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揭秘:元神 Light 的笔记系统 —— 内功心法、招式套路和实战经验
为何写笔记
世界上最可怕的句式,莫过于「为了 XX 而 XX」。
无论什么,被套上这个句式都会变得浅薄,比如「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结婚而结婚」。
原来,纯粹地做事情是不行的,做任何事都必然有一个额外的意义。任何意义,往往也有另外一个更高的意义。
就如一条因果链——为何要打白骨精,因为要救师父;为何要救师父,因为要取经书;为何要取经书,因为….
自然,也不能够「为了写笔记而写笔记」。
如果没有想明白写笔记是为了什么,却执着于挑选最好的笔记工具、醉心于构建完善的结构体系、满足于每日记录数千字、热衷于修缮数字花园,那便是陷入「为了写笔记而写笔记」的误区,把过程当做了目的。
写笔记只是一个过程,目的一定另有其它,比如记录知识是为了自我提升,比如记录情绪是为了平稳情绪,比如记录幸福是为了更好地感受幸福。
至于我,作为一个创业者和投资者,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更好地做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
从这个目的倒推,以终为始,我将笔记分为三大类:内功心法、招式套路和实战经验。每一类笔记,应用场景都不同,因而记录重点、回顾方式、保存周期等策略也都有所不同。
内功心法,指需要高频使用的知识。
主要有两类:
长周期、经久不衰的普世智慧,我公开发表的大多数文字都属于此类,如《实事求是》、《诚实》、《钱,生而不平等》、《概念考察》等,我一般也将其称之为「常识」; 并非普世智慧,但因工作缘故需要高频用到的专业知识,这部分因人而异,对我而言主要是商业模式的分析和构建,下图是一个例子。
梳理体系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梳理内在逻辑、加深理解。我写的每一篇文章,虽也能对读者有些启发,但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我自己。 删除 flomo 里的笔记,是为了能专注于修炼其他内功。九阳神功既已大成,那就不必对秘籍恋恋不舍,咱继续练乾坤大挪移呗。如此反复,持续修行。
招式套路
招式套路,指低频使用的知识。
因为低频,所以没必要像内功心法一样用力内化,不划算;我将其看做一种外挂,需要时能够装备上即可。因而,对于招式套路,重要的是索引:
一是应用场景和知识点的索引,在有需要时能回忆起这个可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二是知识点和详细内容的索引,能在回忆起后迅速找到详细内容,以便实操。
内功心法,就是高频使用的知识; 招式套路,就是低频使用的知识。
当我的工作范畴发生变化,原来的招式套路可能就会变作内功心法。 我的招式套路,可能会是另一个人的内功心法。
实战经验
我们运用知识进行决策的过程,抽象而言是三步:Input → Process → Output。即,输入信息、进行处理、输出决策。俗称 IPO。
内功心法和招式套路是 Process 过程的根基,虽然非常重要,但要产生好的 Output 依然不够。
内功心法和招式套路,都是理论。但凡理论,都有适用的场景,也有不适用的场景。理论上,理论和现实是一样的;但实际上,理论和现实总是不一样。空有好的理论还不够,还需要在实战中不断地打磨、验证、调整,也需要在实战中持续地理解其适用范围。 如果没有好的 Input,Process 过程再厉害也是无用。正如计算机领域的黑话「Garbage In, Garbage Out」,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
做 flomo 的过程,我会记录典型用户的场景; 做小报童的过程,我会记录出版行业的特性。
第二类实战经验,叫做决策记录。即,如实客观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和结果。
一来,可作为决策思考的演练,即对此刻 IPO 过程的描绘。比如,flomo 是否要写一本书《知识资产》,就是一个重大决策,必须考虑非常多的因素,如:
我们能否驾驭好这个话题?能否真的帮助到读者? 写一本书的复杂度,和写一篇文章的复杂度,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对应的时间成本会是多少?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空余时间? 其它还有哪些工作在推进?值得为写这本书推迟其它工作吗? etc…
不同阶段对 flomo 产品定位的思考; 对小报童的破局路线的不断尝试; 对投资股票(公司)的持续认知。
如果结果是差的,能够知道是错在哪里,往后如何改进; 如果结果是好的, 也能够知道是真的做对了决策、往后如何继续保持; 还是决策其实不对但瞎猫碰上死耗子、莫要得意(这种情况其实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