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寄自远方的书简

司马文森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司马文森(1916-1968),福建泉州人,1932年参加革命,1944年任中共桂北工委委员,领导抗日武装;1946年任文协港粤分会理事,香港文协常务理事,香港达德学院教授、民促会中央委员、中共香港文委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

解放后,历任中共港澳工委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民革中央委员、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华南文联常委、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南文联常务理事、中南作协常委、中国新闻社理事,中国驻印尼、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司长。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国家记忆》视频截图)

当我在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门外正下着初雪。林荫道上飘着枯黄的落叶,树枝都裹上冬装,北京已是隆冬。兄弟,您那儿怎么样了?算来正是雨季时候吧!

尽管是隆冬季节,但培植在我书房里的那株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小攀藤,还是长得非常茂盛、翠绿,和印度尼西亚一样。这四季常青的小攀藤给我的书房抹上动人的色彩。

(图片来自网络)

兄弟,您该还记得,那已是几年前的事,我去看过您,并曾从您家门口折下这攀藤的嫩枝,移植在我书房里。当时您说:“这种攀藤很野,长得快!”对,这是一种野生植物,但我对它却有特殊感情。这几年来,在我书房的墙上一直挂着它,花架上一直栽着它,我热爱它倔强、有生气,就像我热爱印度尼西亚人民有倔强性格和旺盛的生命力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

兄弟,您该还记得,当您从中国访问回去,您曾对我谈起杭州和杭州的垂柳。在我家门口刚好有从中国移植过来的柳树,我曾对您说:“如果您有兴趣,我将为您培植一棵!”柳树苗不久就培植好了,我派人给您送去,听说您当时非常高兴,立即就移植在您家大门口。您来信对我说:“……柳树在雨季时,长得非常好,已快有一人高了,我们一家人都非常珍爱它,特别是我的那些孩子,他们每天都会给它浇水,不许邻居小孩来碰它。孩子们说:‘这是从中国来的,是中国叔叔送的。’”

您也许要觉得奇怪,在中国北方,竟长着热带的攀藤,到我家来做客的朋友也都觉得奇怪,这里其实还有段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快离开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我那最小的女儿(您见过她,那时只有5岁)看见大人在忙着收拾行装,她也在忙着。我爱人问她:“你在忙什么?”她说她在移植那株小攀藤。当我们要离开这个曾生活和工作过7年之久的地方,我那小女儿提着的不是玩具,不是叔叔们送的糖果,而是一棵小攀藤。这孩子就这样和一个小攀藤渡过几千里海洋,完成了从广州到北京的大陆旅程。她天天守护着它,为它加水,把它捧到太阳下,让它去吸收阳光!

当小攀藤又挂在我书房的墙壁上时,孩子看见它长得又快又好,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她会对几个姐姐说这小攀藤的历史,说印度尼西亚的故事,唱印度尼西亚歌曲,更多的是怀念那从小把她带大的印度尼西亚阿姨。

这是一件小事,却也说明一个真实情况,那就是建立在我们两大民族间、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已经如此的深入,深入到我们下一代!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正是隆冬,而您那儿也正是雨季。

我告诉您,这小攀藤长得很好,像翡翠一样地发绿,像清晨的花朵一样有生气,看来它将会愉快地度过这个冬天,在几千里外的新居落了户。在您家门口的垂柳现在长得怎样了?也许已有三人高,该是满枝绿叶、随风飘舞了吧!

这是两棵友谊的树,它们将常青,正如我们两大民族、两国人民的友谊一样。

(注:文章原载于《人民中国》印尼文版1963年第1期)

- end -

文章来源 |《彩蝶》

作者 | 司马文森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