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演说家 | 独立思考,我们在路上!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山西运城国际学校 |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这次疫情让我们亲身经历了许多新鲜事:网课、全民戴口罩、史上最长寒假……而我们的少年演说家也迎来了新的直播形式——教室直播。
我们欣喜地看到,“审辩式思维”已经成为少年们自觉运用的思考工具。面对社会难题,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清晰……
话题一:网络语言VS汉语
1
请不要把网络语言当成洪水猛兽
文一班 刘卓睿
在网络用语中,有一种类型是字母合成词。比如说nss、xswl、pyq、cx、zqsg。有人说,现代汉语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用法啊,这不符合汉语组词规范。
其实这是有点教条主义了。打个比方吧,大家都知道汉语中有一种词语叫外来词,就是把外来用语直接音译成汉语。比如说“酷”“派”“卡通”“沙龙”“蹦极”等等。请问,在这些外来词语还没有来的时候,音译规则有没有?把汉字缩写是不是也可以在汉语大家庭中拥有一席之地呢,至少我觉得在网络平台使用是没有问题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说过:”有些新词新义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也难于预测。在这些问题上,我个人的意见是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于宽" 。
当然,不可否认,网络用语出现了很多低俗污秽的表达。其实,不是现代网络语言中有,在网络语言出现之前难道没有脏话么,只不过我们的父母老师常常耳提面命,教育我们脏话是不能说的。我们可能曾经说过,但慢慢地就不会再说了。网络用语中出现脏话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需要年轻的我们有这样的警惕就可以了。更有人担心,如果这些年轻人说脏话成习惯,等他们成家立业,会影响下一代的素质。这也是杞人忧天了,难道他们将来为人父母之后不懂得让自己的儿女有教养么?
所以,面对网络语言,请长辈们淡定。正如此前的很多网络流行语已经out,数十年后,现在的很多流行词语,都将被时间淹没。我们应该自信,语言系统本身就包含优胜劣汰的进化机制,它会自行区分流行和经典,最终作出历史的选择。
2
网络语言也要碧海蓝天
文一班 陈尧霖
我作为00后,给大家翻译下这段中老年人看不懂的“天书”:不开心,新朋友没交成,没办法和她成为密友了。笑死我了。不要灰心嘛,你怎么对得起你的后援会。真心累。瑟瑟发抖。希望你以后交朋友有好运,好运一整年。
不要说我们的长辈了,很多同学应该也看不太懂这些神秘的网络用语。这让我不禁思考:语言是用来干什么的?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推动历史前进。”那么,如果我们说出来的话,大家都看不懂了,这样的工具还能起到工具的作用么,难道不应该被规范,寻找一种更合适的表达么?中华汉语博大精深,就真的词穷到了无以表达的地步了么?
当然,有同学会反对说,这是小众的交流,只要他们懂就可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19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还有学习汉语的必要么?在这个语言全球化、同一化的时代,小众群体怎么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语言的统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汉语逐步规范,普通话全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都在努力学习英语和世界接轨。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不是独立于汉语言之外的一个独立存在,而是汉语言的一个重要发展形式。这是优化汉语言的一个很好的契机,规范发展才能成为语言这个大家庭的有益补充。
有同学又有疑问了,他们只是在上网的时候才这样说话啊,怎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这样交流呢?没错,就像卧槽、尼玛、你妹等词语不也是在网络交际的时候用么,后来用着用着就用到实际生活交往中了么?同理,这些看不懂的语言也会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交际中。长此以往,当你的父母长辈听不懂你说话的时候,你会不会白他一眼,说声抱歉,你真是out了。当你说的话被人听不懂的时候,这是说话人的责任,还是听话人的责任呢。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交际工具,这只是个狭义的概念。它约等于言语和文字。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才是语言的真相。人一生下来,就掉进了一个叫做“语言”的大园子。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大园子里摸爬探索,想要看看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通过言语和他人交流,通过文字和先前圣哲、异域文人对话,甚至我们也要用言语或文字的形式来保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意识,让后代的子孙和我们对话。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说:“语言是误解的根源。”这里的语言是言语的意思。因为一个人本身的视角是有限的,当他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的时候,一定是带有“偏见”的。一个人的“偏见”不是真理本身。