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说礼仪 | “客随主便”未必好
作者简介
卢秋田 1961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先后出任中国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和德国大使,为德国统一后首任驻德大使,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客随主便”是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一种表现。作为客人应当听从主人的安排,不要使主人感到为难,更不应提出主人难以做到的要求,这是对主人的尊重。
按我们传统的思维方法理解,惟有这样做才是合乎情理的。可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
在荷兰任职期间,我与荷方的接待单位一起去机场接过许多从国内来访的代表团。遇到级别较高的代表团,荷方往往安排代表团主要成员先去机场贵宾室休息片刻,并请团里负责行李和机票的同志去海关办理入境手续。
荷方常常利用这个空隙时间征求中方对活动日程的意见(高级的政府代表团来访的详细日程都已预先谈妥,不在此列)。
在谈话进行前,接待人员一般要先问大家愿意喝点什么饮料,可乐、啤酒、矿泉水、茶等一应俱全。大家往往都谦虚地回答说“随便”或“什么都行”,这令接待人员无所适从;也有的团长先说了一声喝茶,于是一个接一个,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茶”。
接下去讨论活动日程时,如果对活动安排有不同意见,这还可以理解,但我们往往提不出意见,让对方迷惑不已。
有一次荷方人员对我们的一个代表团说:“大家今天初到此地,请先回旅馆休息,倒倒时差,正式活动从明日开始。今天中午和晚上可以在你们下榻的宾馆用餐,不过那里只有西餐,没有你们爱吃的中餐,但是宾馆附近有不少中国餐馆,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去吃中餐。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能否预先告诉我,以便我去订菜。”
对于主人的热情接待,我们的代表团团长很客气地说:“客随主便吧”(译成英文就是“up to you”)。
在中国人看来,这本来是一种很礼貌、很得体的回答,不料对方听后感到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于是又重复了一遍:“你们想吃中餐还是西餐?”
团长却以为是翻译没有翻清楚,就对翻译说:“你告诉他,什么都可以,看他方便就是了。”荷方人员赶紧说,“都方便,都方便”。
他怕中方产生误解,就又补充了一句:“你们在荷兰期间的吃住都是我们招待的。”团长也吃惊地说:“正因为是你们招待的,所以更要根据你们的方便来安排了。”谈到这里,气氛有点僵了,荷方人员便不再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事后这位负责接待的荷兰人私下告诉我,接待这个代表团一切都好办,唯独“up to you”(客随主便)最使他头痛。他苦笑着对我说:“我怎么能根据我的喜好来安排他们的口味呢?”说着,还又耸耸肩,摊开双手,那副无奈而困惑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荷兰人对我说,他接待过许多国家的代表团,有两种情况在接待工作中最棘手,一种是团内意见太分散,一盘散沙似的,捏都捏不到一块,众口难调;另外一种是不知道对方的真正要求是什么,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中国来访的团组中属于后者的居多,以至于他一听到“up to you”就头痛。
我向他解释中国人的礼貌习惯,他虽然表示今后会尊重东方人的习惯,但又说,在欧洲人的思维方式中往往更强调“个体性”。也以赴外地访问为例,欧洲的代表团虽然人数不多,但接待起来往往也很麻烦。
因为经常有人凸显自己的个体性,有时十来个人的团倒要分五六批来,有的乘飞机,有的坐火车,把接待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订房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住单间,有的住套房,有的非禁吸烟楼层不住。有的客人提出要与有关部门进行工作会谈,另一些人则对此毫不感冒,要去博物院,自由市场……与中国人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性或个性化。
有个外国人曾经尖刻地说:“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美国人不管别人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句话虽然有些失之偏颇,但也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 End -
文字 | 《北京支部生活》 作者 | 卢秋田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