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抒怀 | 桂河桥随想

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官说事儿 2021-05-18



作者简介    


张志国(1937-2013年),1961年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亚洲司,同年被派往中国驻老挝经济文化代表团工作,随后转赴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在老挝前后工作近二十年,先后任翻译、随员、二秘、一秘和代办等职,其间曾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担任翻译工作;1991年初赴泰国筹建中国驻清迈总领馆并任首任驻泰国清迈总领事;1998年退休。


泰国的北碧府紧靠缅甸,西出曼谷不到二百公里,然而一下子便把大都市的紧张和喧闹远远抛到了身后,显得宁静而又安祥。这里多的是翠峰碧水,茂树繁花,一座遐尔闻名的桂河桥,又为它在素妆淡抹的妩媚中,平添了几许岁月沧桑和一层历史的厚重。



日军使用火车运送战俘前往死亡铁路现场

北碧曾是缅泰两国的古战场和重要战略要道。六十年前,日本突袭美国的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相继侵占了东南亚的大片土地。1942年底,为支援印缅战场的作战,看中这里,开始修建臭名昭著的“死亡铁路”。

铁路西起泰国的班磅,跨过两国分水岭达瑙瓦西山脉,直抵缅甸的萨摩佛塔地区,全长400多公里。所经之处都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和热带原始森林,瘟疫瘴气肆虐,毒虫猛兽横行。

日本人驱使十多万名盟国的战俘和抓来的泰华劳工,在非人的条件下,以最原始的手工工具,开始了这项工程。



桂河桥

被称为“死亡铁路”咽喉的桂河大桥是座钢架铁桥,长约150多米,桥这边地势较为平缓,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因工程过于艰巨,加上盟军的不断袭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也未能建成。侵略者的美梦终成泡影,但却在北碧的寂寂荒野中留下了堆堆白骨和无数孤鬼冤魂。

历经岁月的变迁,泰国政府用心地把这处闻名的战争遗址保存下来。在青山绿水的明媚中,锈色斑驳的桂河大桥显得凝重而又有些凄沧,望过去,正像位饱尝风雨沧桑的老人,伴随脚下缓缓流淌的一湾碧水,向前来参观凭吊的游人诉说着难忘的过去。


作者夫妇在桂河桥合影留念。图源:袁琼供图

桥的旁边有座简朴的纪念馆,它不铺张,但却承载着“死亡铁路”和桂河桥全部的苦难历史。入口处摆放着一颗巨型炮弹,它的警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祈愿战争的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馆内陈列着许多当年战俘和劳工们使用过的简陋劳动工具、破烂衣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器皿。一把把磨秃了的铁镐铁锹、钢钎铁锤和破烂的竹篮木筐,仿佛还浸渍着被奴役者的汗水和血迹;一只只用来苟延生命的破旧饭盒、水碗,似乎还残留着他们饥渴的唇印。



桂河桥下岸边的旅店饭舖和人家。图源:袁琼供图

墙上挂着当年留下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这里发生的一切。那些骨瘦如柴、面容枯槁的战俘和劳工,腰间仅挂着一缕遮羞的破布,形同野人。在荷枪实弹的日军看管下,他们有的挥动铁镐开挖路基,有的弯腰躬背,拖着沉重的步伐扛运木料。如虎似狼的监工恶狠狠地盯在一旁,不断地吼叫着,许多人就惨死在他们无情的棍棒皮鞭之下。

一间草棚里,躺着一个瘦骨嶙峋、气息奄奄的战俘,无神的双眼透过头顶上的树叶,直勾勾地望向天空,也许他正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期盼着和他们在故乡重逢。



日本工程师拍摄的一张战俘们在修筑缅泰死亡铁路的照片。

在这里,除了赖以维持廉价生命的水和少量不堪入口的食物外,没有任何药品,面对热带丛林肆虐的种种疾病,等待战俘和劳工们的只有死亡。

短短的两年多,这十几万条生命,在被榨尽最后一滴鲜血后,便都无影无踪地消失在莽莽的荒山野林里,只有少数幸运者的白骨留下一座座冰凉的墓碑。而日本侵略者却无耻地把这场屠杀称作是为了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我是迈着蹒跚的脚步从那场战争中走出来的人,亲身体尝过在“共荣圈”里被欺辱、蹂躏的滋味,面前的一切,让我不禁想到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内心感到强烈的震颤,出口处那句“可以宽恕,但却不会忘记”的结束语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死难战俘墓园。图源:袁琼供图

城里有两座死难的战俘墓园,如茵碧草中,整齐地排列着数千个墓穴,望过去,令人心凄目眩。每个墓穴里原本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有的来自北美大陆,澳洲的沃野,或是泰晤士河畔。他们都风华正茂,曾经快乐过,幸福过,有过属于自己的梦,然而战争却让他们永远躺在了异国他乡黑暗的墓穴里。

我缓步走在墓园静谧的甬道上,夕阳正用它桔红色的光辉温暖着一座座凄凉的墓碑。突然间,我发现一些碑前有几束鲜花在闪亮,有红艳艳的玫瑰,金黄色的野菊花,还有一些山野间不知名的小花。我想,献花的也许是专程前来寄托哀思的亲人、朋友,也许根本就是与死难者毫无关系的游人过客。

然而不管怎样,这一束束无言的鲜花和无数凭吊者留下的沉思的脚步,都表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这些年青的殉难者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们英勇的生命,连着对祖国的热爱,人类的正义信念,连着一个令人刻骨难忘的特殊年代。



每块墓碑上都有死难者的生卒年月。图源:袁琼供图

此时,一个清秀稚气的日本女孩的面孔在我眼前翩然浮现,依稀记得,她曾提出过一个问题,她说,“我们都愿意同中国人民做朋友,可为什么你们总是谈论过去的历史,而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不怀疑这位年轻朋友和日本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然而我要告诉她:因为,时至今日的日本,仍有那么一些人还在肆意纂改甚至美化那段罪恶的侵略史,用军国主义思想毒害和麻醉日本青年一代,为大和民族的“共荣圈”扬幡招魂。正是他们丑恶的言行,使在那场战争中受害的中国人民和其它国家人民无法忘记这段血腥的岁月。

金色夕阳正向大地挥洒着它最后的余辉,回首望去,屹立在粼粼碧波之上的桂河桥,于霭霭暮色中,显得更加苍茫。我想,它是一个苦难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虽然今天已不再有运输的价值,但它应该永远留在那里,留在人们的心中。




- end -

文字 | 张志国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