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擅长数学没关系,你完全可以喜欢!| 五一特辑·神奇教师回

Kimberly 顶思 2019-11-23


这个假日,我们特别制作“神奇教师”回访特辑,借此向所有国际教育圈的一线教师们致敬。


回访第二篇是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的数学老师杨亚楠。他与学生创办首个00后以数学为主题的初中微信公众平台,为“不喜欢数学和不擅长数学”的孩子创造了一个“补充课堂”。


杨老师认为,为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点服务,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理性看待世界,这才是数学教育的正真目的。



文 、编| Kimberly


传统观念里,数学学科似乎就是涂鸦式学习,课本+课后题+作业基本上是数学课的标配,不少人对于中国的数学教育往往持批判性态度。


这几年,随着上海的教材《真实上海教学》和华师大出版的《一课一练》练习册被国外的学校采用,中国的严谨数学教育似乎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不过, “死板“、“毫无创造力”刷题“仍然是中国数学教育逃不开的一些代言词。


《真实上海教材》和《一课一练》,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顶思第一届“神奇教师”获得者中,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打破了以上格局。在他的课上,数学不再是枯燥公式的堆积、复杂定理的推理和老师单方面的灌输,相反,它变成了一个个跃然纸上的课题,一个同学间交谈沟通的纽带和现实生活的指南。


他就是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园外”)的杨亚楠老师。


右为杨亚楠老师


他是如何施展魔法让数学变得立体生动?他和学生的是相处模式是怎样的?他理想中的数学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他又对中国的数学教育抱有怎么样的信念呢?


抱着这些疑问与好奇,我采访了杨亚楠这位“神奇教师”。


“你可以不擅长数学,

但是你可以喜欢数学”


杨亚楠老师高中时期的数学老师对他影响很大。那是一位明明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却仍然对数学满怀热情、在课堂上保持兴奋的数学求知者。


他总能用不同的方式让可能不太擅长数学、甚至对数学有些排斥的学生慢慢地接受数学、喜欢数学。


“当时内心就期待希望我以后到了他这个年龄,依然能够热爱数学,或者能够热爱我的工作,面对我的学生。”


如今已过去十年有余,杨老师也正一步步向曾为他指路的“偶像”迈进。


M同学来自智利,曾是杨亚楠老师的学生,这位在语言上有着极大天赋——短短两年时间内通过自学便能和当地学生用中文流利交流,却被数学束缚了手脚。通常,满分100分的试卷,她只能拿到20多分。


这位智利女孩这样对杨亚楠老师说,“老师,我很喜欢你的教学方式,可我从骨子里讨厌数学,它让我很有挫败感。” 


杨亚楠老师没有放弃她,他采用了另一种方法。首先,他在班级上组建了三个学习小组,并分别命名为韦达组(V组)、欧几里得组(O组)和阿道夫.凯特勒组(A组)。


韦达组的孩子相对而言擅长或喜欢数学,而其余两组则是因不同原因暂时在数学上薄弱的孩子们。


每一个韦达组的孩子带领其他两组的各一名组员在课堂内外共同探讨数学问题,一起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A组的成员M同学渐渐开始主动接受数学。


杨老师课堂


在杨老师看来,“学习数学就像认识一个新朋友一样,先了解她的名字即概念,然后了解她的喜好即性质,最后要走进它的生活,即相关判定与应用。


根据这样的理念,在课堂上,杨老师会通过情景创设、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景让M同学在学习数学时不至于感到枯燥;在课后,他会针对M同学提出的疑惑来指导,对症下药。


“你可以不擅长音乐,但你可以喜欢音乐。数学也是一样的。”在杨亚楠老师的鼓励下,M同学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数学活动,如通过“几何梦想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几何图案等。


“数学并不是局限于试卷和课本上的,它也是你的思维和思考方式,是你生活条理性引导与体现。”


而现在,已经移民美国的M同学,不仅爱上了数学,还成了班中的佼佼者,屡获A+。“她给我发信息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


“能够让孩子们打破成见、改变固定思维模式,并最终爱上一门学科”,这也是杨亚楠老师对“神奇教师”的定义。“


“VOA领头大总杨老师,

从公众号中我真的收获了很多”


在去年的“神奇教师”评选上,评委老师给杨亚楠老师的评价是“能利用新媒体传播学科知识,在教学创新方面和团队贡献方面突出”。

 

2017年,杨亚楠老师秉持着为“不擅长数学或者不喜欢数学“的同学们创造一个“补充课堂”、传播数学知识与文化,为数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分享与交流的平台的初衷,带领了一群00后创立了首个属于初中生的微信公众平台——VOA数学。

 

V、O、A,分别取自代数学之父韦达、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和近代统计学之父阿道夫.凯特勒三位数学天才的姓名首字母。


“我会在上面发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脑洞大开的和数学相关一些有趣的东西作为课堂的补充。”作为一位从小热爱阅读的人,撰文这样一个“非数学”技能,杨老师是得心应手的。

 

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学生才是VOA数学的主角“团队成员是从初中部每个班级数学爱好者中自愿递交材料选出的。”


经过一轮筛选,被选上的同学又被分派到了不同的部门,即:编辑部、宣传部、策划部、音乐部、摄影部和多媒体部。

 

他们的任务包括选题、取材、写稿、编辑、拍摄等等,在各部门相互合作、协调之后,一篇篇关于“数学活动、课堂点滴、数学小课题、优秀学生或老师的采访稿”的推送被最终呈现在VOA数学的所有读者面前。

 

