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趟快车 | 深入骨髓的血肉亲情 (四)

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一)

香港老照片

背后的故事

(二)

不为人知的

“赶车人”

(三)

押运员的

圆梦之旅

从保障香港市民每日菜篮子的“三趟快车”,到结束香港停水历史的东江水库,以及为香港提供源源不断电力支持的大亚湾核电站,内地对香港的支持与守护始终没有停止过。但这从来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书写着两地之间彼此依恋、割舍不断的血肉亲情。






“他们是我们的亲人”





彼时的香港,正处于英国殖民时期,经济尚未真正起飞,人们普遍并不富裕。但香港市民对于血浓于水的同胞却没有半点吝啬,一直在尽可能地给内地提供各种帮助。特别是发生在1962年5月份的“守卫亲人行动”,无疑是香港历史上最具人性光辉和最感人的一幕。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大批内地民众扶老携幼来到香港谋生,这让“弹丸之地”的香港很是手足无措。港英当局采取了一种“随抓随遣”的办法,出动军警,将其抓捕遣送。


▲被抓住即将遣返的内地民众

当局的做法受到了强烈反对,因为许多内地人都是香港市民的亲属、朋友或者同乡,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亲情。

香港市民对沿街乞讨、东躲西藏的内地民众非常同情。他们慷慨解囊,积极组织起来开展救济工作,有的送衣送吃,有的为他们介绍工作,甚至有人不顾自身安全对抗军警抓捕,像解放前掩护地下党一样,将他们藏在自己家里。

▲ 华山

深圳河至香港市区之间有一座华山,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华山当时成了抵达香港的中转站,山上集结着上万内地民众。



他们衣衫褴褛地躲在灌木丛中。饥肠辘辘的孩子哭喊不止,嗷嗷待哺。亲人失散者呼儿唤女,响彻山野。

▲ 香港市民为内地民众分发面包

港府调集了数千名军警,开始大规模地驱赶与抓捕。得悉情况的香港人开始成群结队地赶来,送来了饮用水和饼干、面包等食品,还送来了衣物和药品。

▲  香港市民为内地民众分发食物

返程时,他们又把内地民众一批一批地接去市区。华山之上,处处是扶危济困、同胞相拥的感人场景。

几乎所有的香港报纸和电台记者,都冲到华山抢报新闻,整个香港都沸腾了起来!这一幕幕情形,让许多香港警察也不忍心实施抓捕。

▲ 值守在边境的香港警察

最后,在“不行动者作抗命论”的指令下,警察才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将这些内地民众强行拖到山下早已准备好的数百辆汽车上,准备第二天遣送回内地。

当晚,香港几乎所有的娱乐场所都自动熄灯闭门,以示抗议,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停止了娱乐节目,许多电台开始直播报道华山的状况。

几乎所有的香港家庭,大人和小孩都走上街头,做起了救助工作。而老人们则坐在收音机和电视机旁,焦急地担忧着内地亲人的命运。人们被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慈悲情怀所震憾。

▲ 香港民众营救内地民众

第二天,当数百辆汽车排成长龙,驶出收容所、缓缓向内地方向开去时,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场景出现了:数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到马路当中,躺在炙热的地面上,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汽车。

▲ 香港市民向即将被遣返的内地民众递食物和水

无数香港民众,手里拿着面包饼干,追着车子呼喊不停:“你们不要走!” “让他们留下吧!”

▲ 内地民众从遣返车上跳车逃跑


到处是哭天喊地的呼叫,场面一度失控。“跳车呀!”“快跑呀!”香港民众对着车上的人呼喊,还有人双手乱舞地指引着逃跑路线。许多年轻力壮、腿脚利落的年轻人纷纷跳车逃跑。

