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记忆 | 外科大夫与基里巴斯政局

徐明远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徐明远 1930年10月生,山东长山人;1959年毕业于外交学院;1946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原中国驻斐济兼驻基里巴斯共和国;瓦努阿图共和国大使。


乍一看这个题目,可能感到别扭:外科大夫和政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怎能联系在一起?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各国的国情也千差万别,在这个国家认为互不关联的事,在另一个国家却十分关联。





在浩瀚的太平洋中,有一个地球上唯一坐落在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交叉点上的国家——基里巴斯,土地面积只有746平方公里,却拥有6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1989年末,在这个国家全国最大、大夫最多、设备最好的首都中央医院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唯一的一位外科大夫应聘到另一岛国工作去了。这个有七万人口的国家里,一时引起了轰动。

不几天,到医院来看外科的病人越积越多。但因没有外科大夫,无医可求,病人和家属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普遍表示不满。尤其是那些从外岛来的病人,他们有的乘船,有的乘飞机,来到首都塔拉瓦,有亲友的去投靠亲友,无亲友者要增加吃住的开支。这样,就对那些本来并不富裕的岛民加重了经济负担。病人因无外科大夫不能治病,不仅引起塔拉瓦居民的同情,也使他们担忧,因为谁都有求医的时候,到那时会有同样的命运。




在南塔瓦拉医院住院的病人


在此情况下,群众的不满情绪终于难耐,在首都发生了要求政府解决外科大夫的群众请愿。他们到了卫生部,要求见部长当面陈词。卫生部的官员接待了他们,听取了他们诉说,表示同情并答应尽力解决问题。但是,实际上很难解决。

关键问题有二:一是国家没有现成的外科大夫。原来那位外科医生是基国多年培养出来的,但国内工资低,难以留住他。几经波折,最后他还是走了。二是要从国外招聘大夫,国家没有钱。这两条要解决,看来很难很难。但人民群众求医的急切心情又难以平息。




 基里巴斯总统官邸


过了几天,老百姓仍未见政府请到外科大夫,便再次请愿。这次,他们有的乘汽车,有的步行十几公里,到了中央政府所在地巴依里基地区。他们到了总统府,要求向总统当面陈述要求。总统塔巴伊作风平易近人,从来不摆官架子。他请群众进了总统府,耐心细心地听取了群众呼吁。他向群众表示,政府一定重视民众呼吁,想办法解决外科大夫问题,群众便很礼貌地离去。但是,总统也深知,国内无人才,外聘无资金,怎么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呢?这使他实在感到棘手。

又过了几天,外科大夫仍未见到,群众第三次请愿,并派出代表再次求见总统。塔巴伊总统再次和善地接见了群众的请愿代表,并向他们说,政府完全支持群众要求,必须解决外科大夫问题。但是,从国外聘请大夫确实存在财政上的困难,一时难以解决。

这时,有的代表情绪激动,强烈要求政府重视民间疾苦,无论如何也要解决一个外科大夫。有的代表说,如果有病总是无处求医,病人增多,病情恶化,如此下去,后果严重。

请愿群众走后,总统塔巴伊立即召集有关部长研究解决办法。总统认为,群众呼声非常合理,政府要关心民众疾苦。外科大夫涉及千家万户人的健康。从群众的情绪上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如果再不解决,会有更多的人对政府不满,也会有更大规模的人向政府请愿,那将直接引起社会不安定,甚至影响到政局。

当时担任副总统兼财政部长的蒂安纳吉也表示,群众要求,非常合情合理,国家必须有外科大夫。但是,他说来说去,还是“囊中羞涩”,无能为力。




1985年,时任基里巴斯总理耶雷米亚·塔巴伊和夫人访问马桥乡敬老院,观看色盲老人的手工表演。


正当大家在解决外科大夫问题上感到无路可走之际,总统塔巴伊想到了一件事,他顿时心中豁亮了起来。就是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基里巴斯政府签订了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协定中规定,中国将向基里巴斯提供新的赠款和首次的贷款。塔巴伊总统设想,贷款是专用于生产建设项目的,不可挪作他用。但赠款项目尚不知中方用途。为此,可否与中方商讨,请中方考虑向基里巴斯派遣外科大夫,费用由赠款开支。

