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高晓松、蔡康永“互怼”的心理学家:“网瘾”被妖魔化了,学校和家长要各司其职!

田菁 顶思 2021-11-12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其二,学校给予孩子未来成才或获得良好社会地位的渠道。学校需要发展出多种培养体系,让不同的孩子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成长之路。在给孩子贴上“网瘾”标签之前,以积极心态去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这适用于家长也适用于所有教育从业者。


文 | 田菁

编 | Vera


互联网时代的孩子,让人操心的事情实在比过去多了许多,比如网瘾就是其中一个。

 

什么是网瘾?维基百科上如此界定。网络成瘾症,亦作不当网络使用或病态网络使用,简称网瘾,泛指对于互联网的过渡使用,以致影响日常生活。网络成瘾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也随之发展,特别是12-16岁青少年,是网瘾高发人群。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而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研究表明,相比其他年龄群体,上网更加普遍,与此同时也有更大成瘾的风险。

 

在谷歌上以“网瘾”为关键词搜索,不乏治理戒除“网瘾”的骇人新闻,比如:《中国“戒网瘾学校”为何频频致人死命?》《美国网瘾戒除中心:没有电击、隔绝WiFi,治一次18万元》。

 

看来,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似乎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中国,最著名的当属杨永信和他网戒中心了,尽管在今天不像十年前那样疯魔化,但依然受到很多人评论。

 

2009年柴静对杨永信的采访《网瘾之戒》也被再次翻出,其中柴静在对临沂网戒中心的采访最后对家长和孩子的随机采访结果,至今让人不可思议。

 

几乎百分百的受访家长和孩子都曾经有过以下观点和行为:


家长回答柴静:

· 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

· 对孩子有过度溺爱

· 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孩子

· 因为夫妻关系不合而发泄在孩子身上

· 在以往经常有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在言语中刺伤孩子的行为

· 作为父母,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

· 在曾经的观念中,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意支配

· 认为家庭问题和孩子出现“网瘾”的问题有关


孩子回答柴静:

· 在以往的想法中,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

· 认为自己的家庭关系存在严重问题

· 认为父母只顾自己的事情,不管自己

· 曾经因为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严重伤害

· 曾经在家庭中遇到过暴力

· 认为自己在家庭中非常孤独

· 有过自杀念头

· 非常想和父母沟通,需要爱

· 认为自己身上的“网瘾”和家庭关系问题有关


今天,顶思依然想探究“网瘾”、亲子关系等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为这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必须去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邀请到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和我们聊聊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李松蔚老师是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有十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他在知乎上的回答获得了超64万次的赞同,知乎粉丝量超过71万,个人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篇篇上万,是目前最有人气的心理学者之一。


去年,他还上了《奇葩大会》,成了一个来自心理学界,与高晓松、蔡康永时不时“互怼”下的“奇葩角色”。

 

《奇葩大会2》爱奇艺截图


这一次与李松蔚老师的交流中,我们聊到“网瘾”问题的症结所在,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及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功能,诸多见解都让我们眼前一亮。顶思整理编辑了访谈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图片源自pexels.com


“网瘾”只是亲子关系矛盾的借口


李松蔚老师表示,网瘾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概念,学术界中对这一词汇并不认可,并且,使用这个词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它的好处。

 

首先,“网瘾”不是一个学术概念,1998年第一次被提出时其实是带有玩笑性质的,提出者仿照酒精成瘾的诊断标准,写出了几条网瘾的诊断标准。


这一概念传到中国后经陶然教授等学者传播慢慢向诊断学概念发展。然而,根据美国最新的DSMI诊断标准中,成瘾障碍里绝大多数是烟草鸦片等物质成瘾,非物质成瘾中只规范了赌博成瘾。

 

尽管社会上存在一些因为玩游戏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的案例,但无论是从时间上或其他阶段反应上去界定,都无法证明一个孩子是否真的患有网瘾。毕竟,当下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也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如果一个成年人几天不接触网络,生活也会出现一些不方便不适应的情况。

 

其次,当我们在谈论网瘾时,需要明确网瘾其实有很多界定,包括玩游戏、网络社交时间过长、过度网络购物、过度使用网络下载信息等行为。然后,所有这些行为我们都倾向于本来是正常的,但有时候被家长或社会妖魔化成了一种反常的行为

