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荷兰和比利时究竟有多发达?
荷兰和比利时究竟有多发达?
《财富》杂志有个世界500强排名,2022年中美日分别拥有145、124、47家企业上榜,位列前三。
实际上,它今天是全球第五大线下零售企业,仅次于美国的沃尔玛、Costco,和德国的Lidl、Aldi。由于前面四家都是综合性的连锁超市,而阿霍德主要经营食品零售,因此它也可以被看做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供应链企业之一。很多人之所以对它闻所未闻,皆因为它独特的商业模式所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零售企业,都是从一家门店起步,不断在各地开分店,滚动做大的。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品牌的策略,以实现最大化的营销效率。但阿霍德却不是这样,它从荷兰这个小地方起步,跨国跨洲扩张,靠什么?靠的是:大规模并购。在异国他乡,抓住市场机会不断收购扩张,为了保证被收购的门店业务稳定,阿霍德通常不会更改名字。阿霍德的CEO霍尔文曾对媒体表示:“我们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突出本地化。阿霍德与别人的不同,就是我们被顾客看作是本地人,而非外来户。”它更愿意隐身在幕后,依靠不断壮大的供应链规模优势,尤其是在食品业务上的绝对规模优势,来获得议价能力。今天的阿霍德,在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超过1万家零售店,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拉美地区。阿霍德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19世纪末就成立了,不过直到1980年代仍然是一家纯正的荷兰企业。转变发生在1993年,那年霍尔文上任董事长和CEO,并在纽交所等四地实行了IPO。有了钱,阿霍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1994-2000年,美股处于持续的牛市状态,阿霍德在泡沫资金的支持下,连续发动了数十次并购,不断买下各地的中小型连锁超市。收购重点是食品超市、加油站便利店、以及美国第二大食品供应链企业US Foods。随着门店数量的飞速增长,以及供应链能力的提升,阿霍德的业绩和股价同步飞涨,1995-1998年股价从5欧元涨到了30欧元。从战略上来说,阿霍德的聚焦供应链+食品超市的收购是成功的,确实能带来协同效应。但从投资的时间点来说,却是太着急了。随着牛市的推进,估值不断上涨,阿霍德的买入成本越来越高,慢慢的就难以为继了。于是我们看到,2001年美股崩盘之后,阿霍德的估值泡沫被刺破,股价出现了惊人的90%的跌幅。这个跌幅,直到20年后的今天才得到修复。这种在牛市中买入昂贵资产的行为,历史上比比皆是,即使方向是正确的,也曾经让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即使是声名赫赫的投资大师,也不乏类似的教训。近年来最知名的代表,莫过于3G资本。3G资本的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啤酒公司百威英博,这家如今总部位于比利时的企业在全球啤酒市场上的份额高达30%。2016年的时候,百威英博重新上市,市值一度高达2000亿美元,但接下来便一路下行,2022年的市值仅剩下790亿美元了。3G资本在近半个世纪的传奇中,打造了一个庞大的金融+食品饮料帝国,百威英博+卡夫亨氏+汉堡王+Tim Hortons咖啡店的市值合计曾高达3500亿美元。但现在,这些资产的市值在不断缩水,总市值已经跌去了60%,百威英博和卡夫亨氏的业绩都深陷困境。它的辉煌成功和教训,值得每一位投资者认真研究。3G资本正式成立于2004年,由“巴西三剑客”雷曼、泰列斯和斯库彼拉共同成立,雷曼是核心人物。雷曼1939年出生,是一名瑞士裔的巴西人,非常自律的一个学霸。他的生活极度简单,不喝酒不过夜生活,每天的内容就是学习、工作、运动。他唯一的业余兴趣就是网球,先后曾五次拿过巴西冠军,并曾经打进过温网,后来退出专注于金融业的发展。