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八期顺利举行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06-09

2021年5月23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八讲以“《资本论》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为主题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107教室如期举行。读书与研究班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研究活动。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线下参加研讨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和博士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和博士生、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青年教师等共八十余位学者线上参加研讨活动。第八讲由文科领军人才丁堡骏教授担任主讲,学术团队成员吴旭平副教授、付文军副教授、高永副教授、翟绪权副教授等到场共同参加指导研讨活动。


丁堡骏教授为大家重点讲解了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描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和劳动在形式上的隶属问题;而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在机器和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就从形式上隶属转变为实质的隶属关系。丁堡骏教授提出两个问题:1.如何认识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问题。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在丁堡骏教授的领读中,读书班开始了第十章的学习。在第十章中,丁堡骏教授特别指出了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所写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句话曾多次被用来论证“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针对这句话的理解,线上线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丁堡骏教授表示,这句话的理解之所以有争议,关键在于这里内含着价值转化形式的问题。“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理解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起了自乘劳动的作用”,而非“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是真正的“自乘劳动”。因此,生产力高的劳动“看上去”就相当于在同样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而事实上,“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因此,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是成反比。之所以能够“起了自乘劳动的作用”,其原因在于价值转化形式。在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过程中,生产力特别高的部门,获得了由生产力特别低的部门转移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就在现象上表现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


丁堡骏教授以“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 兼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为补充材料更为详细地说明了上述论点。丁堡骏教授首先介绍了劳动价值论的价值---价格理论的基本逻辑:1.W-G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此时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反映的关系是价值(即时间Ⅰ)到市场价格(即时间Ⅱ);2.W-G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此时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反映的关系是市场价值(即时间Ⅰ平均值)到市场价格(即时间Ⅱ);3.W-G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价格是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反映的关系是生产价格(即时间Ⅰ的平均值)到市场价格(即时间Ⅱ)。


第一个逻辑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第二个逻辑对应于《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所论述的部门内部竞争,商品的价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第三个逻辑是《资本论》第三卷中所阐述的价值平均化为生产价格。


丁堡骏教授进一步指出国内外学者对劳动价值论争论问题及其理论根源。第一,转形问题。这个问题争论的理论根源是,人们对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认识上存在分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第三卷,是以转化形式来实现。而由于理论的错配,比如第一卷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般商品价值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的经济现象,否则就容易误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争论的理论根源是,人们对市场价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认识上存在模糊,于是就产生了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究竟是成正比或是成反比的问题。第三,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值决定的作用问题。这个问题争论的理论根源是,人们对价值的转化形式(市场价值、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以及价值的转化形式与价值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上存在误解。


其中,关于“成正比论”,丁堡骏教授分别从三个理论层面进行批判。1.劳动生产率的界定,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在这里,马克思指的就是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用“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去解释马克思的“反比例”原理是不妥当的。2.马克思曾经明确写道:“再没有什么比下面这样一种看法更错误了:如果单位商品的价值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下降,那末一定资本(例如100镑)所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就要由于它借以表现的商品量的增加而提高 ...... 其实,单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下降,只是因为总价值,即已耗费的劳动总量,表现为较大的使用价值量,较大的产品量,因而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是总价值(或者说,已耗费的劳动)的一个较小的比例部分,而且单位产品价值下降的程度,就是单位产品吸收的劳动量减少或分摊到的总价值的份额减少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93页) 由此可见,从马克思的原意中是无法得出“成正比”的结论。3.马克思对“成正比论”的批判。马克思说:“因为在竞争的条件下一切事情都以虚假的、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所以单个资本家会以为:(1)由于单位商品价格降低,他从单位商品赚到的利润降低了,但是由于商品量增加,他才赚到较大的利润· · · ·(2)他确定单位商品的价格,并通过乘法确定产品的总价值,......可是,本来的过程却是除法,然后才是乘法,乘法以除法作为自己的前提。庸俗经济学家实际上只不过把陷入竞争中的资本家们的奇怪想法翻译成一种表面上比较理论化的语言,并企图借此来说明这些想法正确而已。”。马克思主张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因此,“成正比论”也就不存在理论基础。


最后,在交流环节,线上线下就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中的“同一劳动”表述的含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丁堡骏教授表示,这句话中的“同一劳动”是指劳动的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同样时间”是指劳动的量的方面规定性,质和量统一构成劳动。“同一劳动”意味着一般人类劳动。比如,一天的一般人类劳动,不管用在打铁上或是在种粮上,两者的价值量相同,但体现在不同的使用价值中。参加本次读书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受益匪浅,相约下期再见。


文字:唐缘丨吴霞

编辑:新闻中心  张卓舒


//推荐阅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七期顺利举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六期顺利举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五期顺利举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四期顺利举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三期顺利举行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第二期顺利举行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献读书与研究班顺利开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