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看点:这些高校强基计划简章的背后
“五一”小长假后第一天,5月6日,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发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的简章几乎是第一个出炉,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当下,无疑对武汉这座城市也是一个荣耀,也意味着这座英雄城市高等教育的复苏。
各校简章中的共同点比较多,与过去的自主招生考试简章相比,考生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去研究,也不需要准备太多报名资料,各家的简章都讲得很明确,报名时间也都集中在5月10-30日,有提前、推后的也就1日而已,以致于有的家长并没有多少需要去提问、解读的问题。预计后面31所强基计划高校的简章也是大同小异,考生如果想报,只需确定是哪一所就可以了。
看点1:都只能报一所学校,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每个学校都开门见山:“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
【解读】很多家长都是带着过去自主招生的思维,以为可以多报几个学校,形成梯队,这个学校上不了,还可能上其他学校。但强基计划不行,各校给出的专业都是基础学科,就看你喜欢哪个了。我说我好,爱报就报,舍我其谁?强基计划首先考验学生的内心确信。当然,由于各所强基高校在每个省市自治区的分数线并不一样,有的还有不少差距,考生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成绩预估,提前确定报名哪所高校。
看点2:报名条件基本一致,也有设置保底线
申请报名考生都是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基础学科拔尖,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五项学科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一本线以上的考生。
【解读】第一类考生重点是比拼分数,兼顾校测成绩;第二类考生是要有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奖牌,这些同学的高考分可以降至一本线,这个人数是极其少的。
在第一类考生中,山东大学还设置了底线要求: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须达到一本线上60分(理工类)或40分(文史类);对于不分文理的省份,须达到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线上50分。这一条也可能发生关键作用,因为如果报名人数太少,有可能本一线以上并不高的分数的同学也可能在低于大学在该省市投档线的情况下被录取,这是强基高校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山东大学设置的保底线,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实现“宁缺毋滥”。
但其他学校也不是没有保障性考虑,武汉大学按照在生源省强基计划各专业招生计划的4倍,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入围学校考核测试名单(末位同分同入围)。报考了多个专业的,将以“高考成绩优先”原则确定入围学校考核测试的唯一专业。
兰州大学是3倍确定入围人数。
山东大学仍按4倍确定入围人数。
南京大学按4倍确定入围人数。
中山大学按4倍确定入围人数。
上述入围比例和保底线规定,对于有实力的考生来说并未增加太多的不确定性。
有的家长可能要问:如果我靠强基计划进去,分数还比正常的投档线高,哪有什么优惠?要注意,强基计划的培养与普通同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是不一样的,一般都有专属导师,小班化培养,各方面的资源都向这边倾斜的。
——不一般的培养。“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不一般的机会。“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不一般的就业。“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对于第二类的考生,可能就真的是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一直以来,优秀拥有学科特长的考生并不一定能够进入理想高校、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深造,原因就在于他们比高分考生少了那么一点点分数。“强基计划”就是要给他们一条出路。但是他们的高考裸分也不能差,这就是“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规定的意义所在。目前规定这么高的裸分比例,主要还是处于社会公平考虑,一下子还不能随便放开。
看点3:招生专业相对集中,招生人数都不多
基本上都是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4个理科专业,个别增加基础医学专业;文科包括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等专业,后面还可能包括考古学等。
这种情况下,考生及家长可能更加看重同一个意向专业的专业排名、高校排名(可以参考第四轮学科评估,这36所强基高校都是参加评估的),因为这关系到强基人才成才的概率,而高校所在的城市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
武汉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8个,招生规模为150人。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历史学6个专业。招生规模为120人。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等7个。招生人数180人。
南京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理科类专业组1: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理科类专业组2:化学、生物科学;文科类专业组3:哲学、历史学,共8个专业。招生人数210人。
中山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基础医学等9个专业。招生人数150人。
专业名称 | 科类 |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工 | 必须选考物理 |
物理学 | 理工 | 必须选考物理 |
化学 | 理工 | 选考物理或化学其中一门 |
生物科学 | 理工 | 选考物理、化学或生物其中一门 |
生态学 | 理工 | 选考物理、化学或生物其中一门 |
汉语言文学 (古文字学方向) | 文史 | 必须选考历史 |
历史学 | 文史 | 选考历史或地理其中一门 |
哲学 | 文史 | 无 |
基础医学 | 理工 | 化学和生物均须选考 |
……