媒体曾经问他为何退出网球界,他的回答是:“及时止损。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没办法在网球界做到全球前十。”他3年就修完了哈佛大学经济学的课程,并提到在哈佛上学对他的影响:“在哈佛大学,围绕在我身边的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一群人。这深刻影响了我选人的方式,而且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哈佛也教会了我专注于能让我获得成果的那些事……我总是尝试着简化自己的生活,只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雷曼毕业后回到巴西,辗转在多家证券公司工作,瑞士信贷、高盛巴西分公司都曾经奋斗过。1971年,32岁的雷曼跟合作伙伴一起买下了一家小证券公司:加兰蒂亚。从这里开始,雷曼按照高盛的精英合伙人模式一步步将加兰蒂亚做大,20年后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了巴西版的高盛。所谓精英合伙人模式,指的是雷曼打造强大组织的一套方法论:第一,聚拢一批毕业于名校的,极度聪明的年轻人;第二,挑选那些出身贫寒的,具有强烈致富欲望的好胜者作为骨干;第三,用低薪水-高提成-股权分红的三级火箭,激发他们的潜力,全力实现目标。在加兰蒂亚,员工的工资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准,但奖金可以达到工资的四五倍,一切靠业绩说话。员工分成三档,基层拿底薪,中层拿提成,高层拿分红,收入差异巨大。另外,合伙人的股权都是需要购买的,一般新加入的合伙人需要将70%的收入分期支付购买公司股份的费用。这意味着,那些最有能力的骨干合伙人通常手里没有太多钱。一般工作的前10-15年,都需要积极奋斗:首先,你要不断努力,以获得晋升机会;当晋升到了高层职位,又要将钱花在公司的股权投资上,就像买房分期付款一样,奋斗还得继续;最后,即使成为了合伙人,完成了股权成本的支出,也会因为分红的诱惑而不断拼搏。在这套组织制度下,一群聪明并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在极致的压力和金钱欲望的驱赶下被疯狂打鸡血,彻夜不归的加班成为常态,公司加速前进。1970年代,正是巴西工业化+城市化的黄金年代,得益于大宗商品的牛市,巴西经济狂飙突进。1970-73年,巴西GDP增速连续4年突破10%,随后7年的增速也在7%左右,一切都很美好。加兰蒂亚公司就在这繁华中不断向前,逐步发展成巴西影响力最大的证券公司。雷曼的两个后来重要的合伙人泰列斯和斯库彼拉,分别在1972、1973年加入,不过那时候都只是年轻人中的一员,直到十几年后,他们才脱颖而出。1982年,加兰蒂亚收购了一个破败的连锁超市:洛加斯美洲商店。雷曼派斯库彼拉去运营——斯库彼拉孤身一人进入洛加斯美洲商店,铁血开除了90%的主管,将精英合伙人模式引进洛加斯,重新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业绩逐渐向好。1989年,加兰蒂亚以6000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了陷入内斗的博浪啤酒公司。雷曼派泰列斯去运营——泰列斯此前对消费品行业毫无经验,但他大胆接手,同样将精英合伙人模式引进博浪啤酒,逐步扭转了公司的经营困境,并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加兰蒂亚的业绩达到顶峰,实现运营利润10亿美元,当时巴西国内所有的大型交易都由加兰蒂亚经手,经纪业务占到了圣保罗股市总交易额的7%。但风险已经悄悄积累,管理层却并没有意识到。金融企业做的是钱的生意,离钱很近,赚钱很快,但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雷曼的一套精英合伙人模式,本质上是加杠杆,用金钱的目标去诱惑年轻人不择手段。他的缺陷,在于对风险的淡漠。在经济环境好的年代,这些问题不大,公司可以不断发展向前,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会在有经验的老人把关下得以化解。