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0史亦兼为智所证性所契名外迹

孟晓路 四学书院 2021-12-23
2.10史亦兼为智所证性所契名外迹
形上学中空有二义:其一大空本体义,即四分中之证自证分也。其二智所证之性与所契之名义。与此相应,制度方面,史职亦兼有二义:其一即上文所谈与证自证分本体义相对应之表天之在王公上之王公之史。其二则本节所说与性名对应之与王公官民并列而为其记录者之史也。

2.10.1空之二义
形上学中空有二义:其一大空本体义,即四分中之证自证分也;于此义上,性相名皆空,一切都无,此系通义。其二智所证之性与所契之名义,此义只空其相,不空性名,与谈本体者性相名皆空,其义不同。此系空之深义。

下引达庵大法师《心经广义》以明之:
《大般若经·四》云: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别别于法而起分别。

此《大经·初分·学观品》之文。众生见诸法有生有灭,有染(即垢)有净,以着于法相也。行般若波罗蜜多之菩萨摩诃萨,以名代相,以智契名。客名者,显非主体。假立者,显非实有。名存相泯,故不见生灭染净。智起性彰,从名得喻,诸法不无分别。经文大旨如是。
……
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约大空本体以谈五蕴,一切都无。相既不存,性亦非有,乃至空体亦不可得。必如是乃与上文不生等句相应也。是为五蕴空相本义,亦即诸法空相通义。

若以观自在智照之,则五蕴性理非无,且能藉假名引起种种妙用;唯五蕴法相则皆空。此乃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之殊胜义也。

大空本体固一切都无,若论妙用,则有性起。托以地大,始显性质。发以水大,浑转为划。妙观察智默契于心,诸法之性理见焉矣。开为迹象,法相历然。执而成蕴,性理即隐,惟循习行事耳。破除五蕴,性相互融,则观自在之觉照力也。敛相为名,依名引性。转物自在,其要系此。性之起伏,只仗乎名;五蕴所发之相,无须借用。故曰:五蕴法相则皆空。是知观自在殊胜法门,对经文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句,乃空其相,不空其性;与谈本体者性相皆空,其义不同。

《大般若经·七》云,佛言: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由不缘色而生于识,是为不见色,故名示色相;不缘受想行识而生于识,是为不见受想行识,故名示受想行识相

此《大经·初分·佛母品》之文,乃申释前卷(即三六)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色,故名示色相;不见受想行识,故名示受想行识相之所由也。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境界,无色法可见,但不废色相之假名;无受、想、行、识心法可见,但不废受、想、行、识相之假名。所以无色法可见者,由存智泯识,性显相隐也。相隐是为不见色。但有性存,不妨系以假名,是谓名示色相,即示色相之名而已。所以无受、想、行、识心法可见者,亦以相隐之故。而名示受、想、行、识相者,亦不妨于性显中系以假名耳。

此明不以识缘五蕴,则诸相不起。虽借蕴相之名,实则法性。所谓示者,即借名显用之旨;正观自在境界。

大经此文,正明五蕴空相之旨,在空其识所缘相,而不空其智所证性。所谓名示色相,名示受、想、行、识相,皆指蕴之本性,而借假名显示之。而不重绝无所有之大空本体者,以观自在境界,重在显用之性耳。(心经广义第一章最末)

2.10.2史之为性名外迹
与空之二义相应,史职亦兼有二义:其一即上文所谈与证自证分本体义相对应之表天在王公上之王公之史,可称史一。其二则本节所说与性名对应之与史一王公官民并列而为其记录者之史二也。

前义上文已详谈之,上文史职所谈主要即在前义也。以下说后义。

吾人之七大缘起图主要有四维度,一心纵分为心王心数,横分为四分,此为二维,四分各各内含定慧,是第三维,将此第三维藏入四分,即为平面,在下之平面为智性,在上之平面为识相,上下成第四维也。总说即一心分为心王心数,心王心数各具四分,四分各具定慧,定慧各具智性识相也。建用皇极,惟王建国设官分职,男有分女有归。立王以为天下之中心,天下分封为王国侯国,国各具四职,四职各具夫妇;依此安排从而有人群之生生于天地间。以上乃展开于共业空间中之生活,对应于识相;史官敛相为名以文字录为学术,则此文字学术中之生活,即对应于智性也。前三维度之对应上文已详论,此所需论者即第四维度也。

