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足全球,扎根本土,看荟同如何描绘“未来学校”的蓝图?

巴山 顶思 2019-11-23

“回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近二十年来,令人惊异的是19世纪的教学方式还在世界普及。而在这个风云际会,充满变革的时代,教育需要改变,通过推广学校及其理念,从而引发教育变革的化学反应,荟同就是要从“设计理念”开始,把改变引入到教育领域。”


文 | 巴山


在Jim Hawkins先生执掌“哈罗公学”长达7年之后,毅然加入“荟同”之事,顶思在《挥手告别哈罗公学,只因他找到了个性化教育的未来土壤》一文中发表了对其进行的专访,Jim先生热情而富有耐心地讲述了自己从业几十年来与教育结下的不解之缘。


01

“教育”就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


谈及与教育的渊源,Jim先生讲到,虽然自己的父亲是英国一所公立学校的校长,哥哥姐姐都是老师,但当初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并没有从事教育行业的打算,而是经历了几件事情,发现了“自我”,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以此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在大学期间,Jim通过学习,发现自己擅于把“抽象理论”化繁为简,并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同学有不解的地方,也会找他来答疑解惑,这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教学天赋”,对教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本科最后一年,Jim决定继续留校一年来完成教师专业硕士PGCE的学习。

 

另外在硕士阶段,Jim担任了“斯坦福大学住校生辅导员”一职,专门帮助那些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来牛津大学的留学生,而这段经历又让他意识到自己很享受这种激发他人、帮助年轻人成长的工作。于是当Radley College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从而真正走上了“教育之路”。


02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改变”


11月16日,顶思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有幸邀请到Jim Hawkins先生来到现场,以“教育再想象:全球化未来的现代视角”为题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从事教育30多年来的“感悟”,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荟同“未来教育”的理念。

 

荟同学校全球副总校长Jim Hawkins 在Raise大会现场

 

Jim Hawkins先生首先解答了大家的一个疑惑,为何从一个有着400多年悠久历史的私立学校转到一个全新的,几乎没有什么历史的学校?论及个中缘由,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发展理念的,真正把个“性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的国际学校,“荟同”做到了真正的“突破”,并有着一种向着更好做出转变的“决心”,尤其是“学习环境”的改变。

 

现代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科技革命的持续演进,且早已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考方式”。所以说,世界在变,教育同样也需要改变。以前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只是简单地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扼杀了下一代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现在的很多“教育模式”不重“过程”,看重的只是“结果”,即所谓的“名校录取率”,这往往忽略了现实中孩子的个性、天赋以及兴趣爱好,大有舍本逐末之嫌。

 

虽然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努力寻求突破,把教育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但又不得不面对“应试(升学)”方面的压力,以及“学习成绩”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这样学校和老师难免会陷入“鱼与熊掌”的两难境地,即便是像“哈罗公学”这样的世界级名校也不能幸免。


03

立足全球的10年规划


回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近二十年来,令人惊异的是19世纪的教学方式还在世界普及。而在这个风云际会,充满变革的时代,教育需要改变,通过推广学校及其理念,从而引发教育变革的化学反应,荟同就是要从“设计理念”开始,把改变引入到教育领域。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国际学校也是一样,到底是“从头开始”,还是从一个现有的范式“复制”过来的?这是很多从事国际教育的人们都会面临的抉择。

 

荟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在全球都有校园布点,而主体学校只有一个。我们拥有一个完善的团队轮流在不同的校区去执教,我们还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以及团队来设计课程,使得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目标”。Jim Hawkins先生充满自信地讲道。

 

随后Jim先生介绍了荟同的“10年计划”,中国和美国将于明年开学,预计可容纳2500人,虽然有一些计划可能会推迟,或提早,但中国的国际学校必定首当其冲地开学,之后是纽约、伦敦和悉尼,每个校园招收的都是当地的学生,既有“全日制”的学生,也有“寄宿制”的学生。


在假期期间,学生可以选择在“工作室”里度过,也可以在“社区”进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以便于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而荟同管理团队主要责任就是让每一个校区都有“创新的基因”。

 

“我们要问自己,到底将自己多少时间花费在最有战略意义的未来教育前景上呢?可能50%,或者10%~20%。即便是最好的学校,它也没法去将自己的资源过多的去进行平摊,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我们这个团队,能够很好的去管理全球的这些事务。

 

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国籍的领导者在一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将我们不同的视角融入到教育中|荟同的全球管理团队 | 图片源自荟同


04

“国际教育”离不开“本土教育”的文化滋养

回到课程的内容,虽然教育要立足于“全球”,同样也要扎根“本土”,实验性的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课程设计”,荟同就是要将课程设计的更加具有“无缝性”和“跨专业性”,从而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热情,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事情儿,“留心处处皆学问”,学习无处不在。