但进入1990年代,这些问题开始出现——首先,灵魂人物雷曼年纪渐大,被心脏病困扰,远离了一线岗位。其次,一批重要合伙人开始分化,上进的斯库彼拉和泰列斯都已进入实体行业工作多年,其余的合伙人也因为丰厚的分红变得不思进取。1994年,加兰蒂亚的10亿运营利润,其中90%作为分红给了300多名核心高管。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奋斗了十几年,如今终于实现财富自由,继续拼搏的欲望终究会逐步下降。加杠杆的合伙人模式,只是推迟了他们的享乐期,但终究是无法消灭的。如此,十几年后新一代的高管层便再也没有了艰苦创业的精神,每日沉湎于私人的享乐生活中,对风险的约束渐渐无人理会。生锈的企业文化,让高速疾驰的加兰蒂亚渐渐失控,并驶向了毁灭。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随后蔓延到拉丁美洲形成了一轮空前的债务危机。当时,加兰蒂亚在巴西外债证券中拥有很大的业务头寸,比例之大远远超出了风控要求。于是当价格崩溃的时候,加兰蒂亚遭遇了巨大的反噬,最终,无力挽回的加兰蒂亚被瑞士信贷以10亿美元的低价收购。雷曼的第一段创业生涯由此结束。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用9个字来总结:成于加杠杆,败于风控。这个问题,雷曼是否意识到了呢?君临不清楚,但我们看到,很快他就振作心情,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段创业。1999-2004年,摸索了几年之后,雷曼和斯库彼拉、泰列斯两位弟子走到了一起,共同组建3G资本。他们又花了十几年时间,打造了一个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私募机构。这一切,都源于雷曼的两位弟子在零售业上的成功:他们认为,证券公司鼓励的短期交易行为不确定性太大了,远不如在零售业长期投资的安全性高。确实,零售业是一个永续增长的行业,尤其是必需消费品,刚需+价格稳定,行业的周期波动远远小于金融业,安全性自然是更高的。如果能降低周期波动的风险,延续他们以往成功的经验——低价买入处于困境中的消费品企业,引入精英合伙人模式将其潜力激活,发展壮大。再利用赚到的钱买入下一家企业,不断复制,不就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越做越大了吗?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条更稳健的道路。相比起洛加斯美洲商店,由于博浪啤酒的业绩更出色,投资回报率更高,因此啤酒行业成为了他们进军的方向。博浪啤酒是1989年被买下的,泰列斯接手一年后,扭亏为盈,第三年营收增加了7.5%,盈利再翻倍。博浪啤酒本来是巴西市场的第二品牌,离排名第一的南极洲啤酒还有一些距离。但到十年之后,博浪已超越了南极洲,成为新的老大,1999年,趁着金融危机,干脆把后者收购了。于是,两家公司合并成为安贝夫(Ambev)公司,垄断了巴西啤酒市场的70%份额。接下来便是历史上有名的2001-2004年全球性大熊市,凡是抓住了这个低谷,勇敢进场买入廉价资产的投资者,后来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雷曼和他的小伙伴们正是如此。2001年,安贝夫收购巴拉圭啤酒厂Cerveccria Nacional;2002年,安贝夫收购阿根廷啤酒厂Quilmes,至此掌控了南美市场,成为世界前五大啤酒公司之一。接下来的事情更富于戏剧性:2004年,安贝夫将目光投向了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啤酒巨头:英特布鲁(Interbrew)。这家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啤酒企业,历史可以追溯到1366年,由比利时鲁汶起家的时代(Stella Artois)啤酒发展而来。当时旗下拥有一百多个品牌,同样是依靠不断的收购而获得。比如贝克啤酒,这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德国啤酒代表品牌,便是它在2002年抄底获得。进入中国后,也收购了南京金陵啤酒(1997)、广东珠江啤酒(2002)等多个品牌的股权。