事实上,即便是有些可堪比高中生水平的小论文,都是VOA成员自己独立完成的


除了推文的撰写,团队成员还先后完成了包括台历、明信片和文化衫的制作。而这些“周边”数学产品之所以能够成功成为成品,背后依托的是同学们的计划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系统梳理与应用能力。


VOA数学团队设计的手提袋助力爱心义卖


VOA数学团队设计的第二期数学台历


VOA上,也确确实实地实现了一些学生对数学的态度转化。

 

一位来自韩国的、数学成绩一直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通过参与VOA活动收获颇多,在期末考试中,他还拿到了A。

 

他曾给杨老师写过这样一张贺卡:


韩国学生写给杨老师的贺卡


另一位刘同学也深受VOA影响,在转学前写信告诉杨老师“作为A组成员,我也会在未来向别人推荐我们的VOA数学。”


未来,杨老师和园外的学生还计划创建一个专门的数学讨论和学习网站或论坛。“通过这些时效性颇强的课堂回顾与讨论,让每个班的孩子在参与的同时能够积极反思。”


“养活教育”实践者,

是引导者也是朋友


杨老师所在的园外,是一所以“诚心勤勉,学用四海”为校训的国际化学校。


"养活教育”,也即著名教育家聂圣哲先生提出的“养活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好的习惯和社会修养,而非单一传授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样理念下学校创立了“养活教育基地”,孩子们上午学习文化课程,下午则是学工、务农、训练生活技能和待人接物等礼仪。


一段时间过后,老师和家长们会发现,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对生活的热情,对学习知识也开始充满了渴望。孩子们的自主性提高了,老师的角色就能从被动传授者变成一名主动引导者。


也因此,杨老师在参加学校特色课程“乐木课堂”(为传承木工文化,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开设的以制造木制品为目的的全校课程)时,能够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思考的乐趣。


“那节课有一组学生想制作一个木制的可以防渗水的杯垫,在正式开始裁剪工具之前,他们需要找到圆心”,当他们向杨老师求助时,杨老师说,“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圆心在哪儿,而是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找,比如圆心是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杨老师课堂


最后,学生们不仅成功找到了圆心,也意识到“数学课上的内容不是无趣而无用的,相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有用处。”


相似的例子在他自己的数学课上也有体现,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杨亚楠老师首先引入了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故事。如此一来,本上的知识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与文字,而变成了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且实用的工具。


园外一直鼓励老师们进行教学创新,在学校微讲坛中,杨亚楠老师积极探索与分享关于“SOS学习法”。

S,Sharing的简称,旨在分享;O,指代Openness,意在开放学习;而最后一个S,则代表了Subject,主题。


SOS合在一起想表达的理念就是:在给定的主题中,学生在与同伴讨论后决定研究方向,再通过相互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并最终在班级甚至年级中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


在杨老师给出了“三角形”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继进行了研究方法梳理、小组交流、实际操作等三个步骤,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便并生成了一份份“不亚于高中生水准”的研究报告。


杨老师课堂


老师除了是一名引导者,杨老师相信,“学生和老师也应该是朋友,是平等的关系。”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他把更多的选择权与决定权交给了学生。“他们是完整的且有自己想法的个体”。比如班规的制作、奖惩的设定,手机的使用等等。


在他看来,“学校本来就是一个提供犯错机会的场所,让学生得以发现并不断改正错误。每个错误都给了学生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犯了错之后,需要自己来承担错误。”


也因此,作为朋友,杨亚楠老师鼓励班上的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倒不是为了拿什么大奖,在他看来,“大赛是一个契机,可以让孩子们认识更多优秀的人”。


在刚过去没多久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初中数学竞赛中,尽管最终没有拿到名次,但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再次被调动了起来,透过其他选手,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提升空间。


初三2班美国数学大联盟获奖合影


只有心态放低,把学生置于平等地位,你才能不断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并互相启发与进步。


“养活教育”实践者,是引导者也是朋友


近几年,中国的数学教育愈发受到国际瞩目,一方面,它的应试性能促进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探索性与与灵活性,导致中国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受创,饱受争议。


从中国的数学教材在国际上广受好评中可以发现,国外的学校与老师也正在探索,寻求新的突破点。


在杨亚楠老师看来,“中国的教材内容更丰富,可是相对而言不够细致;而国外的如剑桥的教材,尽管知识点不多,但会通过不同侧面反复探讨。”教材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要考虑到全国的教学质量,它们的作用应该是“载体和最低要求”。


当然,学生的具体要求是核心,如果一味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打些折扣。


同时,尽管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大赛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中的发挥大不如从前,”也不该片面分析,事实上,它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决定什么。”杨亚楠老师评价到,“相对于取得名次,更重要的是保持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展望未来,杨亚楠老师希望“数学教育能够更多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很难理解数学原理本身的推理发展过程,但他们却更容易被生活中的数学所吸引。


杨老师在圣诞节和演出学生的合影


而教育的目的,也该为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点服务,让他们得以“用数学的眼光来理性地看待世界上的事情”。这也是杨老师认为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尽管初中阶段由于难度原因很难了解到实际问题背后的全部数学原理,但引导孩子们去积极思考,客观看待问题和理性分析,却是每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应以目标为之努力的。


“世界即课本”,杨亚楠老师相信,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实践机会的日益增多,中国的数学教育一定会愈发完善。





第二届神奇教师

票选活动即将开启

敬请期待


点击以下海报

了解活动详情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 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培训

NEW

 国际学校品牌传播与危机管理

NEW

 2019国际学校教学主管培训

NEW

社群活动

● 2019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NEW

 顶思会 | 分类管理新政下的国际学校发展与运营

NEW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