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大物理系博士走进基础教育,他将如何回答关于“博士任教”的十个问题?
“如果学术可以给你带来快感,就去做学术;如果教育可以给你这种感觉,就去搞教育。”
博士专题第二辑,我们采访到了北大物理学博士,目前在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担任副校长兼国际部主任的85后“才俊”——管淳。
文、编 | Mina
85后、北大理论物理学博士、头部公立学校副校长,围绕在管淳身上有着诸多标签乃至光环。
和大众印象中“不苟言笑”或者严肃的校长不同,他年轻、健谈、言语充满智慧。关于他的经历、以及“博士老师从事基础教育是否是大材小用”、“博士老师的未来”等相关话题,顶思记者用一个午后,同管淳校长对话。
以下内容为部分采访实录:
Part1. 关于物理这门学科
Q1:当初为什么选择物理这门专业?
管校:物理这门学科我非常喜欢,它底层的思维方式让我非常着迷。比如最近媒体上被炒得很热的马斯克,他就谈到过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去思考问题,这就是一个非常物理学的概念:把一切问题回归到根本,从最基本的规律出发去考虑问题,思维不要被束缚。
另外一个,是物理给我带来了清晰的逻辑架构。如何把一件事情有逻辑地表述出来,如何让我们有逻辑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如何找到根本的麻烦,切中要害,这都是物理学科带给我的影响。它针对现象背后简洁、有力的描述方法,让我觉得特别美。
Part2 关于博士这件事
Q2: 为什么会想攻读博士呢?
管校:如果仔细回想当时为什么做了这个决定,其实我跟大多数面临选择的学生一样,对读博这件事也不是非常笃定。但如果在当下回头来看的话,无论是在认识事物的思想层次方面,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博这件事带给我的收益都是巨大的。
拿工作来说,想要做到独当一面,多是因为两种能力:一个是“能抗事”——心理要强大,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还要能顶得住压力;一个是“能干事”——需要千方百计想各种方案、策略去解决问题,勇于试错,乐于试错。我觉得这两点跟读博时期搞科研很像,都是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
Q3:那为什么之后又决定投身基础教育领域?当初是怎样考虑的?
管校:原因有诸多方面吧。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现实层面上的考虑,比如毕业之后怎样能在北京有更好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留在北京等等。不过,除去科研这条路选择还是有很多。之所以最终选择了教育,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还是跟我自身的一些特质相关。
其实我的祖辈、父辈都是教师。虽然我在小的时候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每日重复并没有什么特别。但随着自己的成长,自己本身对教师这个职业还是有一定的亲切感,我开始意识到自身其实对教师、教育这项事业还是有很深的感觉的。
另一方面,是我个人的性格特点吧。在对待知识、或求职欲这方面来说,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获取新知之后,有很强的自我满足感;有的人把新知运用到实际当中来获取成就感;而能够使我兴奋或者充满热情的,是把知识分享出去,影响别人。
Part3 关于博士老师
Q4:与其他老师相比,您觉得“博士老师”优势在于哪些?有没有什么短板?
管校:我想先明确一下,其实我并不认为博士在与其他老师作比较的时候,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不过科研经验、学术训练的确会给这一类教师带来一些特有的“加持”。
第一,解决问题的意识很强烈。比如在读博的两三年时间当中,通常要很长时间跟一个问题打交道。这就促使博士们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套路也会少一些,创新思维的优势更明显一些。
第二,批判性和思辨性相对来讲也比较强。做研究的时候,你需要从众多文献、前人的经验和发现中去探索。当下的一些新发现,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很可能是漫长过程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我们就需要从浩瀚的研究成果中去辨别什么才是真正具有借鉴意义的。这一点放在学校、教育领域中也同样适用。
第三,就是合作意识。其实在研究中所体现的合作意识也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亦庄实验在一些教学课程研发方面的课题,多是由博士老师牵头的,比例很高。
不过,也的确存在一些应该加强的部分。
整体来说,博士阶段一般是5-6年,有的甚至7年,TA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只跟自己的同学和导师打交道,所以在社会关系处理上的经验还是略有不足。
比如,如何更好的面对学生,面对家长,包括一些课堂管理、一些学校内部关系的处理等等,对于博士们来说,还是有一些挑战的。
Q5:其实我们注意到,亦庄实验学校在教学团队中,非师范类、或博士类型的老师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您目前是学习副校长,同时也主管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在您看来,学校在师资选择方面,更看重什么?
管校:我们的确在招聘的时候会考虑到学术性。但是关于是不是师范毕业,博士会不会更有优势,做选择的时候这都不绝对。
我认为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底色。比如,你是否具备教师职业的综合素质:你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你是否具备合作意识;是否对你的所学专业理解透彻,并可以把你理解的东西输出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是由北京十一学校与大兴区政府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政府共同创办的,今年已经是创校的第五年。我们也一直一步一步传承着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老师个人自身的价值观,对待教育本身的态度,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态度,怎样看待分数的意义,这些问题是不是符合学校的价值观,这一点非常重要。
Part4 关于博士在高中当老师
Q6:这就谈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了。我们知道,高中阶段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学生成长中都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对于在高中任教的博士老师,有没有什么挑战?
