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明远: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是教育本身的病根

顶思 2021-11-12

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


文 | 顾明远

编 | Vincent


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要途径。儿童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也是有规律的。就儿童本身来说,天赋素质有区别。一般儿童的智商是100,超常儿童的智商可达120-130,智障儿童的智商只能达到70-80。当然智商测量是否科学,也有疑义,不一定说明问题,但大家都承认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



顾明远

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按照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有8种或者9种智能,但是智能的结构是不同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如果用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去培养学生,很难取得圆满的效果。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成功。


从儿童生活的环境来说,差别也很大。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与生活在城市的儿童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与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儿童的环境有天壤之别。教育必须考虑到这种不同的因素,因地制宜提供不同的条件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在中学时表现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在国内考上大学根本没有希望。后来他跟着父母出国了,现在发展得很好。换了一个环境,不是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他也许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所以前些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不少成绩差的有钱人家的孩子被送到国外去留学。


01

人才观



人的天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评价人才的标准不能一样。



什么叫人才?人们往往把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尤其是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认为,热爱祖国、诚信做人、勤奋工作,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天才是人才中杰出者,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少数人才能达到。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一所好学校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是只关心少数天赋好的学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培养有品德的合格公民。一所学校如果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品德的公民,就是一所好学校。


但是,我们许多学校眼睛只盯着所谓杰出校友。许多学校校庆印制宣传纪念册子,头几页总是领导的照片、题词,然后是所谓杰出校友,普通劳动者没有位置。杰出校友固然值得学校骄傲,但普通校友却是学校的主要成果,难道不值得学校重视吗?


前面讲到,人是有差异的。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了灵活性,有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但评价考试是统一的。统一的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我们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于是从小强迫孩子学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人为的、无序的教育竞争,最后受伤害的是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02

质量观


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方针说,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现在从地方政府领导到学校教师、家长都认为升学率就是质量,考试成绩就是质量。与教育方针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们的质量观不改变,我国的教育难有起色。说穿了,这种质量观其实是功利主义的产物,以本身的利益为标准,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本身的病源,当然也有其社会基础。



03

学生观


什么叫好学生?有一次我到某小学参观,一进校门就看到学校的宣传板上贴着十佳少年的照片。其中9名是女生,只有1名男生。


他们是用什么标准评选出来的?我想无非是学习成绩优秀,恐怕最大的成分还是“听话”。男生比较顽皮,女生比较听话,容易受到老师的青睐。这对男生来讲极不公平,也不利于男生的发展。


这使我想起,1986年我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比较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时碰到的一件事。会议期间,黑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批评当时的教育说:“现在的教育埋没男孩子的天分。男孩子发育比女孩子晚,又调皮,功课不如女孩子,等他到初中觉悟过来,已经没有可能上好学校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等不是写了一本《拯救男孩》的书吗?这就涉及教师的学生观,什么是好学生?不是按教育方针来要求,不是按创新人才来要求,而是按考试成绩、听话不听话、教师个人的好恶来要求。这种学生观埋没了大批有胆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更有甚者,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争当干部,有的家长也用各种手段帮着孩子当“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给学生灌输一种优越感、高人一等的思想这种思想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学生怎样成长的关键。


我国传统教育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学习的选择权。这样的学生观必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


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发表在《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上,没有想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主张传统教育的人认为,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学生怎么能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认为,学生只能接受教育,不能站在主体地位。这场争论持续了十几年。


1991年我再次撰文《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2期上。在该文中,我说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要启发学生的主体性。争论了十几年,这一观点现在似乎被广大教师在理论上接受了,但在教育实践中还未能真正做到。


这些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根。



本文节选自图书《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往期精选

第三届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最全参展指南发布:破浪前行,相聚六月的上海


IB成绩霸榜全国TOP5,这所公办转制学校为何表现亮眼?


一篇文章告诉你,耶鲁、哈佛、斯坦福校长都认同的现代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


重磅!“牛剑”发布2020年度录取数据报告,申请再创新高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