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顶思会 | 吴华:民办教育会比公办教育更出色

2017-11-03 顶思

连接改变教育

10月20日,由顶思&i-EDU联合主办的2017国际学校产业链投融资大会在深圳圆满落幕。会上,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表示,历史将会证实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

吴华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前,社会共识是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补充。时至今日,这个观念现在仍然是大部分人的想法。2002年,民促法颁布: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都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表明民办教育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其次民办教育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希望民办教育发挥引领变革的积极作用。新民促法实施以后,社会对民办教育的理解还要再提升到一个怎样的新高度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领导做出全新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国际学校是加剧不平衡的教育发展,由于不可能所有的学校都变成国际学校,所以它是一个加剧扩大教育不平衡的产物。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后国际学校在公办学校里面的发展会受到进一步的限制。

但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恰恰包括了对国际学校的需要,那么由谁来承担?只能由民办学校来承担。

如果现在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公办教育是主体,更重要,也更出色,那么民办教育是没有未来的。民办教育要有未来,国际学校要有未来,必须基于比公办教育办得更出色。

这个更出色的判断不是基于一所学校和另一所学校的比较,是在教育类别这个层次的比较。我们有好的公办学校,也有好的民办学校,我们的比较是两种体制,两种制度的比较。我们只有在教育制度层面上作出这个判断,那么今后大家投资国际学校才会有充分的信心。

 

更优秀如何比?


1、教育贡献程度


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对社会的教育贡献来看,比如:两个中学,一个中学培养的学生多去了北大清华,一个中学培养的学生多去了高职院校,那这两个学校谁的教育贡献大?

大家直觉反映,肯定去了北大清华的贡献大。错!其实在教育的意义上,在社会的意义上,两所学校的贡献不是按谁的分数高,而是按谁的毕业生多。只要是合格的毕业生,去了北大清华和去了高职院校没有任何区别。

为什么?两个理由:

第一,在权利的意义上,每个人的发展权利都是平等的;

第二,在社会的意义上,这个社会既需要研究人员,也需要其他各行各业,所有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只要是合格的毕业生,学校对社会的教育贡献就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2、社会付出代价


但是,如果仅仅只考虑数量,还是不能客观地判断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谁干的更好,我们还需要考察社会获得一个毕业生究竟付出怎样的代价?

从培养成本角度再来比较就更加合理。培养一个学生,消耗公共资金10万元和2万元,那说谁的表现更出色?肯定是花2万元的更出色。大家不要认为,10万元多去了北大清华,2万元都是去扫垃圾,这没有区别。这个观念大家可能很难接受,但是冷静的想一下,对于学校来说,对它要完成的社会职能来说没有区别。


15年间,从数据看发展趋势



从总量上来看,目前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 43 35300 43 15231 0 0 2614 0 0:00:13 0:00:05 0:00:08 2977培训机构)17万所,学生4800万。



我们看一下民办教育发展的态势,2002-2016年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在校生规模的变动态势是不一样的。民办学校在校生持续增长,从2002年的1148万增长到4800万,增长了3600万左右。全国在校生总规模相当稳定,都在2.6亿左右。

那民办教育这增长的3600万从哪里来的?他们是从公办教育、公办学校逃离的。也就是说经过15年的发展,相比于2002年,2016年有3600万各级各类学生逃离公办教育,他们到哪里去了?这3600万跑到了民办学校,还有一些可能出国了。



再来看学校数,民办学校的学校数从2002年6万多所增长到现在的17万所,增长了11万所。全国学校总数从67万所下降到49万所,减少了18万所。如果把民办学校的增长数扣除,那么公办学校减少的学校数是28万所,民办学校增加了10万所,所以最终整个学校数减少了18万所左右。

结合起来看,在2002年民促法颁布以后到2016年这15年间,民办教育持续扩张,公办教育不断缩小。

如果结合民办教育的两个特点:第一、民办学校收费高,除了极少数因为有其他来源低收费或者不收费,国际学校收费就更高了;

第二、民办学生或者家长选择民办学校都是自愿的,不管情不情愿都是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他们。那么,唯一的结论就是,对于那些选择民办学校的家庭和学生而言,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

一个正常的消费者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会放弃免费的、低价的等价物,而选择另外一个高价的等价物呢?只有一个结论,那个高价的比那个低价的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够满足他的需要。



大家会发现尽管民办教育已经发展这么多年,但是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目前所占的份额还不到20%,从2004年的7%左右到2010年的13%,再到2016年的19%,平均每年学生数占比增长1%。在这些分类当中,我们发现只有中职比例是下降的,原来占比达到21%,现在只有11%了,减少了一半。

学校数量方面,民办学校数量持续上升,但是中职部分现在占的学校数比重只占20%,而15年占到近30%,最高的时候占到60%。其他类别和前面学生数的变动是一致的。

在2002年到2015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3500亿增长到了2.9万亿,增长了2.5万亿左右,这个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只有200亿左右到了民办学校。

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在这个阶段中究竟谁比谁更加出色?在这段时间中,公办学生人数减少,学校减少,民办学校呢?学校增加了,学生增加了,但是它只得到不到1%的公共财政经费。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大家所没有注意到的!