王公官民各有史为其言语行事之记录者。左史右史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天子之史也;太史南史,诸侯之史见于典籍者也。君具必书,王公各有史录其一言一行也。官各有史,已见于上文。宰夫文: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贾疏曰史主造文书也。此即明百官各有史以录其日日本职之行事也。古又有专史掌采诗于民间,是即民之史也。
《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故采诗官者振木铎行于阡陌采录万民之言者也;民之史也!王公之史(史一)亦自录其本身之言语行事,如冯相氏保章氏日录天星之常变,甲骨则卜人之占卜记录也。

王官民亦各有史以监察之也。师氏掌以媺诏王王举则从保氏掌谏王恶王举则从,即监察王之史也。御史凡数从政者,凡总也,数指责也列举过恶也;凡数从政者,总责一切官吏之过恶也,即监察百官之史也。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司救掌万民之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以礼防禁而救之;监察民之史也。王公之史(史一)于自记时亦必督责其自身,是监察史之史也。

如此,则四职各有史以记录督责其言行也,此即史二也。四职表有相之识相,史二则无相之智性名之外迹。识相与智性名一一对应,而四职与史二亦一一对应也。

四职各具夫妇,四职之史亦各分男史女史也。周礼天官: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注:女史,女奴晓书者。疏女史○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掌王后之礼职,内治之贰”,亦女奴晓文者为之。其职与王之大史掌礼同,故在此也。)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内治之法本在内宰,书而贰之。○治,直吏反,注同。)[疏]“女史”至“内政”○释曰:案上《叙官》郑注云“女史,女奴晓书者”。是以掌王后礼之职事。○注“内治”至“贰之”○释曰:云“内治之法,本在内宰”者,案《内宰职》云:“掌书版图之法,以治王内之政令。”今此云掌内治之贰,故知内治之法本在内宰掌,此女史书而贰之也。    
逆内宫,(钩考六宫之计。)[疏]“逆内宫”○释曰:逆谓逆而钩考之。言“内宫”,亦对王之六寝为内宫。谓六宫所有费用财物及米粟,皆当钩考之也。     书内令。(后之令。)[疏]注“后之令”○释曰:内令,亦对王令为内,故郑云“后之令”。谓书而宣布於六宫之中也。    凡后之事,以礼从。(亦如大史之从於王。)[疏]注“亦如”至“於王”○释曰:案《大史职》云:“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事以诏王。”郑注云:“告王以礼事。”此女史亦执礼书以从后,故云“如大史之於王”。    
按:是王有大史,后有女史也。周礼春官:世妇,每宫卿二人,下大夫四人,中士八人,女府二人,女史二人,奚十有六人。(世妇,后宫官也。女府、女史,女奴有才知者。)上文之女史是后之史,此之女史则女官之史也。《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求诗。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是知民之史亦分男史女史也。王之史(即史)既分男女,当其自记时即为史之史,是故史之史自然亦分男女也。是故:四职各具夫妇,而四职之史亦各分男史女史也。男史记男事,女史录女事。

以上关系可总结如下图:
  
识相四分     国有四职     四职之史     智性四分
各具定慧     各具夫妇     即史
各分男女     各具七大                         
证自证       史一               之史          圆觉真如
自证         君           君之史       总智总性
见           官           官之史       别智
相           民           民之史       别性
 
史官此种对于四职言语行事之文字记录即成为一切典籍学术之起始。隋书经籍志明言史官乃一切经籍之源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纪言书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此则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然则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记言书事,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虚美,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国语》有《郑书》之类是也。”(隋书经籍志序)四职之生活实践为其相应之史所记录,其经验智慧为史所总结,其结晶即为经史子器四学也。王为经之作者,史对应史学,百官对应子学,民对应器学。皆由史记录总结而成也。