塔巴伊立即把他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的提议,如拨开云雾见晴天,部长们的脸上立即浮现出希望的喜悦。

蒂安纳吉副总统说,这是解决外科大夫的唯一途径,除此,谁也帮不了我们的忙。但是,此事需要同中方商量,不知中方能否很快抽调大夫到基里巴斯来。会议决定,由外交部常务秘书皮特·席蒙约见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代办吴钟华,商讨中国赠款的使用办法,并请求中国尽快派遣外科大夫到基里巴斯。吴钟华代办又立即把席蒙的要求转报上级,经同国内联系,并将基里巴斯十分急需外科大夫的情况向国内报告。

中国经贸部很快答复,同意把赠款用于派遣外科大夫去基,并用最快速度从广州医学院抽调外科大夫吕诗寿和麻醉师余革去基里巴斯工作。他们两人星夜赶程,转辗到达了这个南太岛国。

吕诗寿和余革这两位年轻大夫的及时到来,不仅解决了基里巴斯人民没有外科大夫的燃眉之急,立即缓解了群众的不满情绪,从而也消除了社会和局势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他们以高尚的医德和优良的技艺,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赏,增进了中、基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当地人在海边挖小海螺。


他们进入医院的第二天,就有一位来自外岛的小肠梗阻患者求医,病人呻吟不止,生命垂危,且已怀孕三个月。但医院里设备简陋,尤其是化验条件很差,加上各科医生严重缺员,无人配合和咨询,这时确诊病状十分困难。如按正常程序,这类手术需要妇科主任医生和麻醉主任医生在场监护才能进行。但两位中国医生救人心切,只能因陋就简,凭他们的本事和有限的经验去细心又大胆地工作。

经过他们数小时精心仔细的手术,为患者排除了一千多毫升的积水,切除了一点五米已经坏死的小肠,使这位濒临死亡的病人转危为安。

这一妇女康复出院后,几位基里巴斯朋友对吕大夫说:“你们真是我们的好兄弟。如果不是你们及时和精心地治疗,这位妇女早已不在人世。”




中国援助基里巴斯的首批防疫物资


基里巴斯是南太平洋岛国中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当地人民常年以海鱼和椰果为生,粮食和蔬菜全部靠进口。塔拉瓦地处赤道,气温一般在摄氏40度左右。在这里工作,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如果不具备奉献精神,是呆不下去的。但是两位中国医生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适应了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次,医院来了一位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人。据介绍,这类病症,在发达国家里死亡率也达50%。两位中国医生又是在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及时成功地为患者进行了手术,使患者很快脱离了危险。

还有一次,在一个假日的夜晚,已是深夜11点钟,吕大夫从外边回到宿舍,发现桌子上有一张纸条,上书:“从外岛来了一个病人,因病情不急,已让他在医院等候,待明天就诊。”尽管时间很晚,高度的责任感使吕大夫不能安心就寝。他便叫余大夫同去医院。

待查寻到这位病人时,使他们吃了一惊,原来这位患者的鼻子被人咬了下来。那只已经断下了一天,又因天气炎热而组织已经发生了变化的鼻子,只靠一点皮肉相连,挂在那张痛苦的脸上。两位大夫一分钟也不耽搁,马上手术。他们费尽心机,竭尽全力才把鼻子复原缝合。

当患者出院时,他的家人说:“是中国的医生,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及时精心治疗,才保留了这完整的鼻子。要是手术晚了,他就是五官不齐的人了。”

中国医生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危急的患者。这片土地上的民众满意,人心安定,再也不担心有病无处求医了。而且处处传颂“中国医生是兄弟”。

总统塔巴伊对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说:“两位中国医生的及时到来,我们的人民安心了,我们也放心了。他们的工作轰动了基里巴斯。他们治病救人,服务群众,深受基里巴斯人民的欢迎。我们对中国政府兄弟般的真诚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谢。”




-End-

文字 | 《中国外交官在北美大洋洲》 

作者 | 徐明远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