 

图片源自pixabay.com


相反的是,当一个成年人在打游戏,做游戏主播时,我们会认为这是他/她的兴趣爱好,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她是宅男宅女,却绝不会说他有网瘾。

 

然而,在家长的口中,孩子因为玩游戏耽误了很多事情,被父母看做是网瘾的一个征兆,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预想有初入,引发了亲子关系矛盾。此时,网瘾成了掩盖亲子关系矛盾的借口

 

“我倾向于没有孩子是真的有网瘾问题,所谓的问题是因为家长和孩子围绕一个事情拥有不同的看法,却无法有效沟通,因此产生了家庭关系里的矛盾,而不是说孩子花多少时间上网就是有问题的人。每年来找我咨询的有一半家庭都会拿上网或玩游戏当做借口来说事儿。”


无法忽视的控制欲

vs

极易忽视的社会现象


这一类家庭最大的共同点是家长都有极大的控制欲。家长会认为自己想的才是对的,他们似乎没办法接受孩子的一些特点、习惯或爱好。这类家长,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正确的,有非常明确且坚决的想法。

 

但矛盾在于,这类家庭没有与想法相匹配的沟通能力,即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当粗暴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时,两极化的现象就会出现:要么坚决让孩子听自己的,要么家长会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管不住了。

 

家长的控制欲是一大特点,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社会文化的转型”。

 

我们的社会正在从对于学习对于成功等单一认知向多元化观点发展,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一部分人认同。从单一的结构慢慢转向多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阵痛期,即两代人之间对此种冲突的不理解。

 

譬如,18年IG战队夺冠对很多热爱游戏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然而在有的家长看来孩子想玩游戏、想加入游戏战队比赛、想做游戏主播,是不可饶恕的,是一种歪门邪道。

 

IG战队夺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图片源自网络


于是,“网瘾”的标签给了家长们一个理论支持,而杨永信的网瘾治疗法盛行,正是因为家长有需求,他们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帮助自己来镇压孩子。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相关草案将会于2022年生效。但李松蔚老师却认为,把网瘾当做疾病后,这个社会现象可能会愈演愈烈。令人毫不怀疑的是,上一代文化认为学习是青少年的唯一出路,而最近的二十年或十年社会发展下,这一条路径虽然正确但不再是唯一。

 

学习到什么程度才是正确?在有些家长眼中,80分90分是可以的,但还有一些家长只认可一百分。学生自身来看,我能做到80分就够了,剩下的精力和时间就用来玩游戏或培养别的兴趣爱好。但这一过程中,会被极端的家长打击,会被激发出叛逆。

 

叛逆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从原来只玩4个小时的游戏,到变本加厉玩8个小时的游戏。从原来能学到80分,到只学到30分。李松蔚老师表示,其实孩子并不是被游戏本身吸引,而是他有太多负面感受,包括家庭关系一团糟,社会不接纳他。恶性循环中,家长却很少去反思,是否一开始就错误定义了问题。

 

在过去,很多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想法,会认为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当代的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会接触到诸如玩游戏也能功成名就,游戏主播也可以过很酷的生活等各类在家长眼中是错误的信息。因此,父母一元化的管束反而逼迫孩子表现出暴躁的个性。

 

社会文化转型带来的阵痛感会让一部分家庭陷入泥沼中,父母和孩子都在极力挣扎和痛苦。柴静在《网瘾之下》中发人深省的提问,是否能够让当事人重拾理性,用一些正规的途径来解决困扰,我们不知。

 

但在采访中,李松蔚老师提到一个容易被大众忽略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思考。对疾病的诊断标准应该随着时间、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社会是在进步的,从前被当做异常的事情也在慢慢变得正常,尤为典型的是同性恋的被认可。

 

而有关网瘾的诊断标准还未跟上社会的变化。

 

图片源自pixabay.com


所谓专家或所谓的专业说法“网络成瘾”,并不是一个不可撼动的名词。如果把它看成是问题,可能就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仅靠使用网络时间来判断是否成瘾,那么人人几乎都用瘾。如果把它看做一种兴趣爱好,一种谋生方式,一种资源,那么它可能带来越多的好处。


我们能做什么?


1. 家长


在李松蔚老师看来,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的父母的行为,其实是父母控制欲的投射。越想控制的人,心里其实会越无力。除了将孩子送去戒网瘾的地方,家长还能怎么做?

