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中庸提纲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03-14


中庸提纲

中庸一书乃子思子总述儒学全体之作,结构严整,天衣无缝。后儒昧于斯旨,或漫疏为三十三段,或强分三十三章。遂割裂圣经,致长期沦为漫无统系之语录。传心宝典,面目全失。

此书凡分三编。第一编略论。第二编广论。分三章。第一章赞叹劝修。下分三节。一赞中庸之难能,二赞其始也易行,三赞其成也用广。第二章工夫。下分五节。一工夫总论,二小学工夫,三工夫层次,四保任工夫,五达用工夫。第三章圣王境界。第三编结论。

其脉络结构严整若此!后人有病是书散漫无纪不知所云者,读此自然如醉初醒,如梦方觉。

欧阳竟无先生作中庸传,分全书为略论广论结论,分广论为境行果三分,大端已具。此提纲之作,实多有因先生以启之者也。

 

辛巳暮春亚圣后人孟庆弗敬序于河北大学  


中庸提纲

 

解题学有概论乃有系统,大学中庸皆为孔学之概论。欧阳竟无先生语。南怀瑾先生曰:大学中庸二书分别来源于易经乾坤两卦之文言。乾九五爻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况神鬼乎?坤之六五爻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如此,观乎乾坤两卦之德,则大学中庸各自之宗旨及其相互之关系皆可了然于心矣。明儒王龙溪先生曰:大学乃孔门为学一大规矩,中庸则尽性之书也。盖乾者,灵觉之用也;坤者,寂然之体也。乾道健,坤道顺,乾道有为,坤道无为。当下学时,用非必兼体也。上达后,明体必兼妙用。故大学犹偏于有为下学渐修;大学乃儒家之显教。至于性修双彰、顿渐兼赅,唯中庸有之。故真堪称孔学概论者,其唯中庸乎!中庸系显密双谈。

说文曰:中,内也。从口一,上下通。庸,用也。从用从庚。中庸本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庄子曰: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如此则中即易系辞传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之寂,庸即感而遂通之通。寂曰大本,体也。通曰达道,用也。寂而通曰中庸,体用不二之谓也。程朱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是则废弃中庸之大用,仅余光秃无用之体矣。 


第一编 略论

   第一章 总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明儒王龙溪先生曰,因世人认欲为性,故以性归诸天。圣人无欲,纯然天性,无所障蔽,无所染污,率性而行,无不是道,故曰诚者天之道也,又曰自诚明谓之性。贤人以下不能无欲,染有轻重,蔽有浅深,虽欲率性而行,为欲所碍,不能即达.故需遵道而行,以通其蔽而涤其染。故曰诚之者人之道也,又曰自明诚谓之教。


第二章  本有此释天命之谓性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即性也。性道之不离有三种差别:一、自性不离。凡夫不能见道,以为自己远离于道,纯系自迷。其实恒在道中,未尝丝忽远离也。此种不离无论圣凡皆具有之。二、保任不离。贤者见道,知未尝离于道,然由欲蔽之障,道有时而隐。故须时时拂拭,如龙养珠,以期恒时相见也。三、安住不离。圣人无欲无蔽,故恒时见道而安住于道也。三种不离中此处重在第一种自性不离也,故标题曰本有。


第三章  修习此释修道之谓教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凡夫迷失本有之性,故需修道以复之。所修习者即慎独工夫也。独有三义:独处,独知,独体。独处即暗室屋漏、人所不见之处也。独知即念虑之隐微也。独体即不睹不闻不二之中体也。故独、隐微、不睹不闻三者所言为一事。以一字言曰独,以二字言曰隐微,以四字言曰不睹不闻。独既有三义,相应慎独即有三种:慎于人所不见之处,慎于念虑之微,慎于中体也。后文之三重工夫,小学工夫当前二种慎独,保任工夫达用工夫当第三种慎独。故慎独二字可概括所有之工夫,真是彻上彻下、一以贯之者。

  

第四章  修生此释率性之谓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节限也,即从心所欲不逾矩之矩。王龙溪先生曰:未发之中,性体也。有未发之中斯有发而中节之和,道修而性复矣,戒惧慎独而中和出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者,性也。和者,率性也。故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之“道”正是率性之谓道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者,推致其极也.致中和,内证之极也,即圣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外用之极也,即王也。此言率性之极功也。经过修习,复其本有之性并率此性以成己成物,是谓修生。

