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走向樱花之国的使者——王效贤(二)

魏漫伦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点击标题 阅读上文

走向樱花之国的使者(一)

人物简介 /profile   


王效贤,河北乐亭县人,1930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专业,后任外交学会翻译、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副处长、处长。从新中国第一个访日代表团起直至中日建交、缔约谈判等,均参与或担任了主要翻译工作。1983年任中国驻日本使馆政务参赞。

王效贤说,这一生她遇见过许多可亲可敬的师长,也交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周恩来总理。在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而努力的过程中,周总理一直是事必躬亲,不论是五六十年代在外交学会,还是70年代初调任到外交部,王效贤一直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工作。

这样的接触,使王效贤得以在伟人的近旁瞻仰他的高风亮节,感受他人格的力量。她说是周恩来总理教给她“外交工作首先就是做人的工作”这个道理,也是周总理告诉她,搞外交工作“朋友越多越好”。王效贤也体会得出总理是以惊人的精力和热情抓住一切机会和外宾交友的。他的朋友既有各界的知名人士,也有工人、农民和学生,不论是谁,总理是真心诚意地同他们交朋友,有时候他居然可以连续七八个小时和他们交谈。

周恩来总理与日本青年在一起

从总理那儿,王效贤还学会了珍惜友情。

1972年7月的一天,总理正在和日本友人古井喜实先生会谈。谈着谈着,他突然问旁边的刘希文:“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招待会应该请冈崎嘉平太先生参加,你发邀请信了吗?”周总理听说还没有发,就马上请金光贞治先生打电话代为邀请,还说电话费由周总理自己出。

一周以后,冈崎嘉平太先生真的应邀来到北京,在欢迎冈崎先生的宴会上,周恩来总理说出了那句中日友好关系中的名言:“饮水不忘挖井人”。王效贤清楚地记得,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招待会上,周总理特地端了一杯茅台酒走到冈崎先生身边,向这位老朋友致意。

春雨润物,细密无声,王效贤在周总理和老一辈外交家那里理解了外交工作当中交朋友的重要性。

今天,作为外交官的王效贤已经结识了难以计数的外国友人,其中自然不乏声威显赫的政界要员和万众瞩目的社会名流。但是在王效贤的脑际还时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身影,她想不出这个身影的确切模样,因为当时她根本没有留意这个人,而这个人却给了她一本珍贵的相册和一份值得恒久记挂的友情。

1954年10月30日,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李德全为团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顾问廖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乘飞机到达东京羽田机场,开始访问日本。

故事应该回到1954年那一次被称为“揭开中日关系史上新篇章的访问”中。

那一年,接受日方邀请,新中国的第一个访日代表团——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在李德全率领下经香港抵达日本,这是一次具有震动性的访问。代表团每到一处,热情而好奇的日本人都会夹路相迎,他们想看一看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代表团是什么形象。王效贤坐在车里常常可以听见窗外的议论:“中共的人和我们没什么不同呀!”

由于日本政府当时仍然坚持反对中国的立场,许多日本朋友和华侨非常担心中国代表团的安全,他们主动汇集起来为代表团做保卫工作。白天,他们跟随代表团一起活动;入夜,代表们休息了,他们却在驻地外搭起帐篷,守护着代表们一直到天明。

当代表团在大阪-京都活动期间,地方上一位自愿参加保卫工作的日本工人向王效贤发出了友谊的信息。

那些日子对于王效贤来说是异常紧张的,她没有时间去注意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白天,她作为随团翻译要参加各种会见和谈判;晚上,她又要整理记录,并找来当天的报纸,细致地阅读有关代表团活动的报道,一是看社会反应,二是因为她发现,当地报纸上的遣词造句有时候比她翻译的更贴切,她要把这些一一找出来,记录下来,仔细揣摩。

代表团回国前夕,香港发生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一直关心着代表团行动的周总理马上指示代表团不要走香港,要从苏联返回。后来代表团根据总理的指示,乘苏联的货船经海参威回国。

回国后不久,王效贤收到了一份寄自日本的邮件。它是一位曾在大阪、京都之间为中国代表团守夜的日本工人寄来的。邮包里是一本自制的相册,里面的照片全是由这位日本工人拍摄的。它几乎记录了代表团在大阪和京都活动的全过程。他还在照片的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封长信:

您可能不记得我,您是不是注意到一个拿着微型照相机不断地给你们拍照的青年,那就是我啦。

……

从中国代表团的身上,我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我们是多么想了解你们,多么想接触你们,我又是多么想去中国看一看啊!

……

我非常喜欢读书,目前正在读一本中国北京大学一位教授的著作。我了解到您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我真希望能和您通信,探讨这位中国教授提到的问题……

王效贤并没有像他信里希望的那样写信去和他讨论问题,其中的原因任何一个从过去年代里走过来的中国人都会理解。但是那位日本青年会理解吗?也许他会很伤心,也许他终于能够理解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默默地为日中的友谊而祈祷,也许他终生都会盼望着一份寄自中国的飞鸿。

这件事成了王效贤心里一个永远的遗憾,这位不曾相识的日本朋友却成了她心中永远的朋友。70年代,王效贤举家下放,临行前她几乎烧掉了所有的照片和资料,可是捧着这本特殊的相册,她的手颤抖了。她没舍得把它扔进火里,而是装进了小小的行囊。她知道,这本相册是一份浓浓的深情,是一团燃烧的希望,相册里承载的是两国人民的一句心里话:我们永远是朋友。

-end-

文章来源 | 《女外交官》

作者 | 魏漫伦

图片 | 网络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