▲ 被遣返的内地民众


据事后统计:又有近千人在周围香港市民的掩护下逃离了现场,但仍然有大批人未能逃脱成功,被港英政府遣返回内地。

▲简陋的木屋

在香港民众的强大舆论压力下,港英当局不得不放弃了抓捕遣返内地人的做法,考虑到当时香港发展对人力的需求后,开始着手为内地来港民众建设安置区。

▲ 徙置大楼

一栋栋“徙置大楼”在邻区的山上及空地上建了起来。这些安置房水电、厨房、卫生间等一应齐全。既使后来作为廉租房,每月租金也仅仅只收取14元。安置区内还免费供应膳食,有鱼有肉。许多投奔香港的内地人时隔多年之后,再一次尝到了肉味。

▲60年代的香港服装厂


后来,安置区周边还建设起了玩具厂、服装厂、塑料厂等加工厂,发展出了无数家庭手工作坊,逐步解决了来港民众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多年过去,当年历经坎坷、辗转来到香港谋生的内地民众多已步入暮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和那些无私帮助过他们的人,仍倍感温暖,激动不已。





碉堡与墓碑




新中国成立后到六七十年代,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造成内地物资匮乏,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的时候,面粉、大米、衣料什么都带,甚至有的港客带着刚煮好的红烧肉过关。

有亲友在香港的老深圳人都会记得,逢年过节,大批或迁居香港或逃港定居的深圳人就会在罗湖桥前排起长队。“那时候的春节,罗湖口岸前人山人海,进出境旅客们必须排着长龙过关。”但漫长的等候也难阻人们返回老家的焦急。

解放初期内地商品物资很匮乏,买什么都得凭证凭票,香港亲友的接济对深圳人显得尤为珍贵。

扼守罗湖口岸的海关人员为了严防走私,对携带物品过关的监管非常严格。譬如说衣服鞋帽,那时候规定每人只能带连衣6套、衬衫8件、大衣和毛衣2到3件、内衣裤10件、鞋2到3对等等。于是很多旅客回乡,身上穿着十几条裤子过关,这样就可以多带点物品回来。除了衣着以外,还有大米、糖果这些琐碎的生活用品。





上世纪50年代,港人返乡要临时填“回乡申请书”。在罗湖口岸,边防关员问话时间很久。逢年过节,关口外往往排着数百人的长队。由于盘问时间长,返乡的香港人有个顺口溜:“到深圳,问到震。”



60年代后,香港人可以来到香港中旅社填好“回乡申请书”,预先交到边防站。第二天,在罗湖口岸的边防站内,共有6个房间,过关的港人先拿号再排队等候,等叫到自己的号码,就进到房间接受问话和办理入境手续。



70年代,罗湖桥仍然只有一座铁路桥。桥上是单线铁轨,桥上铁轨的东侧铺上3块不到1米宽的木板,就是人行桥。铁路桥上有很多的缝隙,走在桥上可以看到脚下流淌的深圳河,走过去的时候不免胆战心惊。


再到后来,尽管两地交往越来越便利,但是当年投奔香港的那些人,大多已步入暮年,有的早已离开人世。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再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没能再见到久别的亲人与儿时的伙伴。

香港罗湖有一座山,山不高,南边是香港,北边是内地。山北这一面,两样东西最多,一个是碉堡最多,一个是墓碑最多。

碉堡多,是当年英国军警修建的,为了防止内地偷渡客,也为了防止内地打过去。



overlook hometown




再一个就是墓碑多。80多岁的张志武于1960年逃到香港定居。他多次嘱托儿孙,“我活着的时候没能回去,死了之后一定要把我的坟修在山头向着家乡的北坡上,这样我每天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

“无法落叶归根,但仍心系祖国”——这是老一代内地移民的心声。

即使修建起世界上最坚固的碉堡与隔离墙,也阻断不了两地人民的血肉亲情,因为这种联结是深入骨髓的,是永远也无法割舍的!