 

第二编 广论

第一章 赞叹劝修

    第一节 赞中庸之难能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者,随时合于中道,所作皆善也。即无可而无不可之行权境界,乃儒学修养之至高境界也。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第九》)《孟子·公孙丑上》: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事则事,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圣人之时中行权与小人之无忌惮而违礼皆于通行法则有所打破,故从表面行迹上粗观之有时甚为相似,然究其实则正相反对。(时中之打破法则乃至善境界。无忌惮则陷于为恶矣。)故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欲学者深决而明辨之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已。此总叹中庸之难能。以下分从知仁勇,即见道、守道、行道三方面加以赞叹。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此叹见道之难也。智愚贤不肖或过或不及,皆着于一边,故不见道。人终日在道,迷不自察,犹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舜能远离边见,执其两端,齐其是非;故能见道。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此叹守道之难也。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非真知也。罟擭陷阱贪欲之对境,财色名食之类也。知而莫避者,贪欲强盛,情令智昏,理解不胜思惑之故也。凡夫略知中庸之可贵, 然囿于强大贪欲,择而不能期月守,故于中庸殊远。颜子之所以为复圣,为其真知中庸之可贵,真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故能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故能三月不违于仁。此真能守道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于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仰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此叹行道之难也。天下可均,爵禄可辞,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以坚忍为主。白刃可蹈,死而不厌,北方之强,血气之勇也.以上两者皆甚难能,然皆非行道也.以其皆无中体在也。唯得中体者,乃能行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体也。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行道也.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再总叹中庸之难能。素,质也,本也。素隐行怪即本性隐没,行为怪异之义;乃中庸之反面,不知修习中庸者也。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则知修而不能坚守者也。依乎中庸,守死善道,唯圣者能之。前二类人比比皆是,此则甚为稀有。再极言中庸之难能可贵也。

第二节 赞其始也易行

 

子思恐上文极言中庸之难能,令学者望而生畏。故转而言其下手功夫皆始于当下所能知能行,非常平易近人,以坚定学人之信心也。

 

君子之道,费用之广也而隐体之微也。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察,昭著也。此段言君子之道始于夫妇所能知能行;及其至也,则广大精微莫测。俾学者知晓广大深微之中庸境界,即造端乎当下切近平易之处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言此甚切近而不远人之道即以修身为本之忠恕之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忠恕而已。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此言君子之道即在于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切近之伦常日用之间。平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笃实貌尔!此强调以行为主也。六祖云;愚人口说,智者心行.禅家曰: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

君子素本也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此言君子素位而行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言君子修身为本.不怨不尤, 居易以俟命也。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再言修身为本也。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复言君子之道,必始于伦常日用之间,切近卑下之处,以终此节之意。

 

第三节 赞其成也用广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此以鬼神赞圣德发用之盛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此言圆善乃道德与幸福之统一也.洪范五福之说可与此相发明。五福曰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者中以攸好德为因,余四者为果;正大德必得其位禄名寿之意也。于攸好德注曰:所好者德福之道。已明言德福二者具有不相离性矣。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此处孔子将道德与幸福统一之最后依据归于天,与康德将圆善归于上帝之意略同。然此处之天为人格之天与义理之天之统一,非为宋明儒纯乎义理者也. 此段以自利言用广,下段则以利他言之也。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此亦以自利言用也.以下方从利他言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候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 ,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子曰;武王周公,其达通达也。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爵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此以利他言用也。圣王之利他要在于尽制作礼,故此处以制礼言用,其广大如此。

 

本章为赞叹劝修,欲学人发心立志也。子思先叹中庸极为难能可贵。又恐学人畏难,故而转言其始易行以坚定学者修道之信心。末后言及其成就,以自利言之,则位禄名寿齐全;以利他言之,则创立完善之礼制以广利天下后世之群生。学者闻此,最上求道之心,安得不沛然兴发?坚韧不拔之志,如何不卓然树立?既已发心立志,故下章继之以修道之工夫.

