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所期待的湾区国际教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润教育荟 Author 叶延武
2020如期而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一周年在即。当我们谈论起湾区国际教育的时候,我们会期待些什么?
文 | 叶延武
编 | 田菁
粤港澳大湾区
一个气势磅礴的名字,一幅划时代的蓝图。它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肩负着宏大的使命担当。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94年,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有感于美国旧金山湾区城市间经济互补,提出建立“深港湾区”。校长与湾区的历史性相遇,注定了湾区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彼此成就。
图源:网络
从历史上看,粤港澳湾区就是一个城市。明清时期乃至更早以前的宋元,广州、深圳、香港、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属——广州府。广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从唐宋时期就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大港,口岸通商一直没有中断过。出国留学也是开近现代风气之先。
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生于珠海。第一批120名留美学童中广州籍占70%以上,大多来自香山、顺德,如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民国内阁代总理蔡廷干,民国政府外交总长,交通总长梁如浩,资深外交官欧阳庚,先后任外交官及铁路总办的钟文耀,“留美幼童”中第一位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第一个被允许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张康仁、“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
泱泱大国,赫赫大清,让120名小小少年稚嫩的双肩上扛起整个民族的希望,长袍马褂里燃烧一颗挽狂澜于既倒的图强之心,他们的故事,传奇而悲壮,美丽而忧伤。他们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图源:视觉中国
2020如期而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一周年在即。当我们谈论起湾区国际教育的时候,我们会期待些什么?
坐标
与世界级城市群匹配的国际教育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湾区建设目标,必先有世界级的国际教育引导与服务。优质的国际教育之于湾区,犹高山之于累土,大厦之于基石。它是创新源泉、知识富矿;它为民生之首、区域竞争软实力之核。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所创造的美好生活,无疑是大湾区这个优质生活圈里的最美好向往。
图源:网络
湾区的国际教育品质遑论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即使与京沪江浙城市比较,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湾区的国际教育人应有舍我其谁的主场感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紧盯国家“建立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和宏伟目标,将湾区国际教育建设成为“全球先进思想的交换机、全新教育模式的创新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观测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机。”并以此重振雄风,引领全国,对话世界,称誉全球。
粤港澳湾区是中国的湾区,也是世界的湾区。湾区国际教育需根植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根植中国即国家意志不忘,教育主权在手;放眼世界即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面向未来即瞄准科技前沿,占领教育制高点。
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领跑而不追随。独特的历史、文化、制度优势,铸就了独特的湾区,决定了湾区国际教育体系的特色发展之路。解决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是遵循湾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结合湾区的教育功能与价值追求,体现先进的育人目标——滋养自由生长的现代中国人。
高层次的发展擘画定位,高净值人口数量的增加,高密度的政策法律保障等因素催生湾区国际学校新态势,以期满足世界级城市群多样化的客观需求。供给快速增长、品牌效应扩张、特色化办学将成为湾区国际学校发展的“黄金三部曲”。跨界布局、多方资本涌入的投资市场,重资产扩张+轻资产运营的投资模式则昭示湾区国际学校民营化、集团化、现代化的演进趋势。
灵魂
岭南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核心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的坚守是国际教育发展的灵魂。粤港澳大湾区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文化同源,形成了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岭南文化特色。湾区文化是贯穿湾区教育历史的情感主体,是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是湾区教育引领世界的生命基因。
图源:昵图网
承袭
采集岭南之精粹。传承、开放与兼容交织出“岭南文化”的绚烂风姿。作为中国文明浓墨重彩的一大拼图,岭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是独树一帜的。这些最中国化的文化,是本土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