2004年,两家擅长收购的啤酒龙头都看上了对方。经过一番谈判,他们最终达成了股权合并协议,成立新公司英博啤酒(Inbev) ,总部设在比利时。由于两个股东方英特布鲁和安贝夫,一个行业第三,一个行业第五,前者的规模更大,因此在股权比例上占了优势,获得控股权。但雷曼和他的合伙人并未放弃,这一年他们正式成立了3G资本,在私募市场上募了很多钱,随后积极在股市上买入,最终在一年后跃升为英博的最大股东。这番股权争夺,是靠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当年英博的股价因此大幅上涨了40%。但雷曼和他的合伙人靠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以及对成本更大的容忍度赢得了股权战争。2005年12月,巴西人拿下了英博,当时其全球市场份额为14%,已跃居啤酒世界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美国AB公司(Anheuser-Busch)全球份额9%,第三的是南非SAB米勒全球份额7%,第四的喜力全球6%,第五的嘉士伯全球3%。接下来是2008年的金融风暴,3G资本抓住机会以52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美国AB公司,由此打造了一个超级公司:百威英博(AB Inbev)。这个公司拥有品牌300多个,年销售额364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上升到23%!一直到这时候,3G资本的操作都是成功的,他的逆向买入+长期持有的策略帮助他实现了啤酒行业从未有过的伟业。他们将精英合伙人模式引入零售业的策略也很成功,屡屡激发了被收购企业的活力。美国AB公司旗下的百威啤酒,1876年诞生,历史悠久、口味清澈,一直深受市场欢迎。但是,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其世袭的掌门人已明显不合格,关心享乐胜于业绩,导致市占率持续下滑。收购整合之后,从2009到2014的五年间,3G资本成功让百威英博的息税前利润(EBIT)增长了600个基点。他们的成就,让股神巴菲特也感到钦佩。巴菲特曾说:“我们走着不同的道路,但是追求着同一个目标。他们的方法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成功,通过并购能够提供减少不必要成本的机会,然后迅速地完成工作。他们的行为极大的提升了生产力,这是在过去240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10年之后,3G资本的历史进入第三个阶段。他们开始在更多行业复制自己的方法论,并且开始复制在加兰蒂亚时代犯下的错误。投资不断加杠杆,而忽视了对风险的警惕。2012年,百威英博以217亿美元收购墨西哥最大的啤酒公司Grupo Modelo;2014年,百威英博以58亿美元收购韩国最大的啤酒公司Oriental Brewery。这两笔收购的价格都很贵。前者拥有在美国市场上成长最快的科罗娜啤酒,后者拥有在亚洲市场上因为韩流兴起而备受瞩目的ob啤酒。既然成长快,价格当然不会便宜:一家中型啤酒公司的收购价竟然达到了世界第二大啤酒公司当年买入价的一半。2015年,百威英博以104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南非SAB米勒,市场溢价高达50%,更是震惊了全球资本市场。媒体惊叹于这家公司的规模之大,合计全球啤酒市场份额高达30%;收购价格之惊人,足以列入资本市场收购史的前几名……但在媒体的闪光灯背后,风险已经大量积聚,所有溢价的成本都将在未来转化为负债,吞噬掉公司的利润。要知道,这些企业并购通常都不是花的现金,而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加杠杆的。收购金额越大,意味着借的钱越多,利息就越高,未来要还的钱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种情况下,公司在未来很多年都将背负着巨债经营,利润被债务吞噬,一旦市场下行,公司现金流更加变得危险。这杯苦酒,只有在多年之后,才会越品尝,越苦涩。