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子弟 | 孟小五“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50周年”回访(二)

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孟京生 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点击阅读前文

  CLICK

孟小五湖南五七干校回访(一)



抵达湖南



1969年11月11月119分,北京火车站一声鸣笛,一列火车拉着1000多名外交部的干部和家属离开北京,前往湖南长沙。一路上孩子们激动不已,第一次出远门,一路贪看沿途风光,各个车厢乱串,找自己熟悉的小伙伴说话。

一天一夜后专列到长沙。


站台上有不少持枪站岗的解放军,湖南当地的领导也来接站。外交部中有一些干部曾经在湖南工作过,也有些看着不起眼的老同志当过湖南现任领导的领导。当时湖南的第一把手是革委会主任、47军军长黎原。华国锋那时还不是省里最主要的领导。外交部又有老资格的王国权打前站联系,所以湖南省非常给面子。省里头头系数出动迎接。

到现在我都没弄明白,外交部的谁人是湖南在任领导的老首长?反正是来了一大帮当地在任的领导接站。如果按级别来计算,外交部干校的这拨人能配备好几个湖南省县以上的主要领导岗位。

韶山冲毛主席旧居、岳麓山、橘子洲头


这是新闻司长秦林夫人金华彬保留的五七干校的照片。合影中的人都是外交部第一批“五七战士”,从东北五常转进到湖南茶陵的那一批人。这是金华彬所在的那个班。拍照地点是长沙岳麓山。

前排右一是金华彬,右二是马严的妈妈张玲梅,右三是方严尔的妈妈严梅生,右四是付强的妈妈叶素琴,后排右一是老杨——杨惠山。

湖南省腾出了好几个省委招待所作为外交部干校人员的落脚之处,并安排了大轿车供干校人员去韶山冲毛主席旧居参观,还去了岳麓山、橘子洲头等处参观。

1969年,下放湖南干校的部分干部家属,编制为“一亚”五连。


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隆重的欢迎规格了,几天以后又送干校人马前往干校。在那个年代,省里能弄几十辆大巴为外交部五七干校安排行程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湖南干校,外交部湖北钟祥干校也同样如此。当年的亲历人、我的发小袁克西给我讲述了他们从武汉到钟祥的故事:

焦若愚     


焦若愚后来调出外交部,任北京市市长。当时的武汉军区司令是曾思玉,战争年代与焦若愚是搭档,关系密切深厚。焦若愚到武汉,转进钟祥,曾司令派了一个连的军人护送。说是护送,实际是给干校的人扛行李。

曾思玉            



之后,曾司令还特地前往钟祥干校去见老搭档,询问有什么困难。焦若愚说办干校缺卡车,曾司令即下令调拨两台卡车给干校使用。

曾司令问焦若愚还有什么困难,焦想了半天说:“我女儿身体不好,你把我女儿带走吧。”于是焦若愚的女儿焦小X就跟着曾司令走了,后来才知道是当兵去了。

外交部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资格老的有得是,一九二几年参加革命的就好几十个。资格最老的当属前驻罗马尼亚大使许建国,1923年的党员。连陈毅部长都说:“我才是1924年的党员。”


(滑动照片,可查看更多)


红军时代的许建国,原名杜理卿。

1937年4月28日,红大一期一科留延安同学合影。

一排左起:莫文骅、刘亚楼、罗瑞 卿、朱德、张树才、邓飞、杨立三;二排左起:边章武、张爱萍、谭冠三、林彪、周昆、杜理卿、罗荣桓、苏振华、贺晋年、张达志、谭政、宋裕和。

抗日战争初期,许建国与八路军将领合影。左一罗瑞卿,左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左四许建国。

1937年与林彪、罗荣桓等红军将领在延安的合影。

在延安与中共五老合影。后排左起朱德、谢觉哉、吴玉章、林伯渠、李富春、徐特立。前右一为许建国。


许建国在机场陪同周总理。

1965年4月12日,周总理离阿回国,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第一书记霍查到机场送行时合影。右一为许建国。