 

荟同开发“国际课程”的收获在于,第一,课程基于美国和其它地区,还有新加坡、中国的课程设计经验,同时也对当地的一些教学方法和要求进行规范。在华盛顿和深圳,荟同学校的管理团队也会互相学习。同时,荟同要求华盛顿的教师能够提出“浸入式”的教学方式,来服务于深圳学校里的学生,反过来也让深圳学校里的教师能够教授华盛顿的学生,这些也是基于全球化的发展目标。

 

在学习中、英文的时候,以耳濡目染的“浸入式”教学法让学生学习语言,提升语言能力。

 

尽管科技一日千里,但通过学习培养的“知识粘性”影响日益持久。荟同进行了这样一个项目,让学生把不同的知识学科“结合”起来,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度的“研究”。这个项目从“数学”的角度着眼,比如:不同的等式作为一种工具,然后用这些工具以不用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去进行应用。

 

在Kolb的学生模式里,从“经验”转到“探索”,再到“执行”、“展示”,这是一个循环。最后的“展示”可以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了什么,可以做到什么。

 


相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考卷”来进行学习能力“展示”,荟同更加注重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展示。

 

05

老师需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回头再看“学习模式”,通过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而课程设计空洞的后果就是费时费力,这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在课程中来设计一些概念,然后通过这种思维的运作来让学生问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系统化”地思考问题。这样看来,教师自身的投入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他们的“知识背景”也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荟同还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让教师去倾听学生。然后收集学生意见和反馈,让老师知道学生是怎么去学习的,并且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之后而得知,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06

从“校园环境设计”到“教师培训”还有很多可以做的更好


不仅是课程设计,校园环境的设计方面,荟同也同样做到了独具匠心(见下图),“学习无处不在,校园里的每件事物都是一种教学,这应该体现在校园设计中”

 

华盛顿校区一瞥

 

鸟瞰深圳校区


除了校区,在如何设计“学习内容”上面,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则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培训可以通过顾问或者咨询的方式予以提供,下图是荟同将“咨询”级别划分为若干等级,这样老师可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

 

图片源自荟同


Jim Hawkins说,“我们跟AP制的学校不太一样,我们极大的去限制学生进行‘刻板式’的学习。我们知道很多的“学生是在满足‘学校’的要求,而我们在学校里是通过不同的‘学科组合’让他们学习,从而让他们掌握‘创新性’。

 

一个好的‘知识组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将数学家、物理学家,还有电子类专家的资源进行资源整合。荟同学校开展的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多大学非常受欢迎,同时对于我们这样的‘课程设计’非常认可。”

 

07

“导师文化”与“个性化教育”并存

与此同时荟同非常强调“导师文化”,不仅老师是学生们的导师,而且学校的老师们也都会得到“导师”支持。然而只有那些拥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真诚、值得信赖的人才能成为“导师”。这样把学生和老师放在一个共同学习体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导师全方位的关注和指引。

 

“荟同”希望把这种差异化教学真的落实到个人层面。通过“导师制”等把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态度得到最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教学”。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唐代诗人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秘诀”与荟同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关于“个性化教育”让笔者想到一些历史上有趣的现象,如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当国王不灵光,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锁匠”;宋徽宗虽然是个平庸的甚至昏庸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个喜好“木工”的木匠,嘉靖帝则是一个被炼丹事业耽误的“道士”,诸如此类。

 

所以与之让孩子痛苦地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烦恼,还不如让其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讲来也不显得过时。

 

08

结语:城市、文化、学校

最后,Jim Hawkins校长就为何荟同率先在深圳和华盛顿开设校区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城市”就是像一间大“教室”,这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卓越中心。每一个校区都有卓越中心,而且卓越中心是和产业、大学展开合作。例如,在华盛顿设立校区是因为与“国际合作”和“外交”相关,在深圳则是与“设计和工程学”创新相关。 “卓越中心”可以影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并做出深度的研究。

 

城市作为一个教室,这是与这座城市的活力息息相关的。民间活动的参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城市纪录片的拍摄,这些都可以引入到“幼儿园”到“高中”整个K12教育体系之中。

 

第二,城市体验。这个远远超出实地考察的概念,可以利用“城市工具箱”进行挖掘。“这张图不是树倒过来,这是根。随着扎根本地,我们的校区可以说是真正的融入到了当地的社会的文化土壤(氛围)”。Jim Hawkins校长这样解释道。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2019顶思“创变管理者”国际校长研修课程

NEW

社群活动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教育资源博览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