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田洋——外交官的特殊熔炉(中)

王之栋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往期推荐



牛田洋——外交官的特殊熔炉(上)



作者简介

王之栋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


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

1969年上半年,驻守牛田洋生产基地的四十一军调离,由五十五军接替。但是,生产基地干部和在“学生连”担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部队人员基本没动。“学一连”的变化只是营地北移,贴在了第二道堤的外侧,离基地指挥部近在咫尺了。

堤内侧有一个白墙围着的院子,院里有几栋水泥建造的平房。这就是基地指挥部。指挥部里常见的领导人是一位高高个子、体魄很魁梧的职业军人,人们亲切地称呼他白副师长。这个四十岁出头的北方汉子,常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装,有时一个人在二道堤上走走,见着人时点点头。



当年汕头气象台工作人员人工记录的台风过程雨量、大风实况表。


1969年7月27日这天,白师长可不那么轻松,因为天气预报说:太平洋第3号强台风将于7月28日午后在广东省东部登陆,最大风力有12级……

白师长一班人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有的在汕头地区驻守十多年,经历过台风,只是很少见过12级台风登陆,心里没底;新接防的五十五军同志因为来这里不久,皆少听说,或默默无言。

会开得很吃力,主要在是否“撤退”问题上难出定见。撤,人员、军械、器材都可以保证不出大的损失,时间也来得及。但决心难下,因为“撤”意味着放弃任何防守。这怎么对得起毛主席“五·七”指示?不撤吧,风险很大。白师长惦念着正在田里劳作的一万多军人和学生,他额头的汗水已经流下来。“集体力量”发挥作用,终于有了决策:捍卫“五·七”指示,誓死守卫大堤,人在大堤在。

1969年7月28日,台风真的来了,而且提前近4个小时登陆。预报12级台风的风速是32.7米/秒,7月28日的台风竟超过了这一预报。它来势凶猛,延续时间长,与暴雨、海潮同时为孽,因此人力不可抗御;也由于通讯信号受风雨等因素干扰,有的部队没收到相关指令,一味按“人在大堤在”行事,造成了无谓的牺牲。决策失误和人力不可抗御的天灾,使牛田洋遭遇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劫难。

事发当晚,广州军区派员赶赴牛田洋组织救援。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军委电示军区处理好善后。紧接着,外交部副部长徐以新率领慰问团到牛田洋慰问。



灾后的围海大堤


在中央首长关怀之下,部队很快稳定了情绪,并满怀信心地开始抗灾和总结经验教训。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国际媒体别有用心地放出消息,幸灾乐祸地宣扬,说周恩来储备在牛田洋部队农场、打算派往联合国的大批外交干部,在广东汕头的台风海潮中丧生……

这纯粹是欺骗世界舆论,是彻头彻尾的编造。

我是当时了解具体情况的人之一。我不仅在台风海潮发作时奉命冲上拦海大堤,参加了第一线战斗,也是事后参与了解全面抗灾抢险情况、采写有关先进事迹的人。

可以坦言,外交部派到牛田洋的183人,只有留学英国的肖华山、学俄语的陆海林等少数几个人不幸遇难,绝大多数不仅没有丧生,反倒经过那次台风海潮的洗礼,献身外交事业的意志更坚强了。不怕苦不怕死、不图名不为利的牛田洋精神,鼓舞了一代外交官的成长、壮大。正是这一批人,牢记周总理的教导,接过老一辈外交家的班,继续给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添光彩,很多人被委以重任。

以“学一连”为例,有的当了部长、副部长;有的派驻国外,担任大使、总领事、参赞或其他外交职务。如,驻美国大使、驻英国大使、驻日本大使、驻联合国大使的岗位上,都曾有牛田洋“学一连”的人在任职。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还有过两个以上的牛田洋人在那里常驻。