 

李松蔚老师给家长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放下成见,先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在李松蔚老师的咨询案例中,很多家长根本不屑于了解孩子的世界,只固执的认为“孩子在玩乱七八糟的东西”。家长认为的沟通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去了解孩子通过游戏和网络得到了什么。


图片源自网络


通常来做咨询的家庭,家长认为孩子已出现一系列连锁问题,孩子表现的异常暴躁。这种现象,已经不是让家长或孩子某一方改一改的问题,而是要使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是李松蔚老师工作的重心所在,也是各位家长应该重视的。

 

李松蔚老师分析道,孩子沉迷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游戏本身好玩,更多的部分是因为孩子通过长时间玩游戏的方式反抗父母。矛盾的症结在于家庭关系,因此要解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在于孩子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表达愤怒,家长有没有可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父母或许可以利用游戏对孩子的那一部分吸引力,把玩游戏或上网当做孩子在完成家长规定的学习任务时的奖励,将孩子玩游戏培养成为一个正常的兴趣爱好

 

图片源自pexels.com


李松蔚老师曾经咨询过的案例之一就是家长对孩子有非常多负面的看法,认为孩子整天都在上网看视频,为此父母和孩子争吵不断,直到后来在咨询室内跟孩子真的交流过才发现他的孩子已经自己拍视频且拿过一些比赛的奖。于是,父母才慢慢理解孩子,甚至主动给孩子更换一些电子设备来支持孩子做这件事,但前提是孩子要完成学校内的基本学习任务。

 

以上的案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但社会本身是一个高压力高竞争的现实,很多家长需要时间来消化内心失控的感觉。无论是心理咨询或是积极的媒体报道内容,我们都在为转变家长的封闭观念而努力着,我们希望那些家长能够更加柔软一些。

 

我们相信,只有极少数的家长是完全封闭和固执的,当然亲子关系的冲突矛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激烈的冲突会打破封闭的铁屋,会打开一个窗口。


2. 学校


在李松蔚老师的咨询经验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远没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来得深切。但老师若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多教授多元化思考的观点,提供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孩子通过上学,接触同学接触社会,遵循校纪校规,完成基础学业要求,是一个孩子作为良好社会公民的起点。其二,学校给予孩子未来成才获得良好社会地位的渠道。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传递的意思。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学校的第二种功能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有可能性,而不是唯一的可能性。

 

有这样一个例子,叫做读写障碍。有一些孩子的神经结构决定了他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是有很大缺陷的。阅读理解。语文考试对他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在学校内,会被标记为差学生坏学生。


图片源自pexels.com


但是后来研究发现,其实他并不是故意在捣乱,或者是不好好学习,只是因为他的神经结构决定了它没有办法用这种方式来学习。然而,这类孩子对画图纸、电路图,进行小发明小设计,做乐高机器人等非常有创造力,而且可以做得非常好。所以这样的学生会去接受专门的教育,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工程师,获得非常好的成就。

 

这样的孩子在过去的体系下会很悲剧,但现在或未来,都有无数可能性在等着他们。李松蔚老师表示,多元文化的本质是积极的,学校也可以发展多种培养体系,让不同的孩子在学校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成长之路。

 

成语“穷则思变”,指人到了极端艰难困苦、无路可做的时候,就会被迫寻求出路,力求改变现状。对于那些曾经将孩子送去戒网瘾中心的家长们,他们或许是想寻求一种解决方式,但可惜的是方法错了。


对于那些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家庭,我们相信他们都愿意思考一些改变的方式。但我们更鼓励的是,在给孩子贴上“网瘾”标签之前,以积极心态去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这适用于家长也适用于所有教育从业者。


致谢:感谢糖心理和虞双双老师对本次采访的协助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 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2019版)

NEW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9版)

NEW

●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SHAPE创变管理者国际校长培训(第二期)

● 美国PBL项目式学习教学创新培训


● 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培训


●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在线教育硕士


● 国际学校品牌传播与危机管理

● 教学领导力研修营



社群活动

2019顶思会——青岛站


● RAISE2019亚洲国际学校大会

NEW

● 2019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 2019国际学校升学指导峰会


● 2019SMILE学校会员计划

NEW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