开会时许建国在周总理左侧。

许建国陪同贺龙元帅。

许建国陪同陈毅外长宴请朝鲜领导人金日成。

金日成访华,许建国陪同陈毅外长一起乘车在长安街上。

许建国陪同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

许建国陪同西哈努克国王参观。

许建国任驻罗马尼亚大使外事活动。前左三为许建国,左二为夫人方林。

1956年欢迎苏加诺访问上海,前排左起:宋庆龄、苏加诺、张茜、方林、石斌,后排左三起:陈毅、曹狄秋、许建国。


中间戴黑礼帽者许建国,右一夫人方林。

许建国(左一)参加外事活动


照片由许建国之女杜安陆提供

以前张闻天副部长在毛主席之前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驻苏大使王稼祥也曾是红军时代的总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的主要参加人之一,还有李克农等,都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那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至少过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干部没有一千也得有七八百。1935年“一二九”运动出来的北京大学生就有好几十个,黄华、龚澎、柯华等。

国务院其他部委没有一个像外交部这样集中了这么多老资格的优秀人才。不管是老资格还是后来入部的干部,都是全国范围内选了又选、挑了又挑,最出色的一群。一句话,外交部里没怂人,怂人进不了外交部。


外交部五七干校


外交部下干校的时间节点与国务院各部委同步,都是在1969年12月前全员到达。五七干校是半军事化编制,各单位编为连,上面有营长管理,营上面就是校部了。

1969年外交部有四个五七干校——湖南茶陵、江西上高、湖北钟祥、山西离石,还有东北黑龙江五常的外交部第一个五七干校(1969年秋撤销了,全体人马并到湖南茶陵来了)。

说起湖南茶陵外交部干校,就必须从321干校开始。毛主席一生曾经批示过4个五七干校。第一个就是全国的典型——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外交部两个,第一个就是黑龙江五常的321五七干校。因为批示同意的日期是1969年3月21日,故称“321五七干校”。

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

当时去五常选址的人看上了一望无际的大雪原,又听说五常出大米,胜似江南,于是立马拍板就是这儿啦,几百人马紧接着开进。

黑龙江的沼泽地,俗称“泡子”


谁知开春冰雪融化,冰雪覆盖下面不是肥沃的黑土地,而是东北人讲的那种“泡子”,连履带拖拉机“铁牛”都拉不动的杂树根。另外,当地的饮用水有重大问题,喝当地的水会生“克山病”,即大骨节病。加上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处于战争边缘,于是不得不放弃之。东北五常干校仅存在了半年多时间,后改投毛主席批示同意的第二个外交部五七干校——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干校。

从黑龙江五常转来的外交部321五七干校的200多人马到湖南茶陵打前站,早在10月中就已就位,驻扎在干校校部。湖南茶陵五七干校之所以称为“虎踞山干校”是因为校部设在虎踞山茶场,距虎踞镇约一公里远。

虎踞山干校地图

我对五常的事情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当年我随我爸一起去的湖南茶陵干校,我妈先行一步,先去的东北五常干校,后转到湖南茶陵干校。我妈王宏瑜当时就是在五常干校和姚广夫人肖芒、新闻司长秦加林夫人金华彬三人一起喂猪。


(滑动照片,可查看更多)

新闻司长秦加林夫人金华彬,拍照地点是虎踞山校部附近,远处的背景就是虎踞镇。

从东北黑龙江五常转到湖南茶陵虎踞山五七干校的老五七战士,编制为基建一连。前排左二严梅生,左三张玲梅和女儿马兰。二排左一金华彬,左二叶素琴。


四名女将的合影,左起:严梅生、张玲梅、金华彬、叶素琴。


秦加林金华彬夫妇年轻时期的合影。


秦加林金华彬夫妇老年时期的合影。


秦加林金华彬的全家福。


照片由金华彬之女秦小妹提供



姚广是我家邻居,其子女和我又都是育英学校的同学,所以特别熟。秦加林的儿子秦金明(与我哥同班)也跟着他妈妈在五常。到湖南后,我天天就和秦老大泡在一块儿。姚广在粉碎“四人帮”后一度直上。华国锋在交城县大队当政委时,大队长就是姚广。他俩是山西老乡,两个人关系铁磁。以前华国锋进北京,去的第一家就是姚广家。