心灵的共振



▲ 震后的北川中学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近7万人死亡,4万人受伤,2万人失踪,灾情严重。四川等地超过千万人卷入到了这场灾难之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000多亿。

▲香港市民在街头观看新闻,

关注四川等地发生的地震消息

地震一过,在武警、消防、公安、医疗队伍奔赴灾区时,一场全民动员的救灾运动也悄然在内地展开。而几乎同一时间,香港人也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灾运动。

▲香港举办了一场本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慈善义演

绵延近8小时

地震灾区救援在争分夺秒,香港人的爱心捐助也源源不绝。不但香港大多数富豪、名人、明星、企业家捐了款,香港普通民众也捐出了自己的血汗钱。光香港的民间捐款,就高达130亿港币。总计下来,香港当年为汶川地震的捐款超过了230亿港币,是除内地拨款外,捐款最多的地区。

▲香港红十字会的义工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

香港人不只是捐款。汶川地震后不到10小时,香港就组建了第一支医疗队奔赴四川。不到24小时,特区香港搜救队、飞行服务队就飞向了四川。特区政府还额外拨款5,000万成立基金,专门协助香港民间团队前往四川救灾。

▲ 2008年前往灾区的香港政府飞行服务队

地震后的第2天,香港宣明会、东华三院、仁济医院等一大波慈善机构,在香港街头开始了募捐。香港乐施会在全港设置了200个站点,义卖大米12吨筹款。香港救世军收到1万件防护衣,不到20小时就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不到8天,香港宣明会就在灾区派发了1730多吨粮食、600个日用包及医疗用品,设立了10个儿童中心。

▲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募捐点

而在香港铜锣湾、尖沙咀、九龙公园等闹市区,全是各种筹款摊点。香港十八区,区区都设了专门咨询点,市民捐款甚至要排长队

▲香港小朋友为汶川灾区捐款

遍布香港各个角落的自动柜员机、银行柜台、便利店,都贴满了“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为灾区同胞献爱心”等各种赈灾标语。

香港各行各业也都以自己的方式为灾区加油:

上百名艺人同台演出,筹款2亿多港币;

运输业呼吁捐出1/3收入,九龙巴士车身广告全换成了赈灾信息;

学校动员学生制作心意卡,送往灾区打气;

有位60多岁的香港阿婆,把子女给的近3万生活费捐了出来;

一名香港小朋友设计了“熊猫存钱罐”,表达自己的赈灾心愿。

当时的社会调查显示,95%的港人,都曾为汶川地震捐了款。

▲2008年时代广场默哀的群众

2008年5月19日14时,举国上下举行哀悼,下着小雨的香港万笛齐鸣、旗帜半降,男女老少肃立在风雨中默哀。

这就是香港!这就是我们的同胞!

可这些都还不够,2008年的地震,一直到现在,香港的援助还在继续......

当年香港政府开始了190个灾后重建项目,从修公路到建学校,涵盖了教育、医疗、基建、社会福利方方面面,而且都是一开工就要五六年的大工程。

▲2016年5月11日,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

主持香港援建四川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公路

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贯通仪式


比如有“最艰巨任务”之称的省道303(映秀至卧龙段)在汶川地震后公路尽毁,往来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多绕350公里。灾后香港接下了这个任务,全长45公里,一修就是8年。

▲ 绵茂公路

还有绵茂公路(汉旺至清平段),震后路况“三多二高一复杂”,是香港花了8年把它修完。如今不仅路好走,还在两边山坡搞了全面绿化,从地震的“一片废墟”变成了“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游”的画面。

▲ 四川汶川卧龙镇中心小学


再比如,震后经历了临时窝棚、帐篷、板房、异地复课的四川汶川卧龙镇中心小学,在香港4年的重建后再见光明。

▲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

还有斥资2个亿,香港在内地成立的第一家康复医疗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这一建就是5年。

在港府的资助下,百位香港医务人员成为地震伤员康复工作的义工,他们不断往返港川两地,一干就是十几年。

香港,援建了近200个灾后重建项目,分布在四川的12个市(州)58个县(市、区),受益2,600多万人。

天灾面前香港挺身而出,无数个日夜并肩作战,这种细水长流,大概就是真正的血浓于水吧!





