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伤痕文学,刺痛了司马N哪根神经?

雨中红莲 2021-07-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非常道毕延河 Author 非常道毕延河

伤痕文学,到底刺痛了司马南的什么神经
2014年,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上映,司马南批评:“张艺谋们大概认为30年来控诉的还不够,所以又挖开伤口撒盐,开启#新伤痕文学#,并津津有味地、诗意地、夸张地加以欣赏、膜拜、玩味……”
方方的小说《风景》被选编进了大学语文教材,司马南又质疑,“现在把30年前发牢骚的,摸着伤痕哭的,非常不堪的作品拿出来,放到今天的新版大学语文教材当中?”
谍战剧《风筝》,司马南批评,编剧深陷“伤痕文学”结构与调性中不能自拔,还是“往事不能如烟”那一套啊。
伤痕文学,到底刺痛了司马南的什么神经?司马南一看到伤痕文学就义愤填膺,大义凛然,耿耿于怀。
伤痕文学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成名于卢新华的《伤痕》,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过去浩劫时代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这一创作潮流被命名为“伤痕文学”。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卷中称:“‘伤痕文学’的第一次表露,也是实际上的宣言,应推刘心武(1942年生)1977年11月发表的《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中公开发表得最早的一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仅编辑部收到的支持这篇小说的读者来信就不下数千封。有人将《班主任》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做了对比,认为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深得大家赞同。
1978年8月11日,上海的《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登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引起轰动,结果让“全中国的读者泪流成河”。
《伤痕》轰动文坛,并由此掀起“伤痕文学”思潮,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伤痕文学”无疑真实记录了那一时代的血泪,是无数知识分子和知青的呐喊与控诉,是广大人民群众积累已久的情感宣泄。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是比较幼稚的。刘心武就说过,就文学论文学,《班主任》的文本,特别是小说技巧,是粗糙而笨拙的。卢新华也说过“伤痕文学”是短命的,他强调:“伤痕文学所以会短命主要不是作家们不再写,而是历史越来越丧失了提供这种文学在本土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所以,伤痕文学更多的反倒是移植到了海外。比如虹影的《饥饿的女儿》等等。
“伤痕文学”的最大价值不在艺术,而是政治性和社会性,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声音。“伤痕文学”告别了假大空,告别了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告别了被侮辱被迫害被压迫。“伤痕文学”的爆发意味着,人道主义的回归,灵魂不再被扭曲,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强烈呼唤。正如北岛的诗句: “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司马南属于极端人士,政治立场很清楚,经常在海外媒体上为那十年辩护。司马南不懂什么是人道主义,更缺乏人性关怀,只是一个唱高调的歌德派。
司马南说,“30多年前,有人写伤痕文学,30多年前有一种仇恨教育,还有一种河殇式的启蒙教育。这种仇恨和启蒙核心都指向中国不行,中国什么都不行,中国搞砸了,中国演坏了,中国5000年的黄土文明是愚昧的,恶毒的,堕落的,中国应当接受西方的启蒙,中国应当给西方再当300年殖民地……我们都是在这种启蒙的氛围和河殇的文化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司马南《中国黑为什么喜欢方方日记?》)
没有伤痕文学,没有反思文学,没有八十年代的人文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会有今天的成就吗?司马南的脑袋停留在七十年代拔不出来,天天准备给人家戴帽子,这个是汉奸那个是卖国贼,就他自己最正确最爱国。
伤痕文学的时候,争论一直就存在,像司马南这样的人从来就不会缺席。
1979年第六期《河北文艺》发表李剑的文章《“歌德”与“缺德”》。李剑认为中国“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如果文学作品一味揭露灾难,就是“昧着良心”,“善于在阴湿的血污中闻腥的动物则只能诅咒红日”。作者的结论就是:生活在新中国,不“歌德”者就是“缺德”。这和司马南批方方基本上是一个腔调。
最讽刺的就是这个李剑,调子最高表态最好,拿起自己的棍子打自己的脸。李剑要别人做“歌德”,自己偏偏写“缺德”的作品。
李剑写了篇小说《醉卧花丛》,讲得是一个城市姑娘,在串联途中掉队,不得不留宿于一个青年农民家里,那个农民想要强奸她。她本来不同意,可是在“最高指示”的启示下,“急贫下中农所急”,便和农民结婚了。这个女青年命运很惨,后来又被领导强奸,生女孩子被男人虐待。这篇小说可没有什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基本上是悲惨世界了。
司马南在国内痛斥美帝国主义,可是美国的电视台上却是大批国内的贪官污吏,叫什么《司马白话》。说一套做一套,是这类人的共性。
文学来源于时代,也记录着时代。人们有痛苦有冤屈有悲剧,就会哭诉哀鸣,这是人的本能。现在又有人提出了新伤痕文学,代表作品有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日熄》,最近的就是《方方日记》。
对于伤痕文学,卢新华说:“一个民族要避免再经受这样巨大的创伤,唯一要做的便是寻找出造成这种伤痕的内在病因或病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出医治和预防的药方。”
司马南这样的人,永远不懂文学就是人学,不管你怎么批都会存在。

延伸阅读


犀利!“京城老炮”拿方舟子狠怼胡锡进司马南
“京城老炮”:祝贺方方和司马南获奖,不过“B站10万粉丝奖”是个啥?
“京城老炮”连怼司马南:你们这些东西还是人吗?
郑永年所说的“太多的短板”“没有任何优势”,胡主编会服吗?
张维为与张维迎绝非只差一个字

历史学家葛兆光,为何质疑张维为提出的“文明型国家”

三胎政策刚出,就有专家出来丢人现眼了

清华副教授被骂惨:不会吧,又一个白岩松翻车了

人人喊打的“李活埋”
曾经大肆攻击袁隆平的李子旸,该如何处理?
这位专家,典型的喷子误国
打倒郭德纲,侯耀华凑哪门子的热闹?
这两天,莫言也被围攻了
饶毅:盯着乌贼=仰望天空
昨天,李毅教授被各路网友联手玩残了
方舟子猛烈抨击胡锡进,说他弱智
北大教授张颐武,这是让要让方方永世不得翻身?
屠呦呦,被一群人恨之入骨
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
颜宁最高贵的品质,就是敢说真话
颜宁教授辟谣:我不是三次落选院士,我是压根就不想参选
大凡老胡煽乎的话题,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老胡中计了?
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骂方方、骂阎连科、骂网民、骂下等人,看一个喷子的艺术表演
李毅教授,是时候去朝鲜生活了
胡锡进、司马南、张熙武、张伯礼,为什么只批方方而不批李毅
方方上了英国榜,骂者接踵而来;李毅向新京报认怂,改撕方方
李毅反扑,大骂批他的媒体!
一张张礼崩乐坏的脸!
“方方”是检验正直与邪恶的试金石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公众号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留言请理性讲技巧
未关注,不上墙
🌹阅读原文支持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