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卸任,他道出了办一所好学校的秘诀

Zoey 顶思 2021-11-13

6月30日,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正式卸任。治校11年间,他将教育和理论相结合,带领包玉刚实验学校登上新台阶。谈及在学校任职期间的感受时,他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是最幸福的”。


文 | Zoey

编 | Mina


提及包玉刚实验学校,大家都知道它是国际教育圈的标杆校。一所好学校的背后,一定有一位好校长。


吴子健校长在教育界从业40余年,绝对可以被称得上是一位业内“老将”。在加入包玉刚学校前,他在上海市唯一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建青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建青”)工作多年,并在招生、学制、课程教学改革等多方面率先开展突破性的改革探索。


建青是上海市普教系统最早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的学校,从1989年起美国华盛顿州教师就住在建青开展教育交流,2002年,建青被市教委批准为接受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校,并以中外学生混合编班与小学部外籍学生独立编班为研究样本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研究。


2009年,吴子健校长根据在建青从2006年开始就实行的“行政干部巡查纪录”,“观察日记”、教育叙事、案例分析、个案跟踪以及对教育原生态的研究论文共计数百万字的基础上,创作了专著《教育在哪里》,由著名教育家吕型伟作序,深刻阐述了“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的理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0年,62岁的吴子健接棒出任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继续贯彻“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的理念,遵循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创建“上海+”(现已改为“中国国家课程+“)与“国际+”课程,在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前沿性的探索与实践,任职11年间,他将包玉刚实验学校带上了新台阶。学生在升学、社会实践等领域都大放异彩。


据悉,吴子健卸任后将继续担任包玉刚学校高级顾问,继续编写、总结包校的办学经验。


6月26日,吴子健校长受邀参加顶思举办的“TIDE2021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会上,他以包校的教育实践为样本,分享了“校长课程领导力”这一话题,并回溯了他过去11年在包校工作的点点滴滴。



以下为吴子健校长的演讲内容:


01

校长领导力的基础,是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当你第二次进河流的时候,河水中所有的物质都发生了变化。


同样的道理,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个孩子,那这两个孩子的性格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作为一名校长和教师,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当中也不可能碰到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在包校每一个孩子进来的时候就会被问到三个问题:你与别人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和别人不一样吗?


在包玉刚实验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已经成为学校从上到下甚至包括家长都非常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的背后,源于学校的办学理念。



这里有一个包校创始校长的故事。这位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倪谷音,生于1933年,当时受邀来办学的时候,她已经73岁。这位小学校长没有任何英语基础,大家觉得很怀疑,要办一所外籍教师占到一半的双语学校,怎么能请这样一位老校长过来呢?除了她以外,剩下两位老校长都是类似的情况。


其实,倪谷音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的拥护者,是其“愉快教育思想”的积极实践者。愉快教育思想的内涵是,“学习是愉快的,活动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愉快教育”的理念和包校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教育越来越需要关注学生个体本身,从而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 校长领导力的基础就是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


02

课程本土化,首先做课程研究


有了理念,接下来首先要抓课程。如今,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其中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无论是IB 、AP、 A-level课程,包括目前国内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的课程,以及以前上海进行的一期、二期课程改革,都是把课程改革作为教改的重点。那么,课程改革中什么又是最重要的呢?


我认为,对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践研究最为重要。


课程体现了教育理念,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到包校以后,我第一步就开始梳理课程,首先对IB、AP、A-Level课程和BC课程作了一个比较和分析。


以IB-PYP为例,它的五个发展要素是:概念、技能、态度、行动、知识;教育理念是,“教育为一生”,对应了十大培养目标。


那么,在上海的课程里,一期课改的培养目标是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二期课改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技术、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我们可以看到,IB-PYP课程与上海课程“二期课改”在发展重心、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契合度很高。这种基于课程的分析研究,我认为是作为校长必须重点做好的工作。