我的中国心




过去一年以来,香港经历了回归后最严峻复杂的局面,旷日持久的“修例风波”让这座城市社会动荡,法治受损,民生受创,风雨如晦。


2018年2月


香港一男子在台湾杀害女友,抛尸后潜逃回港。因香港现有法律漏洞,警方抓获嫌疑人后无法在香港调查审理其杀人案件,也无法将其移交台湾受审。









2019年2月

香港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出建议草案,推动修订《逃犯条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这一措施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曲解为所谓“送中条例”,渲染恐慌,引发社会动荡。


2019年6月15日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暂缓修例工作。“树欲静而风不止”,激进势力仍然借“和平游行集会”之名,发起暴力活动。









2019年7月

整个7月间,事态升级,暴力激进分子在多区滋扰市民、袭击警员,暴力烈度不断提高。


2019年9月4日


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撤回修例草案,但暴行并没有因此停止。









2019年11月

进入11月,事态进一步升级。四处蔓延的暴力违法活动让香港市民生活在恐惧之中,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公民权利被严重剥夺,香港法治的核心价值受到极大破坏。



2020年


进入2020年,在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香港的暴力活动转向地下化、极端化,并迫不急待地准备卷土重来。





曾经美丽的“东方之珠”满目疮痍,观者无不痛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外部势力的怂恿和资助下,暴徒正将香港推向恐怖的深渊。

▲ 香港逾47万市民集会呼吁“反暴力、救香港”


许许多多的香港市民、警察、律师等有识之士,无论面对暴力胁迫还是死亡威胁,他们或是唱响国歌,或是街头怒怼,或是直言发声,或是战在一线,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力挺香港!

反暴力,救香港!香港没有沉默。



李籍,一位普通的香港小学教师,三个孩子的父亲,他用行动给所有的孩子上了一堂爱国课。

▲ 李籍被黑衣人和围观市民团团围住

▲ 李籍面对黑衣人的恐吓威胁毫不退却,怀抱2岁的女儿,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面对包围、恐吓,李籍没有沉默。他的怀里抱着两岁多的小女儿,另外两个孩子躲在身后,就这样,他一边高唱着国歌一边用手机拍着眼前的暴徒。

▲ 李籍的面部被暴徒打伤,

他抱着年幼的女儿,继续高唱国歌


忽然一拳打过来,他的面部淌下了鲜血,眼镜也被打爆了。紧接着,黑衣人冲过来抢夺他的手机。在争抢的过程中李籍受伤了,只是嘴中的国歌声依旧没有暂停。他希望,将国歌唱进这些黑衣人的心里。

▲ 三天后,大批香港市民手持国旗来到事发地,

声援李老师


他用嘶哑的呐喊声,唱最美的国歌,歌声穿云破雾,震撼心灵。三天后,大批香港市民手持国旗来到事发地,声援李老师。

▲ 李籍女儿的心声


李籍在高唱,怀着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唱出他的万丈豪情,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为年幼的孩子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 李籍一家人高唱国歌


从孩子们望向父亲时,眼中流露的骄傲与崇拜之情就可看出,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勇敢无畏、坚持正义的种子。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开花结果。孩子们终将成为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新生力量,伴随着祖国的强大,他们也将成就个人的理想。

▲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

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来,支持国安立法、庆祝香港回归23周年成了香港社会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表示,随着国安立法的推进,对香港未来愈加充满信心。

▲ 香港民众自发集会,庆祝香港国安法生效


“香港国安法”既坚守了“一国”原则,也体现出对“两制”的尊重。有祖国的强大支持,拥有独特优势的香港在“拨云见日”后,必将乘势而上,获得新的发展机会,重塑城市形象,重拾城市竞争力。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 END -

文字 | 部分文字根据原供港澳三趟快车办公室主任

金旭口述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关于深圳和香港,我有话说》经济日报

《忘不了,那些血脉相连的香港同胞》奋斗第一

《四川汶川地震波及香港》搜狐

《十年来香港竟为汶川地震做了这么多!》凤凰网四川

《深圳:从罗湖桥口岸原点 跨出深港同城梦想》新浪

《感动中国 情满香江》央视视频

《“港区国安法”为香港发展带来新机遇》央广总台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