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克军:我们拥有这么多技术,为什么感动不了人?

www.manamana.net MANA新媒体艺术站 2023-04-15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注重与观众的交互
希望作品能够打破虚拟与现实的壁垒
面对如洪流一样扑面而来的信息
他也曾自我怀疑
重新找寻方向后他选择静下心
回归那方小小的银幕
讲述动人的故事

 四十赫兹 (2021)
 
奇美博物馆的“影子”主题展中,《四十赫兹》这个有趣的作品抓住了许多人的视线,人们站在灯光里,面前的影子却做着和自己不一样的动作,诙谐可爱的呈现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件作品的概念来自《彼得潘》中追寻自己影子的小飞侠,作品摆脱了过度炫技及华丽的视觉效果,收敛为单纯简易的概念:一个自己的影子不受控制的幻想领域。这件由吴克军及其所在的团队叁式设计创作的作品,成为了极少数被美术馆收藏的新媒体作品之一。



【找寻】

“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
都承载着我独特的记忆。”


“不同时期创作的每件作品,都承载着我的某段记忆,所以我对他们都有特别感情。提及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吴克军坦然他对自己的作品都寄托了特殊的感情,而我们也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一路以来的成长。

 

《Waterfall》是吴克军从学生状态过度到艺术家的过程中的第一个作品。对于当时的硬件条件而言,即时的模拟流体行为还非常的困难,背后牵涉的知识范畴之广,涵括了逻辑编程、图学演算与算法公式设计。在种种的约束限制下,如何在性能与效果间取得平衡始终是一大课题。这个作品在探索如何在诸多限制下加入更多的可玩性,让模拟流体不再是单向如视频般只供观赏,而是能让观众用双手去感受。


Waterfall(2017)

“以前的雕塑家或者画家,当他们做完一个作品的时候,或许就是作品的终点。当新媒体、体验设计、数字科技出现的时候,开始有了更多交互的部分,作品便因为观众而有了不同的样貌。所以某种层面上,它的生命周期被延续了。最近,大数据或者数据分析开始演变成作品,从无法体验变成个体体验,到现在变成了共创。


弹性布投影互动测试 (2017)


吴克军发现自己很喜欢现场观众的参与,观众们常常会发明一些意想不到的玩法。如果多一个交互象限,能赋予作品更多意义,产生更多可能性,为什么不用呢?所以他坚持在作品中加入交互,这样才会觉得这个作品对他来说是比较完整的,才是更加有生命力的。


为金点奖设计的互动空间,开发了一套Particle System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17) 

2020年,吴克军参与制作了作品「Clairvoyance」,并参加了一个名为《进位》展览,意在传达科技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状况、不管任何人的阻碍,它都会义无反顾地一直去进步、一直前进。

「Clairvoyance」指能超越正常视力看到遥远彼方、甚至不同时空外景象的特殊现象,此义贴切形容了所有对于遥远的未来有着无尽好奇,不断透过想像力与科技推动着世界的人们,于是吴克军团队以此为主题打造了这件巨大的影像作品。
 

Clairvoyance(2020)

在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放弃了直接通过单词和字符呈现的想法,选择了利用让人感到被包容的空间场域;此外,添加符号化元素、强调视频的节奏、混合媒体的叠加都增强了用户的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观看投射的物体四处飞行和自己的身体四处移动,有在空间和时间之间穿梭甚至向未来前进的感觉。
 

Clairvoyance视觉设计(2020)

遥视的表现形式以宽阔的立面与极长的地面图像所组成。立面的远方,是我们遥望亟欲所见之处,脚下的地面,则是我们所途经之路;透过快速在不同空间、时间,甚至是维度的量级上跳跃,将观者的全部观感拉入「进位」的体验,并以此作品向梦想家们致敬。

这件作品对吴克军来说不单单只是影像,他意识到其实很多维度的体验他都需要都要顾及到,当这些东西全部成立的时候,自然而然他就会带给观众一种史无前例的冲击或全新感受。

“或许很多人把把沉浸式当成一种形式,将投影打满场地便可以成为沉浸式。但我认为浸式是一个目标,更多的应该是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要怎么样去讲故事,而这个故事想要让观者在什么样的情绪下接收到我们想讲的内容。

Clairvoyance 现场图(2020)



【反思】

“有这么多东西可以用,
为什么我们感动不了人?”


“新媒体作品不像小说或者电影,它有一个很长的故事的堆叠,让你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但是可以运用很多体验、设计、科技、艺术等等,可以涵跨超多东西,可以运用到影像、运用到声音、运用到各种感官,但是即便如此,新媒体艺术好像很难感动人。我们有这么多东西可以用,为什么我们会感动不了人?” 


吴克军说关于这个思考,他至今还是没有说服自己的结论,大概当他某一天真正通过某个作品做到感动别人的时候,他就会有解答。


吴克军提及,科技的日益发展使我们每天接收到的各方面信息非常迅速,所以当你在家里静下心做作品的时候,会同时关注到其他创作者,他们可能已经发布了更加优质或更加前沿的作品。面对这样的“内卷”,我们总会忍不住开始怀疑:我做的东西真的足够好吗?

