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教育 ≠ 出国留学,一位哲学博士走出公办拥抱民办的治校思考

Kate 顶思 2021-11-12

随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国际教育市场日渐饱和,一些国际学校将校址的选择范围扩大到新二线城市,比如地处西南、有着打造国际教育城野心的贵阳。


在贵阳如何办好一所国际学校?在疫情过后,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国际教育?


本期顶思特邀有着多年教育从业经历的海嘉贵阳分校校长徐加胜为大家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文 、编 | Kate



从曾经的北京四中校长助理,到如今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分校的校长,徐加胜在经历多年体制内教学后,选择了更富有挑战性的国际化教育之路。他的第一站就是海嘉。


事实上,当年因家境原因就读免学费的师范院校时,徐加胜还未萌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想法。当时的他,更未想过会一路由教师,晋升到国内首屈一指的北京四中校长助理,又在多年后投身国际教育圈。


01

从北京四中到海嘉的抉择背后



由北到南,离开北京熟悉的公办教学体系,带着对教育的热忱投身充满未知的贵阳国际教育圈,人近中年,徐加胜仍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其魄力恐怕连很多年轻一辈教育从业者也自叹弗如。


但不同于最初选教师职业时的缺乏主见,这次的重大抉择,他经过了多番的深思熟虑。按徐校的说法,做出如此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民办教育能给予他更大的自主权去实践他对教育的理解,而国际学校则能让他体验到更多元的教育样态,从而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层面去思考教育的诸多问题。


“我能有机会去观察更多教育样态,走出原本的舒适圈,给自己一个挑战。”


相比公立学校,国际学校无论是从挑选人才、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赋予了校长更大的发挥空间。


而之所以选择海嘉,徐加胜表示最核心的原因是海嘉在“开眼看世界”之余对传统文化和中文的重视与他秉持的观念十分契合。此外,海嘉创始人与他在理念和话语体系上的契合也是他倾心海嘉的原因之一。


如今,徐校不仅是海嘉国际双语学校贵阳分校校长,还兼任海嘉教育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职务。据徐校介绍,海嘉教育研究院追求研究项目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课题来自一线,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研究成果也回归一线,反哺教育教学。同时,海嘉教育研究院也会通过教育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方式加强与外部专业研究机构和其他教育同仁的连结,通过外部助力提升研究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将研究成果传递给有需要的教育同行,形成一个充满温暖的专业研究场域。


02

贵阳启示:亟待重新定义的国际教育


海嘉贵阳分校是在2018年由贵阳高新区与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合作办学的示范校。该校作为西南地区率先试水双语班与国际班双轨制的院校,在创立之初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在过去两年间,徐加胜发现贵阳校区在复制北京海嘉学校模式时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从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到教学方式都与贵阳当地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吻合。


探究更深层的原因,徐校认为,问题在于京筑两地国际教育生态存在差异。再者,疫情过后,贵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也产生了一些微妙变化。


他还发现相当一部分当地家长选择国际教育的出发点是为孩子选择一条轻松的升学路径,让他们避开中高考一考定终身带来的压力。


徐校表示,十分理解贵阳家长担忧孩子未来能否赴海外继续深造的想法,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留学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


但他并不认为国际教育的内涵仅仅是送孩子出国。作为一名深耕教育行业多年的教育者,他认为让学生接受双语学习的目的,是让他们去接受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对不同的文明产生更多包容与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去扩大自己的生命格局。


“海嘉的名字由来是‘海纳百川,嘉言懿行’,背后寄予的期望是孩子能有一个大的生命格局,又能兼顾细微之处的美好,实现‘致广大而尽精微’,而实现这样一种教育理想的路径就是让孩子因为语言的学习去接触更大的时空,去发现那些高贵而美丽的灵魂”,徐校说。


用他推崇的邓公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成为世界公民”。



他认为国际教育就是通过对某些语言的侧重,让孩子有机会去深度了解、认知另外一种文明;并在两种文明对话和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民族归属感和拥抱世界的想法。


接受国际教育的孩子不一定要出国,但是他们要拥有开眼看世界的能力,同时拥有对于民族和脚下土地的深情,最终凭借慈悲与智慧成为真正的民族脊梁。


对照他对国际教育的理解,贵阳显然还是一个有待孵化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他选择从了解当地家长对教育的想法和期待入手。