 

第二章  工夫

第一节  工夫总论

 

子思将大学一书括为此节也。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为学一大规矩,而着眼点落于修身为本。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遵贤为大。亲亲之杀,遵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言为政治国以修身为本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谓诚也.性也.或生而知之,之谓诚也性也, 下同.此为最上根人也。或学而知之此中根之人也生而知学者也..或困而知之,此下根人也。生不知学,汩没于贪欲财色之中;及至困穷,方始觉悟而知学也。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仁者安仁而率性也。或利而行之,知者利仁而修道也。或勉强而行之,二障深厚,须力矫习惯,先难而后获也。及其成功, 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此段言一性三达德五达道。开一性为知仁勇三达德,以此行于君臣父子等五种达道之间,即为修身之要义.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自工也,柔远人也,怀诸候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候则天下畏之。此言行九经之效.以下言如何行之。齊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候也。此言行九经之措施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谓诚也。本段言修齐治平之九经。尊贤,所以修身也。亲亲,齐家也。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治国也。柔远人, 怀诸候,平天下也。然则八者皆修身中事,未有外于修身者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凡事豫则立至道前定则不穷一段,欲人于起修前先明了修道之本末先后次序也。以下则犹大学格致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致知在格物”之意,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为学本末先后次序。明善,格致之事。诚身,诚正修之事。顺亲信友,齐家之事。获上治民,治国平天下之事也。

大学只罗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为学一大规矩,于内证则未开显。中庸作为尽性之书,于内证则尽量开显。下文即详述修身之工夫境界层次也。

 

第二节 小学工夫

 

即未见道前所做之工夫也。道即性也仁也.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见道者为大人,未见道者为小人。故小学工夫者,小人下学以求见道之工夫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择善而固执之即为小学工夫之作法. 择善属知之事,简择身口意三业之善恶也。固执之属行之事,止恶不生执善不令灭也。即大学之诚意慎独毋自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也。无畏祖师禅要曰;汝初学人多惧起心动念,罢息进求,而专守无念以为究竟者,即觅增长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种;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须除,善法正念不复令灭。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修,后方至于究境清净。如人学射,久习纯熟,更无心想,行住恒与定俱。不怕不畏起心,为患亏于进学。足堪与此处相发明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将择善而固执之一句详开为五也。又可分为两个大方面;博学审问慎思为外,为道问学之事。明辨笃行为内,为遵德性之事。故此即为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也,内自修而外道学也,是为内外交修而不遗。之字吃紧。学问慎思者何事?即人情,物理也。前者为伦理知识,后者为科学知识。故此处学问慎思,本来即在儒学中容纳有一客观知识之学习研究运用之传统。内外两方面之关系则是遵德性为主导,道问学为辅助。明辨为良知之事,笃行为良能之事。人之良知本自圆明, 善于抉择一切行为动机效果之善恶,然由二障所蔽,故有时而不明。需外在之伦理知识以助动机善恶之明辨,需科学知识以助后果优劣之明辨。此种伦理知识在儒家即是礼,在佛教则是戒律。此种科学知识在儒家多归入易学之范围,在佛教则属工巧明及医方明之范围。此是学问慎思为良知之辅助也。另一方面,善行之达成,必以人情物理之知识为手段与工具也,故学问慎思亦为良能达成善行之辅助也。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措,置也。放下也。此极言下学之坚忍精进也。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愚者,善恶不辨也。明者,良知开朗也。柔者,怯于去恶从善也。强者,良能勇健也。良知本自圆明,良能本自勇健, 二障所敝而陷于愚痴柔弱。择善而固执, 当善念增修、和欲渐去之时,知必由愚而明,行必由柔而强也.知行相互促进,理明则行亦得力,行得力则理益明。如此坚持不懈,在利根者,会有朝一日心光乍明而见道(本心)焉。见道即小学工夫之成果也.梁漱溟先生曰:果然力行不怠,迟早有成。自注曰;所云迟早有成者,非谓比一生。卓然大有成就的圣贤,殊非一生之功。故知今生籍此见道者唯极少数上根利智之人也。试详史乘,如孔孟陆王,有一非天资特出者乎?盖儒家此种工夫从日常生活实践入手,定慧之实修付之阙如,又纯靠自力;故欲籍此见道,耗时殊为久远。普通根机之学者,欲求当生速见本性,不可不进究他种高深学术。