它是盲人摸象摸到的那个腿,那条尾巴,那只耳朵,而不是大象本身。真理本身,它可能永远不可能抵达,但是可以无限的趋近。这个趋近的过程就是无数个偏见对话、集合的过程。那么,所有使用言语的人都要肩负着一种责任,要本着朱光潜先生所说“咬文嚼字”的精神,尽量清晰精确地表达你的理解,而不是故意标新立异,自说自话。鲁迅一个标点符号就能把老师写得入神,冰心翻译纪伯伦的诗篇就是有意境。我们怎么让网络语言发扬出它的精神和魅力呢?在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要拿好这个接力棒,更要传好这个接力棒。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语言有自我净化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语言的精华自会留存下来,糟粕部分也自会被淘汰。没错,但是我们有了规范的意识和行动,不是能推动语言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么。
所以,请站在历史浪潮的巅峰,乘长风破万浪,凌青云啸九歌,让网络语言碧海蓝天。
3
“不请自来”的网络语言
流年教室 郑可妍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我们不可抛弃的文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由此,网络语言也以迅猛之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汉语是否在我们的生活中开始“摇摇欲坠了”。网络语言该不该阻止?对此我认为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首先,网络语言之所以能这么快地流行起来,主要在于这些语言的特点,它简洁、幽默,并利用谐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使人读起来有“满口生津”的感觉。网民们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识――在网络的聊天室里,你不用或很少使用这种网络语言,就会被人家排斥,认为没有共同语言。这也客观上促使这种语言流行起来。
其次,网络语言因应用谐音之类的技巧,运用起来比较方便和形象,更利于表达情感,更具有画面感。这样的词是可以提倡的。如,幸福ing,就可以生动的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过程,没有拘泥于传统语言语法的桎梏而创造性的表达。这些词,就可以在我们的日常表达和交流中使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就用到了当时的网络热词“给力”。稿件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追捧,而“‘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这一事件也被网友们评为当年的“十大文化事件”。
无论是网络语言还是我们沿用下来的汉语言,如果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一部分会像90年代的“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也可能会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
可还有一些网络语言扭曲了语言的本质,歪曲了语言的意义,有悖于传统文化,传播不良的价值观,这一些词语应该阻止。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既肯定其好的一面,又否定其不利的一面,既克服它对规范传统语言表达中不好的影响,又保留其利于青少年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面。毕竟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所以我认为,网络语言是可以推广的,但是要推广值得学习的一面,摒弃不应该学习的一面。并在不取代汉语的地位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普及起来,让它能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杀手。
话题二:社会热议话题
4
给抗疫子女加分公平吗?
青竹教室 贺妍婕
现如今,有一群勇敢的人,奔赴在疫情的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别人的危险,他们值得我们敬佩!近日,各地也都出政策,要善待他们,其中有一条就是给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子女中考加分政策,为此,引来了很多争议。
有很多人认为他们如此辛苦地战斗在前线,那么为他们的子女加分作为补偿不是应当的吗?但我认为,千万不要开这个头。
给抗疫医护人员子女加分了,那负责运输病人的司机呢?打扫医院卫生的保洁阿姨呢?医院食堂的工作人员呢?他们也是在抗疫的一线,承担着高风险,也做出了贡献,是不是也应该给他们的子女加分。如果不加,这公平吗?
在现在,抗疫工作人员确实是勇气可嘉并且作用也十分的大,有人就认为:“这些‘逆行者’为疫情做出贡献,难道给他们的子女加分有错吗?医务人员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难道给他们的子女加分不可以吗?”当然,从人情来讲是没有错的,为疫情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确实应该有所补偿,但不是以这种方式。
加分看起来并没有错,但在平时冒着巨大生命危险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子女是否也该加分?比如,消防员战士,缉毒警察?又比如勇斗持刀歹徒解救人质的,解救三名落水儿童的人?他们的贡献不大吗?能说他们的工作没有这次疫情危险吗?那如果这次加了分,他们是不是也应该加分?给抗疫医护人员子女加分,不给他们的子女加分,这公平吗?
