下来又能怎样呢?”老公反驳:“你这是惯着她,她这样没有韧性,什么都轻易放弃。”我说:“人对自己喜爱的事是有热情的,孩子的韧性是从热情中培养出的坚定感和自信心,这不是我们能强加的。”我和老公就商量,怎么调整,来保护好果果的热情,怎么让果果发展出内驱力。1、根据自己的需求上兴趣班,而不是让兴趣班掌控你。老公做的一件事就是和钢琴老师沟通。之前老师每周会给两三首曲子的作业。这样不仅孩子压力大,他陪练的压力也很大,有种“练不好是家长没用心、很丢人”的负担感。他和老师说,希望能放慢一些进度,把曲子调整成每周一首,甚至两周一首。他和孩子从心理上的感受就不一样了,练琴的时候语气也轻松。结果就是他对孩子的态度好了很多,孩子对练琴没那么排斥了。我作为一个科班心理生,执业咨询师,负责任地和大家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真的至关重要,而且贯穿童年、青春期、成年。
孩子形成内驱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因素就是“自信”,他首先得相信——我能做到。这就需要我们多多给孩子鼓励。
和钢琴比起来,果果更喜欢下棋。我就观察,为什么呢?我发现,他们练习时,老师不仅仅是有教、有引导,还会故意给出漏洞,让孩子们去抓。这样才能让刚开始学习的孩子,能够体验到“我动了脑子,吃了对方棋子,赢了棋”的那种成就感。文章开头我提到果果赢棋特别开心,这也是我和老公商量的“调整”,要求他这个大直男在和孩子游戏时偶尔放放水,让孩子也赢几次,不要总活在挫败中。放在钢琴上也是一样的,听到老师给了好的反馈的果果,现在比以前更加相信“我能做到、能做好”了,这些正面的体验都会演变成孩子内驱力的一部分。虽然说不能一直活在挫败感中,但人生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怎么面对失败当然也是很重要。所以,培养孩子的自驱力绝不是一味夸孩子,否则等于让孩子依赖外部奖励去前进了。
当孩子遭遇失败、挫折的时候,我们其实要教孩子怎么看待困难和问题:
- 之后我们看看是不是能从中总结出什么,学到到些经验;
- 比起纠结于这次的失败,我们更应该聚焦于下次怎么办,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呢?
在我看来,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要有「相信」。
相信什么呢?
相信孩子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能力;相信他们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
相信他们能发展出自己的方向、力量和毅力,而不是必须被家长用绳子拴住,拉着往前走;
相信孩子和我们一样,都要懂得人生是一趟自我完善的旅程。
这份亲子之间的信任,其实才是培养内驱力,让孩子一生受益的核心。
或许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很少有人那么幸运,有机会感受到这份信任。所以我们会有紧张和焦虑,就像我和老公,也会在育儿上走弯路。
但现在既然已为人父母,我们都期待下一代能获得比我们更好的成长体验,而不是重复我们受过的伤,掉过的坑。
这也就是我写文的初衷吧。大家文末留言来说说,你和孩子是不是也有过这种“一言不合就‘不上了’的时刻”😁,在鼓励和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你好,我是花时间
一个当妈四年后赴美国读研
爱知识、有温度的心理学科班生
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