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记疫 | 美是一种善
4月11日 伦敦 晴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人们为善的道路只有一条,作恶的道路可以有许多条。
“偷窥”是人类的本性,它不仅流于表面,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出更多潜藏在 “偷窥者” 与 “被偷窥者” 之间的关系以及透露出的人性。《圣经》里也有相关故事。今儿欧洲进入复活节,这是西方非常重要的家庭团聚的节日。今晚女王发表了在位68年来首次复活节讲话:“复活节没有被取消,尽管今年许多人的庆祝活动会有所不同,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复活节。”
想起六年前在耶路撒冷基督复活教堂看到耶稣遇难、安葬和复活之地时的情形,上周教堂因为疫情也罕见地关闭了。那片战争、宗教、历史结合的土地让我震撼。我觉得是复活节赋予了圣诞节最本质和真正的意义,新生比肉体有形的出生更赋新意,那是痛苦后的复活,觉性的真谛。
窄门难入,方显不凡。
隔离的时光,我就在想,疫情原因,现在的英国如彼时的中国,本是团聚庆祝的时刻,却在各自家中小心翼翼的躲着病毒。
如果说这是一场人类躲不过的劫难,那么我觉得上帝之手还是有所选择与偏爱的。换个角度想,若是调过来顺序,世界会是怎样的情形?
春日下的欧洲,不比当时疫情开始蔓延的京城隆冬时节。西方接力似的开启了又一轮防疫之战,且更具挑战———那和煦的阳光,最佳的温度,不可多得的假期,都是更具挑战的诱惑。
往年四月腥风苦雨,女王干脆把十天后的原生日改到六月,以确保好天气。能改生辰八字到官方生日,可见天气对英国人之影响。
可伦敦糟天气,竟然在戒严的这三周里,风和日丽,一天比一天晴朗美好。
这也似乎加倍考验着总追求自由平等的欧洲人那颗蠢蠢欲动外出聚会的心。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上天给了机会,全英国人都在隐。
奇怪的是,很多人在忍耐,而我在留恋。
就是知道美妙将逝犹为贵的眷恋。我怕上瘾,对这节奏与舒适,这真正的生活的想念。
过去的三周伦敦戒严,是中国古人提过的大隐隐于市的生活,是我曾经的念想儿,没想到在现代的大不列颠提前实现了;还是在女王的号召下,身在医院的首相寄给民众的信笺中。
这事儿本身就挺梦幻的。
其实病毒本身也治病,治人类自以为是以为万物之主的狂妄病,它教人敬畏自然,讲卫生,少杀生,有底线。还治公主病,骄傲心,让我有时间练毛笔学茶道,练琴改文章,提高厨艺,修炼审美,在这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我在想以后按部就班了,心灵是否一样和现在静谧安稳,还是又入循环,习性复发成为新的病毒,这才是更大的考验。
圣经中“苏珊娜与长老”的偷窥故事并不是我分享的主题。夕阳西下时,一部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的影片让我眼前一亮。
一个生活数年如一日枯燥的平凡欧洲家庭里,怀孕主妇艾丽在每天机械式的重复家务中日渐麻木,两个闹腾又令人操心的半大孩子和总拿工作为借口不帮忙的丈夫,总令她头疼抱怨。
直到有天,他们无意中偷窥到——对面公寓新搬来的年轻情侣正做着亲密的事却忘记拉窗帘。
每天情侣般配有活力的美丽胴体姿势让一街之隔公寓这边的的艾丽夫妇惊讶、好奇……直至逐渐偷窥上瘾。
他们被对面的生活吸引着、刺激着……羡慕又无奈。
直到有一天,她惊讶地发现对面的男孩儿剃了光头,躺在床上,非常虚弱。
男孩的周围有几个年轻人,好像在和他告别。
又过了一夜,男孩不见了——两个人用担架,抬走了他的尸体。
原来,艾丽和丈夫偷窥到的,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男孩儿一直病重,时日无多。看似纵情享乐的生活,不过是女孩想给男孩留下一些快乐的回忆。
艾丽跑下楼去,看到正在伤心的女孩。本想安慰又不知从何说起。
没想到,女孩一眼认出过艾丽——“我知道你,你是住在对面的人。我一直在观察你的生活,我和我丈夫看着你的孩子们,看你和丈夫晚上起来喂新生婴儿,换尿布,做早餐,真羡慕你有完整又温馨的家。”
——这是一个互相偷窥的故事。
在女孩的口中,艾丽的生活,一地鸡毛但并非一无是处。那些乏味琐碎的片段,即便争吵也是女孩此刻想要的陪伴。
她在女孩的眼里重新反观,发现有太多被忽视却温馨的一面,丈夫,虽然偶尔偷懒,但大多数时候,是个负责的爸爸。生活平凡也甜蜜。
两扇窗户,就是人们在自我世界里,为他人生活强加的“滤镜”。
人和人之间,隔着现实的围墙,也隔着心围。
人们习惯性地把视线聚焦在自己的付出和委屈上,却忽略了,自己的身边,其实一直有人在关心。
我们不以为然的也许是他人梦寐以求的,我们呆的厌烦的家,却是别人渴望却回不去的门。这是第一层含义。
大多数的旁人,只看到水面上的百分之二十。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不足为外人道也。即使道,也无法真正理解。就不要打听,偷窥与揣测。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好理解。
另一点,己所欲,也别施于人。我们对那水上百分之二十的指手画脚往往会更让人郁闷。好心办坏事,往往如此。于国于人都一样。这是第二层。
最后,三观经常起作用。但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认为的三观。每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条件不同导致的认知偏差与鸿沟,代沟都是问题理解的阻碍与落差所在。
所以三观是很事儿,但又不是事儿,一言不合就什么都往三观上推,也没甚意义。
如何看待三观的不同,是个问题。
否则永远是无休止的争论。因为想说服的出发点就有问题,用自己的三观来打压抨击别人的三观就不可取,就是漏。
所以如何看待三观的问题,也不是问题。
关键是自己的思维要升级。单一功能变多功能了。有宇宙观的升维空间跳出来,就有新解了。
本来人生就是一个互观的过程。偷窥源于好奇。在自己这里天大的事儿,到别人那里没准儿就不是事儿。
但我们总习惯于求证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或者较劲活成我希望别人眼里的我的样子。
都是在外求认可,求点赞的心态,所以容易失落与焦躁,是苦恼的之源。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当你偷窥别人,别人也在偷窥你。
也许窗外并没有别人,也并没有深渊存在。
也许窗外的别人就是内在的你在说话,在反观。
眼睛不是心灵的窗口,因为经常会有盲点。所以只能看到大脑想让眼睛,看到我们能看到的。
心才是灵魂的窗口,它会告诉你,要时常听自己的内心,窥探它的需求,满足它,才有复活的新生。
——张晓丹
- end -
文章来源 欧时大参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听外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