所以,当这种加分的“特殊性”成为社会的“潜规则”,那么今后各种各样的加分不断,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社会,可能需要这样的“逆行者”医务人员,而加分也是对他们的鼓励,但这并非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是否妥当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补偿之类的东西与教育挂上勾,如果起了这个头,本就是对公平的不尊重,要知道,我们的教育是今后长远之计。我们可以给这些“逆行者”在职务,经济或者职称上给予享受,但不能因为他们的功劳而给子女加分,这样就好像有一种教育是在拼父母的感觉。
我并非妒忌医务人员子女,也并非是拿“危害教育公平”来反对加分,而事实上,从近几年中国教育的各种加分,已经严重侵害到了基层学生的上升空间,因为他们的父母不能给他们提供加分的机会。这不仅对教育不公,还有整个社会的阶层有着很大的变化,我们很感谢在抗疫的一线人员,但功与过应该用在本人的身上,而不是让别人家的子女去享受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在我看来,给抗疫医务子女加分是不太合适的。
5
从“肖战事件”看畸形的饭圈资本
文一 梁英旗鸽
疫情期间在文娱圈闹的沸沸扬扬的“227大团结”应该许多人都有所耳闻,在知乎上搜索“227”词条,可以从简介里大致了解这一事件。“2·27大团结”是各圈层网民为抗议艺人肖战的粉丝长久以来对其他各文化领域的骚扰、侵袭,而于2020年2月27日自发组织形成的抵制行动。其导火索为肖战粉丝因对一篇肖战相关的cp同人文的不满而进行大规模举报,从而导致国际非规模最大同人创作平台AO3在国内被封锁,随着事件不断发酵,风波甚至波及到了整个互联网。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227事件”。
我不想谈肖战怎么样,我想谈的,是他背后的资本以及这些资本所带来的影响。227事件,从同人圈出发,最后反映出来的是各圈层网友对这些年饭圈畸形资本形成的不良风气的不满。
这两个月的争斗过程,让我重新认识了饭圈资本。
来看看最初的受害者同人圈,虽然同人圈是一个小众群体,但实际上同人圈的人群基数必定远远大于肖战的粉丝数量,更别说再加上陆续参战的其他圈子,但为何却众不敌寡?要知道,227的一方人群基数虽然远大于粉丝群体,但实际上是一盘无人指挥的散沙,每个人参加斗争的动力和目的都不同,而粉丝的背后是有资本在有规律地指挥运作,资本方只要打上“为肖战而战”的借口,就可以有效地煽动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崇拜给了他们勇气去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攻击他人来保护自己的偶像。资本方的这种煽动手段不仅可以增加粉丝的粘性,还可以将大部分黑锅都扣到粉丝头上,可谓一石二鸟。
这次事件也让我第一次充分认识到了马克思的那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肖战的粉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在他们的三观尚未成熟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洗脑,将偶像供奉为神灵,那么自此以后他们的脑中会无时无刻存在着一种狂热,这种狂热不但会灼伤他人,还会间接摧毁自己的偶像。
我之所以说饭圈的这种资本丑陋,就是因为拿钱的人从来不会关注那些粉丝的心灵如何被扭曲,社会责任在他们看来如同草芥。我再做一个类比,想想类似这种煽动群众的事件还有什么?文化大革命,这个很熟悉吧,具体我不再多讲。心怀不轨的煽动会催生非黑即白的思想,它会摧毁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烧为骨灰。
偶像诞生之际,就是为了引领人们不断向上,但偶像却在近几年被心有不轨的人所利用,从而使偶像被不断神化,成为了华而不实的代表。一定要辨清,我们所喜爱的偶像不是神,他们必定会有污点,在我看来,一个真实的,有缺点的人往往比完美无缺的“神”更具有吸引力。
我今天在此痛斥饭圈资本的丑恶,并呼吁同学们去抵制它们,将偶像本来的含义归还给这个社会。我相信国家在疫情结束,生产恢复之后,一定会下手整治畸形的饭圈资本。而我们在面对煽动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想一想我们曾经有没有陷入过无底的狂热?想一想我们是否在不自知间成为了资本的工具?独立思考在这个流量网络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一点,同学们,不要失去她。
话题三:我与学科/特长的故事
6
我为什么选文科?
