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达家的古典毛利饭

陈文照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陈文照 曾任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一等秘书、政务参赞,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中国驻新西兰兼驻库克群岛大使。


我们到达新西兰南岛的克赖斯特彻奇市后,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的朋友组织我们去海格兰公园游玩,然后驱车前往一座17世纪英国式样的石砌古城堡饭店共进午餐。

在饭店门口迎候我们的朋友中有一位个儿不高,身材结实,理着平头,紫棠色皮肤的中年男子,他伸出那粗壮有力、长满老茧的双手,把我握得紧紧的。“我叫杜达,热烈欢迎你们。”他微笑着自我介绍。西方人的习惯,两位素昧平生的人相见,各自通报姓名,同时握手表示欢迎。我也作了自我介绍。看他的模样,很像华人,攀谈起来方知他是地道的毛利族,是位码头工人。这是我初次认识杜达先生。



毛利人很早以前驾驶独木舟漂洋过海来到新西兰。这是后人造的毛利独木舟,放在当年毛利人登陆的北部湾地方。图文:《吴音柔媚醉天涯》


再次和杜达先生接触,是一个礼拜日。我们和几位朋友去杜达家作客。他家位于风景秀丽的海湾,一个毛利人聚居区。我们足足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才来到他的住处。他家依山而建,从远处看去是一幢白色的小楼,掩映在绿色的蕨树丛中,虽不显得阔绰,倒也十分别致。

进得屋来,原来并不是两层楼房,而是利用山坡地势盖的两间平房,一高一低,尤似两层楼宇。这是杜达先生和他儿子自己动手建造的。只听说毛利人擅长制造精巧的舢板,我们在惠灵顿的博物馆里,看到那古老的毛利舢板,确实精美,堪称艺术品。没想到,他们也是修建现代化住房的能工巧匠。杜达先生三代同堂,人丁兴旺。原住房不够宽余,便扩建了一套平房,现在相当舒适。屋前有个小庭院,院里碧草茵茵,院子的一隅有个露天灶,就是做毛利饭的“厨房”了。



 典型的毛利木雕形态。图文:《吴音柔媚醉天涯》


毛利饭是毛利民族的传统饭菜,它的形成和演变,犹如誉满国内外的毛利木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1000年前,毛利人从波里尼西亚的塔希提岛乘坐独木舟,趁着季节风到达新西兰北岛的奥克兰,然后向南岛蔓延,在此生息劳动,成了新西兰最早的居民。“毛利”一词即“正统”“平常”“普通”的意思。从事渔猎生活的毛利人,在奋斗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毛利饭就在这时产生了,这便是古老的“烧石烤食”的毛利饭。

后来,外国殖民者来到新西兰,大量杀戮驱赶毛利人,毛利人惨遭浩劫,但作为毛利习俗之一的毛利饭却流传至今。在被誉为毛利之乡的罗托鲁阿,吃毛利饭相当普遍,一般都是“现代化毛利饭”。利用当地的地热温泉蒸熟米饭,与古典毛利饭相去甚远。杜达先生今天请我们吃的是地道的“古典式毛利饭”,保留着浓厚的原始色彩。请吃这种毛利饭是很高的礼仪,只有在迎接贵客时才做。杜达先生显然是把我们当成“贵宾”了,我们感到荣幸。





杜达家的毛利灶用砖和水泥砌成,状如一个长方形的打铁炉,中间铺几根铁条,铁条上铺满鹅卵石,下面烧木柴。现在烧的劈柴不再是蕨树,而是一种木质坚硬的塔布树,烧时散发出一种异常的馨香,深入菜肴里。

做一餐古典式毛利饭很费时间。烧烤前,先将食物洗净,然后顺次放入铁丝筐里。一般是芋头、南瓜、白薯等放在上面,猪肉、牛排放在下面,鱼类放在中间。不加任何佐料,用芋头叶或麻布将食物盖严。与此同时,开始生火,大约需两三个小时,鹅卵石被烧红之后,再泼上一瓢冷水,蒸汽升腾,立即把盛满食物的铁丝筐放进灶里,先盖湿土,最后涂上稀泥,糊得严严实实,经过4小时,饭菜便熟透了。

吃饭是在露天。庭院中间放一块粗布,备有胡椒粉、食盐等简单调料。待客人到齐后,主人就开饭:拿起铁铲,铲去灶上的烂泥,便见蒸汽腾腾,宛如白云缭绕,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主人把筐放在布上,揭去麻布,露出烤熟的偏口鱼、鲍鱼、整鸡、整鸭、牛排、猪肉,还有白薯、南瓜、土豆等。按照毛利人的习俗,客人先拿,爱吃啥就拿啥,最后是主人取食。主人为我们备了刀叉、椅子,而他们自己却席地而坐,手托盘子,撒些盐和胡椒粉,抓着吃起来。

我们也入乡随俗,学着主人的样子,盘膝而坐,高高兴兴地吃起来。那紧贴鹅卵石烤得发焦的猪肉皮异常香脆可口,咀嚼时发出啪啦脆响。席间,小孩们跳起了毛利舞,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毛利舞蹈表演。图文:《吴音柔媚醉天涯》


在奥克兰访问时,我曾参观过中学,看过男同学表演的毛利舞,给我印象最深的动作是伸舌头。五六个男孩,在演出中吼叫几声后,便伸出长长的舌头。我不解其意。后来发现,毛利木雕中的人像雕刻,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伸出长长的舌头。而男子舞蹈中的伸舌头动作,则是他们的悠久历史传统。

这个传统有何象征意义或出典?我曾请教过几位毛利学者,他们的看法也不甚一致。有的认为伸舌头是权力的象征,伸得愈长,权力愈大。有的则解释,伸舌头是驱鬼祛邪。也有的认为,那只是一个装饰性的传统习惯动作,别无特别内涵。

现在,杜达先生的几个孙子又跳起了毛利舞,结束时,都伸出长长的小舌头,引得大家笑语阵阵。吃着这样的毛利饭,看着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舞蹈,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了渔猎时代,使人缅怀起毛利祖先与天斗、与外来入侵者斗的峥嵘岁月。

坐在我身旁的一位朋友轻声告诉我,为了请吃这餐毛利饭,杜达先生忙了几天,今朝凌晨4时就起来动手了。我不禁一震,暗自思忖:人们赞美毛利饭,而创造毛利饭的毛利民族不是更应值得赞美吗?我纵然对毛利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很少,然而,面前这位杜达先生不就是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毛利民族的缩影吗?




饭后,杜达先生请我们到室内喝咖啡。古典毛利饭是不喝咖啡的,大家开玩笑,说是“今古结合,互为补充”。说笑间,忽然响起悦耳动听的歌声。嗬,美极了,居然是一首《康定情歌》,一听到那“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的歌声,我们不约而同地跟着哼了起来,气氛活跃。原来,杜达先生的儿媳妇是有二分之一血统的华裔,喜欢中国民歌,不仅爱听,也爱唱,还会弹。一间不大的书室里摆着一架钢琴,她当场弹了一曲,赢得赞语声声。

临别时,杜达先生特意送我们一件像烟灰缸似的棕榈木雕,四周刻有传统的毛利花纹,小巧玲珑。我们也回赠了绢扇,并引了一句中国古话:千里鹅毛,物微情意重。此时杜达先生带头鼓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End-

文字 | 《吴音柔媚醉天涯》 

作者 | 陈文照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