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清华不尴尬,尴尬的就是我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难得读书 Author 难得君
作者:难得君 来源:难得读书 刊发经授权
清华4月25日110周年校庆日,几个女学生跳的辣舞,在网上被刷爆了(点看上面视频)。
个人觉得,跳的真不好,金色服装和流苏、搭配黑皮鞋很难看,配上军乐队,加上背景的大礼堂,实在违和。
吐槽归吐槽,网上把这段舞蹈称为洗浴开业、坟头蹦迪、艳舞,对跳舞的女生污言秽语,这个就不对了,这是网络暴力。
清华本质上和蓝翔也没什么不同,但这件事,得给清华加分。
按说,以清华的影响力,是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让这视频瞬间消失于网络的,但直到现在大家还能看到,还能嘲笑,这说明清华还是有点肚量。
但是,没完没了的嘲笑和讽刺最终会不会被干预,我觉得会,但这可能和清华无关。
清华的学生和其他大学的学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我觉得没有。
她们经过十数年的刷题,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成为了优胜者。大多数孩子,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甚至连业余水平都达不到,这很正常。而且她们将来也不是靠跳舞吃饭,图的就是自娱自乐,图的就是参与感,所以孩子们是没错的。
但这样一个重要的庆典日,所有学生表演的节目,需要经过学生会、老师、领导层层把关吗?我觉得会。
万一这节目带有明显的郑智色彩,掺杂了蚁识形态的东西,或者有文化不自信的感觉,捅出篓子来,谁敢负这个责。
也就是说,这段舞蹈经过各层的把关,最后能够在庆典上表演,肯定是相关领导点了头的。
清华是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就没有懂点艺术、舞蹈的专业老师吗?肯定有。
问题是专业老师也要唯领导马首是瞻啊,领导都拍板了,你老师敢反对,敢说这不行?这大学早就和官场一样了,讲究的就是服从。
所以,清华都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我们。
你看,跳舞的学生们不尴尬,围观的学生不尴尬,领导不尴尬,就我们少数吃瓜群众觉得尴尬,这能说明很多问题。
但今天,我只说其中一个问题。
学生的审美出了问题。
这些清华的学生,和其他知名大学的学生一样,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国内名校的背景,将使他们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若干年后他们会走上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然后他们会在很多事情上拍板。
不然的话,你觉得下面这些巨丑无比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
店铺招牌黑底白字整齐划一,配上下面的小白花,这就是领导的口味。
孩子们看的电视剧是这样的。
教材的封面也是这样的。
好好的安岳古佛,然后被整成了这样。
把时间倒回去几十年,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领导当学生的时代,不也就和现在的学生一样的水准吗。区别无非是那时候没有网络,大家没看见而已。
美育,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词语。
简单说,就是培养审美经验、审美感知、审美素养。
它有用吗?
起码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它既不能让孩子顺利通过中考大关、高考独木桥,也不能让孩子靠它打工挣钱贷款买房,确实没啥用。
但它很重要。
学绘画,学跳舞,学弹琴是不是美育?是的。
学了这些,很多孩子以后可以中考降分进艺体特色高中,大学考艺术院校,这个有用。
但美育并不局限于此。
美育还包括教育者善用道德之美、智慧之美、力量之美、劳动之美、教育之美激发孩子们对于自然、科学、社会、教育之美的好奇、惊叹、欣赏、想象,从而获得学习、探索的内在动机、热情与动力。
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
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
这种自由观不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
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在自己34年哈佛大学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论文做得最好的学生中鲜有中国学生,因为他们的“兴趣、期望、想法、创意”不够大。
钱学森之问是这样说的:“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大家都知道整个近代西方文明的地位,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引领了整个人类。我们现在学习的数理化,我们使用的所有现代科技的东西,都是西方文明的成果。
而引起这场人类文明变革最重要的就是文艺复兴,这是一场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的解放运动。
为何称之为解放?
因为之前一直被禁锢,被宗教神学天主教会禁锢。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了欧洲,成为唯一正统意识形态,认为侍奉上帝是人活在世上的唯一意义,不许有别的思想,否则就是异端,异端就要被消灭,从思想到肉体的消灭。
文艺复兴就是要复兴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倡导人文主义,宣扬个性解放,崇尚理性,追求自由平等和人生幸福,强调人性,以人为本。
正是人的思想被解放出来,才有了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才有了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
所以,美育的本质内涵,就是激发自由之美,创造之美,人生之美!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于1914年冬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中引用的《周易》里的一句话。如果加上陈寅恪在1927年王国维纪念碑上写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才真的完整。
无论是丘成桐的故事,还是钱学森之问,其实都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没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就不会有创造性的人才,就不可能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延伸阅读
陋兰:红卫兵五大“领袖”——终究不过是被时代车轮碾压的蚂蚱而已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文革先锋,移民先锋,道歉先锋,为什么他们总是时代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