文一班 陈耔如
首先,为什么要分科?选文、选理意味着什么?
我节选维基百科“文理分科”词条给大家科普一下:“文理分科在中国始于1977年的恢复高考。但事实上这种制度源于对苏联模式的照搬。二战使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战后重建急需以分科教育来快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中国1949年后,同样急需专业人才,因此开始了文理分化的步伐。当时实现工业化是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适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1952年起,将同类专业院校合并为专业学院,建起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体制。这样的合并加强了工科院校的专业性,但也造成专业面窄,且理工、文理分家,文法、财经等学科也被削减。”
对,你没有听错,让你分科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祖国。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分科,那么,你要考虑的首先就是,你的哪些价值能真正为社会服务,这是一个终极目标。
同时,从这个词条中你也能看明白一个问题:理科升学率比文科高,理科就业比文科的路子宽。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只要你不是理科学不会,我强烈建议你学理科!只要你理科还能学下去,不是数学物理这种硬伤 :比如高一数学40+,物理30+;不是因为智商的原因的话,我强烈建议你选理科!生存,首先要有个面包。我,陈耔如,起初首选能有一个面包。
但是作为一个女生的我,还会面临着这样几个拷问:“女孩子上了高中就比不过男孩子了,尤其是理科会越来越吃力啊。”“你的数学很弱啊,这一定会拉分,如果学了理综对于数学的投入就更少了,肯定会被思维强的理科生甩在后面。”“别说理科升学率高,你学不会达不了线也是白搭!”于是我对理科产生了畏惧。我心里直犯嘀咕:“陈耔如,你行么?”脑子里乱成一团,越想越乱。
我说的第二点,就是要屏蔽干扰,独立思考!不要把自己当成海绵,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信什么,最终做出判断的是你自己,一定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头脑,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智商如何、情商如何,有什么偏向等等。认识自己才是王道。
后来,我拿了一张纸,分条列出想选理科的原因和想选文科的原因,扪心自问:“如果在这些选项里,非要舍弃一个的话,你会划掉哪项?”我划掉了因为稳定的工作,划掉了家庭背景,划着划着,慢慢地我就淘到了一粒粒金沙。原来,陈耔如,你不选理科,和女孩子是不是理性思维不强无关,和你数学行不行无关。因为你知道,你的努力和勤奋足够弥补这一切。不能选理科,是因为你的生活中不能只有面包,没有热爱。
是的,最重要的,是你对这个世界有没有热爱。热爱比天赋、努力都重要,这是我说的第三点。达尔文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在袁隆平眼里,恶劣的工作环境却成了人间天堂,使他最终创造了“杂交水稻”,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在刘翔眼里,长年的奔跑反而成了他成就人生辉煌的途径,他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飞人;在周杰伦眼里,常年枯燥乏味的练习反而成了他追求梦想的阶梯……为什么在如此枯燥乏味之中他们依旧坚守,是因为热爱,热爱让我们成就人生的辉煌!
当我在书中看到民国文人的风度,我为责任与担当的心血澎湃;当文字在我的笔尖流淌,我在自己思想的世界心醉神迷;当我处在历史事件的抉择中,我会激动、难过、甚至是焦灼。我向往在这样的世界尽情地舞蹈,这是我的热爱。就算世界荒芜了,我也难舍不弃的真爱。这就是理由。所以,我选择了文科,从此不再纠结。
最后我想说:我喜欢苏轼的那句诗酒趁年华,我期盼那“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神采.......忠于热爱,才能遵从自己;遵从自己,才能发挥价值。回到终极目标,发挥价值才是真正地为国奉献。这,不是一句口号。
网络语言vs汉语
主持人:两位老师,你们觉得网络语言会是一种有长远发展空间的语言吗?