其中,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其传播便带有古代官话和外语双重基因,流传使用至今,已成为湾区内部的天然粘合剂,成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承袭。艺术家们创作的粤剧、相声、栋笃笑、粤语流行歌、粤语电影、粤语电视剧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岭南本土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文化的保育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突出的标杆价值,更有着一层灵魂守望的意义。
融合
博纳四海之新风。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彼此关联、相依相成,其国际教育将以岭南文化为底色,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所用,融合人类共同价值观。
例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科学、效率、合作、分享、人权、尊重、善良、诚信等,两者相辅相成,交流创新,协同找回湾区国际教育的独立人格,提升湾区教育的整体价值,优化湾区教育的生态环境。
创新
引领世界之潮流。创新是世界已有三大湾区的共同特征,是湾区发展的时代潮流。但粤港澳大湾区和其他三个湾区的一种制度、一种货币明显不一样。
在1小时生活圈内包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等特点,情况非常特殊。需要用创新的智慧与非凡的勇气,因势利导,破解难题,消弭缝隙,联通古今,融汇优势,创立湾区的国际教育风格、教育流派和教育精神。
核心
本土课程的改造升级
课程的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这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关于湾区国际学校的课程,到底是选择国际课程的本土化,还是本土课程的国际化,需因学段而异。
图源:网络
义务教育阶段只能选择本土课程的国际化之路,以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权意识,体现课程与教材的价值属性、权威性与规范性,按照“制定课程路线图——全员参与方案设计——制定行动计划——课程标准比对——形成融合教案——课堂实施(选择国外先进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估、反思与改进”等措施,探索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学校课程的3.0版本,这是当前国际学校课程领导的重点和难点。
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承载着升级版的教育国际化功能,更加关注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如以自下而上的校本行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学科与课程体系国际化。
“基于传统文化,共建通识课程,以课程之通识求民心之相通;基于共同历史,共建地方课程,以共同之历史彰显文化之同源;基于共同使命,共建发展课程,以发展之未来共筑命运之共同。”让湾区成为认同、丰富、推广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驱者。而高中阶段则可以本土课程国际化+国际课程本土化两路并行,但国际课程的本土化也仅限于吸纳国际化理念与资源进行教育内容、教育资源的本土化。
教育的本质是滋养人,唤醒人,引导人。无论是课程的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其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滋养自由生长的现代中国人。卢梭说:自由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也是人的天性和最重要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生而具备的自然性无限制地自由发展,培养自然的人(亦即自由的人)。天道自然,润物无声。合于道而读自然之书,成在德以润自由之人。
保障
制定中国的苏格拉底计划
近一年来,围绕湾区教育的论坛不少,各级各类湾区教育研究院成立的消息也时常见诸媒体,但总体来说能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
民间关注的多,政府重视的少;
被动应景的多,主动建设的少;
空泛议论的多,具体落实的少;
碎片触及的多,系统研究的少。
即使是内地九市也是融合不深,互通不畅,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行政协调、资金支持、组织机构未见实际行动,其效果可想而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95年,欧盟委员会为促进欧盟内部教学人员流动、加强教育合作、鼓励教育实践和教材创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组织发起了为期12年的综合教育计划——苏格拉底计划,极大地促进了各成员国的教育开放与融合。
图源:网络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突出,但三地间合作交流壁垒与障碍不少,湾区协调机制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巨大挑战。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结为姊妹学校、在粤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权利,共建湾区国际教育话语体系。
统筹整合,实施由内而外的教育输出。“教育国际化就是把跨国的、跨文化的或全球的维度整合到中学后教育的目的、功能教育手段之中的过程”。所谓过程,意味着国际化是持续进行的一种努力,表现为“输入—运作—输出”这一模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3429号(教育类393号)提案答复的函》相继发布,国际学校输出政策东风再起,向外输出加速增长,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渐形成。
湾区既有自己的传统,又有自己的优势,理应敢为人先,坚定教育自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探索多样化海外办学,主要包括收购海外优质学校、依托现有阳光学校及孔子学院、借壳开办“中国教学部”、开办全日制中国国际学校等模式建设湾区特色海外国际学校,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由内而外的输出,由外而内的推进,双轮驱动湾区国际教育的发展。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 美国在线教育硕士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