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更名、停办、倒闭,国际学校“无序繁荣”时代终结?

李成 顶思 2023-12-21

去掉“双语”、“国际”这些“国际范”十足的学校招牌,抛开“名校附中”的强大光环,对民办学校意味着什么?暂停办学、终止办学等事件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2021年5月,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国际教育行业深陷变革的暴风骤雨之中,引发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


早在2015年5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版和《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接连发布,一时间,包括国际化特色学校在内的民办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聚焦,而随着地方配套政策的不断落地,国际教育行业走上风口浪尖。


▲顶思研究整理制图


根据顶思研究统计,伴随着政策密集出台,从2021年5月至今的一年间,更名的各类民办学校超百所,而其中,国际化特色学校已累计达到64所(其中7所上海地区外籍人员学校于2017年更名),同时,国际化特色学校暂停或终止办学的消息也不断见诸各大媒体。


01

更名事件始末



更名的第一类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顶思研究发现,国际化特色学校批量更名现象早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颁布之后便拉开序幕,意见出台后,上海即有一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于2017年开始更名,在学校名称中加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样的完成表述,北京更是于2020年发布了《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修订)》。


而自2021年5月新政出台后,动作最大的还是广东省,先后有1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完成更名。


第二类是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相继摘掉了“国际”“附属”等字样。


除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去掉“国际”字样,国内众多民办双语学校也纷纷掀起改名潮。但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同,民办双语学校的改名则相对复杂,既有去“国际”的,也有去“实验”和“中英文”字样的,原先“附属”在公立学校下的“公参民”学校也纷纷脱下这层“外衣”。比如北京清华附中国际学校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清森学校,既摘了“国际”,又去了“附属”;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更名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则是同时去掉了“国际”和外来词。


根据顶思研究的不完全统计,在更名大潮中,已有13个省份,64所国际化特色学校对外公布了新的名称,其他民办学校也达到63所。



02

新政、疫情“二重奏”



在政策指引下,更名多是行业规范之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更名原因,早在2015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中即指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作为学校名称后缀使用。



而北京也于2020年发布了《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修订)》,该《办法》规定:


自本办法颁布之日起,新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规范名称应为“北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其外文译名应当与中文名称相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名称应当反映不同国别普通教育的性质、层次和类别,不得冠以“中国”“中华” “全国”“世界” “全球” 等字样,名称前应加上所在省份或城市的名称,同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作为学校名称后缀使用。


而民办学校的集中更名则和2021年5月的两条重磅政策密切相关——


5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版对外公布,该《条例》指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


5月16日,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名称要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 、“世界” 、“全球” 等字样;不得包含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未经授权,不得包含其他学校名称或简称;不得含有外语词、外国国名、外国地名;不得使用国外教育机构专有名称命名;不得使用可能对公众造成误解、引发歧义的内容和文字;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商业活动。各地要按照审批管理权限,逐校核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名称,对不符合命名规范的学校,要依照有关规定责令其限期变更名称。”



一时间,“公参民”学校陷入空前窘境,而众多“国际学校”也开启一轮摘牌改名之旅。但从长远来看,改名更多的还是规范行业发展之举,是国家基于基础教育全局而给出的国际教育行业的政策指向。


03

停办离场引唏嘘



与改名换牌相比,停办离场的学校更让人唏嘘痛心。过去的一年间,关于学校停办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除了下述几校官宣停办外,德阳国王伍德学校也传出将终止办学。和停办同行的还有一再延期,如深圳莱爵、东莞曼彻斯通松山湖学校等。


▲顶思研究整理制图


顶思研究发现,传出停办消息的各校,后续也不尽相同。据报道,江苏宿迁洋河中加学校停止办学后,原265名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学校;海口哈罗礼德由于无法取得培训资质,将申请普通高中资质,学生通过中考入学……


海外名校、巨资投入,各种光环加持,但筹设过程却几经坎坷,一再延期,最终无奈停办。这背后,除了政策收紧,也和全球疫情不无关联。以成都威斯敏斯特学校为例,该校在公开信函中提及“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近期中国教育政策变化,以及香港合作方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不仅致使成都威敏停办,威斯敏斯特公学也将退出中国市场”。


无独有偶,同样备受瞩目的成都康礼·克雷格学校也在近期的官方消息中被曝出无限期暂停。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受政策波及的还有嘉祥外国语学校。


▲英国威斯敏斯特公学理事会主席内部信函


▲问政四川网站截图


04

终结“无序的繁荣”



变革大潮来势汹涌,对于很多停办的学校而言,遗憾离场令人惋惜,而集中更名也让很多国际教育行业从业者应接不暇。但从行业长期发展来看,改革的阵痛所带来的也更可能是萧杀寒冬后的春暖花开——


根据顶思2021年国际化特色学校年度分析&图谱,近十年间,国际化特色学校CAGR(年复合增长率)达6%,从756所一跃至1358所,年均新建校达50所,行业一直维持较高增速。而政策直接指向的民办义务教育,在2005-2020年间,在校生增长达到120%,总体占比一路走高,达到10.8%。“繁荣但无序”成了监管隐忧,新政出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顶思研究整理制图


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其实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在博弈均衡。仅以洋河中加学校为例,深陷违规招生、违规转学、违规预收费等多项违规,办学环境造成生源不足,进一步引发经营困境,以致最后惨淡收场。优化存量就是要形成倒逼机制,优胜劣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顶思对更名公告以及行业内部人士的介绍,对于更名的学校,除了名称变动,对于办学主体、办学结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招生等方面的影响尚未显现。


但对于“公参民”学校而言,摘掉“名校”光环,对于民校还是提出了新的难题,未来会否对教学和运营产生影响尚不得知。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剥离还是对教育公平有积极作用,也促进民校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行业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背景发生深刻变化。正是这样的历史节点,新政密集出台,凸显教育行业的格局正在向着更加公平和有序的方向变化。这些政策为民办教育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指导和依据。


从行业发展来看,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的国际化特色学校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各类型国际化特色学校的发展为满足国际人才和引进人才子女的就读需求,服务城市经济建设、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交往功能发挥了重大贡献。


自2021年5月以来教育政策收紧,对民办学校的审批、招生、教材等方面的监管都在加强,学校更需要紧跟政策、合规办学,提供优质、特色服务,办令社会和家长满意的学校。


更名国际化特色学校统计


其他更名民办学校统计


作者 | 李成 

排版 | 天悦


今日互动


您如何看待国际学校未来发展趋势?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或故事。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分享哦~


重磅出炉

由顶思教育研究院一年一度倾情打造的最新《2021国际学校薪酬人才趋势报告》《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图谱&分析》正式出炉!


想要了解国际化特色学校的行业发展现状,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往期精选

30年教育挑战未果、“国际化学校”或成悖论,大湾区需要怎样的教育?

利好!广州拟出台方案补贴民办学校增加公办学位供给

北京发布民办在校生5%限令,民办教育“瘦身”提速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 第二季双语教师线上招聘会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