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家长的充分沟通,让他们逐步了解和接受国际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包括对孩子升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此外,为了让新的教育理念在当地更好落地,徐加胜开始着手对海嘉的课程做适当调整和改良。


为满足国际化需求,凸显双语特色,徐校在保留北京海嘉优秀传统,包括融合东西方文化的House活动和对英语学习的侧重的同时,还在中文课程中加入了项目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国际教育的核心在于对教育规律更加敏锐而准确的把握,语言学习只是表像。



在招生方面,贵阳的人口流动性高给分校招生和留住人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招外教方面,受今年疫情影响,外籍教师入境受限,再加上部分外教因难以忍受长期孤独离开,更是增加了招聘难度。


针对外教招聘的难题,徐校的策略是将招聘侧重点放在一方配偶为中国人甚至是贵阳人的家庭。安居方能乐业,这样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校管理方面,徐校总结了两点符合当地的经验,即在强化行为规范管理的同时,做好对学术起点的精准判断。


尽管在贵阳开展国际教育并非一帆风顺,但这并没有妨碍徐校在治校时的用心。以家校沟通为例,不同于通常的公事公办方式,即使在疫情期间,徐校也坚持每周三开线上家长学堂,为家长们做具体主题分享,并不定期地开展线下家长工作坊活动,与家长作更深入的沟通。


对于日常家访,徐校也会从细微处着手,为孩子带去一张在校时的抓拍照,并在照片背后写上一句暖心的话,将关心和心意传递给每个被访家庭。


此外,徐校也十分注重与在校老师的沟通,通过日常交流将教育观传递给老师们。


事实上,除贵阳分校校长的身份外,徐加胜还有另一重身份 —— 哲学博士。对哲学多年的浸润,让他对阳明心学和稻盛和夫哲学颇有研究,并希望将其中的精髓应用到提升教学和校园文化的构建中。


“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思。以对教师专业性的反思为例,我常讲一个教师真正的专业不是内容,而是你的教育对象。无论教什么课程,本质是在教人。所以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和把握才是重点,”徐校说。


同时,他希望老师们能经常反思,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思考现有教学方式的弊端和可改良之处,并针对目前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不必总是将学业成绩作为优先参考项,更无需拘泥于复制过去的成功模式,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成长轨道和成功的标准。


受北京海嘉文化的影响,在徐校的倡导下,海嘉的老师们也开始学习阳明心学以及稻盛哲学,并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新的教育理念。


03

一校之长的素养



在专访最后,徐校与我们分享了作为国际学校校长必不可少的素养。


疫情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出国留学前景不明朗也造成了国际学校生源变化和外籍教师难招的现状。层出不穷的问题无疑增加了压在国际学校校长身上的重担,也对校长们的抗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徐校认为,校长的素养应包括理性、以实际行动对抗焦虑,并保持沉稳坚定等特质。


“稻盛哲学里有一条我十分赞同,他说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管理者,如果不能远离感性烦恼,不但无助于在理性层面解决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增加额外的麻烦。只有理性的校长才能将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运用在解决问题上。


徐校自认为是国际教育领域的新兵,并表示对海嘉贵阳校区校长的新身份仍在适应阶段。但在交谈的话语间,笔者仍能感受到徐校对教育的热爱和将其作为信仰的决心。


“学生是我们精神上的亲子关系,而教育让我的生命从短暂走向永恒”,徐校说。


史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的开篇写道,“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而徐加胜已经找到了属于他的不朽事业。一位带有哲学家气质的校长会给贵阳的国际教育带来哪些创新和改变,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往期精选


海淀凯文校长李永远: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三亚杭州中山迎新校,教育部回应幼儿园暂不列入义务教育体系


纪录片《生命·成长》:这代父母,其实是不合格的


一所学校一座城,UWC与常熟如何互相借力飞速发展


ISHR2020国际学校人力资源峰会开幕在即,首波嘉宾先睹为快!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2020中国国际学校图谱


● 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


●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


专业发展

升学指导高阶证书培训


iPGCE国际教师资格证课程


社群活动

2020第三届RAISE大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顶思国际教育行业联合校招


会员服务

SMILE学校会员计划


思选服务商会员计划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