做完这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后, 我们确立了“批判、渊博、创新、自信、好奇、沟通、投入、合作”这十六字培养目标。接下来,学校确立了“上海+”与“国际+”的课程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包校实施“上海+”, 现在改成了“中国国家课程+”,也就是在坚持中国国家课程的理念、标准、方案与教材的基础之上,引进、吸收、整合国际课程中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实施 “国际+” 课程,开设IGCSE和IBDP课程,同时认真做好中国国家课程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门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工作。


为了让外籍教师和外方管理团队能够了解上海的课程并作对照研究,我们校方组织团队把10万多字的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内容全部翻译成英语。后来,我们到市教科院做分享,专家认为我们做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03

课程实施,因势利导


课程要落地,关键在于实施。我认为这正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之一。阅读、艺术、科技、体育这几方面是包校极为重视的。


培养“整本书阅读”的习惯


包玉刚实验学校每年会举行“中国文化周”,它是发展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周里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语言学习。实际上,语言学习的背后就是文化。那怎么学呢?包校英语学科组长道出了其中的门道,“先学会骑自行车,才有兴趣了解其中的构造。”无论是中文学习还是英文学习,包校都采取“整本阅读”的方法。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学校会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中英文书籍。如小学阶段的《奇妙学校》、《北冥有鱼》,初高中阶段包括《鲁迅文集》《围城》等。从初一到初三,四大名著是必读必考的内容。另外,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我们也将其纳入了整本书必修名录中,并且与历史学科等做了一个跨学科阅读项目,我们认为这是国际课程本土化的最好诠释。


关于阅读,这里有几个小故事。有一次,包校请澳大利亚儿童作家简·拉达到我们学校图书馆做了一个关于动物方面的讲座。等简回国以后,包校的一个女生就发邮件给她,请求把对方近4万字的专著《野生动物的影响日记》翻译成汉语,推荐给中国的小读者们。


起初对方不同意,因为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怎么可能把一本全英文的,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的书翻译成中文呢?但是,经过近一年的沟通,简通过邮件发现这个小女孩的英语还是可以的,最后赞成由她来翻译,如今书已经顺利出版,我还给这本书写了后记。



再讲一本书,叫《光明与黑暗之书》。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看到这本书后,写了一段评语:“两位作者年仅十四五岁,小小年纪有如此文学爱好、文学潜能、文笔功夫,令人欣喜,值得称赞。”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很值得回味。在包校,老师上课的时候非常关注孩子的情感及其想法。这两个小作者都是从两所非常好的小学转到包校的。其中,丁同学在和包校的语文老师交流当中,透露出小学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心情比较阴暗”。另外一个席同学的小学班主任评价他,“你这个孩子以后会有出息”,因为他非常喜欢看书。包校的语文老师知道后就跟他们讲,你们可以通过创作一本小说来把你们的心情反映出来。


后来这两个同学,学习了我们的人文课程后,对18世纪的一场普法战争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决定创作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两国士兵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一场宏大的战争。在创作过程中,有一次他们在自修时间讨论声音很大,学校的外籍老师听到后打算阻止他们,后来得知他们在为创作这本小说而争论,就加入一起讨论。


我想通过这两个故事告诉大家,我们可以从阅读延伸开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想法并对其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很多孩子看着行为举止“怪异”,但说不定就是一个极有创造天赋的人。


有一次,小学部的保洁员听到卫生间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打开门一看,一名小学生正在拆装马桶的水箱。原来,学校分体式的水箱与他家里连体水箱的构造不同,引起了他很大兴趣。老师向其家长了解才知道,这个男生从小对事物的构造充满兴趣。家里除了爸爸的名贵手表,其他能拆的东西都被他拆装过。


知道这件事以后,这个孩子的父亲虽然在学校批评了他,但也特地给买了个马桶让他在家里拆装。这种保护孩子创新能力的精神,让我非常佩服。后来,在香港举办的乐高国际竞赛中,这个喜欢拆装的孩子获得了一等奖。