对于家长们容易问的“我只能报一个专业吗?”等问题,个别高校也有一些更细节的规定,如:
报名武汉大学的,最多报考学校在生源省有强基计划的同科类(新高考改革省份指同选考科目要求)3 个专业。但第一类的,以“高考成绩优先”原则确定入围学校考核测试的唯一专业,第二类的,以所填报的第一专业为入围学校考核测试的唯一专业。
报名山东大学的,最多可报考学校4个专业志愿,并可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但要注意:强基计划的所有高校都是不允许随便转专业的,如果怀着想转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先进去”,然后“再想办法”是不行的。所以考生及其家长要想清楚,不能怀着侥幸心理,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看点4:多校拿出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重点倾斜并有进退机制
教育部鼓励强基高校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
武汉大学就规定,“学校将通盘考虑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以学术为纽带,以拔尖创新的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定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方案,本科阶段培养重点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在本学科或本学院所涉及相关领域继续深造”,“学校将多渠道增加强基计划学生国际交流交换学习机会,学校支持学生出国交流经费优先保证强基计划学生需求;突出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科学领域拔尖人才,并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山东大学为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专门制定本硕博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单独编班,按照“3+1+X”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其中“3”是指3年的本科培养阶段,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等;“1”是指1年的本研衔接阶段,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国学、古典文献、科技考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治理、国际问题等)设计对应的衔接课程模块,学生可自主选修其中一个模块;“X”是指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在选定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相关学科攻读博士学位,基本学制四年,考核合格授予博士学位。明确了大四是本研衔接阶段。
南京大学也明确提出“构建本研衔接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开展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
中山大学提出,“针对强基计划学生采用专属人才培养模式。专门制定单独的本科、硕士、博士有效衔接的培养方案,配备资深导师团队,创造一流学术氛围”。
那进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不适应怎么办?
考虑到强基计划招生是新生事物,虽然有的考生满腔热情,但进校后不一定能够100%适应,多所高校提出“学生实行阶段性考核及动态分流补入机制”。如武汉大学规定,“本科二年级末,组织专家对强基计划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学生分流到同专业普通班,空缺人数可由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同专业普通班学生申请转入。本科三年级末,组织专家对强基计划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良好和优秀者即可获得继续攻读研究生资格,其中考核优秀者优先获得直博资格。研究生阶段,继续实行专家考核机制,监控培养质量,对不合格学生进行分流管理。”
山东大学实行3次考核和进出机制。在第三学年末(本科阶段)进行第一次考核与分流,考核通过者进入第四学年(本研衔接阶段)继续学习;未通过者退出强基计划,转入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同时从相应专业普通班中选拔相同数量的优秀学生增补进入强基计划。在第四学年末,根据本科毕业审核情况,对符合本科毕业要求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通过推荐免试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退出强基计划。在第五学年末进行第三次考核与分流,考核通过者根据学生意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自愿放弃或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
南京大学提出“为学生建立动态进出通道和分流引导”,未有具体方案。
中山大学每学年结束后根据学生绩点、科研训练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进行动态管理,本科阶段分流与考核淘汰的学生转入普通本科生培养。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且学业成绩优秀的普通录取本科生可选拔补入强基计划。
兰州大学的简章中尚无具体规定。
后续情况如何?且看且议。
3所新型国际化研究型高校,21所双一流,6所普本…2020年中国学者在CNS发表论文统计
中国研究型高校《自然》《科学》发文与高考排名、本科招生数对应表
2019“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出炉,这所上海高校榜上有名!
深度解读:“强基计划”带来怎样深刻的变化? 自主招生全面停止后,这些高校试点“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解读2:小班化、导师制培养:最吸引考生
强基计划解读⑤:我的省级奖还有用吗?强基计划解读⑥: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到底改变了什么?
清华落榜!国科大上升最快,自然指数发布2019全球十大科研机构榜单
秘密:一半家长要求孩子成绩班级前三名,你说有多少会失望? 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 欢迎转发
欢迎投稿原创稿件,欢迎媒体选用,转载需与本公号联系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科教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