大觉之心性,识智双显,性相并明。无明心性以识掩智,于内心法性之运作冥然罔觉,唯著于外相。明觉制度,立四职以为识相外迹,四职各有史以为智性外迹。无明制度,史官废不存,四职亦仅余官民等而已。故大觉心性与无明心性之大别在智性之显与否;于制度,则史官之有无其为明无明二种制度之根本分判乎!智性之显,乃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境界之能事(仅显大空本体尚属浅般若波罗蜜多也);故华夏以史官二义为特征之制度,真大智大慈圣王之安排,真大明之制度也! 
在史官制度之照明下,一切秘密政治皆无所隐遁,政治成为全然正大光明之政治!在史官之监察记录下,王官系统之一切治道运作皆即相会性,即是敛相为名依名会性也,免于迷失于相而获得自知,进而主动依名发性相,从而对治道实践调控自在!有史官之记录,则生活经验可以累积从而文明得以生成演进,史官集文明生成要素之大成,文字数学历法学术皆荟萃于史官也!凡夫起无明,落于局部见分,不见空体,更不见无相之智性,唯著于有相之事物。性为大用枢纽,迷此故不得主动依名引性,所欲现之相无从生起,从而落于被动因缘法,受外缘支配,困厄不得自在也。
夷狄制度以阙史官为特征,真无明之制度也!无史官之照明,秘密政治得大行其道,夷狄政治,真极度黑暗偏私之政治矣!无史官之监察记录,一切治道运作全著于相而不自知,不得依名会性,迷失于性故,为首者不得主动依名发性相,治道实践无从调控;故治道运作全在冥冥中依靠各方势力争持误打误撞而已。夷狄无史官,无真文字,无高级数学,不得自制历法,故夷狄不得自生文明,夷狄之所谓文明皆或纵向或横向源自华夏而败坏缩减变形。
一言以蔽之,唯有史官之华夏得为文明无始无终之主干,夷狄无史官,故仅为此主干上之忽生忽灭之旁支而已!大觉者不生不灭(超变异分段二种生死),无明凡夫落入分段生死。大明制度下之华夏文明无始无终,无明制度之夷狄族群则生灭不已。形上学与世间法于此又得其精确对应矣!从而吾人以为华夏无始无终,夷狄则生灭不已;乃得形上学之印证矣!

众筹助印及征订启事(孟晓路《形上学方法》)

各位道友,四学书院办事处的微信号暂时出现异常,请见谅,如一时无法添加,可搜索微信号"tangjeanie"添加备用号,谢谢支持。
四学书院微店入口(孟师著作流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制度形上学导论 序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大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1总纲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明觉之制度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一心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天下无外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夷夏说与民族说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1整体观:天下为制度始点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一心分为心王一心数多;天下封建,王一,诸侯多,王国一,侯国多。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心王心数为总别主伴关系,王国与侯国亦为总别主伴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3王与诸侯天下与万国王国与诸侯国之关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4 中国不迁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5国有四职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6四分成量,四职成治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7证自证与自证互证,史王回环
天下制度形上原理:2.9婚制


白鹿洞书院讲道统
新時代國學範式之建立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全集)
形上学方法(全集)
佛教真面目讲记(全集)
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全集)

童庵先生简介

孟晓路,字庆福,号童庵,当代中学大家。1970年生,河北献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给自己的定位是体制内民间学者,长期致力于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中国原本教育学术体制,首创经史子器四学范式并提出四学书院理念。主要研究领域有儒教、佛教、中西文化比较等。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师孔子》《儒家之密教:龙溪学研究》《寒山诗提纲注解》《七大缘起论》《形上学方法》《佛学与西学》《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天下制度形上原理》《中学统摄天下学术论》《大学中庸提纲并注》《太极图说研究》《弟子规出处注》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