还有一次,学校的网络被一名八年级的“小黑客”入侵了。据学生的家长说,这位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就对网络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所以会入侵学校网络,是因为他想看学校的网络安全设置水平,也想检验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我在了解情况后,并没有处分这名学生,而是邀请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家长一道,共同探讨孩子的技术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按照教师的建议,还推荐了许多信息技术学习的资料和网站,鼓励他继续钻研。


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这位同学所设计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包校正式投入使用。连续两年,他都入选中国科协“中学生英才计划”的优秀学员,师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后来,他受邀参加了赴日本参加了亚洲六国青少年科技交流和多项国际计算机论坛,并入选国家队,出征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国际中学生科创最高赛事——“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他自主研发的《由智能DNS云服务器和分布式智能路由器构建的智能DNS系统》项目,还获得了该赛事的国际计算机协会专项奖。


类似的故事在包校不胜枚举……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品格


包校非常重视体育,并把体育教育落到了实处。小学段每天保证90分钟的运动时间,中学段则保证120分钟,每天中午孩子们都在操场上奔跑。


学校还把体育活动和品格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小学体育馆门口,有一个冲突解决角,是为解决孩子们在运动中发生冲突而设置。冲突解决有几个步骤:第一,手心向上;第二,解释问题;第三,倾听对方;第四,一起解决;最后,友好握手,赞美对方。



说到这里,我也想谈谈体育和心理健康的问题。现在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我对此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常说,不会“打架”的男孩不会是一个好的男孩,不会跳橡皮筋的女孩不是一个好女孩。男孩子“打架”有什么呢?他可以发泄自己。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孩子去打架,而是我们可以创设体育活动、艺术活动让孩子们释放自己的情绪。


04

课程保障,有据可依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有管理和保障。通常来看,大部分学校都会做的是分层级管理。在包校也是如此。课程推行由学科组长负责,日常管理和学生管理是由任课教师来负责。学校制定各项政策来让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包校还建立了课程评估机制。除了采用上海的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上海全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上海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考试等方式,学校引进了外部评估工具,包括英国杜伦大学学术测评中心(CEM)组织的在线调适型测试和根据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CTFL)语言发展水平而做的STAMP4S测试,并通过对比内部与外部数据进一步检测内部评估的准确性与有效性。2018年,包校正式成立了数据中心,对各项测试数据进行系统性管理与分析。


比较特别的是,学校还推出一个有利于广开言路的管理举措,那就是开展包校“校长论坛”,让所有的老师、同学都能对学校值得改进的地方献言献策。有一次,常务校长马克收到了一位八年级同学制作的一个视频,告诉校长学生眼中好的老师的教学是什么样的。校长专门在员工大会上播放给老师看,分享学生们的视角和建议。


优质的课程离不开课程保障机制。为此,包校建立了“四面八方”制度,包含了教与学过程中八个重要的、必须遵守的方面,这可以被看做教师课堂评价的几个维度。有了这些标准,学生就可以在课堂学习中观察到老师的教学行为。


05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法门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钟启泉讲过,“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家研讨、学科培训都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培训除了专注学科课程,还包括如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好奇心、内驱力、同理心、专注力、判断力、反思能力等方面。当然,对于每个学科组来说,他们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课程、对学生进行研究。比如:数学组就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数学双语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发展研究——基于B小学课程协调员的视角》。



当然,这些研究也不拘泥于形式。学校总校办同事每天从学校到地铁会经过一家咖啡馆,她结合自己对学生和老师的观察,创作了一本是万多字的小说《医生与咖啡馆与信》,最后公开发行,这里面其实就展示了她对学生的研究。


建立对教师的评估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包校不是建立在对老师的监督和学生成绩基础上的。有一个二年级学生家长曾经跟我说,“校长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儿子跟我讲他的考试成绩,我表扬了他,并且问他你有没有和其他的同学比过呢?孩子非常严肃地跟我讲,妈妈你这样说我要告诉老师的,因为老师跟我们讲拿好成绩以后不要和其他同学比,考得好不要骄傲,考得不好也不气馁。”