按照这样来看,第一个结论是,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至少在这段时间更好的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好的教育的需要。关键是,民办教育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只占用了不到1%的公共财政资金。

当然,民办学校从公共资金这边拿的少了,那一定是家长贡献了税收以外还要贡献另一部分学费,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或者是不符合十九大精神的!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高度关注,去年民办学前教育的招生人数第一次出现下降,尽管在校生总数还是上升的。可能因为是人口变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两年我们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的扩张公办园,因为在这几年当中,公办园的增长幅度超过了民办园。

这是一个新的变动趋势。目前民办园在园儿童数量已经占到了55%,公办园只占到45%。幼儿园数量方面,民办园占60%以上,有15万所,公办园9万所左右。

 


民办教育当中内部结构是以幼儿园为主,占50%。2016年也是这样,我估计这样的内部结构基本稳定了,学前占到一半左右。从前几年的图看,它一直从40%逐年提高,到现在提高到50%,趋于稳定。


对比三个视角,找寻未来新模式


从2002年到2015年的这一段事实表明,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表现更加出色。这是一个事实,不是推论。但是这15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中实在太短暂了,如果我们要说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仅仅是15年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跨越、超越这个具体年份,对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之间进行制度性比较,以此来看民办教育在制度上是否优于公办教育。我选择三个视角,第一效率,第二是选择性,第三是公平。

1、效率


就效率而言,民办教育优于公办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民办教育的资金运转环节从家长口袋里掏出来直接到学校,公办教育的资金运转环节从家长口袋里掏出来,进了政府的口袋,然后政府进行分配,然后再到学校,增加了政府这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增加都一定导致资金的耗散,这是必然的。

所以民办教育在宏观层面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一定是高于公办教育。虽然公办教育少收费或者不收费,但是同样要用到我们的财政资金,消耗社会资源。

 

这次十九大关于民生的第一条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它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意味着如果民办学校不干,政府必须接过去,否则社会就不满意。你要接过去就要花钱,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比较视角。由于民办学校的存在,它相当于为政府财政节约了资金。



2012年,民办学校节约的财政资金是3100亿,2013年是3500亿,2014年4000亿,2015年是4500亿,2016年5000亿,平均每年上升500亿。这就是民办教育对财政的贡献。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当年的财政性经费总数是24488亿,它得到多少?227亿,不到1%。相当于我做了3500亿的教育事业,只得到了277亿的报偿,只有1/17。结合前面的数字来看,在校生占了18%左右,我们得到的总经费是1%左右,这两个数据高度吻合,我们用了1%的公共资源提供了18%的公共服务。

2、选择性


公办学校必须受到公平约束。但是民办学校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3、公平


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更公平,大多数人会对我的这个提法感到很大疑问。因为这和我们的常识认知差距太远。公平合理的标准就是权利相同的个体、权利相同的主体受到同样的对待,只有这一个标准,没有其他标准。

我们对什么才是权利平等的主体呢?公共资源。对于非公共资源,不存在公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不公平是公办教育带来的,私立教育、民办教育不存在公平问题。

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公办,海淀区。学校硬件设施超过很多国内高校。但是在海淀区只有这一所学校吗?显然不是!其他的学校能够达到这样的办学条件吗?绝不可能!公办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失衡并非这一所学校,在全国每一个角落都有这种情况。公办教育真的公平吗?

现在假设按照十九大要推进公共教育的均等化,如果全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要达到这个水平,目前公办中小学22万所,每所学校投入增加一亿元,我们要投资20万亿以上。而我国全年投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改善的经费有多少呢?不到1000亿。当然它可以缩小差距,我们正在这样做,但是是达不到终点的。地区之间也是如此,北京、上海、天津和贵州、云南、四川的公共经费差距实在显著。

国家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13年开始进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评估验收,观察全国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即便是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也会发现这些通过验收的区县公办学校之间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差距可以达到八倍。

大家可能会产生另一个疑问,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公办教育为主是全球性的现象,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选择,难道其他国家都没有看到这个问题吗?

全面解释这个疑问涉及公共产品的“免费幻觉”现象,即大家觉得享用公共产品不用从自己口袋里直接掏钱,于是多多益善。但是对高质量公办教育的追求,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既要高质量,又要均等化,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所以要达到这样一个公平、质量、选择性同时可以满足的公共政策目标,公办教育今后只有回归它的本位,什么本位?给社会的弱势人群提供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那么公共教育的发展必须选择新的发展模式。



要优先发展民办教育
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增加了民办教育就是提升了效率和质量。

第一、实施普遍的教育凭证制度,政府从给大家提供公共教育的实物形态转向价值形态,今后不管你读什么学校,每人一张教育凭证。

第二、让能够同时满足公平、质量、选择性的民办学校更多的生长。

第三、让质量失衡的公办学校减少数量,减少规模,尽可能的缩小不平衡差距,同时保障质量。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找到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叫做由普遍的教育凭证制度,更多的民办学校和更少的公办学校构成的新型公共教育体系。



本文获iEDU投资人俱乐部(ID:ieduclub)授权转载。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