湖南干校的一些人


由于外交部干校人口多,校部承载能力有限,故分散在多个地方安置。水黄沙铺安顿以非洲司为主的一些单位,营长李则望。后来李则望做过驻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大使。

李则望大使向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递交国书

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与李则望大使座谈

李则望全家福,夫人陈平,后排左起王东、王阿滨、王心。

照片由李则望之子王心提供

(滑动照片,可查看更多)

非洲司有司长柯华、我爸、开宪他爸朱君毅、周敏夫人张凌青、石春来(石春来后来当过非洲司长)、田长松(任过驻莱索托王国的大使)、骆华忠(骆驼)等人;在水的单位还有国际条法司,有邵文、阿壮的爸爸邵天任、李浩培等人;办公厅的有宦乡、刘华秋等人;还有一些西欧司的人,不怎么认识。这个点儿的人不算多,两百人左右。一般来说,有小孩儿的我们都认识。


      宦乡      

(照片由宦乡之子宦国梁提供)

下放到湖南五七干校的外交部干部当中,级别较高的有宦乡。宦乡是外交部最有才华的知识分子。1949年建部的时候,周总理就任命他为西欧非洲司司长;后来在英国当了8年代办(大使级,中英外交关系是代办处级别);回国后任部长助理兼政策研究室主任(这是很重要的职务);从五七干校回来后,出任中国驻西欧共同体大使兼驻比利时大使;卸任后,离开外交部,到社科院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副部级;再往后,任过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法学会副会长,和促会会长等好几个职务,数不过来了;还当过好几个国家的院士和名誉院士,著书立说几十部,文章无数,名气很大。


刘华秋       


刘华秋那时是年轻干部,“文革”前一年和王海容一拨儿来的外交部,“文革”时两人是一派的,没犯过什么错误,从二秘做起,之后任过参赞、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当了八九年,调中共中央外办主任兼国务院外办主任;两届中央候补委员,两届中央委员,正部,超越了同时代几乎所有外交部的同龄干部,职务高。


           邵天任    

邵文侠她爸邵天任是东北人,懂俄语,1949年建部第一批调入外交部的干部。邵天任才华横溢,一直在条法司任职;从干校回来后,到外交部所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任国际法研究室主任,后来调回国际条法司(国际司一度与条法司合并过,因水土不服,又分开);1980年首任条法司司长。


(滑动照片,可查看更多)

青年时代的邵天任

1946年,邵天任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


总理为邵天任颁发的任命书。


1987年,邓小平同志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会员。右一为邵天任。


邵天任在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现场。


50年代邵天任全家福,邵天任夫妇、女儿邵文虹、邵文侠、儿子阿壮。

1990年,邵天任和夫人杨荫兰在鸭绿江边留影。


照片由邵天任之女邵文侠提供



据邵天任的长女邵文虹介绍,邵老从1982年起任外交部法律顾问,参加了我国政府收复香港澳门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参加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外交谈判,以及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两个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的工作。1994年,邵老以80岁的高龄办理了离休手续,但仍然继续参加港澳回归工作;1996年1月起,以82岁的高龄被任命为两个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为止,前后历时17年;2004年又以90岁的高龄最后一次乘飞机赴香港,做香港基本法讲座。

邵老可谓是中国法学界的大家!

柯华与周总理、陈老总合影

柯华


柯华是非洲司长,与龚澎、黄华他们都是北平燕京大学“一二九”运动出来的大学生;任过第一任礼宾司长,第一任西亚非洲司司长,第一任非洲司长;“文革”前的老大使,后来任过驻菲律宾、英国大使,退下来后担任过好几个社会职务。在五七干校时柯华司长负责喂猪,和我住过一个屋。柯老是广东人,爱洗澡(可以烧热水洗澡)。

1971年,周敏张凌青夫妇在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干校的合影。(照片由周敏之子周燕宁提供)