 

第三节 工夫层次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言两种根机者所走工夫道路不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肓;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言上根人之工夫次第也。诚者,初见道也。至诚者,保任之极也。此段从至诚讲起,故所述纯为达用工夫,子思将其分为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赞化育,与天地参等五个层次。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此述中下根人之工夫历程也。曲即偏也。致曲,推致扩充一偏之善之谓也。为择善固执之小学工夫。曲能有诚者,不断善念增修则必能见道。诚者,初见道也。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言保任工夫也。明即自诚明,诚则明矣之明,相当于至诚,乃保任工夫之极至也。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言达用忘化工夫也。至诚如神,则忘化之极至也。孟子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老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测谓神 ;颇可与此处相发明。其中可欲之谓善正相当于致曲择善固执之小学工夫。有诸己之谓信相当于曲能有诚,见道也。未见道前之信总有疑在;既亲见后,此信方为真诚。故孟子此言真堪为诚信之最佳说明。充实之谓美当形著之阶段,言保任工夫也。充实之谓美者,保任此体至于充实阶段必出现一段甜美心境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相当于明之阶段,言保任之成也。明者,鉴达圆明,一切无著,心如明镜,坚固不动也。大而化之相当于动变化,言达用之忘化工夫也。圣而不可测谓神相当于至诚如神,言忘化之极也。

诚者成也,而道自道道法自然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最后综言工夫必循由先内圣再外王之次序也。

 

第四节 保任工夫

 

保任者,保护长养也。任同妊。故保任工夫,即见道后保护长养性体之工夫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此言保任工夫之极至境界也,此境界即为博厚配地,高明配,悠久无疆。 象山宇宙无穷、宇宙即是我心之悟及其曰:吾践履未能纯一,然才一警策,便与天地相似。药山曰: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蒋山泉曰:撑天拄地。皆可与前二条相发明也。至于悠久无疆则是此境界在时间上之特征,已能彻底安住此境,不会再失去矣。颜子三月不违,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是尚未至此境界也。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云: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子思此处悠久无疆一语可为孔子此二句话之最佳注解。盖人生至此境界,则一念灵明,照彻千古,通乎三世,临终之时,超然而逝,无死生可说。故曰:夕死可矣。犹云未尝生未尝死也。昼夜犹云生死也,至此则通昼夜,一死生,于生之来处死之去处皆了然于心,故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犹云所以生则知所以死矣。子曰: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亦为知生之来处即是死之去处之义也。盖一切有情同发源于寂静光明之法界。其生也,从此产生幻化之身心也;其死也,此幻化身心复归于寂静光明也。只因一念根本无明,致不能安住此境,故重又产生迷幻之身心。如此长轮六道,无有止息。如能破除无明,则能恒常安住于寂静光明之境,则彻断生死矣。如此则东土圣人于生死之说虽言之甚略,然其精义大端,则已漏泄无遗矣。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收也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昭昭,小明也。透过小圆孔所见之一小片圆形天空也。 此段以四喻明保任工夫之作法也。象山鹅湖论学诗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发明本心也)涓流积至沦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保任扩充此本心也)易简工夫终久大,(保任之极至,至于博厚,高明,悠久也)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批评朱子之学支离不真也)本文中第一喻最当注意,工夫境界实际如此,非泛泛之喻也。

诗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此正说保任工夫之作法也。穆,深远也。纯,即诚也.初见本心也.天即圣人之博厚高明悠久之境界也。盖圣境之得来,文王之所以能为圣人,即是先见本心之圆明(纯),然后不断(不已)向深远处(穆)扩充发展此圆明也。此已将保任工夫一口说尽。

 

第五节  达用工夫

 

荀子云:圣者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达用工夫即圣人之外王也。王者之最大事业为尽制,即创立一套完美之政治制度以利益天下后世之群生。此完美之制度即礼也。故此节以圣王之制礼来阐发达用工夫,不亦宜乎?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此言礼制须待其人而后行,至道之凝必以至德为先决条件。即是强调内圣对于外王之优先性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此言制礼之资格也。必德位双全,兼圣兼王,方能制礼,缺一不可。愚,无德者也。贱,无位者也,而欲制礼,灾必及其身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以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凝,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此言圣王制礼之大效也。上焉者,上古之礼也。如夏礼,殷礼等。虽善而无徵,故不可用。下焉者,圣人在下位也。虽善不尊,亦不能制礼。君子之道以下则正说有德有位之圣王制礼之大效也。圣王知天知人, 故其所作之礼永远行于天地之间而不可磨灭.故孔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第三章 圣王境界