但在收购签字的时候,人们是觉察不到的,他们只会感受到购物的快乐,肾上腺激素的飙升!2013年,3G资本联合巴菲特收购了美国最大的调味品公司亨氏,当时亨氏正处于市场下滑的困境中,同样是一笔优秀的逆向买入操作。亨氏是一家拥有百多年历史的企业,旗下产品包括享有盛名的亨氏番茄酱,以及其它一系列西式调味品和冷冻食品。巴菲特曾表示,“这是我喜欢的公司,它有一组令人浮想联翩的著名品牌”。当时的收购价格也合理,280亿美元,不贵。好公司、好价格,这一向是巴菲特喜欢的投资策略,因此当2012年6月,73岁的雷曼跟82岁的巴菲特谈起对亨氏的兴趣,两个人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收购完成后,巴菲特获得50%的股权和收益率9%的优先股,3G资本获得另外的50%股权,同时负责日常运营。但是两年后,当亨氏进一步发动对卡夫食品的收购时,价格就不美丽了。2015年,全球资本市场正处于牛市中,泡沫泛滥,亨氏对卡夫的估值达到626亿美元。虽然新公司卡夫亨氏在2017年的市值最高达到了1000亿美元,但随后便业绩放缓,股价一路下行,市值在2020年甚至跌到了200亿美元以下。卡夫亨氏作为伯克希尔的第六大重仓股,前前后后花了巴菲特一百亿美元,几年后却依然亏损超过40亿美元。这个惊天大坑,让巴菲特事后也懊悔不已,承认为卡夫亨氏支付了过高的价格。诚心而论,3G资本拥有非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后来者学习。比如雷曼一手打造的精英合伙人模式,将金融行业的激励制度引入到实体企业中去,激活他们已僵化的管理团队。雷曼是个拥有远大目标的人,崇尚拼搏精神,一生都在为了事业而努力。雷曼是这样评价自己的:“许多人一夕爆红名利双收,我们则是花费了20年,建立起来了一家绩效优异的企业,以及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也正是我们这些人所追求的。”为了实现目标,这个学霸一生都在学习。在创业做投行的时候,他向高盛学习合伙人制度;在收购洛加斯美洲商店的时候,他遍访全球连锁企业,向沃尔玛取经;在收购消费品企业的时候,他向巴菲特讨教,加入了吉列公司的董事会,以认识巴菲特,并在收购卡夫亨氏的时候争取跟巴菲特的合作。他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跟跨行业的人讨教,现在七十多岁了仍然在到处找老师。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正因此,他才能不断升级方法论——从证券公司的时候赚短期+高风险的钱,变成PE基金早期的时候赚中期+多元化的钱,到最后变成集中投资低风险的消费行业+赚长期的钱。2000年前后,雷曼曾经投资过很多公司,高峰时持股50多个标的,投资超过50亿美金。但实际上的效果并不好。有些标的确实很亮眼,但大部分标的都出现了问题,导致损失很大。他随后反思:“我们最宝贵的资产是时间,但我们的时间效益不明显,我们应该把时间精力集中在发展潜力最大的几个投资上面。”随后他便集中时间、精力、资金在最成功的博浪啤酒上,以此为起点不断逆向买入+长期持有,最终实现了全球第一的目标。迄今为止,3G资本在百威英博上的持仓时间已经长达22年。从1971年到2010年,雷曼的40年人生奋斗,是一个伟大投资者的进化史。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到了3G资本的后期,投资的耐心正在消失,对风控的忽视似乎正在重复加兰蒂亚的失败之源。2015年泡沫牛市期间多笔高昂的买入,让他在七年后依然感到苦涩。当然,对于消费品投资来说,这些问题并不致命,毕竟消费品是个永续增长的行业。
卷一.第四章:四百年的基业长青!卷一.第五章:永远相信人类的智慧!卷一.第六章:抓住盛世的大机会!卷一.第七章:逆向投资,创造奇迹!卷一.第八章:保持耐心,迈上传奇之路!卷一.第九章:战神拿破仑和文明史的终局!卷一.第十章:君临的投资三大定律卷二.第一章:科技产业大衰败,英国的核心资产还有什么?卷二.第二章:难怪老被人盯着,法国竟然藏了这么多宝藏资产!卷二.第三章:BBA快被新能源拍死了,德国还有未来吗?卷二.第四章:意大利是怎么混成发达国家的?卷二.第五章:西班牙和希腊是怎么混成发达国家的?-- END --
任何订单问题长按识别二维码在线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