周敏夫人张凌青带着小女儿春宁在平水。周敏是礼宾司的,在虎踞山校部六连,跟新闻司合编的。

“文革”中外交部联络站的风云人物王中琪、黄安国都是这个连的。


夫妻分在不同处

外交部五七干校与国务院各部的五七干校不同的地方是夫妻两口子特别多,这和外交部的工作特点有极大的关系。自从建部之初,调入外交部的已婚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夫妻两个,这是考虑到长期驻外任职的因素,年轻的未婚者除外。全中国没有一个单位像外交部这样,有这么多夫妻二人同在一个单位的。

我爸是1949年底接到调令到外交部工作的,调令上说明配偶随同调入外交部。外交部于1950年外派的外交官规定是,结婚的外交官都可带夫人外驻,孩子也可以带。但首批外交官为了工作方便,没有带孩子出国上任的。60年代以后好像就不能带孩子了。第一批驻外使馆的女同志都是外交人员的夫人。中国外交官的夫人与外国外交官夫人不一样,都是有具体职务的。使馆里没有单身女同志,都是夫妇两个人。



(滑动照片,可查看更多)


1950年7月30日孟英与夫人王宏瑜离京赴缅甸使馆上任前,到德胜门“六一”保育院看我大哥孟达林。


孟英乘火车到广州,取道香港乘船前往缅甸,路上走了半个多月。


当时的广东省长叶剑英接见驻缅甸使馆的人员。前左三大使姚仲明,左四叶剑英省长,后排左一孟英,右一谢黎。


孟英夫妇从香港乘船前往缅甸首都仰光。


孟英夫妇在缅甸使馆与李萍李真夫妇合影。左一李真,左二李萍,左三四孟英夫妇。(缅甸使馆当时是三参赞制,李萍、孟英、谢黎。)


50年代初,孟英与夫人王宏瑜在缅甸使馆合影。


缅甸建国之父昂山将军夫人和孩子,左前的小女孩是昂山素季。


50年代,孟英在缅甸使馆工作期间的留影。



照片由孟英之子、本文作者孟京生提供




以我爸所在的缅甸使馆为例,大使参赞一秘夫人都随同外驻。二秘不清楚,当时还没有结婚。我三哥、四哥都是父母在国外工作时出生的。外交部这种孩子很多。

60年代初,我爸孟英、我妈王宏瑜带着我三哥孟大庆在蒙古使馆主楼前的合影。(作者孟小五供图)

因为这个因素,外交部不可能照顾夫妻编制在一个连队里,都是随本人的工作部门下放。有些夫妻还分别在不同的五七干校,有的在湖南,有的在江西,这种现象普遍得很,不足为怪。例如,章文晋原来在江西干校,夫人张颖则准备分到湖南干校,后来因为中苏谈判需要,周总理又把章文晋调回北京了。

校部营以上的领导有几户夫妻同住的。人人自顾不暇,也没人抱怨骂咧子,反正大家都住集体宿舍,夫妻也分开住集体宿舍。看上去不正常的事,在那个年代则显得非常正常。干校的人们不光光是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人担心的是即将到来的疾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

湖南茶陵落脚扎营


寒潮来袭,蔬菜成了“玻璃脆”

1969年湖南的冬天特别冷,12月就下雪了,地里种的蔬菜都成了“玻璃脆”,一碰就碎。干校的人忙着安顿各个宿舍,忙着发火盆和木炭取暖。水点各连队落脚的地方是个新盖好还没有启用的小学校,新房特别潮湿,地面跺几脚就能渗出水来。小房间(教师办公室)还算好,床都是新的木床,上下铺,晚上睡觉翻身吱吱呀呀作响。大多数人住教室大通铺。特别是晚上阴冷得很,北方来的人一时难于适应,点炭火盆不顶用。湖南这地方从来不用炉子(当地缺煤),做饭用灶,取暖靠火盆。

干校的人吃饭有自己的食堂,大厨师个个都是二级以上,手艺是有,但做大锅饭比较难。每个食堂都有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帮厨。骆驼就在平水点食堂当采购员。总的来说,条件是艰苦了一点儿。

就这样,外交部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干部们带着对前途的迷茫和疑虑,怀着政治运动给自己带来冲击的恐惧和害怕,揣着对家人子女未来着落的担心和纠结,以及对新地方的地理、气候和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在湖南茶陵落脚扎营开锣登场了。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孟京生(孟小五)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