范姗姗:我觉得互联网是语言发展的一次机会和平台。而网络语言因为受众面不太广和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很多都还没有在时间中积淀。所以当前我们看到的网络语言中,糟粕会多一些。我们今天呼吁的也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我的意思是,语言本身它就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我觉得某些网络流行语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说“高富帅”,大家都能听得懂,而且传达的意思很直接,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本身的作用已经发挥出来了。
网络语言作为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一种产物,需要交给时间去沉淀和检验。可能若干年后我们看到这些词,我们会觉得他也是像唐诗宋词一样,是会有历史感的。
张佩:其实我对这个话题有一个疑问。刚刚主持人问到网络语言会是一个长久的语言状态吗?我就想问一下这个网络语言指的是哪一种?网络语言本身是良莠不齐的,它里头有精华部分也有优秀的部分。其中的优秀部分,对于咱们传统的汉语言是一种补充。但网络语言中的一些脏话或者字母语言,因为受众不广,可能就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被淘汰。
社会热议话题
张佩:大家一直在说给抗疫子女加分不公平,我想反驳一下:
1、中考前,父母一般都在细心照顾自己的孩子,起到了一种陪伴作用。对于那些将要参加中考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如果去参加抗疫、参加战斗了,请问谁还能陪伴他们?孩子心里又会怎么想?更何况孩子还要担心父母的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分政策有它的合理性。
2、我们这个政策针对的是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这些“逆行者”在为同胞们奋斗,国家为了解除他们心里的忧虑,给子女加分,当然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
3、对于参与到抗疫过程中的人,我们把他们定位成“战士”,甚至有不少战士在抗疫过程中牺牲了。而对于烈士子女,国家在各项政策上一向是要照顾的。所以我觉得这次的中考加分政策跟烈士子女高考加分政策是十分相似的,也是合理的。
主持人:对于饭圈资本的各种操作,两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范姗姗:梁英旗哥文章中有一句话是点到了本质的——资本一旦产生,它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也是咱们在讲殖民扩张的时候讲过的一个观点,对吧?如果大家看过或者是听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话,咱们应该知道,资本本身并不产生利益,真正产生利益的是社会分工,是人的劳动,是人的劳动和分工导致社会效率的提高。所以资本总是要向着利润最多的地方流去,那么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有一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责任,守住了底线,还有一部分人则做了资本的奴隶。
张佩:资本方这种行为啊,无可厚非。因为企业本身就具有逐利性,它自发地做一些事情去追逐利益,其实是正常的。但是追求利益不能采取不恰当的手段。这次的债券资本把粉丝韭菜去收割,我觉得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有一点违法的。
我与学科的故事
主持人:很多同学因为找不到心中的热爱而烦恼,两位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范姗姗:我在高中分文理的时候,刚开始是选了理科的。因为身边所有的人都告诉我理科好找工作。真正走下去以后发现,理科的那些科目我都毫无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没有找到学习的幸福感。所以,高二结束以后又转回了文科。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才真正发现了自己热爱的是什么。最后又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去考大学,最后再找工作。所以我觉得刚开始找不到热爱,不要紧,其实有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咱们一开始就规划好了,或者你一开始就知道你们热爱什么,很多事情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慢慢地明确方向。
没有经历过选择,没有经历过痛苦,就没有真正的热爱。
张佩:我说一下我的经历:我当时选文、理的时候,没有想过自己热爱什么。但这几年我有一个感受:热爱来自于成就感。也就是说当我觉得这件事情我能做好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热爱它。
再说一下文理分科。很多老师一直都说理科出路更广一点,文科可能没有什么出路。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状况会转变。因为我们国家以前为了快速发展经济,需要的理科人才会多一点。现在随着社会各项制度的健全,人们可能会更多地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追求更健全的人格。我觉得文科人才的需求量会更大 。
结语
作为一个自由分享故事和思想的舞台,“少年演说家”已经走过了20期。“独立”、“自由”、“思辨”……这些词语通过少年们的演说,一次又一次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下一次“少年演说家”,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维盛宴?
我们拭目以待!
— END —
▼南明教育简史|南明学歌|南明文化全人之美课程简介南明语文、文综等|南明数学|南明英语学校日常|微电影
咨询电话 1503509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