他感叹道:“我觉得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应该是直面自我怀疑并能够静下心。”

今年年初的时候,吴克军决定做一个系列创作——DigiScape。年初的时候是定4个,目前已经实现了三个,分别是Lava、Seabed和Forest。
 

之所以开始这一系列的创作,是因为在工作的第三年,吴克军开始进入到职业倦怠期,“虽然我很热爱我做的事情,但是我会开始觉得累。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投入在商业项目中,我没有能去投入更多时间构想自己的作品,所以好像卡住了一般,会没有新的灵感。”


DigiScape-Lava (2021)
 


DigiScape-Seabed (2021)
 


吴克军早期的时候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我在创作过程中,我到底追寻的是什么?是一种风格吗?还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后来我发现我并不是在追求特定的什么,我只是在追求一个能打破现实和虚拟间那道墙、那道界限的任何的形式的作品。
 
DigiScape系列中的Forest这个作品中就完全体现了这个概念:Inside/ Outside world,也就是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过渡。不同于之前的Lava and Seabed,他将场景清晰地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觉词汇,让互动者在不同的世界之间穿梭时,能够感受到清晰的冲击和体验。

DigiScape-Forest (2021) 

这一次他在做创作的时候,一个月内没有做任何技术,纯粹去研究、找很多的参考和想法。他想要照顾好每一个细节,比如氛围、植被的动态、太阳、阴影的逐渐变化以及进出森林的过渡。他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在灯光、色彩调整和构图上。

DigiScape-Forest 细节图
 
在Forest做完之后,吴克军反思到“其实有时候有可能并不是灵感消失,而是作品做多了创作者就会变得更加挑剔,你开始觉得我的作品可能不够优秀,但其实它只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自我怀疑过程。吴克军做Forest做了三个月,在创作的后期,他再看那片森林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自我怀疑,觉得好像也没有很好看。但是他明白在做每个作品的时候,不要去怕做得不够好,因为是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会有它的遗憾

“我后来发现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些遗憾,才会警惕自己下一次再创作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才会有进步的动力。”


【前行】

“我开始有种使命感,
想要将这件事延续下去。”


经历了倦怠期,在这一年,吴克军开始有一些新的体悟,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在学生时期,他总想着做规模很大的案例,像是演唱会或很大投影的活动,进入了公司后,他接到了各种大型沉浸式剧场等项目,他反而开始有点怀念那个小小的银幕,现在的他更专注于一些小小银幕上能看见的东西。

“小银幕上你可以把东西雕到非常的精致,细致到可能有个昆虫在飞,风变大的时候,昆虫的翅膀微微摆动。这种很小的东西,你在大场景去做不会被别人看见。我开始觉得,其实小画布有小画布的好。”

DigiScape-Forest  玻璃台

在创作的过程中,你很难评估自己有没有进步,吴克军对这件事情有很深的感受。常常有人问他,该怎么去学习、看什么书、看什么网站……才能到做到他现在做的事情。吴克军觉得,其实我们每个人学习历程非常点状。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都会在一些契机下意识到需要去学习不同的技能。他习惯于在每一个领域找一个自己的榜样,比如在体验上,就是Moment Factory和Nohlab;在算法和表现手法上,就去看Reven;在渲染上,就去学Adam Samson……


算法艺术的新系列"Vision"

Genesis(2020) 


当被问及对即将从事这个行业的新人有什么想说的话时,吴克军真诚地说:“在科技艺术里面,你发现它跨到了音乐、跨到了视觉设计、还跨到了编程。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因为自己可能在哪一块不足,就选择不进这个领域。其实你只要好好强化自己本身的强项,在这个领域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曾经还是学生的吴克军看到某个前辈的作品,觉得这个领域好酷,产生了加入的兴趣;如今他也成为了别人的前辈和参考对象,于是,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了一种使命感。


“现在我会觉得我的作品放出去,一样会有晚辈会看到,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件作品有所启发。所以我开始自己有种使命感,就是我觉得我把作品放出去的时候,除了要我自己很满意之外,也希望能带给其他人一种感受,不管是感动、喜悦或者任何情绪,我都希望能一直延续下去。

 


关于吴克军


他的创作专注于探索衍生艺术在视觉美学与跨界合作的可能性,是一位精于数位科技又具视觉敏感度的艺术家。作品跨足了声音可视化的新媒体表演、公共艺术装置、跨界科技舞作以及任何数位媒体产出或传播的跨界形式。目前主力从事演算视 觉设计及跨领域创作。

摄影:Lisa 王大头 Echo
排版/剪辑/编辑:Echo
审核:文雅
内容支持:华理-MANA科技艺术实验室



艺术家专访推荐

於阗:艺术家不需要主张和表现个性

他用算法代码让艺术“开花”

玩电脑的怪叔叔和弹古筝的美少女

带着成为先行者的野心,他们为所欲为。

fn media lab 玩转科技艺术的七年追梦之路

他在法国教堂用机械艺术演奏中国古筝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