管校: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光是对博士老师而言,也是所有老师的课题。
其实,我们还是始终要把科研经验,以及对于学科的理解摆在首位。当下这个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太过于便利,只要学生愿意,TA就可以很快地找到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老师对自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其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其基础就是教师自身的功底要扎实,你才能去帮助别人学习。
另外最大的一个挑战,还是要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其实目前很多孩子对自己的规划不是特别的清楚。近到这个学期有什么目标,远到自己为什么而学,计划出国的孩子为什么出国,具体怎样去实现......很多孩子都不是太有概念。这个部分大家也都在探索努力当中。
Q7:怎样与高中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呢?
管校:第一个是要在学术上站得住。高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有很强的自我批判意识和一定的思辨能力了。他们不再是简单地接收信息,这就要求教师们在学术上要绝对过硬,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
第二个是信任。要给予高中学生们类似成人之间的信任。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求表里如一,不要让学生觉得在他面前是一套,背后是一套,在家长面前又是一套。
Part5 关于博士老师的未来
Q8: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招聘更多的“博士老师”,你觉得在未来这会是一个趋势吗?
管校:我相信在未来,博士老师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其实在国外顶尖的高中,博士学位的老师不占少数。而追求这样的未来不是为了学历或是某些标榜的标签,而是科研经验带来的思维方法和治学的态度。往宏观上去讲,如果你要办一所未来的学校,培养未来的学生,学校希望能够更好地去对接国家在基础教育上的一些改革,教师本身也要在课程教学管理层面有一些新的探索,这些都是博士们可以切切实实发挥作用的地方。
Q9:您怎样看待社会上谈到的博士回到中小学校教书是“大材小用”,或是“不搞科研是学术上的损失”这种观点?
管校:首先我觉得有一个概念容易被人误解:只有从小到大一直非常聪明,成绩卓越的人在大学里才适合做科研,这是片面的。当年,我的很多老师在科研的建树都非常高,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所以,也不要过于迷信,觉得要多么优秀才能去搞科研,搞学术。
也不要去过分夸大博士学历的作用。在我看来,这无非是多花了3年、5年的时间去追求一件事。这跟其他需要花费精力、时间的事情一样,只是你人生阶段的一段经历。而这段经历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价值。
而且,与之前相比,社会上目前高学历的人士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发现自己还想要继续深造,就再去读博,之后又回去工作。这在未来会越来越普遍,所以对于博士这件事,还是要放一颗平常心去对待。
而越来越多的学校去吸引博士教师,其实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社会、学校对博士老师进基础教育是非常认可和支持的。这也是大环境所趋。
Part6 关于学术与社会的选择
Q10:身为博士,有没有一种经验可以给到目前处在抉择中的,即将踏入社会的“博士新鲜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学术,或是放弃这条路线,转投社会之中呢?
管校:个人认为,选择走学术路线,其实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工作。
借用我当年导师的一句话:“你在做这个事的时候,有没有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的刺激感,有没有一直面对困难,却拥有挑战的韧性?会不会为解决了一些课题而产生由衷的喜悦?你是不是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享受的?”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去做学术。如果没有这种快感,就可以去别的领域,别的地方去找这种感觉。
后记
也许在五年前,学术科研圈还会为“硕士博士去中学当老师到底是不是浪费”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不过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博士离开学术圈这个现象已经慢慢成为一种趋势。
倒不是说学术流失不存在,也不是说博士们选择“入世”的行为有多功利。就像管校所讲的那样,学术与社会之间的选择,其实只是不同的工作罢了。最重要还是你本身的那份激情,在何处可以被点燃。
犹记得2016年,科学网就有一位博士生导师以及一位其名下的博士生,就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在博客及论坛上各自发表了意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轰动。
大致的情况是该学生系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之后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期间,导师不断发现该学生的学术天赋及不可多得的科研敏感性,一直潜心培养,该学生也一路不负众望在学术界发表多项成果,对待老师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
而就在毕业前夕,该学生忽然告知老师要去中学当老师,这让导师一时无法接受,多次劝说也无果,于是老师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扼腕叹息。
而学生在自述的博客中表示,自己其实对学术研究早已产生倦怠之感,不愿每天“脑子里一直装着想不出来的问题”,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成果可以在顶级期刊发表,但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等于顶级文章”。
归根结底,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
所以,如果博士们可以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激情,乐于分享,善于创新,又具备科研的严谨与韧性。而这样的人投身基础教育之中,难道不是幸事一桩?
所以最关键的,是如何提供给这些博士老师们施展自己的平台。
管校同顶思提到,学校其实为博士老师们创建了诸多平台。他在路上,学校也一直在路上。
RAISE2020峰会重磅来袭,
详情见下方海报,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往期精选
中国学生留学热潮下,国际初中课程成为拉开竞争差距的关键!
受疫情影响出国留学遇阻怎么办?教育部多举措帮学生解难题(内附临时性扩招院校名单)
观察:国际高中们, 你们还好吗?
专家深入解读中美关系:留学前景长期仍向好,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做!
俞敏洪:孩子应该在公立学校长大,还是国际学校?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