 

修道之极即为圣王。故于工夫之后,继之以圣王境界。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言道之传承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言内证之体也.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言活用不息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泯差别、齐是非也。冯达庵大阿阇黎有诗颂禅宗末后句曰:是非情尽圣凡除,拈尾为头总不拘。万法升沉惟了了,了名毕竟也虚无。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言圣人之全德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德之总相,大德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仁德之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义德之相。齊庄中正,足以有敬也。礼德之相。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智德之相。以上四者皆小德之类。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溥博言其大,渊泉言其深。小德时出,所作皆善,即是大德。此言称性而起妙用也。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言圣王参赞化育之功广大如此。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立天下之大本,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知天地之化育。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夫焉有所倚? 中立而不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言其广大渊微之内证境界唯圣与圣乃能知之也。

 

第三编   结论

 

上文已将圣王境界一口说尽,本来大事已毕。子思恐学者好高鹜远,邋等求果,于是又回过头来重新叮嘱扎扎实实暗然自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小学工夫。正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之慈母心肠也。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知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学者能知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之至理, 知淡于世情必美在其中之深秘,必能消除欲速求果急于成名之心, 而来死心塌地,扎扎实实做暗然自修去欲慎独之小学工夫。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此言慎独也。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言治国平天下以慎独修身为本也。笃恭即恭自厚,严格修身之义也。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诗曰:德犹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此言慎独之极至也。由下学而上达寂体也。阳明有诗云;无声无嗅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参考文献

王畿龙溪会语 明万历四年刻本
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 明万历十五年萧良翰刻本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红旗出版社1996年
陆九渊陆九渊集 中华书局 1980年
黄宗羲宋元学案 中华书局 1985年
黄宗羲明儒学案 中华书局
朱熹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 1983年
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 明隆庆六年刻本
罗洪先罗念庵先生文集 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王艮明儒心斋王先生遗集 清代刻本
大正新修大藏经 日本昭和五十六版
楞严经上海市佛协1989年印行
玄奘译成唯识论 大正藏第31卷
道原景德传灯录 大正藏第51卷
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明万历庚子年泰苍禅师刻本
瞿汝稷编 水月斋指月录 万历壬寅年杭州昭庆寺版
金刚经
法华经
马鸣大乘起信论
无著摄大乘论
智顗  释禅波罗蜜莆田广化寺1995年
智顗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莆田广化寺1995年
智顗    六妙门莆田广化寺1995年
福徵 憨山大师年谱疏 虚云印经功德藏1992年
张立文合和学概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张立文宋明理学史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张立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 中华书局1992年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学生书局1979年
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 学生书局1975年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正中书局1968年
林继平明学探微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中国大白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来宋明理学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三联书店1997年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上海三联1990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人民出版社1985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王财贵王龙溪四无说析论 硕士论文牟宗三指导1998年
彭国翔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 硕士论文陈来指导
李振纲证人之境——刘宗周的宗旨  博士论文张立文指导1998年
宣方魏晋南北朝禅法研究 博士论文张立文指导1998年
王瑞昌刘蕺山思想研究 博士论文楼宇烈指导1997年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
康德道德行而上学原理 苗力田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 倪梁康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李幼烝译 商务印书馆1995年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序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导言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四重悟境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龙溪之四层悟境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论阳明成学次第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修证诸关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良知本体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四句教、四有及四无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辨志与立志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悟前工夫1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悟前工夫2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保任工夫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三教关系1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三教关系2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龙溪对于儒家立场的超越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形上学方法(全集)


孟晓路简介:

孟晓路,字庆弗,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迄今一直在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2008年出版)、《佛学与西学》(2009)、《形上学方法》、《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2013年)、《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2014年)、《西学之中学渊源》(2013-2014年)、《佛教真面目讲记》(2012-2014)、《论周官》、《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019年)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