这个故事让人啼笑皆非,但也从侧面印证:包校对成绩是从来不做排名的。

06

录取结果不是学校价值评判的标准


包校近几年的录取情况还是不错的。面对社会上许多媒体的溢美之词,我们2020届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学的排名和录取通知的数量并不能代表一切。将美本申请视为一场可以量化的比赛而评判高中是很片面的。不但如此,这还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曲解。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将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培养,而不是录取通知书收割机。


录取结果好是这种教育方式的附属结果,背后还有更多我们收获的无法量化的东西。为了录取结果而将全人教育推上神坛是不合适的。以录取结果作为评判教育的效果,也是狭隘的。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都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前行,无论梦校的排名是多少,在哪里,都是最好的选择,不管是收获了录取通知书还是即将收获录取的同学,都值得因努力奋斗、挑战自我而被庆祝。我们反对将大学排名视为衡量大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也反对通过申请结果对高中进行比较。”


在此,我想以我当初在建青实验学校,带领我们的团队在写了100多万字观测分析记录研究基础上所著的一本书——《教育在哪里——一个校长的365天》里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教育在哪里?就在于我们面前充满朝气的学生,他们就像初升的太阳,当每天从东方跃升时给我们带来的是千千万万的朝霞,带来新的惊喜、新的希望、新的成功。”



演讲结束后,顶思记者与吴子健校长进行了访谈,回顾了他的治校经历,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顶思:请用三个词或一句话谈一谈您在包校任职期间的感受?


吴子健:和孩子在一起是最幸福的。


顶思:您对包校实施的改革措施中,哪一点印象令您印象最为深刻?


吴子健:我觉得主要还是课程改革。一个学校最关键的就是课程。无论是国际课程还是国内课程,教育改革离开课程是不行的。离开建青实验学校后,包玉刚实验学校是一个新的平台,我的“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的理念,有了新的发展。


在包校,既有国际课程,又有中国课程;既有中国老师,又有外国老师;既有中国学生,也有外国学生,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土壤,对我们当前培养创新人才,让中国的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样本。实验学校,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实验室。



顶思:11年任职期间,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吴子健:我认为还是如何和外方的教育管理团队、教师进行交流活动。因为我们的老师来自十几个国家地区,英国的老师想要把孩子培养得像绅士一样,美国的老师就很开放。我认为就像萧伯纳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在包校,怎么实现一个思想和另一个思想的交流交换,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了。这需要有方法和艺术。


顶思:在包校期间,您很重视艺术、体育、科技方面的培养,这也是现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方面您有何心得?


吴子健:我觉得不仅是要嘴上说,行动上还要能够做到。我认为作为老师也好,校长也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上的表现,更要鼓励孩子在学校或者课堂之外,参加科技艺术体育活动等。我们应该多(角度)看看孩子,不仅在课堂上看,更要在课堂以外去看,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某一项技能。


顶思:近来,民促法实施条例落地,您认为未来的国际教育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吴子健: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怎么能够让我们的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现在不缺理念。


现在国际教育面临大浪淘沙,这个我在几年前就说过,国家对民办教育管得很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不能凭考取一所名校来评价一所学校。我一直说,包校到目前为止,还是处于婴儿期,100年以后,才能看这个学校是好还是不好。要等这些孩子工作以后,才能看我们的教育成果如何。


*本文图片来自学校

往期精选

50多位中外嘉宾分享高光全记录,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当公办“复读”被禁,怎样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命运?


一个黑人“普通孩子”的高考传奇:申请19所世界名校全中,但优秀并不取决于成绩


哥大招生官:剥夺孩子从小自我探索的空间,上名校也毫无意义


“最了解美国的中国外交官”离任,他曾和美国总统、国务卿做校友,给留学生这样的建议…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