马振岗大使在二连9班任班长(后排左2)。图源:《外交官是这样炼成的》


如在英国,大使马振岗、政务参赞孙本志,加上我,都是牛田洋遇险存生的人。一次,马大使到访曼彻斯特,我们曾打趣地说,三十年前大家一起种稻子、一起奔赴拦海大堤抗风抢险、一起给报社写稿子,如今在英国又碰到一起了。这缘分可是不浅!我还说:“那时你是领导(副排长),我在你领导之下。现在你是大使,还是领导……”牛田洋战士在异国他乡见面,那心情、那兴奋是难以言表的。特别是回忆起当时经历的事,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

“文革”前,马振岗和在牛田洋牺牲的战友肖华山曾一起在英国留学,一起回国……他们的缘分更深。然而,当他肩负国家重任、故地重游的时候,在感情上多了一层凝重,战友未竟的事业理所当然地加在了他的身上。他惟有加倍努力工作,坚定担负起重任,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才好安抚战友的在天之灵。



图为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楼顶被北约导弹击中后留下的弹洞,这枚导弹洞穿使馆建筑顶部,直至地下室。


在外交第一线奋斗的牛田洋战士中,还有一位值得一提,那便是潘占林同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潘占林同志刚好在那里任中国大使。据说,就在导弹击中使馆的前几分钟,潘大使等还在地下室有活动,谁能料想大家刚刚散去,才回到自己房间休息时,钻地炸弹从空而降,击穿各层楼板,其中一枚在那间地下室爆炸,使馆陷入一片火海。

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以后,潘占林马上冲到现场,不顾一切地与同志们一道,寻找遇难同志遗体,抢救负伤同志,转移国家重要财产和机密,并紧急向国内报告了情况。接着,他坚守岗位,开始一系列交涉和后续工作。潘占林曾是我们“学一连”的战士,在关键时刻再次显示了牛田洋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和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又一次经受了生死的考验。

我熟悉潘占林这个中国东北汉子。他处世沉着、刚毅,不善出头露面,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早年,他曾在莫斯科等地工作,默默地在外交战线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因为牛田洋战友遭到袭击,也因为英国是“北约”重要成员、美国的忠实帮手,当时在英国工作的我,心情十分激愤,怒不可遏。我利用一切对外场合,无情揭露了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滔天罪行,毅然应邀前往BBC广播电台播音室,接受采访并亲自宣读中国政府声明。

艰苦斗争得到一定的回报,包括曼彻斯特政府主管外事的副政治领袖在内的英国主流社会人士,就此事件给我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或口头向我表示遗憾和道歉,希望不要因此影响中英之间在香港回归后发展起来的良好关系。



2003年7月19日,孙必干(前左一)率领的复馆小组查看使馆被毁情况。


牛田洋是一代外交官的特殊摇篮。那些经过风雨洗礼成长起来的中国高级外交官,实在不胜枚举,可以说遍布了全世界。

学阿拉伯语的牛田洋人孙必干同志,在五六个中国驻外使馆工作过,付出极大的辛劳,曾经出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大使。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在那里形势未稳、爆炸不断和重建任务严峻的情况下,已经年过花甲、退休告老的他,听命国家调遣,穿起戎装,担任了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的一把手,又开始新的征程。牛田洋人为了世界和平的进步事业,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李肇星部长在办公室学习


外交部派到牛田洋锻炼的人中,除了大使级别的外交官以外,还有很多外交干部奋战在外交系统的不同岗位上,他们同样为外交战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田洋外交人员中的佼佼者是李肇星同志。他曾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曾任中共外交部党委书记、外交部部长。



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牛田洋的实践锻炼,特别是那次强台风大海潮,使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和思想得到洗涤、意志得到锻炼。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中搞外交工作的只是极少数。分布在全国广阔领域的牛田洋人,都在努力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而发光、发热。

我无从知道那些同志的实情,并在此叙述,但我深信,他们的成绩不会比我们这些外事系统的差。希望有人把那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写出来,从更广的角度,以更多的实例,驳斥国际传媒关于牛田洋一事曾经编造的可恶消息。




未完待续……

文字 | 《我这个外交官》 

作者 | 王之栋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